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研究不同栓塞状态下动脉瘤内血流动力学变化,为血管内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基于脑动脉瘤血管造影的三维血管成像,在不同栓塞状态下,重建动脉瘤的三维模型,采用ANSYS CFX软件包进行分析血流速度、壁面切应力、压力分布和流场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动脉瘤顶端部分栓塞后使瘤体明显缩小,瘤顶低WSS区域减小,瘤体内涡流减少但流速无变化,同时造成瘤顶部平均WSS增大为2.13Pa;而继续栓塞后,使动脉瘤整体壁面切应力显著下降,残留瘤颈远端流速明显降低;无论栓塞与否,动脉瘤流入道血管壁的壁面压力均无明显变化。 结论 颅内动脉瘤囊内血流动力学变化受弹簧圈栓塞程度和及其在瘤体内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韦继明 《中外医疗》2021,40(12):189-191,195
脑动脉瘤为脑动脉壁的局限性的囊性膨出,好发年龄40~60岁,病因有先天性、感染、动脉硬化等,发生位置80%在Willis环,其中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发生最多,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次之.脑动脉瘤好发于脑动脉分叉和主干的分支处,常因动脉瘤破裂出血致头痛、呕吐等症状就诊,严重时伴意识障碍.近年来研究发现,血流动力学因素在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支架植入对大脑中动脉(MCA)分叉处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影响,以及支架对血流动力学因素特别是壁面切应力(WSS)的影响。方法:结合临床影像,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数值模拟方法,采用ANSYS流体力学软件,对单支架治疗1例MCA分叉处动脉瘤行术前、随访时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分析,比较血液流线和WSS在2种情况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形态与血流动力学的关系。方法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测量22个动脉瘤的壁面剪应力(WSS)、WSS比值、剪应力集中指数(SCI),同时在DSA上测量动脉瘤的二维参数(最大瘤颈、最小瘤颈、动脉瘤高度、动脉瘤横径、载瘤动脉直径、最大瘤颈/载瘤动脉直径、最小瘤颈/载瘤动脉直径、动脉瘤角度),比较并分析颅内动脉瘤形态指标与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关系。结果最大瘤颈/载瘤动脉直径、最小瘤颈/载瘤动脉直径与动脉瘤WSS、WSS比值均呈正相关(r动脉瘤WSS=0.565、0.481,rWSS比值=0.461、0.454,均P<0.05),动脉瘤角度与SCI呈正相关(r=0.452,P<0.05)。血流动力学指标的逐步回归方程如下:动脉瘤WSS=-55.99+88.99ratio1(P=0.006),WSS比值=0.048+0.264ratio1(P=0.031),SCI=-0.691+0.097angle(P=0.035);式中ratio1为最大瘤颈/载瘤动脉直径,angle为动脉瘤角度。按最大瘤颈/载瘤动脉直径分为<1组、1~2组、>2组,3组动脉瘤WSS、WSS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2组均明显高于<1组、1~2组(均P<0.05);瘤颈/载瘤动脉直径较大的动脉瘤,其WSS较高,反之较低。按载瘤动脉角度分为<135°组、≥135°组,两组SC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流动力学是由动脉瘤形态以及其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所决定,WSS与最大瘤颈/载瘤动脉直径有关,SCI与动脉瘤角度有关。  相似文献   

5.
颅内长形动脉瘤的三维数值模拟及血流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对颅内长形动脉瘤进行三维数值模拟,以分析其血液动力学特性.方法 对象为10例长形动脉瘤,其中8例曾经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史.联合应用Matlab软件、Ansys软件、Fluent软件及自写程序对其进行计算机数值模拟.结果 长形动脉瘤模型流入道的血流速度[(1.07±0.23)m/s]、动压[(574±186)Pa]及壁面切应力[(7.7±2.0)Pa]最高,流出道次之,顶部血流速度[(0.15±0.07)m/s]、动压[(37±13)Pa]及肇而切应力[(0.40±0.13)Pa]最低;瘤内不形成或仪形成简单涡流.结论 长形动脉瘤顶部是动脉瘤破裂的主要部位,可能与动脉瘤顶部血流速度、动压及壁面切应力均最低有关.搏动性血流对动脉瘤的发生、生长和破裂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创伤性假性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4年我们应用创伤法和显微外科技术研制成功创伤性假性动脉瘤(Traumatic Pseudoaneurysm,TPA)的动物模型。根据此模型,又对动脉瘤进行了血流动力学的研究,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动物模型建立1.1.1 动物选择 健康日本大耳白兔40只,体重2.5~3.5kg。  相似文献   

7.
王猛 《医学综述》2011,17(2):186-188
颅内动脉瘤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研究颅内动脉瘤的形成影响因素,对于了解动脉瘤的发病、发展的病理过程,开展治疗研究及预后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现通过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和内弹力层破坏,血流动力学方面的剪切力和成角因素作用,血流应力的间接生物学作用等方面进行讨论,进而阐明颅内动脉瘤的成因方面的现行主要观点和研究进展,以期为动脉瘤病因学分析和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尝试采用结扎新西兰大白兔双侧颈总动脉诱导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生成。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26只,分别游离双侧颈总动脉,不行结扎(假手术组,n=6)或结扎(实验组,n=20)双侧颈总动脉。分别于结扎前(0 d)、术后1 d、1周、4周经颅多普勒超声测量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术后4周行脑血管造影了解基底动脉变化;术后1周、4周取基底动脉观察动脉形态变化并对分叉部行组织学检查。结果 假手术组动物全部成活,实验组术后存活率为80%(16/20)。实验组术后1 d,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直线升高,高于术前226%;术后1周仍在持续升高;术后4周血流速度处于稳定状态。实验组术后1周,基底动脉增粗,明显迂曲;而假手术组无明显变化。实验组基底动脉分叉部中膜厚度变薄;内弹力层部分消失、断裂或变薄。结论 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所致血流动力学改变可诱导兔基底动脉顶端出现新生动脉瘤样改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患者术中及苏醒期血流动力学变化及临床药物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2019年6月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患者8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取瑞芬太尼+七氟醚,研究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右美托咪定.统计两组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指水平、脑氧...  相似文献   

11.
支架及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技术,评价支架及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16例宽颈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对颅内支架及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宽颈动脉瘤技术特点进行探讨,并通过血管造影对病人进行疗效随访观察,评价该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16例宽颈动脉瘤病人均取得满意疗效,16例病人术后一年均进行DSA随访,动脉瘤无复发;远期疗效仍需长期随访结果。结论:支架及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介入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技术。  相似文献   

12.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11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使用颅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颅内支架治疗11例(共12个颅内宽颈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未破裂动脉瘤3个,破裂动脉瘤9个。应用支架包括Neuroform 3枚和Enterprise 9枚。结果 12枚支架均成功释放,所有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即刻造影,动脉瘤获致密栓塞9例,瘤颈残留1例,瘤体显影2例。术后发生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相关并发症1例。3-12个月复查造影随访,动脉瘤获致密栓塞9例均未见复发,瘤颈残留1例12个月复查时瘤颈显影明显减淡,瘤体显影2例12个月复查时瘤腔消失。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能保持载瘤动脉通畅,瘤颈栓塞致密,操作过程不复杂,安全性高。即刻栓塞结果及12个月随访造影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夹闭与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18例(248个动脉瘤)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颅内动脉瘤患者年龄、入院时Hunt—Hess分级、CTFisher分级、动脉瘤大小以及治疗时间窗为标准分类,比较外科手术夹闭组与血管内介入治疗组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6个月的改良Rankin评分(mRS)。结果处于同-Hunt—Hess分级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Hunt—Hess分级为Ⅰ、Ⅱ级较Ⅲ、Ⅳ、V级患者效果好。CTFisher分级为1、2、4级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中,对处于同一分级的患者,两种治疗方法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Fisher分级为3级的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优于外科手术夹闭。处于相同直径大小、相同年龄段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应用两种方法治疗后,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治疗时,血管内介入治疗优于外科手术夹闭,中、晚期时两种方法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科手术夹闭组中,早期手术夹闭效果优于中、晚期,中期与晚期手术夹闭的效果无差异;血管内介入治疗组早、中、晚期的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科手术夹闭与血管内介入治疗均适合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处于CTFisher分级为3级、治疗时间窗为早期的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优于外科手术夹闭;两种治疗方法长期临床效果差异仍待大宗病例随访和总结。  相似文献   

14.
Ji Y  Wang ZG  Ding X  Qu CC  Zhang QL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19):1303-1305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复发的临床因素.方法 7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男37例,女33例,年龄37-63岁,平均47岁.70例,共74个动脉瘤.分析栓塞前后几何形状、栓塞方法、栓塞材料和复发前后的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图像,并对37例栓塞术后患者在3个月到1年内行全脑血管造影复查.结果 栓塞术后通过DSA复查7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共74个动脉瘤.其中8例,共9个动脉瘤复发.动脉瘤位于后交通动脉起始处5个,前交通动脉2个,右侧大脑中动脉一级分叉处2个;宽颈动脉瘤4个,形态不规则动脉瘤5个;致密栓塞3个,不致密栓塞6个.结论 宽颈、瘤体大、形态不规则和不致密栓塞的动脉瘤容易复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的再出血、再通问题,评价Trufill DCS Orbit栓塞治疗的中期疗效。方法采用水解微弹簧圈Trufill DCS Orbit行血管内栓塞治疗20例共22枚颅内动脉瘤,术后定期临床和脑血管造影随访12~24个月(平均17.5个月),记录有无再出血发生,比较随访造影与术后即刻造影的动脉瘤形态变化。结果栓塞后,14例15枚动脉瘤100%栓塞,3例4枚动脉瘤95%栓塞,2例2枚动脉瘤90%栓塞,1例1枚动脉瘤80%栓塞。术后无再出血发生,11例患者共11枚动脉瘤行脑血管造影复查,再通2枚;瘤内血栓形成1枚;其余稳定。结论水解微弹簧圈Trufill DCS Orbit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中期疗效确切,但远期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随访。临床及影像随访是栓塞术后必不可少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张天  朱磊  李刚  谢坪 《西部医学》2010,22(10):1805-1807
目的探讨网孔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宽基底动脉瘤术中常见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方法 52例宽基底动脉癌患者(共55个动脉瘤),男性30例,女性22例,年龄41~67岁,平均50.5岁,治疗过程中分别使用了球扩式支架及自膨式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宽基底动脉瘤。结果动脉瘤致密栓塞40个,部分栓塞15个;术中3例支架移位,2例弹簧圈与支架缠绕、解旋,1例支架急性血栓形成。其中死亡1例,重残1例,轻度致残1例。结论网孔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宽基底动脉瘤虽安全可靠,但术中支架并发症不可忽视,即时处理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颅内破裂动脉瘤不同手术时机和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老年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距发病时间分为早期手术组(n=30,≤3 d)、中期手术组(n=18,4-10 d)和晚期手术组(n=21,≥11 d)。比较3组患者手术后脑积水及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elayed ischaemic neurological deficit,DIND)发生率,并且出院时根据格拉斯预后评分(Glass’s prognosis score,GOS)对患者的近期预后进行评价,以GOS≥4分判断为预后良好。结果:3组患者比较,早期组患者术后脑积水发生率明显低于中期组及晚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中期组与晚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间术后DIND并发症发生率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中期组、晚期组预后良好率分别为83.33%、66.67%及76.19%,3组间两两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手术时机对老年颅内破裂动脉瘤的近期预后没有明显影响,但是早期手术可降低脑积水等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Zhang L  Huang QH  Zhang YW  Liu JM  Hong B  Xu Y  Zhao WY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47):3323-3326
目的 分析wingspan支架治疗颅内小血管(直径≤2.5 mm)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性及长期预后.方法 共有39例狭窄>50%的症状性颅内小血管狭窄的患者接受了wingspan支架治疗.评估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对手术安全性及随访结果的影响.结果 手术技术成功率为97.4%.1例患者术后出现了过度灌注损伤,其余患者术后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24例患者进行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随访,8例患者出现了支架内再狭窄(ISR),其中3例为症状性再狭窄(33.3%).血管长度>15.3 mm的病变ISR的发生率高于血管长度<15.3 mm的病变(67%,13%).参照血管直径/支架直径比值<0.78的病变ISR的发生率高于比值>0.78的病变(60%,14%).结论 血管成形及支架植入术治疗颅内小血管症状性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安全的.虽然其ISR的发生率较高,但多无相关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