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虹膜缝线固定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无囊膜眼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无囊膜眼15眼,采用经3.2mm角膜缘切口或透明角膜切口,植入后房型三片式折叠式人工晶状体(Alcon MA60BM),双襻用10-0聚丙烯缝线缝合固定于虹膜中周部,观察术中植入情况和术后视力、眼前段及眼压等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植入人工晶状体,3例术中出现前房出血。术后随访3~15mo,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人工晶状体位置正常,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虹膜缝线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无囊膜眼是可行和有效的,长期的并发症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晶状体玻璃体切割术后经颞侧透明角膜隧道切口的二期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通过颞侧透明角膜隧道切口对晶状体玻璃体切割术后6~12个月的29例(29眼)二期植入折叠式人工晶状体,用聚丙烯缝线将人工晶状体襻固定于睫状沟中.术后随访6~18个月,观察术后视力、人工晶状体位置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 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0.5者16眼,0.3~0.5者12眼,0.2~0.3者1眼.术后视力与术前最佳校正视力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并发症主要为眼内出血(1眼)、人工晶状体倾斜(2眼).结论 经颞侧透明角膜隧道切口及睫状沟缝合固定襻的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效果可靠,并发症少,是晶状体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状体眼屈光矫正的理想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无缝线切口二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对 22眼无晶状体眼患者分别采用3.5 mm(A组 10眼)及 5.5 mm(B组 12眼)的反眉状巩膜隧道切口,二期植入 6 mm折叠式丙烯酸脂类及一体式 PMMA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并与同期 12眼6 mm常规角膜缘切口(C组),二期 6 mm一体式 PMMA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人对比。结果随访 3~15个月,无缝线切口组术后矫正视力均优于及等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其中≥0.5者 A组 9眼(90%),B组 9眼(75%)。缝线切口组,术后矫正视力优于及等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10眼(83. 5%), ≥0.5者7眼(58.3%)。结论采用无缝线切口二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人可明显降低角膜散光,减轻术后炎症反应及增加手术的安全性,是矫正无晶状体眼屈光不正的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利用25G眼内灌注,下行小切口二期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缝襻固定术治疗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状体眼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对23例玻璃体切割术后,无品状体眼采用于角膜缘内或睫状体平坦部置25G灌注管,行小切口二期折叠式人工晶状体缝襻同定术,术后随访4~26个月(平均10个月).结果 23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眼内压稳定,手术过程平稳.随访结束时裸眼视力0.1~0.4者12只眼(52.2%);0.5~0.8者10只眼(43.5%);1.0者1只眼.青光眼2例,人工晶状体偏位2例(8.7%).结论 25G眼内灌注辅助的小切口二期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缝襻固定术,是治疗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状体眼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随着无缝线切口技术的推广 ,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 6mm的角膜缘切口植入PMMA的后房型及开襻式的前房型人工晶状体 ,先后报道了经巩膜隧道切口植入Φ为 6mm的PMMA人工晶状体及折叠式人工晶状体[1,2 ] ,我们在开展颞侧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同时 ,开展了颞侧透明角膜切口二期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 ,效果良好 ,现将随访≥ 3月的 16例 ( 16眼 )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 :本组 16例 ( 16眼 )男 10例 ,女 6例 ,年龄 12~ 67岁 ,平均 41 6岁 ,导致无晶状体眼的原因有 :外伤性白内障抽吸致无晶状体眼 4眼 ,老年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小切口经虹膜缝线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无晶状体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7例(17眼)因无晶状体眼而行折叠式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经虹膜缝线固定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方法为经3.0mm透明角膜切口,植入三片式折叠后房型人工晶状体,采用Siepser术式缝合虹膜的方法将人工晶状体的双襻以10-0聚丙烯缝线分别缝合固定于中周部虹膜。记录患者术前与术后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眼压、术前及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人工晶状体位置(偏心度、倾斜度、稳定性),及术中与术后并发症等情况,随访3~18个月。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经虹膜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术后1个月裸眼远视力均等于或高于术前最佳矫正远视力。术后1个月眼压均在正常范围内。术后人工晶状体位置3例(17.6%)偏心,无人工晶状体倾斜病例。术中前房出血2例,均为少量,于术后1周内吸收;角膜轻度水肿4例,均在术后1周内透明。术后4例瞳孔近圆形,未见脉络膜脱离及玻璃体积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折叠式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经虹膜缝线固定术治疗无晶状体眼操作便捷,手术切口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少,但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秦程  彭燕一 《国际眼科杂志》2009,9(12):2409-2411
目的:评价因复杂眼外伤或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手术后无晶状体眼Ⅱ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治疗效果、手术安全性。方法:采用巩膜隧道切口,根据晶状体囊膜保留程度选择不同眼内灌注、不同方法植入不同类型人工晶状体,对35例35眼玻璃体手术后无晶状体眼行Ⅱ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15(平均8)mo。结果:35例均完成Ⅱ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裸眼视力均有提高。裸眼视力≥0.3者22眼(62.8%),0.1~0.2者10眼(28.6%),≤0.1者3眼(8.6%)。主要并发症有驱逐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玻璃体积血、低眼压、脉络膜脱离、人工晶状体偏斜、角膜水肿等。结论:巩膜隧道切口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玻璃体手术后无晶状体眼能改善和提高患眼视力。术中采用稳定的眼内灌注、巩膜隧道切口、合适的人工晶状体植入,可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马凡综合征半脱位晶状体切除人工晶状体植入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马凡综合征半脱位品状体摘出及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人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32眼)马凡综合征晶状体半脱位临床资料,晶状体脱离范围均在180°以上,脱位一侧的品状体赤道部已达瞳孔区.所有病例均用玻璃体切除器进行闭合式前段玻璃体切除及晶状体切除,并经巩膜隧道切口进行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2者30眼,≥0.3者2眼.结果 术后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裸眼视力≤0.2者2眼,0.3~0.6者22眼,0.8~1.0者8眼;矫正视力≤0.2者2眼,0.3~0.6者14眼,0.8~1.0者16眼.人工晶状体位正且稳定.未发现角膜水肿、人工晶状体倾斜脱位、脉络膜下出血、玻璃体浑浊或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随访3~14个月,效果稳定.结论 对于马凡综合征明显品状体半脱位者,晶状体切除、前段玻璃体切除联合巩膜隧道切口后房折叠式人工晶状体两袢睫状沟缝线固定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无晶状体囊眼的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28例无晶状体囊眼,经3.2mm角膜缘切口或透明角膜切口,植入Alcon单片式折叠式人工晶状体,双襻用10-0聚丙烯缝线缝合固定于睫状沟,观察术中植入情况和术后视力、角膜、眼内炎反应症及人工晶状体位置等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植入人工晶状体,1例术中出现前房积血。术后随访3~18月,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人工晶状体位置正,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单片式折叠人工晶状体双襻缝线固定植入治疗无晶状体囊眼是可行和有效的,长期的并发症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丙烯酸酯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丙烯酸酯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58例(67眼)白内障采用颞侧透明角膜隧道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术,同时植入该新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结果 术后随访5~11月,视力≥0.5者占91.04%(61/67),≥1.0者占52.24%(35/67)。无术中或术后并发症。结论 新型丙烯酸酯折叠式人工晶状体眼内稳定性好,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折叠式人工晶状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角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86例(107只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采用角膜上方膜缘后0.5mm做长约4mm角巩膜隧道切口的方法,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同时植入丙烯酸酯类三片式折叠式人工晶状体。结果 术后1d、1周、1个月和3个月裸眼或矫正视力≥0.5者分别为62.6%、76.6%、92.5%和88.8%。结论 角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兼有巩膜隧道小切口和透明角膜小切口手术的优点,术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巩膜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玻璃体切除后无囊膜支撑的无晶状体眼的效果。

方法:回顾分析采用巩膜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的14例14眼患者资料。在2:00,8:00位角膜缘后1.5mm处巩膜瓣下穿刺引出三片式折叠人工晶状体的双襻,将襻插入预制巩膜隧道内固定,缝合巩膜瓣覆盖穿刺口及襻。

结果:患者14例均顺利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随访6~12mo,患者视力提高、人工晶状体位置稳定、眼压正常、无重大并发症。

结论:应用巩膜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无囊膜支撑的玻璃体切除后无晶状体眼安全性高,操作简便,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观察与实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介绍并评价小切口无灌注下巩膜缝线固定可折叠人工晶状体的手术体会.方法 选择因晶状体后囊破裂或晶状体脱位不能正常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19例.利用推注器系统,通过巩膜小切口把一片式可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后房,缝线固定在巩膜壁上.结果 术后视力均提高,11眼大于0.6,平均散光为(1.00±0.25)D,术后并发症少.结论 小切口无灌注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悬吊术方法具有切口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少,术后散光小、视力较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分析CeeOn911A硅凝胶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寻找一种更容易植入眼内,效果更好的折叠人工晶体。方法:对50例(54眼)的白内障患者,行颞侧透明角膜切口的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CeeOn911A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其术中并发症,术后视力,人工晶体在囊袋内的偏移度及后囊膜的混浊与皱折程度。结果:54眼术中均能顺利地将人工晶体植入晶体囊袋内,术后裸眼视力≥0.5者46眼(85.2%),术后观察所有人工晶体均能位于囊袋内,未发生人工晶体的偏移,后囊膜的混浊与皱褶。结论:CeeOn911A折叠人工晶体术中容易植入眼内,术后在眼内的中心定位性能好,为防止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摘出及后房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 对46例(77眼)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施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吸出术,通过3.2mm切口植入后房折叠型人工晶状体。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复查,比较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球镜度数、柱镜度数、角膜曲率、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和眼轴长度的变化。结果 手术均顺利完成,人工晶状体100%囊袋内植入。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0.5者分别有59眼、60眼、65眼和65眼。术后6个月患者球镜度数、柱镜度数、角膜曲率、眼轴长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分别为( -1.04±0.59)D、(-0.23±1.14)D、(43.72±1.16)D、(28.46±1.77)mm、(2041±825)个·mm-2。与术前相比,球镜度数、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两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超声乳化摘出及后房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效果良好,术后视力恢复快、屈光状态稳定。  相似文献   

16.
微小切口推注式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悬吊术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微小切口推注式折叠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悬吊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因晶状体后囊破裂或悬韧带断裂不能正常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患者52例52眼,利用推注器系统,通过3.2mm的透明角膜小切口,把襻预扎了聚丙烯缝线的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后房并缝合固定于睫状沟,观察术后视力、角膜散光度及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裸眼视力均提高,其中1.0以上8眼,0.6~0.8为18眼,0.4~0.6为16眼,0.4以下10眼。术后1wk;1,3mo视力在0.5以上者分别为33眼(63%)、39眼(75%)、41眼(79%)。术前及术后1wk;1,3mo的平均角膜散光度分别为1.86±1.65D,2.09±1.28D,1.92±1.34D和1.77±1.16D,术后各时期与术前的角膜散光度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术后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微小切口推注式折叠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悬吊术为治疗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囊支持的患者,提供了一个更安全可靠的人工晶状体植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