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曾辅民一贯崇尚仲景学说,擅以经方治疗疑难杂证。在中医理论教学的同时,更加潜心于结合临床深悟仲景学理,不舍临证数十年,于经方的应用积累了大量的心得。从40余年的实践中体会到,中医临床理论的根基就在仲景理论,万病不离乎六经。学必勤求于古训,思经求旨,缜密精深,围绕临床,博采众说。尤当力戒奢谈,淡泊名利。长期在临床中学不离《伤寒》,用不离经方,偶尔辅以时方,在六经辨证的理论指导之下,观脉察证,析机辨微,对不少疑难杂证和危重之证,掣用经方,收到显著治疗效果。临床经验丰富。尤其对经方所针对病机之精微处、经方配伍的细微精神以及用药过程的剂量变化,体悟深刻。  相似文献   

2.
基于六经辨证理论,从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角度出发,以《伤寒论》六经病篇有关疼或痛的条文作为研究对象,对慢性疼痛中医的分类、病因病机、治法治则、经方论治作以详探。  相似文献   

3.
曾辅民一贯崇尚仲景学说,擅以经方治疗疑难杂证.在中医理论教学的同时,更加潜心于结合临床深悟仲景学理,不舍临证数十年,于经方的应用积累了大量的心得.从40余年的实践中体会到,中医临床理论的根基就在仲景理论,万病不离乎六经.学必勤求于古训,思经求旨,缜密精深,围绕临床,博采众说.尤当力戒奢谈,淡泊名利.长期在临床中学不离<伤寒>,用不离经方,偶尔辅以时方,在六经辨证的理论指导之下,观脉察证,析机辨微,对不少疑难杂证和危重之证,掣用经方,收到显著治疗效果,临床经验丰富.尤其对经方所针对病机之精微处、经方配伍的细微精神以及用药过程的剂量变化,体悟深刻.  相似文献   

4.
该文提出应构建广义六经辨证理论体系,认为只适用于指导外感病辨证论治的狭义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并不能为经方的应用提供完善的理论基础。探讨了广义六经辨证理论体系与狭义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的区别与联系,认为二者具有相同的生理基础,即太阳系统、阳明系统、少阳系统、太阴系统、少阴系统、厥阴系统。但二者的区别在于狭义六经辨证体系中有确定的病因,即感受外邪,而广义六经辨证体系则并不对发病原因有所限制。探讨了方证辨证与六经辨证之间的关系,认为方证辨证率先从方剂的角度突破了狭义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的限制,将经方应用于内伤杂病,并指出方证辨证在理论上并不完善,其发展的方向是广义六经辨证。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方运用之论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六经立论,统摄八法;药少而专,配伍精当;遵循原则,灵活运用三方面论述了<伤寒论>方的特点,并且阐述了<伤寒论>方原方运用、经方合用、加减变化等目前临床运用的模式,从而论证了<伤寒论>方久用不衰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考察《伤寒杂病论》经方中配伍应用芍药的61首经方(56首原方,5首加减方)及126条相关条文。通过对经方剂量、比例、配伍、病位主症的分析,认为:经方中芍药为白芍;白芍并非补血药,其益阴补血的功效是通过配伍实现;经方中"分"为计量单位;芍药在丸散汤中的常见用量;经方中芍药主治的症状包括四肢挛急、腹痛、烦满、下利、小便不利等。与不同药物配伍,作用部位与症状随之变化,常见配伍有桂枝、附子、甘草、柴胡、黄芩、枳实、当归、茯苓等。  相似文献   

7.
通过《伤寒论》中六经辨证的经典条文,结合《黄帝内经》脏腑经络理论,以及后世医家相关文献,论述六经及脏腑经络在消渴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证治规律。采用先辨六经,再辨脏腑,并将具有极高效验的经方与之紧密结合,进一步丰富消渴病的辨治内容。  相似文献   

8.
目的促进经方在临床的应用。方法分别从辨证、择方和经方化裁三个方面论述了临床应用经方的法度。结论经方构成简练,配伍精当,疗效确切,应用广泛。临床应用时,首先通过抓主症以抓住病机,再参合兼证以准确辨证,然后依据方证相应来选择经方。经方的化裁,因人、因时、因地而定。经方需要随证加减变化,其加减变化必须把握两个原则,一是加减要适度;二是要突出经方中主药与辅药的配伍关系。  相似文献   

9.
经方大家胡希恕先生与冯世纶教授对《伤寒论》的六经进行了重新解读,认为六经来自八纲,系表、里、半表半里各分阴阳,即三阴三阳.提出辨证施治是于患病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通过先辨八纲,再辨六经,最后辨方证,合理运用经方以提高临床疗效.验证于临床,应用经方小青龙汤治哮喘、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治脾虚腹胀、乌梅丸治慢性结肠炎等疑难杂症,均取得了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开创了中医六经证治之先河,对中医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对后世医家的思想影响甚深。张仲景为一代医圣,其《伤寒论》中方剂被后世称“经方”,可见其效果之显,对后世影响之深。但经方中各药炮制工艺却远不及后世,其特点有下列几个。一、经方中大多药不...  相似文献   

11.
关联规则在中医药方剂挖掘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肠痈方剂作为数据来源,运用关联规则分析、Apriori算法得出方剂中最常见的单味药、对药及配伍规律,为传统中医论治时的合理组药、阐述并解释其浅显机制提供较为严谨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基于癌毒致病的特点和病机规律,阐明肿瘤临床治疗实践中的立法要点,结合君臣佐使的传统组方理论梳理抗肿瘤方剂的组方结构和配伍特点,为提高抗肿瘤方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3.
“十八反”药方的方药信息量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7500首方剂中筛选出119首包含有“十八反”药物配伍的方剂,对其组配形式、剂型、主治病证、组方药物的药性与功效、配伍规律等进行了量化分析,较深入地揭示了反药方的组方配伍规律及临床应用特点。  相似文献   

14.
配伍不仅是决定一首方剂是否行之有效的关键要素,还是研究方剂以及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问题。学者们多从以下3方面进行配伍规律的研究:(1)传统理论研究;(2)以不同切入点进行研究,如整方、拆方、药对等;(3)多学科结合进行研究,如统计学、循证医学、化学和药理学、网络药理学等。目前对配伍规律的研究有很多,但多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对以上几个方面近年来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配伍规律研究的指导原则、研究对象、研究切入点、说理工具、研究工具、验证工具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16.
苗晋鑫  刘雅琳  白明  田硕  康乐  许二平 《中医学报》2021,36(5):1126-1130
目的:探究活血化瘀兼清热解毒方治疗脑缺血的用药特点,为脑缺血的治疗用药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国内外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以全文含有活血化瘀兼清热解毒方和脑缺血进行文献搜索,剔除动物实验类、综述类和个案报道等文献,筛选临床治疗脑缺血的活血化瘀兼清热解毒方剂,各药录入Excel表,采用统计软件SPSS Statistics 22.0和SPSS Clementine 12.0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在纳入的57个活血化瘀兼清热解毒方剂中涉及107味中药,累积出现频数最高的前3位中药:红花(41次,71.93%)、川芎(40次,70.18%)和赤芍(35次,61.40%)。使用最多的前3类中药:活血化瘀药(188次,37.76%)、补虚药(81次,16.70%)和清热药(51次,10.52%)。四气常以温(178次,36.70%)、平(120次,24.74%)为主;五味主要集中在苦(203次,30.21%)、甘(195次,29.02%);归经主要作用于肝经(376次,34.85%)、脾经(143次,13.25%)、肺经(120次,11.12%)。活血化瘀兼清热解毒方抗脑缺血的药理作用特点主要为改善神经功能(12次,21.05%)、抑制血小板聚集率(11次,19.30%)和抗炎(8次,14.04%)。关联规则分析发现,16个关联较高的药对组合,因子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分别得到5个公因子和5个聚类。结论:活血化瘀兼清热解毒方对于脑缺血的治疗,多以活血化瘀药和清热药为主,多选择性温、味甘和入肝经的中药。数据挖掘统计为临床中药配伍提供理论依据,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药复方配伍规律认识在古今文献中有或多或少的记载,但以往文献多是作者的经验表述,而不是研究成果.以文献研究和理论研究为基础,结合新兴学科—数据挖掘技术,主要运用关联规则方法分析,开展配伍规律研究,既能为中医新药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提供目标和思路,减少盲目性,缩短研究周期;同时又为大量古今验方研究探索出一条有价值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药对配伍对其成分药动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对"又称对药,是指在临床上由相对固定的两味中药组成的方剂,是中药复方配伍中最基本、最简单和最常见的用药组方形式。药对研究一直是复方配伍研究中最基础和最重要的切入点。本文结合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就中药药对配伍对其化学成分体外溶出等理化性质变化以及有效成分在动物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香附在痛经方剂中的炮制方法与配伍规律。方法:收集整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含香附的痛经复方共71首,用Microsoft Excel建立数据库,通过数据筛选等功能,研究香附在痛经方剂中的炮制方法与配伍规律。结果:香附在经期腹痛的方剂中最多见,较少出现在经后腹痛的方剂中。痛经方剂中香附多生用,经前腹痛方剂中炒香附使用频率居第二位,经期腹痛方剂中制香附使用频率居第二位。配伍出现频率较高的是香附-当归、香附-川芎、香附-白芍。经前腹痛的方剂中亦多用香附配伍延胡索等;经期腹痛的方剂中亦多用香附配伍木香等;经后腹痛的方剂中常用香附配伍艾叶等。结论:香附治疗痛经依据疼痛发生时期的不同而有炮制、配伍之异。  相似文献   

20.
主要探讨七情配伍理论在汉以前方剂中的应用,通过分析汉以前317首方剂,以图表形式客观的显示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配伍的应用情况,以期对方剂配伍特别是汉以前方剂配伍理论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