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阿司匹林在预防心血管系统疾病中被广泛应用,部分冠心病或脑血管疾病患,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和其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能减少冠心病的发生,也能降低中风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在服用阿司匹林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因人而宜患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症和有吸烟及心血管病家族史等危险因素的中老年人,长期服用阿司匹林,非但不能从中受益,反倒增加了出血的危险。因此,没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健康人,不可把阿司匹林作为预防心血管病的保  相似文献   

2.
<正>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在临床心脑血管疾病一级、二级预防过程中应用广泛,且疗效确切。那什么时间服用阿司匹林更合理?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药剂科主任毛静怡强调,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早晨服用阿司匹林能加强其抗血小板凝聚作用,有助于降低消化道不良反应,推荐早晨服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对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抑制效果。方法32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4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A组给予阿司匹林75mg/次,1次/d;B组给予阿司匹林100mg/次,1次/d;C组给予阿司匹林150mg/次,1次/d;检测患者用药前后血小板聚集率。结果A组、B组、C组与对照组比较,血小板聚集功能明显受到抑制;A组、B组与C组相比,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结论服用75mg/d或100mg/d阿司匹林对冠心病患者具有良好的抗血小板效果。  相似文献   

4.
正要慎用硝酸甘油片。硝酸甘油虽然对冠心病有效,但有低血压的患者,或已经有严重心肌梗死甚至已有休克症状的患者就不能使用。原因是,硝酸甘油会进一步加重低血压状态甚至可能致命。视情用阿司匹林片。阿司匹林起到抗血小板凝聚、抑制血栓形成作用,若胸痛是由冠心病引起,那服用阿司匹林有效。但  相似文献   

5.
万建华  郭琼  金燕 《当代医学》2014,(5):100-101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应用阿司匹林治疗后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I2年2月-20I3年4月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96例作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96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服用阿司匹株抗血小板治疗,连续服用】个月,于用药前后分别测定血小板膜表面GMP-140分子数和血小板聚集率,并与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结果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GMP140分子数、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降低,OMP—I40分子数、血小板聚集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GMP140分子数、血小板聚集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阿司匹林能明显降低患者的血小板膜表面GMP140分子数及血小板聚集功能。  相似文献   

6.
抗血小板药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贾蒙 《医学综述》2005,11(6):534-536
血小板聚集可以导致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而抗血小板药物预防血栓生成的作用非常明显。现简要介绍近年来抗血小板药的研究概况,包括阿司匹林、噻氯吡啶、双嘧达莫、氯吡格雷、拉米非班等。  相似文献   

7.
血小板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斑块破裂后的急性血栓事件中起关键作用,阿司匹林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显著减少。阿司匹林被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但仍有大量患者发生血栓事件,如阿司匹林治疗失败或阿司匹林抵抗。阿司匹林抵抗经常伴随着不稳定斑块、心血管事件和脑血管意外的高发病率。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可减少血栓素A_2的生成,但不完全抑制血小板的活性。  相似文献   

8.
阿司匹林抵抗机制的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志刚  张程立 《医学综述》2009,15(17):2664-2666
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阿司匹林抵抗是指患者规律服用常规剂量的阿司匹林仍不能减少临床动脉血栓栓塞性缺血事件的发生,其可能机制包括依从性差、药物剂量不足、肠道吸收减少、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相关基因多态性、血小板更新加快、血栓素生成旁路途径等。明确抵抗机制并在临床上采取措施减少阿司匹林抵抗,将使广大患者获益,本文就近年来有关阿司匹林抵抗机制的新进展和新认识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服用阿司匹林前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表面CD42b、CD41a表达的变化,研究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功能及血小板表面糖蛋白表达量的影响.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测定31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前及用药1周后外周血血小板膜CD42b、CD41a的表达,血小板聚集仪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结果 与服用阿司匹林前相比,用药1周后,ADP和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降低,而CD42b和CD41a的表达量改变并不十分显著.结论 长期服用小剂量(100mg)阿司匹林能够有效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但不能抑制血小板表面CD42b、CD41a的表达量.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在美国是疾病致死的首要原因,每年死于冠心病者,大约50万人,占全部死亡病例的28%(1982年)。由于血小板在血栓形成及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可能的致病作用,使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对内皮细胞、血栓素、前列腺素等的影响上。作者回顾了近十年来七个大的医疗中心对阿司匹林进行的临床试验,判定其对心肌梗塞存活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小板聚集功能对预测脑梗死复发的价值。方法:将380例脑梗死患者按照既往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情况分为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和未预防组和为规范组,对其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和血小板聚集功能进行比较,并对其与脑卒中的复发进行比较。结果:服用阿司匹林主要表现为对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的抑制,而氯吡格雷主要表现为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抑制。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抑制可以显著减少脑梗死复发的风险,但两组患者均存在对血小板无显著抑制和复发脑梗死的患者。结论使用血小板聚集率可以有效评估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聚集功能。  相似文献   

12.
<正>血小板活化、聚集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血栓形成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1]),故抗血小板治疗贯穿冠心病治疗始终。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标准用药方案。他汀类药物作为重要的调血脂药物,近年来在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中应用逐渐广泛。研究表明,PCI术后服用阿托伐他汀能够改善血脂及炎症因子水平,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2])。但也有研究认为,他汀类药物和氯吡格雷代谢途径相同,可能会由于药物相互竞争而导致抗血小板疗效降低~([3])。本研究旨在评价冠状动脉支架介入术后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的近远期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CVD)的危险及其病死率显著增加。2007年美国慢病疾控中心(CDC)的统计报告显示,65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68%死于冠心病,16%死于脑卒中。糖尿病患者CVD危险增加的主要机制是血小板活性增加和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导致血栓形成和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阿司匹林通过不可逆地抑制环氧合酶(COX1),从而减少血栓素2(TXA2)的生成,继而阻断TXA2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证实阿司匹林抵抗的存在,观察多个因素和阿司匹林抵抗之间的关系.方法 10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2天内完成首次静脉血采集,之后除接受同等治疗外,所有患者服阿司匹林100 mg,连服10天,服用最后一剂后24 h内完成第2次采集.检测最大血小板聚集率.结果 阿司匹林抵抗(AR)存在,血小板聚集试验结果AR发生率为8.73%,阿司匹林半敏感(ASR)者为26.21%,阿司匹林敏感(AS)为64%.在AR或ASR患者中血小板聚集与糖尿病、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脂血症等因素无关.结论 AR在脑梗死患者中确实存在.若有AR存在,应及时换用其它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制剂长期服用,预测AR及抗血小板治疗个体化,将是未来抗血小板治疗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魏爱宣  王雪梅 《吉林医学》2010,31(20):3381-3381
氯吡格雷(clopidogrel),是一种新型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其硫酸盐商品名为波立维(plavix),目前广泛应用于防治与血小板高聚集状态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和闭塞性血管疾患。氯吡格雷75mg和阿司匹林300mg,1次/d联合应用,用于血管狭窄支架植入术前后血栓形成的预防。氯吡格雷不良反应比较少,最常见有出血、胃肠道反应、粒细胞减少,罕见有皮疹发生。本例报导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发生了皮疹并发症,当停药后皮疹瘙痒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固原市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使用情况,并分析其原因。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12月在固原市医院及其下属5个县级医院住院的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0例资料进行现况调查,观察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使用种类、停药原因、是否复发,分析住院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使用种类、停药原因。结果 住院期间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以单独口服阿司匹林患者最多,双联抗血小板次之。患者出院后12个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以单服阿司匹林为主,出院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使用率明显下降,拒绝或中断服药的主要原因是患者认为没必要服药和担心不良反应而不愿服用。结论 固原市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脑卒中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服用率偏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老年冠心病患者采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对其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医治的9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成A组、B组和C组三小组,每组各有32例患者,分别采用75毫克、100毫克、150毫克剂量的阿司匹林进行治疗,然后分析三组患者的血小板的聚集率。结果主要将患者在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进行比较,三组在治疗前血小板聚集率区别不大,无统计学范围内的价值(P0.05)。而治疗后,三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对比差异在统计学范围内(P0.05)。结论对老年冠心病患者使用75毫克、100毫克剂量的阿司匹林治疗效果较佳,将抗血小板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帮助患者快速恢复健康,有效降低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患者的阿司匹林抵抗现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涂昭辉  吴宣树 《广东医学》2003,24(2):176-177
目的 前瞻性评价冠心病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 (AR)的流行病学概况 ,并探讨其预测因子。方法  2 0 9例病情稳定的冠心病患者 ,每天服用 10 0mg阿司匹林 ,连服 7d ,服用最后 1剂后 2 4h内抽取的空腹静脉血为血样 ,分别用二磷酸腺苷 (ADP)和花生四烯酸 (AA)诱导血小板凝集试验 (PAgT) ,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结果 患者中AR发生率为3 8% ,阿司匹林半敏感 (ASR)者占 2 5 8% ,且AR或ASR患者中的女性较阿司匹林敏感者 (AS)多 (3 5 2 %vs 18 2 % ,P<0 0 1) ,而AS者中吸烟者较AR或ASR者多 (0vs 9 5 % ,P <0 0 1)。结论 阿司匹林用于抗血小板治疗及预防动脉硬化事件的冠心病患者 ,若有AR存在可选择其他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及抗凝制剂长期服用 ,预测AR及抗血栓治疗个体化 ,将是抗血栓治疗未来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血小板聚集和活化是经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急性血管闭塞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生机制复杂,因此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检测不同体重的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服用不同剂量的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后血小板活化标志物CD62P有无差异性,旨在为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抗血小板药物个体化提供依据。[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银杏叶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影响。方法将1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筛出阿司匹林抵抗(AR)和阿司匹林半抵抗(ASR)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两组均服用阿司匹林100mg/d,共服用4周。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银杏叶片2片,日三次口服。4周后进行血小板聚集率和血常规检测,评价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率低于对照组,二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杏叶片可降低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提示临床工作中应充分重视,积极监测血小板聚集率,应用药物积极防治阿司匹林抵抗,避免或减少血栓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