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院前心肺复苏1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潘一一 《山东医药》2009,49(28):57-58
目的探讨影响院前心肺复苏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32例院前心肺复苏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复苏过程中各因素对复苏结果的影响。结果所有患者抢救成功14例。心搏骤停(CA)患者年龄、应急反应时间及开始复苏时心电图表现、除颤开始时间与复苏结果相关;复苏方法中通气方式、肾上腺素剂量对复苏结果有影响。结论年龄小(〈60岁)的心搏骤停(CA)患者复苏成功率高;应急反应时间越短,越早电击除颤复苏成功率越高;院前心搏骤停(CA)通气方式选择球囊一面罩通气,常规剂量肾上腺素无效者改用大剂量肾上腺素(≥3mg)。  相似文献   

2.
体外心肺复苏是难治性心脏骤停(CA)患者重要的治疗手段,能够改善心脏骤停患者的预后,近年来发展迅速, 然而国内外体外心肺复苏技术发展不均衡,大部分医疗机构仍处于起步阶段。体外心肺复苏技术需要多学科协作完 成。随着体外心肺复苏技术的发展,妊娠、创伤、主动脉夹层的CA患者使用体外心肺复苏技术也可能获得良好预 后。成人体外心肺复苏技术的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3.
<正>心脏骤停(CA)以发病急和病死率高为主要特点,心肺复苏(CPR)为CA的主要抢救手段,CPR后各个脏器功能的恢复尤为重要,而脑复苏恢复更是重中之重〔1,2〕。CA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仍有30%的患者存在不可逆的神经功能损害,主要是不同程度的脑损伤。研究证实,CPR后脑损伤与脑细胞缺血再灌注引起的损伤分子机制等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学改变密切相关,但其发生机制尚未明确。大多数人认为缺血缺氧作为始  相似文献   

4.
脑功能评价——判断预后的重要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损伤是神经科医师,乃至所有临床医师最关注的医学问题之一。因为重度脑损伤会导致严重神经功能缺损、持续性低反应状态或植物状态,甚至死亡(包括脑死亡)。导致脑损伤的主要原因是心脏停搏复苏后缺血、缺氧性脑病、急性卒中及颅脑外伤。据统计,心脏停搏发生率每年(36~128)人/10万,其中86%的患者得到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17%~49%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但遗憾的是其中80%患者处于昏迷状态。这些情况表明,随着CPR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心脏停搏患者得以生存,但生存者脑损伤的问题尤为凸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电针联合目标温度管理对心肺复苏患者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心跳骤停(CA)复苏成功自主循环恢复后的昏迷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和电针组(36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目标温度管理,电针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电针疗法。2周后,比较2组患者的大脑功能评分(CPC)、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脑电双频指数(BIS)。结果:ROSC1周及2周后,电针组BIS值较对照组明显升高[(62.8±12.6) vs (55.8±12.0);[(79.6±8.9) vs (67.4±11.8),均P<0.05)],电针组NSE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18.9±5.3) vs (22.7±8.8);(15.3±5.5) vs (19.4±9.6),均P<0.05)]。6个月后电针组CPC1~2分构成比较对照组高,CPC3~5分构成比较对照组降低(均P<0.05)。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电针联合目标温度管理可减轻CA后患者的脑损伤,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开始心肺复苏(CPR)时间与复苏成功后第12小时左室收缩功能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对本院2005年-2007年收治急诊50例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患者。既往无心功能障碍的CA经现场CPR成功的患者,于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第12小时测出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收缩末期容积(LVESV),射血分数(EF)和每搏输出量(SV),分析研究上述4项指标与开始CPR时间之间的相关性。结果:LVEDV、LVESV、EF、SV与开始时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28、0.737、-0.718和-0.529。结论:开始CPR时间越晚,ROSC后左室收缩功能越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UTI)对大鼠心肺复苏(CPR)后早期脑能量代谢的影响和脑保护作用.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组)、生理盐水组(N组)和乌司他丁组(U组),各20只.C组仅进行麻醉、气管切开插管和血管穿刺,N组和U组采用窒息法制作大鼠心脏骤停(CA)和CPR模型.U组于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2 min内经股静脉推注注射用UTI(105 U/kg),N组推注等量生理盐水.记录各组窒息至CA时间和ROSC时间.C组于气管切开置管后1h,N组和U组于ROSC后1h快速断头取左侧大脑组织检测三磷酸腺苷(ATP)和乳酸(LA)水平,电镜下观察左侧海马组织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与C组比较,N组和U组大鼠脑组织ATP水平在ROSC后1h均明显下降(P均<0.05);与N组比较,U组脑组织ATP水平含量升高(P<0.05).与C组比较,N组和U组大鼠脑组织LA值在ROSC后1h均明显升高(P<0.01);与N组比较,U组脑组织LA水平降低(P<0.05).ATP和LA之间存在线性相关趋势.N组海马组织电镜超微结构改变较U组和C组严重,U组超微结构改变接近C组.结论 UTI可能通过改善脑组织能量代谢水平减轻复苏后脑损伤.  相似文献   

8.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具有复苏成功率低,死亡率高,神经功能结局预后低等特点。 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普及心肺复苏知识教育来提高抢救成功率以外,也通过一些临床实践及研究来探索心脏骤停自 主循环恢复(ROSC)预后的相关因素。文章就与心脏骤停ROSC预后相关的复苏前、骤停相关及ROSC后因素进行论 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丁苯酞(NBP)对老年兔心搏骤停(CA)复苏后影响。方法 30月龄清洁级健康老年家兔48只随机分为CA复苏(CA)组、NBP组。两组家兔麻醉成功后行心脏CA复苏建模,建模成功后NBP干预组立即耳缘静脉注射丁苯酞40 mg/(kg·d),并观察至72 h,CA组无NBP干预仍观察至72 h。各组完成预设处理后,分别于CA前、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12 h、24 h、72 h采血,并于各时间点检测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血肌酐(Cr)、尿素氮(BUN)、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cTn)I的水平。结果 CA组ROSC后12 h、24 h、72 h血清NSE、S-100B、Cr、BUN、ALT、AST、cTnI的水平显著高于CA前(P0.05)。CA组ROSC后12 h、24 h血清CK-MB的水平显著高于CA前(P0.05),而ROSC后72 h血清CK-MB的水平与CA前比无明显差异(P0.05)。NBP组ROSC后12 h、24 h、72 h血清NSE、S-100B、Cr、BUN、ALT、AST的水平均显著低于同时间点CA组(P0.05)。NBP组ROSC后12 h、24 h血清CK-MB、cTnI水平比同时间点CA组明显降低(P0.05),而NBP组ROSC后72 h血清CK-MB、cTnI水平与同时间点CA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NBP能够改善老年兔CA复苏后脑损伤及多器官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A心肺脑复苏后的康复对策。方法分析我科17例CA患者心肺脑复苏后所实施的康复治疗措施。结果生存1年以上者8例,其中1例生存16年。康复的具体有效措施实施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结论维持循环稳定、支持呼吸等综合性心脏康复方案是CA心肺脑复苏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损伤高危儿早期干预治疗的效果。方法将2010-09~2012-09该院住院脑损伤高危儿281例列为治疗组,将随访门诊监测脑损伤患儿232例列为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早期干预措施,对照组未给予干预措施,定期随访监测两组患儿,比较两组病情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患儿中正常化86例(30.6%),显效138例(49.1%),有效57例(20.3%),无效0例;对照组患儿中正常化0例,显效17例(7.3%),有效152例(65.5%),无效63例(27.2%)。治疗组治疗后病情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对脑损伤高危儿进行干预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儿的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骨髓腔通路输注不同复苏液复苏失血性休克犬后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方法健康杂种犬随机分为3组:7.5%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溶液(HSH)组、0.9%生理盐水(NS)组、假手术(Sham)组。建立犬失血性休克模型,分别从胫骨骨髓腔输注HSH、NS两种复苏液,观察复苏后EPO、IL-6的变化。结果复苏后48 h,NS组、HSH组EPO均较Sham组升高(P〈0.05);复苏后1周HSH组EPO水平仍高于Sham组(P〈0.05)。休克终点,NS组、HSH组IL-6水平均较Sham组升高(P〈0.05);复苏后2 h HSH组IL-6水平低于NS组(P〈0.05);复苏后48 h HSH组IL-6水平降至正常。结论HSH经骨髓腔通路复苏失血性休克犬,能够减轻机体的炎症反应,是一种有效的复苏方案。  相似文献   

13.
随着心肺复苏(CPR)技术的不断改进,25%~50%的心跳骤停患者能够恢复自主循环,但出院率只有2%~14%的低水平,主要原因是顽固性的脑损伤[1]。目前临床上缺少可靠的评价脑损伤早期诊断手段,而心肺复苏后对脑损伤程度及预后的评价又影响CPR后的治疗方案,因此探讨早期诊断脑损伤指标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6年来我院老年人心肺复苏(CPR)现状,分析其临床特点,研究防治对策。方法对本院2002年6月至2008年6月发生的335例心跳骤停(CA)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按年龄分为老年组(年龄≥60岁)和非老年组(年龄〈60岁),比较2组自主循环恢复(ROSC)成功率、脑复苏成功率; 分析2组CPR开始时间、人工气道开始建立时间、CPR持续时间、除颤次数、肾上腺素用量,组间进行比较。结果非老年组ROSC成功率为32.42%,脑复苏率为3.85%,老年组ROSC成功率为20.92%,脑复苏成功率为0.65%。2组之间CPR开始时间、人工气道开始建立时间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肾上腺素用量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人CA患者CPR成功率相当低,重视老年人基础疾病的救治,完善急救医疗体系建设,是提高老年人CPR成功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丹红注射液对心肺复苏(CPR)患者早期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72例CPR患者随机分为试药组(n=37)、复苏组(n=35),试药组再灌注后在常规复苏基础上予丹红注射液,观察2组凝血功能指标及APACHEⅡ评分的变化。结果 试药组治疗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平均体积(MPV)、APACHEⅡ评分与较试药组治疗前及与复苏组治疗后比较降低(P<0.05),血小板计数(PLT)增高(P<0.05)。结论 丹红注射液能有效减少心肺复苏再灌注凝血异常的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腹腔镜下病灶切除及^125I粒子植入复发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血清CA125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复发妇科恶性肿瘤患者30例,15例行腹腔镜下病灶切除并植入^125I粒子(植入组),15例行开腹手术病灶切除(对照组)。放免法检测30例患者的血清CA125。结果术后1个月植入组血清CA125水平升高、对照组降低(P〈0.05);术后3个月植入组中有9例血清CA125水平正常,而对照组中只有3例正常(P〈0.05);术后3个月两组血清CA125下降至正常的患者其2 a无瘤生存率为83.3%(10/12),高于术后3个月CA125未降至正常者的50.0%(9/18),两者相比,P〈0.05。结论腹腔镜下切除病灶并植入^125I粒子的复发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血清CA125水平有短暂升高,术后3个月降至正常,可作为疗效及预后判断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7.
《内科》2015,(6)
目的探讨血清S-100和脑钠肽检测对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脑损伤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心搏骤停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的患者55例作为研究组,根据复苏后3个月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分为三个亚组,以GCS≥12分者25例为轻度脑损伤组,9分≤GCS12分者18例为中度脑损伤组,GCS9分者12例为重度脑损伤组,另选取门诊体检正常者30例为对照组,检测比较各组研究对象血清S-100和脑钠肽水平。结果研究组患者血清S-100和脑钠肽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脑损伤组患者血清S-100和脑钠肽明显高于轻中度脑损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S-100和脑钠肽能反映心搏骤停心肺复苏成功后患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对评估患者病情和预测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影响诊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阎渭清  康津伟 《山东医药》2007,47(28):84-85
对174例心跳呼吸骤停实施心肺复苏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影响心肺复苏成功与复苏时机的早晚和规范化有很大的相关性;性别、年龄与心肺复苏成败无明显关系(P〉0.05);心跳呼吸骤停者低钾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女性复苏后存活时间较男性长(P〈0.01)。认为及时有效的规范化心肺复苏术、及早纠正低钾倾向是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复苏成功后患者及时清醒和低血压改善直接影响脑复苏效果。  相似文献   

19.
β淀粉样蛋白及其前体蛋白与缺血性脑损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β淀粉样蛋白(Aβ)及其前体蛋白(APP)沉积被认为是Alzheimer病的特征性病理改变之一。近年的研究表明,在缺血性脑损伤后,APP/Aβ也发生沉积,因此APP/Aβ可能参与了脑缺血后脑损伤的发生与发展。文章综述了APP/Aβ在缺血性脑损伤后的表达,作用和机制。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死猝死心肺复苏后溶栓治疗8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猝死患心肺复苏成功后静脉溶栓治疗的可行性及其治疗效果。方法:对8例AMI猝死复苏成功后无明显机械损伤的患行静脉溶栓治疗。结果;8例猝死型心梗患溶栓后有7例(87.5%)梗死相关冠脉再通,存活。存活的7例患于长期随访中心功能,均有3级以上。结论:对AMI猝死患及时有效地复苏并在复苏成功后行静脉溶栓治疗是有效的,可以改善病人的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