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甜  王培静  刘敏 《当代护士》2018,(8):152-154
目的研究防止PICC导管异位于颈内静脉的有效方法。方法选取2017年1~6月本院拟行PICC置管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0例。甲组在送管时采用指压法合并传统转颈法,乙组采用指压法,丙组采用传统转颈法。置管后比较三组患者导管的异位率。结果三组穿刺后甲组首次颈部静脉异位率最低,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指压法合并传统转颈法(甲组)比指压法和传统偏头法更能有效预防PICC导管端位于颈内静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植入式输液港(IVAP)与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化疗患者中的长期随访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在茂名市中医院接受化疗的患者120例,按照患者意愿将其分为甲组(应用PICC,60例)和乙组(应用IVAP,60例)。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36个月的随访,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随访期间的一次性操作成功率、导管相关性并发症发生情况、舒适度评分,并在最后一次随访时调查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一次性操作成功率均为100.00%。乙组患者的导管相关性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甲组;两组患者置管后28 d的舒适度均高于置管后1 d,其中乙组患者置管后1 d和28 d的舒适度评分均高于甲组;乙组患者的满意度(96.67%),显著高于甲组(81.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虽然IVAP与PICC在常规化疗患者的置管过程均安全可靠,但IVAP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且患者舒适度更高,同时更能有效确保化疗患者的隐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再改良塞丁格技术降低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置管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方法选取128例行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采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穿刺置管。观察组采用再改良塞丁格技术穿刺置管。比较两组置管一次穿刺成功率及PICC置管后和带管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93.8%,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导管异位率3.1%,穿刺点出血14.1%,静脉炎4.7%,静脉血栓6.3%,非计划拔管6.3%,堵管7.8%,导管相关性感染1.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再改良塞丁格技术,可以显著降低PICC置管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可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无缝线加压固定深静脉置管对减少置管并发症、预防导管脱出和延长置管时间的效果。方法将128例深静脉置管病人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观察组取消缝线固定,用3M薄膜固定深静脉置管后,再用医用弹力绷带胶布在深静脉置管外露导管处加压并交叉固定贴于病人皮肤上,对照组则用缝线固定后用3M薄膜固定;观察并比较两组导管脱落、薄膜松脱、局部不良反应(红、肿、渗血及渗液)、留置时间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深静脉置管留置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薄膜松脱明显较对照组少,导管换药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结论用无缝线法能固定深静脉置管,有效地延长置管时间,降低导管脱出率,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三种方案治疗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进行临床分析 ,旨在探讨理想治疗方案。方法 :将我科近 12年收治的、中毒前无严重心、肺、肝、肾疾患的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34 4例作为分析对象 ,其中近 8年收治的 2 37例随机分成改良方案组 (甲组 ) 12 1例与解磷注射液组 (乙组 ) 116例 ,最初 4年收治的 10 7例为传统疗法组 (丙组 ) ,对三组的治愈率、住院时间、阿托品用量等进行比较。结果 :(1)治愈率 :在轻度中度时 ,甲组与乙组无显著差异性 ,乙组显著高于丙组。在中、重度中毒时 ,甲组显著或非常显著地高于乙组 ,乙组非常显著地高于丙组 (P <0 0 0 1)。(2 )住院时间 :甲组非常显著低于乙组 ,乙组非常显著低于丙组 (P <0 0 0 1)。(3)阿托品用量 :甲组非常显著低于丙组 (P <0 0 0 1)。(4)阿托品中毒 :甲组与乙组无显著差异性 ,乙组非常显著低于丙组 (P <0 0 1)。(5 )农药中毒反跳 :甲组非常显著低于乙组 (P <0 0 1) ,乙组显著低于丙组 (P <0 0 5 )。结论 :改良方案分别比传统疗法与解磷注射液疗法具有显著优越性 ,可视为治疗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理想方案。  相似文献   

6.
硅胶胃管留置适宜时间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9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胃管留置时间的研究。研究病人随机分为3组,甲组置管11-20天;乙组置管21-30天;丙组置管31-40天。结果表明:甲组与乙组对鼻、咽粘膜影响差异无显著性;乙组与丙组差异显著。说明硅胶胃管留置适宜时间是21-30天,为临床护理操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硅胶胃管留置适宜时间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车杰  周玉红 《实用护理杂志》1998,14(10):508-509
报道9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胃管留置时间的研究。研究病人随机分为3组,甲组置管11-20天,乙组置管21-30天;丙组置管30-40天。结果表明:甲组与乙组对象,咽粘膜影响差异无显著性;乙组与丙组差异显著,说明硅胶胃管留置适宜时间是21-30天,为临床护理操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成年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长度外测量改良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6例经右侧上肢或左侧上肢行PICC置管患者126例按置管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观察组采用改良传统法(四点法):穿刺侧上肢与躯体在同一水平面并且成30°角,取穿刺点、穿刺侧上肢与躯体成30°角的顶点、同侧锁骨中点的下缘、右侧第三肋间隙(此点与右胸锁关节在一条直线上),用软尺依次测量所得三个测量值之和为置管长度;置管后拍X胸部正位片时同样采取:置管侧上肢与躯干成30°角的体位。对照组采用传统法(横L法)进行测量,比较两组PICC导管置管长度、导管尖端最佳位置率等。结果四点法测量长度(45.3±2.4)cm;传统方法测量长度(49.6±2.8)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9.38,P0.01。观察组导管尖端一次到达上腔静脉最佳位置率90.4%,对照组为44.4%,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30.41,P0.01。结论成年患者行PICC置管时,应用改良传统法(四点法)外测量置管长度,杜绝了因置管侧上肢与躯干所成的角度不统一而导致的导管尖端位置的改变;能显著提高导管尖端一次到达上腔静脉最佳位置率。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1):4090-4091
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15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患者年龄将患者分为甲组、乙组和丙组,年龄≤70岁患者52例设为甲组,年龄71~80岁患者56例设为乙组,年龄80岁患者50例设为丙组,采用超声检测技术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比较三组患者的检查结果。丙组患者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发生率均高于甲组、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前壁、下壁的心肌梗死发生率均高于后下壁、前壁+后下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组患者再发心梗、首发心梗死亡、再发心梗死亡发生率均高于甲组、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组患者左心室内径≥50、左心室内径≥39的构成比均比甲组、乙组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检查在诊断年龄超过80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具有重要作用,临床上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肿瘤患者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与传统中心静脉导管(CVC)2种置管导管末端异位情况。方法选择1656名共1799例次PICC/CVC置管后的肿瘤患者,常规胸部正位X线检查确认置管走向及导管末端位置,计算导管末端异位发生率,对导管末端异位者进行调整并观察转归。结果 PICC置管失败率2.68%,CVC置管失败率0.34%,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胸部X线检查导管末端异位发生率4.84%,其中PICC末端异位发生率6.42%,显著高于CVC末端异位发生率4.01%(P0.01)。PICC末端异位调整成功率为71.1%,CVC末端异位调整成功率为26.7%,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与CVC置管相比,肿瘤患者PICC置管导管末端异位发生率较高,但较容易调整。PICC/CVC置管后应常规胸部正位X线片确认导管走向和导管末端位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对经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置管的肿瘤患者实施全程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根据置管过程制定标准健康教育计划,按计划对超声引导下改良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实施全程健康教育,分置管前、置管中、置管后及出院后导管维护健康教育。结果:置管成功率100%,置管后发生机械性静脉炎5例(1.98%),导管阻塞4例(1.58%),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1例(0.40%),导管部分脱出(3~5 cm)4例(1.58%),除1例置管患者因放弃化疗,置管后2 d拔管,其余均正常完成治疗后拔管。结论:对经超声引导下改良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实施全程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置管的成功率,有效减少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改良体位在提高PICC置管术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以及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20例肺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改良体位(半坐卧位)PICC组与传统体位(平卧位)PICC组。比较2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以及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半坐卧位组与平卧位组在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坐卧位组行PICC所需时间较平卧位组显著缩短(P0.05),且置管后穿刺口局部水肿及局部炎症的发生率显著较低(P0.05)。结论改良体位即半坐卧位可有效降低PICC置管术导管异位发生率,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非超声引导下再改良塞丁格技术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08例行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采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穿刺置管,观察组应用再改良塞丁格技术即采用8号头皮针替代塞丁格套件中的20 G套管针进行置管,观察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中患者疼痛程度、置管后出血或皮下淤血发生率、静脉炎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一次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7.728,P=0.010;χ2=5.939,P=0.031),而置管中患者疼痛程度、置管后出血或皮下淤血发生率、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24.240,P=0.000;χ2=5.252,P=0.042;χ2=8.207,P=0.008)。结论再改良塞丁格技术操作简单,一次穿刺及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且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临床运用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拔除留置尿管时机对减少尿潴留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6  
目的 为探讨拔除留置尿管的不同时机对尿潴留的影响。方法 将150例留置尿管病人随机分组,甲组50例在膀胱充盈时拔管,乙组50例在膀胱空虚时拔管、丙组50例随机(不论膀胱是否充盈)拔除尿管。结果 甲组自动排尿率为98%(49/50),乙组为80%(40/50),丙组为84%(42/50)。乙组和丙组自动排尿成功率明显低于甲组(P<0.01),乙组和丙组自动排尿成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膀胱充盈时拔除尿管比膀胱空虚时拔除尿管能明显减少尿潴留。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儿童与成年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的并发症发生率,为不同类型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和治疗策略。方法:选取保定市第一医院52例儿童及100例成人急性白血病化疗行PICC置管患者,观察两组PICC置管后不同并发症及其发生率,探讨儿童与成人急性白血病PICC并发症的不同。结果:在儿童急性白血病PICC置管后出现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55.8%,显著高于成人急性白血病PICC置管后并发症总发生率的39.0%(χ~2=3.89,P0.05)。其中感染发生率36.5%v s.21.0%(χ~2=4.26,P0.05)、导管阻塞发生率23.1%vs.11.0%(χ~2=3.89,P0.05);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19.2%vs.5.0%(χ~2=7.79,P0.05)。平均置管日儿童[(98.7±58.7)d]显著低于成人[(130.6±71.8)d](t=2.76,P0.01)。非计划拔管率儿童为17.3%,显著高于成人的5.0%(χ~2=4.81,P0.05)。结论:PICC置管后儿童与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各种并发症发生率及平均置管时间存在一定差异,可能与配合程度及年龄特点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胰岛素泵与常规胰岛素注射治疗糖尿病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118例糖尿病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甲组与乙组各59例,甲组行胰岛素泵治疗,乙组给予常规胰岛素注射治疗,对两组血糖控制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前FPG、2h FPG水平相比,差异不明显,两组治疗后血糖水平均显著降低,且甲组治疗后FPG、2h FPG水平与乙组相比,相对更低(P0.05);甲组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与乙组相比,均相对更少、更短(P0.05);甲组总有效率为94.92%,与乙组的79.66%相比,相对更高(P0.05);甲组低血糖率为3.39%,与乙组的15.25%相比,相对更低(P0.05)。结论与常规胰岛素注射相比,胰岛素泵用于糖尿病治疗中效果更为显著,可控制血糖水平,减少胰岛素用量,降低低血糖出现率,提升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三种术式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疗效及术后康复进程。方法选取肝外胆管结石患者120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甲组、乙组、丙组,每组40例。甲组行腹腔镜胆囊切除及经胆囊管胆道镜探查术,乙组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胆总管切开探查及胆管一期缝合术,丙组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胆总管切开探查及T管引流术。比较三组患者手术时间、腹腔引流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结果甲组和乙组患者手术时间、腹腔引流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恢复时间、住院费用低于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腹腔引流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少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乙两组其他指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甲组为0,乙组为7.5%,丙组为5.0%。结论三种手术方式中,腹腔镜胆囊切除及经胆囊管胆道镜探查术疗效最佳,康复进程快,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刘淑珍  谢敏  罗凝香 《护理研究》2013,(28):3147-3148
[目的]探讨应用3M薄膜联合3M绷带胶布对减少深静脉置管并发症、预防导管脱出和延长置管时间的效果。[方法]将124例深静脉置管病人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观察组用3M薄膜固定深静脉置管后,再用3M绷带胶布在深静脉置管外露导管处加压并交叉固定贴于病人皮肤上,对照组则用3M薄膜固定;观察并比较两组薄膜松脱、导管脱落、局部不良反应(红、肿、渗血及渗夜)、留置时间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深静脉置管留置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薄膜松脱明显较对照组少。[结论]用3M薄膜联合3M绷带胶布能固定深静脉置管,有效地延长置管时间,降低导管脱出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在早产儿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6月至2018年3月本院收治行PICC置管的早产儿76例设为对照组,按传统方法行PICC置管后行X线摄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将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本院收治行PICC置管的早产儿75例设为观察组,在心电监护下置管,通过心电监护II导联P波的变化确定导管的位置,置管成功后再行X线摄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比较两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导管异位发生率及导管非计划拔管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97.33%高于对照组78.95%(χ~2=12.153,P=0.001);观察组导管异位发生率为1.33%低于对照组9.21%(χ~2=4.668,P=0.031);观察组非计划拔管率为1.33%低于对照组10.53%(χ~2=5.596,P=0.034)。结论在早产儿PICC置管中采用腔内心电图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可提高PICC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降低导管异位发生率,减少非计划拔管率。  相似文献   

20.
硅胶胃管留置时间的研究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8  
报道9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胃管留置时间的研究。随机将病人分为3组,置管时间甲组11~20天;乙组21~30天;丙组31~40天。结果:甲组与乙组对鼻、咽粘膜影响差异无显著性;乙组与丙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硅胶胃管留置适宜时间是21~30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