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同种带瓣肺动脉重建右室流出道袁师敏综述郭加强审校(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研究所,北京100037)RightVentricularOutflowTractReconstrctionUsingHomograftofPulmonaryArterywi...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呈左束支传导阻滞起源于左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心电图特点,探讨其与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鉴别要点。方法:回顾分析1999~2002年在我院行右室流出道射频消融的室性早搏22例,平均年龄34岁,男13例,女9例,患者室性早搏时胸前导联心电图均呈现左束支传导阻滞,Ⅱ、Ⅲ、avF导联QRS主波向上。结果:17例在右室流出道消融获得成功,未成功5例在左室流出道消融成功。与右室流出道室早相比,左室流出道室早胸前导联R波移行早(V_3 vs V_5;P<0.05),V_1,V_2导联r波幅度较高(0.26±0.04mv vs 0.12±0.08mv;P<0.05),电轴右偏更加明显(92°±4°vs80°±7°;P<0.05)。结论:对呈左束支传导阻滞且Ⅱ、Ⅲ、avF导联QRS主波向上的室早患者,胸前导联R波移行较早,V_1,V_2导联r波幅度较高,电轴明显右偏,支持左室流出道起源。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性,20岁,于1988年起无明显诱因常感心慌、心前区闷痛、活动时明显,经休息数小时后可缓解。门诊发现胸骨左缘2~3肋间粗糙收缩期喷射性杂音,第二心音减弱、分裂,拟先心病肺动脉瓣狭窄,于1990年12月22日收住院。查体:P90农,BP18.1kPa,一般情况好,颈静脉不怒张,胸廓无畸形,心尖搏动位于左第5肋间锁骨中线内侧,心率90次,律齐,胸骨左缘2~3肋间可闻及粗糙喷射性SM,在心前区广泛传导,第二心音减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右室心尖部起搏具有安置电极方法简单、电极尖端易于固定的优点,但右室心尖部起搏可引起心室激动顺序异常,双心室收缩和舒张的同步性丧失,从而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1].近来临床多项回顾性研究证实,右室心尖部起搏改变了心室激动顺序,并因此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降低心功能和增加房性心律失常.随着心室起搏比例的增加,因心力衰竭住院及发生心房颤动的危险性均增加,显示右室心尖部起搏的非生理性弊端[2~3].随着起搏技术的发展,从最早的单纯为保证最慢心率到目前日趋接近生理性的起搏.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接近房室水平,位于左右心室之间,此处起搏可使心室激动顺序接近生理状态,能获得较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 4].从而接近生理状态的心室激动顺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度右室流出道狭窄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式及手术标准,方法;总结1985年1月-1997年10月期间收治的128例重度右室流出道狭窄患者手术治疗情况。其中单纯右室流出道狭窄45例,法乐四联症49便,法乐三联症34便,结果:单纯心内修复52例,应用右室漏斗部补片39例,跨肺动脉瓣环补片37例,其中8例补片达左、右肺动脉分叉部。死亡7例,结论:正确掌握跨肺动脉瓣环片指征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报告同种带瓣血管(VHC)在儿童先心病右室流出道重建中的体会。方法:手术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25例患儿平均年龄6.7(1.9~13)岁,平均体重22(10—34)kg,病种包括右室双出口7例,矫正性大动脉转位7例,共同动脉干5例(I型),法乐氏四联症3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住2例,先天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l例。合并畸形包括肺动脉狭窄、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闭锁、多发室缺等。结果:无手术死亡。早期死亡l例,为术后肺部感染并呼吸衰竭行气管切开第32天死于气管内出血。平均随访(18/24例)16.8(1.37)个月,死亡2例,l例右室双出口患者术后26个月死于感染性心内膜炎,另l例为矫正性大动脉转位患者,术后8个月死亡,死因不明。其余16例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吻合口无狭窄,VHC管腔通畅,瓣膜无明显反流。结论:冷冻保存的VHC是右室流出道重建的理想材料,用于儿童先心病可获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8.
目的评价右心室流出道(RVOT)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脏同步性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41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高度及完全房室传导阻滞病人根据心室起搏电极植入部位的不同,分为RVOT起搏组(21例)和RVA起搏组(20例)。分别于术前和术后3、12个月通过超声心动图分别对病人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室间隔和左心室后壁之间的运动延迟(SP-WMD)、心室间机械延迟时间(IVMD)等指标进行观察随访。结果术后3、12个月时,RVOT起搏组的LVEDD、LVESDI、VMD和SPWMD均明显小于RVA起搏组,LVEF均明显高于RVA起搏组(t=2.14-12.61,P〈0.05)。结论 RVOT起搏较RVA起搏更有利于双心室电激动的同步性,且对心功能的不良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19岁,因活动后胸气急2周就诊。查体:血压110/70mmHg(1mmHg=0.133kPa,下同),心脏浊音界无扩大,心率100次/min,律齐,肺动脉瓣区闻及Ⅲ/6级收缩期杂音,呈吹风样,胸片未见明显异常。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右房右室增大,肺动脉增宽,右室流出道近肺动脉瓣处见3.4cm×2.4cm肿块,呈分叶状,蒂较小,附着于室间隔右室面(图1)。 相似文献
10.
11.
1 病例报告男 ,6 4岁。因反复胸闷气急 5 a,加重 5 d,于 1998- 0 7- 13入院。 2 0 a前测 BP170 /10 0 mm Hg,当时诊断为高血压病 ,一直服用降压药 ,血压维持在 15 0 /90 mm Hg左右 ,近 5 a来反复出现胸闷气急 ,活动后加剧 ,5 d前夜间突然胸闷气急 ,伴窒息感 ,喉中有梗阻感 ,大汗淋漓 ,坐起行走后 ,症状缓解 ,查体 :BP134/80 mm Hg,口唇无紫绀 ,颈静脉无充盈 ,HR84次 /min,心界向左下扩大 ,胸骨左缘二三肋间闻及连续性机器样杂音 ,两肺听诊呼吸音清晰 ,肝脾未触及 ,下肢无水肿。血、尿、粪及生化全套正常。 ECG示 :窦性心律 ,ST段轻度…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48岁。因劳力性心悸、气促1年,加重半月入院,患者无发热、胸痛、紫绀及下肢浮肿,无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查体:胸廓未见畸形,心前区未见隆起,心尖搏动位于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外0.5cm,心脏相对浊音界向左扩大。心率85次/分,律齐,胸骨左缘第2、3肋间可闻及3/6级喷射样的收缩期杂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采用螺旋电极导线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临床护理要点。方法以5例诊断为恶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螺旋电极导线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治疗方法,并对整个护理过程进行总结。结果 5例患者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后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螺旋电极导线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与常规右室心尖部起搏相比较,更有利于患者双心室同步收缩,改善心功能,更符合人的生理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蒸馏水处理的活性带瓣自体心包补片在右室流出道重建中的应用,并与单纯心包补片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方法:分别选取2003年6月—2006年5月连续50例采用经蒸馏水处理的活性带瓣自体心包补片进行右室流出道重建患者。和2000年6月—2003年5月连续39例采用单纯自体心包补片进行右室流出道重建患者,比较两组的临床结果。结果:带瓣补片组均痊愈出院,随访1~36个月,无明显右心功能不全表现;单纯补片组除术后早期死亡1例外均痊愈出院,随访37~72个月,有4例患者反复腹胀、下肢浮肿,需长期服用利尿剂。两组患者的年龄、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术前/后肺动脉瓣上最大流速之间均无显著差异,带瓣补片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单纯补片组(P<0.05),而单纯补片组术后1周肺动脉瓣中度和重度返流的患者所占比率明显高于带瓣补片组。结论:应用经蒸馏水处理的活性带单瓣自体心包补片进行右室流出道重建,有助于降低术后肺动脉瓣返流程度,有利于患者术后心功能的恢复,取得了良好的早中期效果。 相似文献
15.
多普勒超声右室流出道血流参数评价肺心病右室收缩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普勒超声右室流出道血流参数对评价肺心病右室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在22例肺心病患者中,利用脉冲多普协超声记录右室流出道(RVOT)血流频谱参数,与放射性核素心室造影测算的右室射血分数(RVEF)对比分析。结果:在RVOT血流参数中右室收缩时间间期(STI),射血期流速积分(VTI)和平均血流速度(Vm)与核素造影所测RVEF仅有轻度相关,其余测值无相关。结论:肺心病患者的RVOT血流参数难以反映右室收缩功能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右心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右前间隔显性旁道的可行性。方法:对42例右前间隔显性旁道伴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 reentrant tachycardia,AVRT)的患者采用RVOT标测及消融。结果:RFCA总成功率100%,随访2年无复发病例;平均X线曝光时间(15±5.4)min;无即刻及延后的P-R间期损伤。与三尖瓣环心房侧消融右前间隔显性旁道相比,总成功率高,复发率低,X线曝光时间短,损伤房室结的概率小。结论:经RVOT导管法消融治疗右前间隔显性旁道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技术上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20,(10)
正患者女,68岁。主因"间断胸闷、气短、发热1个月"入院。既往左乳腺癌切除术后4年。胸骨左缘4、5肋间可闻及4/6级收缩期粗糙杂音。超声心动图检查:右室游离壁增厚,其外侧探及回声不均匀团块状物,大小约86 mm×63 mm(图1a),压迫右室,致右室流出道狭窄,最窄处约11 mm(图1b),右室流出道峰值流速201 cm/s(图1c),压差16.1 mmHg。胸部CT:提示前纵隔肿物,转移瘤可能性大(图1d)。患者拒绝进一步治疗,2个月后 相似文献
18.
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大多属于良性早搏,对无症状者不必治疗,仅需治疗原发病。而对于有症状的频发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是否需要射频消融治疗目前尚无统一认识,但多家报道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6]。而我院采取单导管法,即仅用1根大头电极,而不插入冠 相似文献
19.
20 0 0年 4月 ,我们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 (ventricularseptal defect,VSD)合并右室流出道狭窄 1例 ,报告如下。1 病历简介男 7岁 ,主因自幼易患感冒 ,发现心脏杂音 5年入院。查体 :一般情况可 ,活动后无发绀 ,无蹲踞症。于胸骨左缘 3、4肋间闻及收缩期杂音 , / 6级。心电图提示右室肥厚、右束支传导阻滞。X线胸片示 :肺血轻度增多。多普勒彩超示 :室间隔回声中断约为 2 .0 cm。 2 0 0 0年 4月在全麻、体外循环下经右腋下小切口 [1 ] 行心内直视术。心外探查 :右室表现面可触及收缩期震颤。经右房切口心内探查 ,见膜部型缺损约 2 .0 cm。行… 相似文献
20.
右室心尖部起搏是目前常用的永久起搏方式,但非生理性起搏方式,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可以实现近希氏束起搏,从而获得接近生理状态的心室激动顺序和心室同步,这是一种近似生理性的起搏方式,需借助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笔者探索临床应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操作技术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