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76年在苏丹南部及民主刚果(前扎伊尔)北部几乎同时暴发了严重的传染性出血热,病死率为53%和88%.世界卫生组织专家从病人标本中分离到一种新的丝状病毒,形态上与马尔堡病毒相似,但免疫特征不同,遂以发现地民主刚果的埃博拉河命名,称为埃博拉病毒,所引发的疾病称为埃博拉出血热(EBHF),至今全球已感染发病近2000例,死亡1000多例,病死率达53%~88%。本文对埃博拉病毒及其危害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2.
科学家发现埃博拉病毒的藏身之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埃博拉病毒的未解之谜有许多,其中之一就是这种致死性的生物在人类暴发流行的间隔时期藏在什么地方?现在病毒学家们首次发现了该病毒遗传物质的足迹,在以前流行地区附近的一些小动物体内找到这些病毒遗传物质。专家们于近日宣布肯定上述发现,但同时他们指出,目前庆祝埃博拉病毒贮主的发现还为时过早。  相似文献   

3.
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OV)属于丝状病毒科的单股负链RNA病毒,人体感染后可导致致命的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al disease,EVD)。当前EBOV广泛流行于非洲大陆,传染性强、致死率高、曾造成多次大暴发,严重威胁着疫区人们的健康和生命。然而目前EBOV的致病机制尚不明确,本文仅就EHF发病机制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供广大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华北地区埃博拉病毒莱斯顿亚型的分布和流行情况, 为埃博拉病毒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集华北地区动物园及养殖场的多种哺乳动物血清, 对其进行埃博拉病毒莱斯顿亚型的检测。结果 采集各种哺乳动物血清共109份, 经Real-time PCR方法检测未检出阳性样品。结论 埃博拉病毒尚未在华北地区流行, 应加强对埃博拉病毒病的知识宣传, 并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相似文献   

5.
埃博拉病毒的实时反转录PCR检测结果是目前确诊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EVD)的金标准。EVD患者的血液、多种体液和分泌物具有高度传染性,因此,EVD待检者(包括:EVD疑似病例、EVD可能病例和EVD确诊病例)临床样本的采集、转运、检测和结果解读等每一个环节的安全防控均十分重要。本研究就作者在中国埃博拉治疗中心(Ebola Treatment Center,ETC)的工作实践与经验,探讨了EVD病原体实验室检测相关的诊断标准、操作流程、安全防护等方面的问题,为制定EVD实验室检测的标准或指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埃博拉病毒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烈性传染病。2014年初至9月,埃博拉病毒病已在非洲6个国家流行。埃博拉病毒是埃博拉病毒病的病原体,人群对该病毒无免疫力,普遍易感,且该病毒致死率高、无特异治疗方法和特效疫苗。对埃博拉病毒的深入了解和研究,将对今后防治埃博拉病毒病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就埃博拉病毒及其致病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埃博拉病毒可以引起一种人畜共患烈性传染病,即埃博拉出血热,此病于1976年始发于埃博拉河流域,并且于该区域严重流行,故而得名。人类一旦感染埃博拉病毒,死亡率可高达88%,从而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埃博拉病毒列为对人类危害最为严重的病毒之一。深入地了解埃博拉出血热及埃博拉病毒,及其致病机理,对于埃博拉出血热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埃博拉病毒(EBOV)是能够导致人和灵长类动物埃博拉出血热的一种高致病率及高致死率病毒。埃博拉病毒从发现以来已经造成了数次大规模流行,主要集中在非洲地区。2014年在西非地区暴发了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本文就埃博拉病毒的流行病学、传播特点、分子病毒学、致病的分子基础、感染及致病的免疫机制及埃博拉出血热的临床特征和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人们能够有效预防及治疗埃博拉出血热,遏制埃博拉出血热疫情的扩散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援利埃博拉诊疗中心(China Ebola Treatment Unit, China ETU),实验室检测结果对埃博拉阳性患者诊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在2014年11月14日至2015年3月15日期间,中心共收治住院患者101例,送检172份标本,通过实验室RT-PCR检测病毒RNA及CT值。结果 共有10例埃博拉阳性患者,死亡4例,治愈6例,4例死亡病例中,PCR CT值均较低,表明其体内病毒载量较高,在6例治愈病例中,随着病情的好转,其埃博拉病毒核酸PCR CT值逐渐升高,表明病毒载量逐渐降低。结论 实验室检测结果及PCR CT值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了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EVD),以往称埃博拉出血热(Ebola haemorrhagic fever,EHF),是迄今发现的凶猛烈性传染病之一。自1976年发现于非洲的扎伊尔和苏丹后,至今已有8次较大规模的人群流行,均发生在非洲,平均病死率高达67.98%。EVD的病原体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OV)是一种人兽共患病原体,虽然其自然储存宿主尚不完全清楚,但EBOV能造成非人灵长类动物(如黑猩猩、猴等)感染,并具有致死性。EBOV在分类上属于丝状病毒科(Filoviridae)的埃博拉病毒属(Ebolavirus),属内有5个种。各种间的毒力存在差异,以扎伊尔埃博拉病毒(Zaire-EBOV)致病性最强,也是引起2014年西非大规模流行的元凶。EBOV呈丝状,形态多样,以长丝分枝状为常见;病毒体由核心、核衣壳和包膜3部分构成,病毒基因组为单股负链RNA,可编码7种结构蛋白,在病毒复制、感染和致病中发挥重要作用。EBOV主要通过接触传播,目前对其致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EBOV为生物危害度最高的4级病原体,与活病毒相关的检验和实验必须在生物安全4级(BSL-4)实验室中进行,其感染的临床诊断以检测血清中抗体、抗原和核酸为主,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检测阳性可作出诊断。EVD尚无特效治疗方法,疫苗尚在研制之中,临床上以辅助性支持疗法为主。  相似文献   

11.
2014年3月份以来,西非爆发的埃博拉病毒病成为当前全球最大的公共卫生事件,世界各国积极行动,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从物资、人员、技术和措施等多层面提供援助。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埃博拉疫情的防控工作,在做好国内疫情防范和应对准备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援非抗疫工作,但目前在许多方面仍存在薄弱环节,亟待改进和完善。只要西非埃博拉病毒病疫情没有得到良好控制,就存在传入我国的风险,因此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12.
2014年4月,埃博拉病毒从西非爆发,至2015年2月1日,西非三国官方统计从埃博拉疫情爆发以来,将近22500个病例,近9000人死亡。美国、英国等多个国家也出现多名患者,病毒防控形势不容乐观。作者结合自己在非典时期的护理工作经验及对埃博拉病毒的研究,简要分析了面对此类危险应如何展开积极护理。  相似文献   

13.
埃博拉病毒病(EVD)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烈性传染病。2014年初至9月,EVD已在非洲6个国家流行,且在美国本土已确诊首例EVD病例。爆炸性的疾病过程、高病死率、无特异治疗方法和特效疫苗使EVD已成为非洲地区乃至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自1976年埃博拉病毒首次被发现以来,在其分子生物及发病机制等方面已取得巨大进展,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从流行病学角度对EVD的流行特征作一综述,以期为EVD疫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OV)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患者或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或被其体液污染的环境、物品表面而传播,参与埃博拉患者救治的医务人员存在较大的医院内交叉感染风险.因此,采取适当的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对有效预防医院感染十分重要.现结合作者在利比里亚中国政府援建的埃博拉治疗中心(Ebola treatment center,ETC)从事医院感染防控工作的实践,介绍了中国援利ETC的医院感染防控策略,涉及ETC的建筑布局、隔离防护、清洁消毒和医疗废物处置等方面,并在中国援利ETC成功执行6个月,实现了医务人员“零感染”的目标.同时,总结了在强化隔离防护、手卫生管理、监控呼叫系统应用、感染防控督查等方面的实践经验,提出了ETC的建筑结构、消毒剂及其浓度选择等医院感染防控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改进观点,为制定和完善ETC的医院感染防控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埃博拉病毒病是由埃博拉病毒感染引起人和灵长类动物的一种以发热和出血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烈性传染病。本病于1976年首次发现于非洲的扎伊尔和苏丹地区,此后在非洲造成多次大规模流行,其中2014—2016年西非暴发的疫情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最复杂的埃博拉疫情,导致的病例和死亡人数超过了历次疫情病例和死亡人数的总和,截至2022年共报告约3.5万例埃博拉病毒病病例,死亡约1.5万例。埃博拉病毒病在非洲大流行期间还外溢至美洲和欧洲等非洲大陆以外地区,成为世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2022年在非洲乌干达和刚果共和国再次出现该病流行,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对埃博拉病毒病的历史、流行病学分布、病毒感染途径、患者临床症状、诊断、治疗以及预防与控制等方面进行系统总结,为国内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17.
最近几个月来,有大量的新闻报道了乌干达爆发埃博拉病毒性出血热。近日,乌干达卫生部证实该国的Gulu地区共有286人染病,其中94人已经死亡,而且该病已扩散到其它地区。此外,在刚果民主共和国的Durba-Watsa地区爆发的出血热死亡率更高。这次的出血热流行是由马尔堡病毒引起的,和埃博拉病毒一起构成线状病毒属。爆发于1999年的疾病流行至今仍未得到控制。这些危险的病毒并不像人们过去所想象的那样罕见,而且人们  相似文献   

18.
埃博拉病毒为自然疫源性病原,其引起的埃博拉病毒病与人们食用野生哺乳动物或与其密切接触相关。在自然界埃博拉病毒可以感染非人类灵长类和翼手目(蝙蝠)动物,而自然或实验感染埃博拉病毒能引起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死亡,因此蝙蝠被认为是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埃博拉病毒可以在动物之间、动物与人之间、人与人之间传播。接触传播是埃博拉病毒主要传播方式,医源性传播也是人感染埃博拉病毒的途径之一,其是否能经气溶胶传播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人类对埃博拉病毒普遍易感;埃博拉病毒病全年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至今埃博拉病毒的疫源地还仅局限于非洲,其他大陆出现的病例为输入性病例。埃博拉病毒病自1976年首次发现至今(截至2014年12月17日)已在非洲发生25次人类疫情,共报告21 031例患者,死亡8537例。2013年12月前发生的23次疫情主要发生于赤道10°线内的5个非洲国家,包括苏丹(南部地区)、加蓬、刚果(布)、刚果(金)和乌干达;2013年12月始于西非的疫情是发现该病以来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的一次疫情,截至2014年12月17日,疫区已涉及利比里亚、几内亚、塞拉利昂、尼日利亚、马里、塞内加尔、美国、西班牙8个之前从未报道人类埃博拉病毒病疫情的国家,累计发病18 603例,死亡6915例。此外,2014年在刚果(金)也出现了一次埃博拉病毒病的暴发疫情,发病69例,死亡49例。除非洲之外,其他地区也有实验室感染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疫情的报道。到目前为止,尽管中国尚无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病例报道,但存在输入埃博拉病毒病的潜在风险。埃博拉病毒病暴发流行是卫生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生物和生态因素导致了病毒在丛林中的出现,而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则决定了埃博拉病毒病的发生是一到两个孤立的病例还是一场大范围的持续暴发。  相似文献   

19.
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OV)引起的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 EVD)是迄今发现的最凶猛的烈性传染病之一,EVD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埃博拉病毒感染后能够引起机体出现一系列免疫反应,对宿主出现特异性及非特异性抗病毒免疫反应的缺陷是EVD 致死的重要原因,本文就埃博拉病毒对人体天然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相应对策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20.
2014年2月,埃博拉病毒在西非爆发,短短几个月内蔓延至多国,引起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关注。目前还没有有效的针对
埃博拉病毒感染的防治疫苗及药物。本文综述了埃博拉病毒的流行情况,生物学特性,可能的药物靶点以及研究中的疫苗和药
物,期望对埃博拉病毒的防治研究进展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