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应用IOL-Master测量大学生近视眼的眼轴长度(AL),水平、垂直角膜屈光力(K1,K2),前房深度(ACD)及角膜直径,探讨大学生近视眼各屈光成分值与屈光度的关系以及大学生近视眼的主要成因。方法:大学生近视患者1059例2118眼,经电脑验光按等效屈光度分为三组:A组低度近视<-3.00D(738眼),B组中度近视-3.00~-6.00D(989眼),C组高度近视>-6.00D(391眼)。采用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Zeiss,IOL-Master)测量其AL,K1,K2,ACD及角膜直径,计算眼轴长度与角膜曲率的比值AL/CR,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分析。结果:随着近视屈光度的增加,眼轴长度明显增加,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且各组间具有显著差异性(P<0.01);K1在A组与B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K2在各组间具有差异性(P<0.05),但K1和K2仅与中度近视的屈光度存在相关性(P<0.05);各组AL与K1、K2呈负相关,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ACD在B组与C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低度近视的屈光度与ACD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角膜直径在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与屈光度无相关性(P>0.05);AL/CR比值3.183±0.132,近视屈光度与AL/CR比值呈负相关(r=-0.761,P=0.000)。结论:轴性近视是大学生近视的主要类型。大学生中度近视是眼轴与角膜屈光力共同作用所致;ACD对大学生近视屈光度影响较小;角膜直径对大学生近视屈光度无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1~6岁早产儿近视患者屈光参数的变化,探讨早产儿近视发生发展与屈光参数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01/2018-12在湖南省儿童医院眼科门诊随诊的1~6岁早产儿近视者158例316眼作为早产儿近视组,选取同期随诊的早产儿非近视者164例328眼作为早产儿非近视组。检测并分析两组受检者角膜曲率(CR)、前房深度(ACD)、玻璃体腔深度(VITR)、眼轴长度(AL)、晶状体厚度(LT)等屈光参数。结果:1~3岁受检者中,早产儿近视组较早产儿非近视组CR陡(44.47±1.14D vs 43.38±1.22D),AL延长(21.89±0.71mm vs 21.24±0.56mm)(均P<0.05),而ACD、VITR及LT值无明显差异(均P>0.05);4~6岁受检者中,早产儿近视组较早产儿非近视组AL延长(22.49±1.32mm vs21.43±0.72mm,P<0.05),而CR、ACD、VITR及AT值无明显差异(均P>0.05)。1~3岁早产儿高度近视患者较低、中度近视患者CR陡、AL长,4~6岁早产儿高度近视患者较低、中度近视患者VITR深、AL长。结论:屈光参数发育不匹配可能是早产儿近视发生的原因之一,其中眼轴长度变化起主要作用,而角膜曲率陡是低龄(≤3岁)早产儿近视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分析海军某部入伍新兵行角膜屈光手术后的视觉相关生活质量。方法:在2014/2016年海军某部入伍新兵查体眼科复检过程中,采用问卷调查入伍新兵的一般资料及视觉相关生活质量(NEI-VFQ-25量表),并详细记录每位受检者视力、电脑验光、对比敏感度等眼科检查结果。结果:本研究纳入入伍新兵2760人,其中接受过近视角膜屈光手术者340例(12.32%),手术方式包括角膜基质切削术(89.71%)和角膜表层切削术(10.29%)。根据术前等效球镜度将已行近视角膜屈光手术的受检者分为低度近视组(≤-3.00D,134例)、中度近视组(>-3.00D~<-6.00D,159例)和高度近视组(≥-6.00D,47例),三组受检者术后屈光度在±1.0D范围内者分别为128例(95.52%)、153例(96.23%)、38例(80.85%),低、中度近视组明显高于高度近视组(均P<0.0167)。三组受检者自然光线和眩光条件下各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均有差异(P<0.05),低、中度近视组均高于高度近视组(P<0.05)。三组受检者术后视觉相关生活质量评分具有差异(P<0.05),低度近视组(6.25±8.61分)、中度近视组(6.87±8.51分)显著低于高度近视组(9.84±9.76分)(均P<0.05)。结论:新兵角膜屈光手术后视觉相关生活质量与术前屈光度数有关,术前屈光度低的新兵术后视觉相关生活质量好于术前屈光度高的近视新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近视眼患者屈光度与眼轴长度、角膜屈光力、眼压及角膜厚度的相关关系及各因素对近视屈光度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行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430例,分为3组:低度近视组140例(≤-3.00D);中度近视组177例(>-3.00D,≤-6.00D),高度近视组113例(>-6.00D)。测量患者眼的屈光度、眼压、角膜厚度、角膜屈光力及眼轴。结果:低度、中度、高度近视组眼轴长度分别为:24.33±0.86mm,25.45±0.78mm,26.12±1.05mm。各近视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屈光力分别为:42.96±1.40D,44.09±1.32D,43.59±1.33D。中、高度近视组与低度近视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0.096,0.0062,P<0.05);各组眼压分别为:15.71±2.51mmHg,16.04±2.48mmHg,16.89±2.31mmHg。眼压与屈光度呈正相关关系(r=0.185,0.192,P<0.05);各组角膜厚度分别为:604.66±51.47μm,531.17±37.06μm,533.03±35.61μm。中度、高度近视的角膜厚度与低度近视的角膜厚度有显著差异(r=0.506,0.613,P<0.05)。结论:在近视性屈光不正的影响因素中,眼轴长度是影响近视程度的主要因素,随屈光度的增加,眼轴长度增加;眼压也是近视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眼压随眼轴长度和屈光度增加而增加;中、高度近视除眼轴增长外,角膜屈光力也是重要影响因素,而对在低度近视的作用甚微。角膜厚度与屈光度有直接相关关系,还与长期配戴角膜接触镜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5.
康龙丹  谢姝  邢骥  王闯  周爽  刘岩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10):1746-1748
目的:分析在校大学生不同屈光状态与调节幅度、立体视的关系。方法:对入选的150名在校大学生行客观验光、综合验光及相关双眼视功能的检查,包括立体视、调节幅度等的测量。按是否有近视分为:(1)正视组(11名),+0.75D≤SE(等效球镜度数)<-0.50D;(2)近视组(139名),SE≥-0.5D。近视组中按近视的度数分为:低度近视组(51名),中度近视组(69名),高度近视组(19名)。按是否有屈光参差分为:非屈光参差组(123名),屈光参差组(27名)。分析研究不同屈光状态学生的调节幅度、立体视的状况以及屈光参差对立体视的影响。结果:近视组的调节幅度较正视组的调节幅度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P<0.05),近视组间调节幅度值有差异(F=1.474,P<0.05),其中高度近视组与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视度数越大,测得的调节幅度值越大(r=0.2698,P<0.05);正视组与近视组之间立体视无显著差异(χ2=0.325,P>0.05),低、中、高度近视组之间立体视无显著差异(χ2=0.16,P>0.05);屈光参差组的立体视功能比非屈光参差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P<0.05)。结论:近视组较正视组的调节幅度大,近视组中,调节幅度与近视的度数呈正相关性。屈光参差组较非屈光参差组的立体视功能差。  相似文献   

6.
李聪慧  王倩  杨静  尚文青  信伟 《国际眼科杂志》2019,19(11):1936-1939

目的:分析学龄前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儿童(3~6岁)眼球生物学参数及其与屈光度的关系。

方法:收集2016-01/2018-12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学龄前远视性屈光不正儿童203例405眼,睫状肌麻痹状态下行检影验光,根据双眼等效球镜度将患儿分为轻度远视组、中度远视组、高度远视组。眼科A型超声仪测量眼球相关参数,收集前房深度(ACD)、晶状体厚度(LT)、玻璃体腔深度(VITR)和眼轴长度(AL),自动验光仪检查水平和垂直角膜屈光力(K1、K2)。并分析各组眼球生物学参数与屈光度的关系。

结果:学龄前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儿童平均ACD为3.08±0.38mm,LT为3.91±0.34mm,VITR为14.53±1.85mm,AL为21.45±1.01mm,K值为43.34±1.70D。AL、ACD、LT和VITR在三组间均有差异(P<0.05); 而K值在各组间无差异(P>0.05)。远视屈光度与AL和VITR呈负相关(P<0.01),与ACD、LT、K值无相关性(P>0.05)。

结论:AL的变化是影响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学龄前儿童屈光状态的最主要因素,表现为远视屈光程度越高,AL越短,玻璃体腔越浅,协同参与屈光状态的变化,而远视程度与ACD、LT和K值无相关性。学龄前儿童远视屈光不正以轴性屈光不正为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近视性弱视儿童与同龄矫正视力正常的儿童屈光状态变化的差别.方法 收集2006年1月~ 2015年12月诊为近视性屈光不正的儿童96例(174眼),按初诊时屈光状态分为低、中、高度近视.分别比较近视性弱视眼组与同期矫正视力正常的非弱视近视眼组年均屈光度改变情况.结果 非弱视组和弱视组近视屈光度每年加深(-0.67±0.74)D和(-1.09±1.3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诊为低度、中度和高度近视的弱视眼近视屈光度年均加深(-0.97±0.88)D,(-1.48±1.29)D和(-1.89±1.06)D,低度、中度和高度近视的非弱视眼分别为(-0.57±0.61)D,(-0.68±0.49)D和(-0.78±0.29)D;低、中、高度近视性弱视儿童的近视屈光度年均加深幅度均显著高于非弱视眼(P<0.05).结论 近视性弱视儿童与单纯近视儿童一样,近视屈光度随年龄增长逐年增加,近视程度愈高,增加的幅度愈大.且初诊为不同程度近视性弱视眼的近视屈光度逐年加深幅度均大于非弱视眼.  相似文献   

8.
背景 近视的进展与眼轴扩张引起的生物力学改变有关,近视患者眼底和巩膜的伸长性改变使眼球壁的厚度和弹性模量减小,从而更易受到眼压的影响. 目的 对不同程度近视儿童屈光度、眼轴长度(AL)和眼压(IOP)进行分析,探讨IOP在儿童屈光状态和AL变化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纳入2014年2-12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不同屈光状态儿童428例428眼,年龄4 ~14岁,根据扩瞳验光后测得屈光状态分为4个组,远视及正视组患者93例93眼,等效球镜度(SE)为(1.81±2.32)D;低度近视组192例192眼,屈光度为(-1.43±0.74)D;中度近视组83例83眼,屈光度为(-4.09±0.89)D;高度近视组60例60眼,屈光度为(-8.02±2.61)D.每个受检眼采用IOL Master测量AL;采用iCare回弹式眼压计测量受检验IOP,并采用OCT测量中央角膜厚度(CCT),根据IOP校正=IOPCAT+(544-CCT)/37.03的公式获得IOP校正.将测量结果进行组间比较,并分析IOP校正与不同程度屈光度和AL的关系.结果 远视及正视组、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患者AL分别为(22.44±1.32)、(23.89±1.09)、(25.05±0.89)和(26.47±1.20)mm,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7.336,P=0.000).远视及正视组、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患者IOP校正分别为(15.24±2.73)、(17.51±2.98)、(17.94±2.34)和(18.49±2.90)mmHg(1 mmHg =0.133 kPa),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104,P=0.000),其中低度、中度、高度近视组IOP校正均明显高于远视及正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度近视组IOP校正明显高于低度近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受检眼IOP校正与屈光度呈负相关(r=-0.384,P<0.01),而与AL呈正相关(r=0.377,P<0.01).结论 儿童屈光不正患者IOP校正值随着近视程度的增加和AL的增长而增加,发育期儿童眼压偏高可能促进近视进展和眼轴增长.  相似文献   

9.
影响近视眼角膜屈光力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7,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近视眼角膜屈光力的相关因素。方法:分别测量227例(452眼)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角膜地形图、角膜中央厚度、眼压、A超及屈光度,将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不同程度屈光度,角膜顶点屈光力低度近视组与中、高、重度近视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5),角膜中央3mm屈光力,低、中度近视组与重度近视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5),角膜中央5mm屈光力低度近视眼组与重度近视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1),角膜中央7mm屈光力各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②角膜中央3,5,7mm的屈光力与年龄、前房深度呈正相关(年龄:r分别为:0.398,0.387,0.342,P =0.000;前房深度:r分别为:0.277,0.310,0.288,P =0.000);③角膜中央3,5,7mm的屈光力均与等效球镜屈光度、眼轴、晶状体厚度呈负相关(等效球镜屈光度:r分别为-0.80,-0.782,-0.710,P =0.000;眼轴:r分别为:-0.670,-0.668,-0.598,P =0.000;晶状体厚度r分别为-0.318,-0.282,-0.232,P值分别为0.000,0.000,0.001);④将角膜不同区域屈光力为应变量,分别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Y 3=77.571-1.432X 1-0.554X 2 0.964X 3 0.067X 4-1.205X 5;(F =101.356,P =0.000);Y 5=76.538-1.424X 1-0.538X 2 1.063X 3 0.067X 4-1.122X 5;(F =92.395,P =0.000);Y 7=72.563-1.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青少年近视程度与角膜屈光力、眼轴长度的相互关系.方法随机抽取某中学近视学生165人309眼,经托吡卡胺扩瞳验光后按等效屈光度<-3.00D;≥-3.00D~<-6.00D;≥-6.00D分为低、中、高度近视组,用眼科A超仪(美国Sonomed)测量眼轴长度(每眼5次),用电脑验光仪(Topcon)测量角膜屈光力(每眼3次),取平均值作统计学分析.结果309眼平均眼轴长为24.61±1.60mm,低度组为24.05±1.69mm,中度组为24.37±0.77 mm,高度组为26.40±0.91 mm;垂直径角膜屈光力平均为44.12±1.41D,低度组为43.77±1.50D,中度组为44.72±1.36D,高度组为44.03±0.81D;水平径角膜屈光力平均为43.19±1.28D,低度组为42.94±1.35D,中度组为43.67±1.30D,高度组为43.22±0.81D.其中低度组与中度组眼轴差异无显著性(P>0.05),角膜屈光力(垂直径和水平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而中度组与高度组眼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角膜屈光力(垂直径和水平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青少年近视眼中,眼轴变长是近视、尤其是高度近视屈光度增加的主要原因,而在中度近视眼中,角膜屈光力对近视的影响比眼轴长度似乎更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眼轴、角膜屈光力、晶状体屈光力与儿童屈光不正的关系。

方法:通过睫状肌麻痹检影验光及光学生物测量仪(IOL-Master)获得44例88眼的屈光不正度数、眼轴、角膜屈光力、前房深度等参数,经计算得到晶状体度数。按屈光不正度数分为远视组、正视组、近视组,直线相关与回归比较年龄和屈光不正与各屈光参数之间的关系。

结果:受试者44例88眼,平均年龄9.04±2.39岁,等效球镜(SE)-3.50~+8.75D; 远视组眼轴比近视正视组短(P<0.05),远视组晶状体屈光力明显低于近视正视组(P<0.05),三组间角膜屈光力和前房深度无明显差别。本研究发现年龄与等效球镜(SE)之间成负相关; 眼轴与年龄成正相关; 年龄与晶状体屈光力成正相关; SE与眼轴成负相关; SE与晶状体屈光力有负相关关系。

结论:儿童随年龄增长,SE向近视发展,眼轴变长,晶状体屈光力增强; SE越偏远视,眼轴越短、晶状体屈光力越弱。  相似文献   


12.
徐静  李雪  胡琦  杨帆  吴琼  王珂萌 《眼科新进展》2012,32(10):952-955
目的 研究超高度近视患者屈光力及眼轴影响因素,并分析超高度近视患者易发青光眼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16例(354眼)受试者按照屈光力不同分成3组AA组260眼(>-9.00~12.00 D)、B组75眼(>-12.00~15.00 D)、C组19眼(>-15.00D),对其屈光力、眼轴长度(axial length,AL)、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前房角(anterior chamber angle,ACA)、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等相关眼部参数进行测量,分析各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超高度近视眼等效球镜度数(spherical equivalent,SE)与AL、角膜最大屈光力(K2)、年龄之间呈负相关(均为P<0.05),与ACD及ACA之间呈正相关(均为P<0.05).AL与Goldmann眼压值(Goldmann-correlated IOP value,IOPg)、角膜代偿的眼压值(corneal compensated intraoeular pressure,IOPcc)和年龄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均为P<0.001),而与角膜最小屈光力(K1)、K2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均为P<0.001).IOPcc与K1、K2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均为P<0.001);IOPg与GCT和AL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均为P<0.001),而与K1、K2呈负相关关系(均为P<0.05).ACD与ACA、IOPg之间,ACA与IOPg、IOPcc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均为P <0.05).B组的SE与IOPcc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影响超高度近视眼屈光力的主要因素为SE、AL、K2及ACD,而影响AL的主要因素为K1、K2、IOPg及年龄.结论 AL延长是超高度近视眼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AL越长近视越严重,而IOP可以通过影响AL而影响超高度近视眼的屈光力,从而加快超高度近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老年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屈光力的变化及手术源性角膜散光( SIA )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中老年高度近视白内障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患者103例145眼,角膜曲率计测量术前及术后3d,1wk,1、3mo的角膜水平屈光力值(K1)、垂直屈光力值( K2)及其轴位,采用正弦定律和余弦定律计算法计算SIA值。结果:术后3d,1wk平均角膜散光度与术前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 wk,1、3 mo SIA 值分别为+1.34±0.12,+0.89±0.27和-0.42±0.26,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较,术后3d, K1增大1.59D, K2减少1.98D,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 P<0.01);术后3mo内K1和K2与术前的差值均迅速减小,术后3 mo内K1差值比K2差值绝对值小,两者之间各时间点差值的绝对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老年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后短期角膜散光较大,手术方式需进一步改进以减少散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3~6岁学龄前儿童各屈光参数的分布情况及其与等效球镜(SE)的关系,并评估各筛查指标在诊断屈光不正方面的准确性。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同意完成散瞳验光的3~6岁学龄前儿童,共计791名。测量眼轴长度(AL)、角膜屈光力(K),小瞳孔下电脑验光和散瞳验光后SE,然后计算角膜曲率半径(CR)及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半径(AL/CR)比值。结果:共纳入791名学生,其中男生400人(50.6%),女生391人(49.4%)。AL、CR、AL/CR及SE平均值分别为22.62±0.94mm、7.81±0.29mm、2.90±0.09、+1.95±1.31D。AL、CR及AL/CR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大;男生AL及CR显著大于女生(均P<0.001),男生与女生AL/CR及SE均无差异(P=0.82、0.19)。SE与AL/CR、AL、CR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6、-0.50、0.16。多元线性回归表明:AL/CR每增加1个单位,SE向近视转变10.91个单位。AL/CR筛查近视的灵敏度为94.44%,特异度为90.46%,约登指数为0.84;小瞳孔下电脑验光筛查近视的灵敏度为100%...  相似文献   

15.
时慧  李艳红  栗莉  赵莼  吴岩  朱玮  巴俊  于靖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12):2491-2494
目的:了解上海市闸北区和田路小学小学生屈光状态变化,分析屈光状态变化与各影响因素的关系。方法:以2011-05被调查的上海市闸北区和田路小学6~12岁的全体在校学生为样本进行为期1a的调查,总计303名606眼。所有调查对象均检查年龄(age)、身高(height,H)、体质量(weight,W)、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球镜屈光度(diopter of spherical,DS)、柱镜屈光度(diopter of cylinder,DC)、等效球镜(spherical equivalent,SE)、眼轴长度(axial length,AL)及角膜曲率(corneal curvature,K),并分析整体屈光状态变化趋势及各相关因素与屈光状态变化的关系。结果:入选调查对象606眼平均SE变化-0.45±0.60D,平均AL增长0.32±0.25mm,AL增长与SE度数变化呈正相关(r=0.409,P<0.01),其中有473眼向近视方向发展(SE的变化为负值),占总体的78.1%。AL增长与W增长相关性分析发现,W增长在4~6kg/年,AL增长最慢(0.28±0.20mm,P=0.004);AL增长在6~8岁组最快(0.39±0.24mm,P<0.01)。H增长与DS,DC,SE及AL增长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012年视力不良(UCVA<1.0)发生率(47.0%)比2011年(31.5%)明显增高;10岁以上组(52%)比10岁以下组高10%。结论:上海市闸北区和田路小学小学生中,屈光状态的进展主要以近视为主,儿童屈光状态进展与眼轴及生长发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高度近视眼屈光度的相关影响因素,明确高度近视眼患者的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前房深度等因素与屈光度的关系.方法 对42例(77只眼)屈光度>-7.0D的高度近视眼患者进行研究,以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玻璃体腔深度、角膜曲率(K1/K2)、眼轴长度、角膜厚度,眼压为自变量,以等效球镜SE作为因变量,用多元线性同归模型筛选出有影响的因素,并比较各因素影响力的大小.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经相关分析,得到线性回归方程为:等效球镜(屈光度)=-39.558+1.141×眼轴长度+0.560×角膜曲率K2-1.515×前房深度-0.089×眼压.回归效果检验F=60.114(P<0.01).结论 眼轴长度、角膜曲率K2、前房深度,眼压对高度近视眼屈光度有明显影响,其中眼轴长度对高度近视眼屈光度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散瞳对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患者眼球生物学测量和人工晶状体(IOL)度数计算结果的影响及与正常眼轴白内障患者的区别。方法:采用IOL Master测量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患者22例34眼(A组)和正常眼轴白内障患者23例39眼(B组)散瞳前后眼轴(AL)、角膜曲率(K,包括K1和K2)、前房深度(ACD),并用SRK-T、Haigis公式计算IOL度数。结果:散瞳后A组ACD(3.84±0.58mm)较散瞳前(3.61±0.35mm)增加(P<0.01),B组ACD(3.30±0.70mm)也较散瞳前(3.13±0.63mm)增加(P<0.01),两组散瞳前后ACD差值无差异(P>0.05)。两组散瞳后AL、K测量值与散瞳前相比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散瞳前后两组采用SRK-T、Haigis公式计算IOL度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散瞳前后计算的IOL度数差异≥1D占比A组分别为15%、27%,B组分别为3%、5%。结论:散瞳引起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患者前房深度明显增加,与对正常眼轴白内障患者的影响相比无区别。散瞳对角膜曲率和眼轴测量没有影响。散瞳不影响用SRK-T、Haigis两种公式计算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患者IOL度数的计算结果,但相对正常眼轴患者出现大度数差别的几率较大,故建议在未散瞳状态下进行测量和计算以尽量减少误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