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丹参-赤芍配伍的化学成分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丹参、赤芍药对为研究对象,以HPLC等色谱为研究工具,研究了不同比例配伍的丹参-赤芍共煎液与单煎混合液化学成分的异同,重点关注因两味药共煎煮而产生的化学成分动态变化现象,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分离和鉴定了变化明显的化学成分,总结了化学成分动态变化与药材配伍不同比例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选择泽泻、吴茱萸2味药为研究对象,以HPLC为主要研究工具,研究了不同比例配伍的泽泻-吴茱萸共煎液与单煎混合液化学成分的异同,重点关注因2味药共煎煮而产生的化学成分动态变化现象,总结了化学成分动态变化与药材配伍不同比例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黄浩  姜海霞  周琳  姜标 《中成药》2007,29(1):104-106
目的:研究和探讨两味药共煎煮后产生的化学成分动态变化现象,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分离和鉴定变化明显的化学成分,总结化学成分动态变化与药材共煎煮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红花、甘草两味药为药对研究对象,以HPLC为主要研究工具,追踪了红花-甘草共煎液与单煎混合液化学成分的异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分离和鉴定变化明显的化学成分。结果:红花与甘草配伍后出现化学成分含量明显变化的有两个成分,经分离纯化、结构鉴定确定这两个化学成分的结构分别为:甘草查耳酮A(Licochalcone A)和甘草查耳酮B(Licochalcone B)。结论:红花与甘草配伍后共煎煮的化学成分不同于单味药化学成分的简单加和,在配伍后共煎煮过程中发生了化学成分的变化,各成分由此产生不同于单味药化学成分简单加和的相互比例和各自的浓度范围。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不同配伍比例麻黄-桂枝药对单煎与合煎化学成分的差异性.方法 采集不同配伍比例麻黄-桂枝药对单煎与合煎样品的UPLC指纹图谱,采用SPSS 20.0对单煎与合煎样品指纹图谱共有峰的"峰面积/称样量"值进行比较.结果 不同配伍比例(2∶1、3∶2、1∶1、1∶2)的麻黄-桂枝药对单煎与合煎样品峰1、峰4的"峰面积...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考察相须药对的配伍对主要活性成分煎出量的影响;方法:选择黄芩、黄连两味中药饮片为研究对象,以HPLC为主要研究工具结合混合均匀实验设计方法,研究了不同比例配伍的黄芩-黄连共煎液与单煎混合液化学成分的异同,并采用三维效应面及三角能级图的形式将两指标性成分进行直观对比,重点关注因两味中药在共煎而产生的化学成分动态变化现象;结果:黄连主要活性成分的煎出量与两者的配伍比例显著性相关,而黄芩活性成分的煎出量与煎煮时的影响因素有关;黄连用量为黄芩2、3、5倍时溶液中两者含量相对较高,其他比例时两者含量较低;结论:中药药对的配伍是中医药临床应用的一大特色,药对之间的配伍变化对临床疗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药对的不同配比与其各自化学成分动态变化关系,揭示其临床使用疗效。  相似文献   

6.
HPLC研究柴胡和赤芍配伍的化学成分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柴胡和赤芍配伍后的成分变化。方法:用HPLC法对单药煎液和两药共煎液的各峰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柴胡和赤芍配伍合煎后有六个化学成分的含量发生变化,并有一个新峰产生。结论:中药配伍并非是单味药的简单加和。  相似文献   

7.
黄芩、黄连配伍前后的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考察相须药对的配伍对主要活性成分煎出量的影响。方法:选择黄芩-黄连药对为研究对象,以黄芩苷和盐酸小檗碱含量为指标,采用HPLC测定含量,选取加水量、提取次数、提取时间及黄芩-黄连比为考察因素,通过混合均匀设计试验优选煎煮工艺。考察不同比例配伍的黄芩-黄连共煎液与单煎混合液化学成分的异同,并采用三维效应面及三角能级图的形式将两指标成分进行直观对比,重点关注因两味中药在共煎而产生的化学成分动态变化现象。结果:黄连主要活性成分的煎出量与两者的配伍比例显著性相关;而黄芩活性成分的煎出量与煎煮时影响因素有关。黄连用量为黄芩用量2,3,5倍时溶液中两者含量相对较高,其他比例时均较低。结论:可通过研究药对的不同配比与其各自化学成分动态变化关系,揭示其临床使用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角药陈皮、丹参、三七单煎和混煎后的化学成分的变化进行研究,以揭示其配伍机理。方法:采用水提取,乙醇沉淀的方法对样品进行处理,以薄层鉴别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薄层色谱斑点数目和色泽有一定差异。结论:角药陈皮,丹参和三七单独煎煮和混合煎煮的成分是有一定的差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赤芍-牡丹皮药对配伍药效基础物质进行研究。方法:应用HPLC技术对药对共煎物及单味药材水煎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芍药苷在共煎物中的含量比赤芍单味药水煎物提高了5.3倍,丹皮酚在共煎物中的含量与牡丹皮单味药水煎物无明显差别。结论:赤芍-牡丹皮药对配伍的物质基础可能为芍药苷含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0.
HPLC法研究泻心汤中大黄和黄芩配伍的活性成分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泻心汤中大黄和黄芩配伍前后的活性成分变化。方法采用HPLC法对两药合煎液和单煎混合液的各峰进行检测和分析,并对两药合煎液和单煎混合液中黄芩苷、大黄素等活性成分进行测定和动态分析。结果大黄与黄芩配伍合煎后产生了活性成分的动态变化。结论中药复方配伍并非是单味药的简单加合,本实验结果有助于阐明泻心汤的化学成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建立白芍药材、饮片、标准汤剂HPLC特征图谱对白芍生产过程的共有峰进行定性分析,结合白芍药材-饮片-标准汤剂质量传递过程筛选白芍质量标志物(Q-Marker)。方法 采集10批白芍鲜药材,制备为药材、饮片和标准汤剂,采用HPLC建立白芍药材-饮片-标准汤剂特征图谱,结合相似度评价及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等分析初步确定的指标成分在药材-饮片-标准汤剂过程的含量及转移率,探究白芍生产过程中的质量传递规律,综合筛选白芍Q-Marker。结果 白芍药材、饮片、标准汤剂特征图谱的共有峰有9个,组内相似度较高,OPLS-DA结果显示,9号共有峰不能稳定传递;白芍药材-饮片传递过程中,没食子酸、氧化芍药苷、儿茶素、芍药内酯苷、芍药苷、没食子酰芍药苷、1,2,3,4,6-O-五没食子酰葡萄糖、苯甲酰芍药苷8种成分转移率大于70%,可以传递稳定;饮片-标准汤剂传递过程中,芍药苷、芍药内酯苷、没食子酰芍药苷、氧化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等单萜及其苷类成分含量稳定且转移率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麻黄汤煎液中麻黄碱与伪麻黄碱的GC-MS定量方法,测定麻黄汤及麻黄与其它各味中药配伍后构成的组方中麻黄碱与伪麻黄碱的煎出量,并考查其煎出量的变化。方法 GC-MS选用特征离子定量法进行测定。结果 该法分离效果好,灵敏度高,重现性好。麻黄单煎液中麻黄碱与伪麻黄碱的溶出量较与杏仁合煎液中显著减少,较与桂枝合煎液中显著增多,较与甘草合煎液中无明显变化。结论 该法准确、可靠,可作为麻黄汤中麻黄碱与伪麻黄碱的定量方法,并为麻黄方剂药动学研究与治疗药物的进一步监测提供了质控依据。  相似文献   

13.
佛手散分煎与合煎的化学成分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新宏  李仪奎等 《中成药》1996,18(12):34-35
对古方“佛手散”中的当归、川芎进行分煎与合煎,其煎液的高效液相色谱和薄层层析分析结果表明,两种煎剂的化学组成基本一致。高效液相色谱图中各色峰峰面积的分析结果表明亦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酸碱对药大黄与黄柏在大黄硝石汤中配伍后酸、碱性成分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大黄、黄柏单味药提取液、大黄黄柏对药提取液及全方提取液中蒽醌类成分和小檗碱的提取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蒽醌类成分及小檗碱的提取量随着单药、对药及全方的配伍变化,水煎煮降低趋势明显,乙醇提取变化不明显,且提取量不及水提取。水煎煮单药与对药之间变化趋势尤其明显,而小檗碱的变化趋势较蒽醌类成分更明显。结论:大黄、黄柏单煎和乙醇回流、大黄、黄柏对药煎煮和乙醇回流、大黄硝石汤全方煎煮和乙醇回流,酸、碱性成分的提取量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酸碱对药大黄与黄柏在大黄硝石汤中配伍后酸、碱性成分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大黄、黄柏单味药提取液,大黄、黄柏对药提取液及全方提取液中蒽醌类成分和小檗碱的提取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蒽醌类成分及小檗碱的提取量随着单药、对药及全方的配伍变化,水煎煮降低趋势明显,乙醇提取变化不明显,且提取量不及水提取.水煎煮单药与对药之间变化趋势尤其明显,而小檗碱的变化趋势较蒽醌类成分更明显.结论:大黄、黄柏单煎和乙醇回流,大黄、黄柏对药煎煮和乙醇回流,大黄硝石汤全方煎煮和乙醇回流,酸、碱性成分的提取量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皂角刺饮片到标准汤剂的量值传递规律。方法:采用18批皂角刺饮片制备标准汤剂,测定18批皂角刺标准汤剂的出膏率、浸出物含量,建立18批皂角刺饮片和标准汤剂超高效液相色谱特征图谱,采用高分辨质谱对特征峰进行成分鉴定,建立皂角刺饮片和标准汤剂中指标性成分东莨菪内酯和花旗松素的含量测定方法,以出膏率、浸出物含量、指标性成分含量、转移率、特征图谱为指标,研究饮片到标准汤剂的量值传递规律。结果:18批标准汤剂出膏率为3.66%~5.99%,浸出物质量分数为33.38%~47.62%,饮片特征图谱共标定8个特征峰,均能传递到标准汤剂中,并指认出其中6个成分,饮片与标准汤剂对照特征图谱的相似度>0.90,特征图谱可作为共性质量特征用于皂角刺的鉴别和质量控制。指标性成分东莨菪内酯和花旗松素的平均转移率分别为67.32%、24.10%。结论:可为皂角刺药材及其制剂质量标准的提高、皂角刺配方颗粒国家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芍药甘草汤传统汤剂与配方颗粒汤剂的成分差异. 方法: 制备传统汤剂(TD)、自制配方颗粒汤剂(DGD-S)、市售A厂和B厂配方颗粒汤剂(DGD-A,DGD-B)共4类11批芍药甘草汤,采用HPLC建立指纹图谱,流动相乙腈(A)-0.05%磷酸水溶液(B,pH 2.42)梯度洗脱(0~8 min,16%A;8~35 min,16%~50%A;35~36 min,50%~100%A;36~38 min,100%~16%A;38~40 min,16%A),检测波长250 nm.以3批TD的平均信息为标准汤剂信息,从成分的出现或消失、指标性成分含量、共有峰面积、主成分分析及指纹图谱相似度共5个方面全面对比芍药甘草汤不同剂型的差异信息. 结果: DGD与TD比较,未见有紫外吸收的化学成分的出现与消失.指标性成分含量差别较大,其中DGD中甘草酸铵含量均与TD存在极显著差异.DGD-A中23个共有峰峰面积的总和与TD无显著差异,而DGD-S,DGD-B的共有峰面积之和与TD存在极显著差异,二者分别相当于TD的2.5,3.2倍.在PCA中,DGD-A更接近于TD,表明其各单体成分的绝对量更接近于TD,而DGD-S,DGD-B的绝对量远大于TD.DGD-A与标准汤剂的相似度最小,表明DGD-A中各成分间的比例与标准汤剂相差较大. 结论: 芍药甘草汤DGD与TD间仅有成分比例的明显差异,并无成分本身的明显差异;应按比例调整某些DGD的用量以使其与汤剂等效.  相似文献   

18.
建立银翘散水煎液化学特征图谱并测定5种指标成分的含量,探索银翘散水煎液煎煮过程化学成分变化规律,为阐明银翘散"香气大出即取服"的科学内涵提供研究依据。制备不同煎煮时间银翘散水煎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化学特征图谱及绿原酸、连翘苷、牛蒡苷、甘草苷、甘草酸含量,考察不同煎煮时间对银翘散水煎液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煎煮时间银翘散水煎液化学特征图谱相似度较大,表明所含化学成分组成类似;浸泡20 min后,银翘散5种指标成分溶出均达到2 h最大煎出量的39.7%;刚煮沸时,5种成分溶出均达到最大煎出量的69.5%;煮沸5 min时,香气大出,提示水煎液中挥发性成分浓度达到较大值,而5种成分溶出均达到最大煎出量的79.1%;煮沸10 min时,5种成分溶出均达到最大煎出量85.7%;煮沸15 min后,5种成分浓度变化均不明显(RSD4.3%),且香气变淡,提示挥发性成分已大量蒸发散失。结果表明,煎煮时间对银翘散化学成分含量影响较大,煮沸约5 min时,香气大出,水煎液中挥发性和非挥发性成分浓度均较大,银翘散"香气大出即取服"传统煎煮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