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阿司匹林,学名乙酰水杨酸(acetylsalicylic acid,ASA)可以通过不可逆抑制环氧化酶-1(cyclooxygenase-1,COX-1)的活性,发挥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临床试验表明ASA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一、二级预防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可将各类栓塞和血栓形成发生率降低25%[1]。但是临床35%动脉栓塞史患者即使接受ASA治疗,经过长期随访仍有血管事件复发[2]。于是提出了ASA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的概念。  相似文献   

2.
阿司匹林作为百年老药和传统的抗血小板药物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及治疗,临床使用日益广泛,对阿司匹林的研究也日益深入.2005年Circulation发表了有关阿司匹林最新研究进展的报道.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汉族冠心病(CAD)患者每日应用阿司匹林100mg的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血栓药物。方法:对于入选的CAD患者,在综合治疗基础上每日应用阿司匹林100mg,测定用药7天后血小板聚集力和血栓烷素(TXB2)的含量;测定60例正常对照组的相应指标作为基础值,之后综合判断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此外观察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入选的178例CAD患者,68例有心肌梗死病史,110例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用药7天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小板聚集的抑制程度均大于80%;TXB2含量明显降低。未见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汉族CAD患者每日应用阿司匹林100mg可以达到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的效应。  相似文献   

4.
哈尔滨地区心脑血管病患者中阿司匹林抵抗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哈尔滨地区心脑血管病患者中发生阿司匹林抵抗(AR)概况,并探讨其预测因子。方法110例病情稳定的心脑血管病住院患者,每日服用阿司匹林100mg,连服7天,第8天晨起采取空腹静脉血,分别以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为诱导剂,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结果患者中AR发生率为0,阿司匹林半敏感(ASR)者占7.3%,女性较多(男:女,75.6%与40.5%,P=0.002),吸烟者亦较多(37.5%与17.5%,P=0.001)。结论阿司匹林用于抗血小板治疗及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事件的心脑血管患者中,若有AR或ASR存在可选用其他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制剂,预测AR及抗血小板治疗个体化,将是抗血小板治疗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汉族冠心病(CAD)患者每日应用阿司匹林100mg的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血栓药物。方法:对于入选的CAD患者,在综合治疗基础上每日应用阿司匹林100mg,测定用药7天后血小板聚集力和血栓烷素(TXB2)的含量;测定60例正常对照组的相应指标作为基础值,之后综合判断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此外观察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入选的178例CAD患者,68例有心肌梗死病史,110例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用药7天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小板聚集的抑制程度均大于80%;TXB2含量明显降低。未见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汉族CAD患者每日应用阿司匹林100mg可以达到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的效应。  相似文献   

6.
万建华  郭琼  金燕 《当代医学》2014,(5):100-101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应用阿司匹林治疗后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I2年2月-20I3年4月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96例作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96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服用阿司匹株抗血小板治疗,连续服用】个月,于用药前后分别测定血小板膜表面GMP-140分子数和血小板聚集率,并与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结果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GMP140分子数、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降低,OMP—I40分子数、血小板聚集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GMP140分子数、血小板聚集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阿司匹林能明显降低患者的血小板膜表面GMP140分子数及血小板聚集功能。  相似文献   

7.
每天全球数以百万计的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本品是环氧合酶抑制剂的代表药物,具有良好的风险获益比和成本获益比,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研究最深入的抗血小板药物。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对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和周围动脉疾病均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可有效预防疾病复发、降低病死率。然而,临床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部分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可能因种种原因突然停药,从有可能在短期内诱发新的心脑血管事件。本文即报道一例长期口服阿司匹林的患者突然停药后发作缺血性脑卒中的病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和观察阿司匹林100mg,1次/晚和1次/晨两种服法在高血压治疗中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方法:2009年3月~2010年9月单纯高血压患者68例,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34例采用阿司匹林100mg,1次/晚.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100mg,1次/晨.结果:实验组检测血栓素B2(TXB2)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结论:阿司匹林100mg,1次/晚的服法抗凝作用优于100mg,1次/晨.或晚100mg顿服效果比较.  相似文献   

9.
阿司匹林(ASA)作为一种有效的抗血小板凝集药已被大量循证医学的资料证明,可预防心肌梗死、脑卒中和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病死率,并有助于维持血管外科手术后或血管介入后的衄管通畅。然而不幸的是,并非所有的患者均能获得同样的抗血小板聚集效应。为此提出了阿司匹林抵抗(AR)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服用阿司匹林前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表面CD42b、CD41a表达的变化,研究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功能及血小板表面糖蛋白表达量的影响.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测定31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前及用药1周后外周血血小板膜CD42b、CD41a的表达,血小板聚集仪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结果 与服用阿司匹林前相比,用药1周后,ADP和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降低,而CD42b和CD41a的表达量改变并不十分显著.结论 长期服用小剂量(100mg)阿司匹林能够有效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但不能抑制血小板表面CD42b、CD41a的表达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ASA)对血小板聚集功能(PAG)的抑制作用。方法:248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组,分别口服ASA50mg/目、100mg/日、200mg/日、300mg/日,月艮药前及服药2周后测定PAG。结果:与用药前相比。4种ASA剂量对PAG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00mg组与50mg比较,对PAG的抑制无显著差异;200mg/日、300mg/日ASA对PAG的抑制均明显优于100mg/日。但200mg/日组与300mg/日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200mg/日ASA是较佳的治疗剂量。  相似文献   

12.
帖青松  胡霞 《安徽医学》2018,39(10):1209-1213
目的 在药师指导下服用阿司匹林,分析其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7月江苏省建湖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36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试验组69例、对照组67例。对照组予以阿司匹林100 mg/d口服,给药间期相应疾病继续常规治疗,疗程2年;试验组予以阿司匹林口服,体质量<50 kg者给予50 mg/d,50~59 kg者给予75 mg/d,60~69 kg者给予100 mg/d,70~79kg者给予125 mg/d,≥80 kg者给予150 mg/d,给药间期相应疾病继续常规治疗,疗程2年。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PAgT)、PLT簇分化抗原63(CD63)及簇分化抗原62P (CD62P)水平,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生存预后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结果 治疗前PAgT、CD63和CD62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AgT、CD63和CD62P均下降(P<0.05),试验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试验组的各指标治疗前后变化值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在治疗24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2.39%(15/67)和8.70%(6/69),试验组的发生风险低于对照组(HR=0.367,95% CI:0.155~0.864,P<0.05);死亡率分别为11.94%(8/67)和2.90%(2/69),试验组的死亡风险低于对照组(HR=0.238,95% CI:0.069~0.822,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96%和10.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药师指导下服用阿司匹林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3.
糜贤凤  闭雄杰 《铁道医学》1998,26(3):174-175
探讨冠心病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前后血小板的聚集功能。方法 采用花生四烯酸、二磷酸腺苷,血小板蛇毒试剂三种诱导剂,对92例CHD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前后检测PAgT,并与24例健康人对照。结果 CHD患者顾药前的PAgT值均高于健康人;服药后,AA诱导的PAgT与服药前相比有显著差异,ADP诱导的PAgT有部分抑制,PAgVR诱导的PAgT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4.
(记者罗刚)“我国阿司匹林使用率低得令人忧心”,胡大一教授日前在“规范应用阿司匹林中国专家共识”发表会上指出,作为卓有成效的心脑血管疾病用药,阿司匹林在我国冠心病患者中的使用率仅14.38%,卒中患者不到14%,而美国冠心病住院患者阿司匹林使用率已超过95%。与低覆盖水平类似,应用剂量偏小也是阿司匹林不规范使用的主要表现。据统计,心内科门诊63%的患者阿司匹林使用不当,其中未住院的门诊随访患者中76.3%使用剂量过低,出院后门诊随访患者中20.58%剂量过低。由于很多医生不了解阿司匹林的最佳剂量,门诊随访时也未询问剂量,相当一部分患…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抗阿司匹林发生率、抗血小板药物使用情况及其效果。方法 2013年2月~2015年2月共收集冠心病患者300例,通过血小板聚集仪测定血小板聚集率,根据结果统计抗阿司匹林发生率。同时抗阿司匹林冠心病患者分别行氯吡格雷治疗(计为氯吡格雷组)、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计为联合组),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凝血指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300例患者中发生抗阿司匹林者60例(20.0%)。2组临床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组治疗后ADP、AA诱导血小板聚集率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氯吡格雷组治疗后ADP、AA分别诱导血小板聚集率为(30.5±11.5)%、(18.4±12.3)%,显著低于联合组的(54.4±12.1)%、(30.0±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组内治疗前后、组间治疗前、治疗后PT、TT、a PTT、Fbg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冠心病患者抗阿司匹林发生率较高,氯吡格雷、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均能明显降低抗阿司匹林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阿司匹林应用于临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近年来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备受关注。我们概述了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以及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对更好地使用阿司匹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对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抑制效果。方法32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4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A组给予阿司匹林75mg/次,1次/d;B组给予阿司匹林100mg/次,1次/d;C组给予阿司匹林150mg/次,1次/d;检测患者用药前后血小板聚集率。结果A组、B组、C组与对照组比较,血小板聚集功能明显受到抑制;A组、B组与C组相比,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结论服用75mg/d或100mg/d阿司匹林对冠心病患者具有良好的抗血小板效果。  相似文献   

18.
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凝集的作用,被用作动脉血栓的一级预防,但是目前我国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上的使用率并不高,而且在临床使用上存在许多不规范。因此适用人群未能在阿司匹林防治心血管疾病上获得最大利益。本文就我国适用人群多、使用人群少、处方剂量不足等问题,指出阿司匹林在使用的最佳剂量和剂型上欠规范,同时结合阿司匹林研发力量及生产力度进行系统综述,以期扩大阿司匹林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受益人群,对我国及世界的心血管病患者的健康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误区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对300名曾长期服用或正在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相关信息询问,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阿司匹林的使用误区主要表现为患者自行购买使用阿司匹林,未经医生指导自行将阿司匹林与其他药物联用,对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认知度较差,盲目夸大阿司匹林的安全性等.结论:阿司匹林的使用中存在着诸多误区,加强对医药市场的管理,健全医院的药物使用指导作用等是纠正上述误区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前后血小板的聚集功能(PAgT)。方法采用花生四烯酸(AA)、二磷酸腺苷(ADP)、血小板蛇毒试剂(PAgVR)三种诱导剂,对92例CHD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ASA)前后检测PAgT,并与24例健康人对照。结果CHD患者服药前的PAgT值均高于健康人(P<0.05);服药后,AA诱导的PAgT与服药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ADP诱导的PAgT有部分抑制,PAgVR诱导的PAgT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HD患者在服用ASA的同时联合应用其它抗血小板药物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