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α与β亚型在不同年龄段小鼠胸腺内的表达。方法:免疫组化分析雌激素受体α与β亚型在3、8及15月龄段小鼠胸腺内的表达水平;双色免疫荧光分析雌激素受体α与Treg细胞标志Foxp3表达的关系。结果:3月龄小鼠的胸腺皮质区及髓质区内有大量的雌激素受体β及α亚型的阳性细胞。然而,8月龄及15月龄的小鼠胸腺则缺乏雌激素受体β亚型表达而雌激素受体α亚型阳性细胞仍然可发现于这些胸腺的皮质区内。使用雌激素受体α/β及Foxp3(调节性T细胞的标志)抗体对标本进行双色标记结果证实雌激素受体α/β阳性的细胞为Foxp3阴性。结论:成年小鼠胸腺缺乏雌激素受体β,但雌激素受体α为阳性,提示雌激素受体α是介导雌激素引发的胸腺萎缩的关键激素受体。同时也证实雌激素受体α/β不参与Foxp3调节性T细胞的发育。  相似文献   

2.
李联祥  李沛  王秋丽 《解剖学报》2008,39(2):235-237
目的阐明雌激素α、β受体在大鼠结膜上皮和Henle腺的分布。方法选择22例青春期SD雌性大鼠上眼睑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结膜上皮和Henle腺雌激素α、β受体进行检测;同时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技术检测大鼠血清雌二醇的浓度。结果22例大鼠中,19例大鼠的结膜上皮雌激素α受体呈阳性表达,17例大鼠的结膜上皮雌激素β受体呈阳性表达。18例大鼠Henle腺深部的基底细胞雌激素α受体呈阳性表达,17例大鼠的Henle腺深部的基底细胞雌激素β受体呈阳性表达。在所有的大鼠中,Henle腺的杯状细胞雌激素α、β受体均呈阴性表达。雌激素α、β受体在结膜上皮阳性表达率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雌激素α、β受体在Henle腺深部的基底细胞阳性表达率间比较,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正常大鼠血清雌二醇水平经检测含量为(22.13±3.54)ng/L。结论雌激素及其受体对大鼠结膜上皮、Henle腺深部的基底细胞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但对Henle腺的杯状细胞分泌黏液功能无直接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利用基因敲除法探讨雌激素的心血管保护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因敲除是通过同源重组方法定位突变细胞内某特定基因 ,使之失去功能。雌激素受体基因敲除小鼠的制备为研究雌激素的心血管作用机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雌激素由ERα介导促进内皮细胞依赖的血管舒张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表达 ,而对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 (iNOS)的产生起抑制作用 ;相反 ,ERβ促进非内皮细胞依赖的血管舒张 ,促进iNOS产生。ERα介导雌激素对血管损伤和动脉粥样硬化的抑制作用 ,但ERβ的作用仍有争论。对ERβ基因敲除小鼠的表型研究发现 ,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离子通道发生变化 ,动物血压升高 ,表明ERβ在调节血管功能和高血压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DC-SIGNR在人胎盘绒毛组织中的定位及在体外培养滋养层细胞上的表达.方法:建立稳定的滋养层细胞原代培养体系,采用免疫组化单染及荧光双染的方法检测不同孕期正常胎盘绒毛组织及体外培养滋养层细胞上DC-SIGNR的表达.结果:DC-SIGNR主要表达于胎盘滋养层细胞、Hofbauer细胞及胎盘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胞质及包膜,在原代培养的人绒毛膜滋养层细胞中的DC-SIGNR的表达与在体组织表达一致.结论:DC-SIGNR表达于不同孕期的胎盘组织及体外分离培养滋养层细胞,为研究滋养层细胞上该受体在宫内感染中的作用提供体外实验的细胞学基础.  相似文献   

5.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机理涉及免疫系统自身识别的丧失,较易发生于生育期女性。雌激素对SLE的发病及病情发展有重要影响。雌激素通过与T、B细胞核内表达的雌激素受体ER-α和ER-β结合进而刺激或调节特异性免疫相关基因的转录。受体结构以及与靶基因相互作用的差异造成了雌激素的异常活动,使得对自身抗原耐受起重要作用的一系列调节通路紊乱,从而导致自身免疫病如SLE的发生。多种经典和非经典雌激素信号的传导通路在转录和转录后水平均调控T细胞活化基因的表达,造成SLE患者的T细胞对雌激素应答的敏感性差异。  相似文献   

6.
黄威权  王炜 《解剖学报》1997,28(2):184-186
为了解人胎盘绒毛是不存在运动神经诱向因子及其可能的功能意义,本实验用MNTF1单克隆抗体及抗独特型单克隆抗体在人早期胎盘绒毛石蜡切片上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反应,对人早期胎盘绒毛的MNTF1及其受体进行定位。结果显示,胎盘绒毛的细胞滋养层细胞,合体滋养层细胞和基质细胞均呈MNTF1强免疫反尖,MNTF1样免疫反应物质分布在胞质内,胞核内阴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龙血素A对体外培养人乳腺癌MCF-7细胞生长和雌激素受体(ER)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龙血素A与MCF-7细胞体外共培养(药物组)干预手段,运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Hoechst33258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率;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检测ERα和ERβ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药物组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检测结果显示药物组ERα表达显著减少,而ERβ的表达显著增加。结论:龙血素A对体外培养人乳腺癌MCF-7细胞具有明显抑制生长和促进凋亡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龙血素A能下调ERα表达和上调ERβ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雌激素对ERα-/ERβ-乳腺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调节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 选择乳腺癌细胞株SK-BR-3(GPR30+,ERα-/ERβ-)进行研究,用不同水平的雌二醇进行处理,同时将GPR30的siRNA和阴性对照的siRNA转染进入细胞.处理24h后,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和侵袭情况.结果 雌二醇处理能够以剂量依赖的方式增加细胞活力以及侵袭细胞的数目;转染GRP30-siRNA能够显著降低GPR30的mRNA含量,抑制效率为75.42%;雌二醇处理组的细胞活力以及侵袭数目均高于对照组,雌二醇联合GRP30-siRNA组的细胞活力以及侵袭数目均低于雌二醇处理组(P<0.05).结论 雌激素能够促进ERα-/ERβ-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受体GPR30可能是雌激素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9.
绝经妇女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骨代谢调控因子表达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绝经妇女雌激素水平下降所致免疫细胞骨代谢调控因子变化。方法:纳入绝经妇女、未绝经妇女各30例,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雌二醇(E2)水平;RT-PCR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雌激素受体(ERα、ERβ)、白细胞IL-6、TNFα-。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RANKL)、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ANK)mRNA表达;ELISA检测血清IL-6、TNFα-蛋白含量;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腰椎2~4(L2-4)前后位骨密度(BMD)。结果:与未绝经组比较,绝经妇女E2水平明显下降,腰椎BMD显著降低(P<0.05),外周血单个核细胞ERα、ERβ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IL-6、TNFα-、RANKL、RANK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IL-6及TNFα-血清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PBMC中ERα、ERβmRNA表达与血清E2水平、腰椎BMD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PBMC中IL-6、TNFα-、RANKL、RANKmRNA表达与血清E2水平、腰椎BMD呈显著负相关性(P<0.05)。结论:绝经后妇女雌激素水平下降伴随着外周血免疫细胞雌激素受体转录水平下降,同时,炎性骨吸收调控因子和溶骨性细胞因子表达升高,这种变化可能在绝经后骨丢失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雌激素在小鼠痒觉敏感性性别差异中的作用及外周机制。方法:采用正常雄性、雌性以及去卵巢雌性C57BL/6J鼠作为实验对象,分别检测其皮内注射致痒剂所诱发的搔抓行为,并通过腹腔注射不同的雌激素受体拮抗剂探究其外周受体机制。结果:雌鼠对组胺的痒觉敏感性明显高于雄鼠,氯喹引起的搔抓行为无性别差异;雄鼠注射外源性雌激素后,对组胺的痒觉敏感性明显增强;雌鼠去卵巢后,对组胺的痒觉敏感性则显著降低,外源性补充雌激素可以恢复其正常的痒觉敏感性;腹腔注射非选择性雌激素受体拮抗剂可以降低雌鼠的组胺痒觉敏感性;腹腔注射雌激素受体-α(ER-α)拮抗剂MPP可以降低雌鼠对组胺的敏感性,而雌激素受体-β(ER-β)拮抗剂PHTPP和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GPR30)拮抗剂G15则无明显影响。结论:雌激素在外周可以易化组胺引起的瘙痒,是引起小鼠痒觉敏感性性别差异的主要原因,并且其在外周的促痒作用是通过ER-α介导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培养的人胎盘绒毛滋养层细胞是否存在5-羟色胺受体(5-HTR)和P物质受体(SPR),方法:采用细胞培养法和免疫细胞化学技术。结果:培养的滋养层细胞为5-HTR与SPR免疫阳性反应,免疫阳性物质位于胞浆内,胞核为阴性。结论:人胎盘滋养层细胞自身含有5-HTR和SPR,为在离体培养条件下研究5-HT和SP对胎盘激素的合成与分泌的调控作用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雌激素受体基因敲除小鼠脾脏免疫学改变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形态学观察雌激素受体基因敲除小鼠脾脏免疫学指标是否发生改变。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法进行检测。结果 :雌激素受体基因敲除小鼠 ,尤其是ERβ敲除小鼠 (BERKO)的脾脏出现多种异常 ,如促炎症细胞因子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增高 ,脾细胞增殖增强并能抵抗雌激素的抑制作用 ,IgM /IgG表达也明显增高。雌激素受体缺乏小鼠脾脏NF kB的激活可能是脾细胞过分活跃的原因。结论 :雌激素受体 ,尤其是ERβ在介导雌激素对免疫反应的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ERβ缺失可能增加机体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3.
大鼠垂体前叶中一些免疫内分泌物质的共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2(IL-2)以及其受体和雌激素受体(ERα或β)在大鼠垂体前叶的共存。方法 用种属特异性抗体(兔抗大鼠ERα蔌IL-2Rβ,羊抗大鼠ERβ或IL-2抗体)进行免疫细胞化学双重染色。结果 在大鼠垂体前叶有ERα、ERβ、IL-2和IL2Rβ免疫反应细胞,REα位于胞核内,IL-2和ERβ免疫反应物质位于胞浆内,IL-2Rβ位于胞膜,ERα或β和IL-2共存于同一细胞,ERα和IL-2Rβ无共存,而ERβ和IL-2Rβ共存。结论 在大鼠垂体前叶ER和IL-2以及膜受体IL-2Rβ和核受体ERβ共存于同一细胞,表明在大鼠垂体前叶存在免疫内分泌网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乳头状甲状腺癌K1及MCF7细胞系中,雌激素(E2)对hTERT的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Western Blot检测乳头状甲状腺癌K1细胞中雌激素受体(ER)的表达;应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观察ER在E2刺激后定位的改变;应用Real-time PCR检测E2刺激对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mRNA表达的影响;应用Western Blot检测E2刺激对hTERT的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K1细胞系中存在ERα阳性表达,在E2刺激后阳性表达产物入核,E2刺激能够促进K1细胞中hT ERT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上调。结论雌激素促进hT ERT在乳头状甲状腺癌细胞中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
雌性大鼠心内神经节中雌激素受体及其mRNA的表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在雌激素受体蛋白及ERmRNA水平提供雌激素对心内神经节中神经元作用的形态学依据。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技术。结果 在心内神经节部分神经元中,雌激素受体免疫反应及其mRNA原位杂交反应阳性。雌激素受体免疫反应沉淀物呈棕黄色,定位于胞核,雌激素受体mRNA免疫反应沉淀物呈棕黄色,定位于胞浆。结论 大鼠心内神经节中,部分神经元能合成雌激素受体蛋白,说明ER阳性神经元可以为雌激素提供结合位点,因此,这些神经元可能受到雌激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免疫荧光法检测小鼠脑内雌激素受体的分布(英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检测雌激素受体在绝经后妇女可能的作用 ,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卵巢切除小鼠脑内雌激素受体 (ER)的分布。结果清楚表明 ,ERα除了存在于已知的下丘脑腹内侧核、下丘脑前区中央部和弓状核外 ,还见于室旁核和视上核 ,而文献报道 ERβ在该区域占主导地位。我们还首次报道 ERα在正中隆起的分布。如期所见 ,ERα还分布于终纹床核和杏仁核。尽管试用多种来源的商品化 ERβ抗体 ,也未检测到脑内 ERβ免疫反应阳性细胞 ,推测可能是脑内 ERβ蛋白含量稀少的原因。在脑内广泛存在 ER,并且 ER在不同核团有独特分布 ,这就有可能针对雌激素广泛作用中某一特殊功能设计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雌激素的核受体ER-α和ER-β以及催产素、加压素在成年雌性小鼠下丘脑室旁核内的表达。方法采用硫酸镍铵增强显色的免疫组化SP法检测ER-α、ER-β、催产素和加压素在室旁核内的表达。结果雌激素的两种核受体在室旁核内都有表达,但是以ER-β为主(P〈0.001),其免疫阳性产物均在细胞核内,未见核外免疫阳性反应。催产素的免疫阳性产物主要在细胞核周围的胞浆即核周质内,而加压素的免疫阳性物质除了在核周质内有很强的反应外,在突起内也可见很强的免疫反应。ER-α的免疫阳性胞体主要在大细胞部内侧,而ER-β、催产素和加压素的免疫阳性胞体主要在背侧帽部或大细胞部的外侧。结论室旁核内两种雌激素受体可能都参与了对催产素和加压素的调节,但ER-β可能发挥了主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雌激素受体β亚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发现雌激素受体存在亚型 ,即 ERβ。ERβ与 ERα结构相似 ,广泛分布于多种组织内 ,其表达受性激素的影响但不依赖于 ERα,并与组织分化、发育过程相关。 ERβ可能在生殖系统和神经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还可能参与肿瘤发生与进展过程。ERβ与 ERα在体内分布、与配体亲和力、促转录活性上存在差异 ,对 ERβ及其特异性配体的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雌激素β型受体(estrogen receptorβ,ER-β)在大鼠下颌下腺的定位和分布,为进一步研究ER-β在下颌下腺的可能功能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结果:大鼠下颌下腺浆液性腺细胞、泡心细胞、闰管、颗粒曲管及大于颗粒曲管的各级导管上皮细胞均呈ER-β免疫反应阳性,阳性反应物质主要位于阳性细胞胞质内,核呈阴性反应。结论:大鼠下颌下腺存在ER-β,雌激素可能通过ER-β的介导对下颌下腺功能进行调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PES1与雌激素受体(ER)的相互作用及其对ER转录活性的影响.方法 将体外翻译的PES1与纯化的GST-ERα和GST-ERβ蛋白分别混合,用GST pull-down验证在体外PES1与ERα和ERβ是否存在相互作用.将HA-PES1与FLAG-ERα或FLAGC-ERβ共转染293T细胞后进行免疫共沉淀,以验证PES1与ER是否在体内有相互作用.用含雌激素受体作用元件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PES1对ERα和ERβ转录活性的影响.结果 PES1与ERα、ERβ在体内外均存在相互作用,而且PES1与ERα的结合比与ERβ的强.在体内,在雌激素(E2)存在下,E2可以增强PES1与ERα的结合,而对PES1与ERβ的结合没有明显影响.PES1对ER转录活性的影响是E2依赖性的,PES1能升高ERα的转录活性而降低ERβ的转录活性(P<0.01).结论 PES1是一种新的ER共调节因子,能反向调节ERα和ERβ的转录活性,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是其在ER信号通路以及在E2诱发的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