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 ,随着基层医院 CT的广泛普及 ,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 ,人们对婴儿迟发性维生素 K缺乏症的认识也有了不断提高。实践证明 :早期诊断 ,及时治疗 ,可减少病死率 ,提高生存质量。笔者收集 1996年 5月~19 98年 5月我院收治的迟发性维生素 K缺乏症患儿 37例 (资料完整 ) ,就其临床及 CT表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 2 3例 ,女 14例 ,男女之比为 1.64∶1。日龄最大 12 0天 ,最小 12天。平均日龄 4 6.4天。病前纯母乳喂养儿 33例 ,混合喂养儿 4例。发育营养基本正常。均未补充维生素 K,其中 92 %来自农村地区。就诊时间最短…  相似文献   

2.
婴儿维生素K缺乏症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婴儿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症起病突然,除其他部位出血外,大多有颅内出血,病情来势凶猛,病死率高,后遗症多。故如何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力争做到早期诊断,早期合理治疗,以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死率与后遗症发生率,已成为儿科临床关注的课题。我院1999年2月--2005年1月共收治婴儿维生素K缺乏症32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迟发型维生素K缺乏症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对临床15例迟发型维生素K缺乏症进行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和预后的分析,探讨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方法。结果:本病一经确诊,应立即给予维生素K1静脉注射,连续使用3~5天。输新鲜同型血或新鲜冷冻血浆,每次10~15ml/kg。以迅速补充凝血因子和纠正贫血。预防办法为:新生儿出生当天肌注1次或每周1次连续3周口服维生索K1,可明显降低出血症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4.
权弋 《河南中医》2010,30(10):1017-1018
目的:观察头穴透刺治疗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颅内出血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颅内出血恢复期患儿120例,随机分为两组:透刺组60例(采用头穴透刺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康复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疗效。结果:透刺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患肢肌张力评估比较,治疗后总的疗效显示,透刺组139例,显效29例,有效97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90.65%;对照组141例患肢,显效26例,有效86例,无效29例,总有效率为79.43%。结论:头穴透刺疗法是促进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颅内出血恢复期患儿康复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常以皮肤黏膜、消化道或颅内出血起病,以颅内出血起病者来势凶险,进展迅速,病情危重。我院1993-2003年共收治30例此类患者,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维生素K缺乏症亦称获得性凝血酶原减低症,是由于维生素K的摄人和吸收不足,或因肝功能障碍,不能利用维生素K合成凝血酶原所致。维生素K缺乏而引起的出血性疾病,颅内出血约占92%,病死率22%。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颅内出血的特点是起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致残者多,以往很多患儿因为发现晚而延误了抢救的机会,所以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积极预防和及时诊断抢救治疗,系统观察病情变化,全面护理。我科于2006年4月至2009年12月收治18例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所致颅内出血患儿,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1990 年来26 例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临床资料作回顾性研究分析, 其中18 例首次CT 检查正常或轻微脑挫伤, 复查CT 证实为颅内血肿, 8 例一侧颅内血肿术后经CT 复查及手术证实对侧发生颅内血肿。手术治疗14 例, 保守治疗12 例。结果: 痊愈16 例, 轻残3 例, 重残2 例, 死亡5 例, 死亡率19.2% 。结论: 脑外伤早期降颅压、手术减压、脑挫伤、颅骨骨折及年龄均对本病有促发作用。细心观察, 早期诊断,准确治疗能有效减少本病发生率, 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婴幼儿便血的病因、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195例便血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肠套叠患儿132例,肠息肉患儿15例,麦克尔憩室患儿8例,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患儿18例,过敏性结肠炎患儿10例,细菌性痢疾患儿5例,ITP患儿2例,溃疡性结肠炎患儿1例,肠重复畸形患儿1例,过敏性紫癜患儿1例,十二指肠溃疡患儿2例。结论肠套叠、肠息肉、过敏性结肠炎及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是婴幼儿便血的常见原因,大部分小儿经B超及结肠镜检查可明确诊断,腹腔镜探查及切除是有效的微创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婴幼儿便血的病因、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195例便血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肠套叠患儿132例,肠息肉患儿15例,麦克尔憩室患儿8例,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患儿18例,过敏性结肠炎患儿10例,细菌性痢疾患儿5例,ITP患儿2例,溃疡性结肠炎患儿1例,肠重复畸形患儿1例,过敏性紫癜患儿1例,十二指肠溃疡患儿2例。结论肠套叠、肠息肉、过敏性结肠炎及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是婴幼儿便血的常见原因,大部分小儿经B超及结肠镜检查可明确诊断,腹腔镜探查及切除是有效的微创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新生儿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导致颅内出血的临床表现、临床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措施.方法:选择我院2005~2009年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导致颅内出血新生儿20例,患儿为颅内出血20~40ml,中线移位在5mm以上且无脑疝形成,将以上患儿分为A组和B组,A组行内科保守治疗,B组凝血状况纠正后及时行血肿清除术.结果:A组一次性治愈率为80%,B组为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导致颅内出血发于农村或者在基层医院此类病例中较多,凝血状况纠正后及时行血肿清除术-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巨细胞病毒感染与维生素K缺乏症的关系。方法 将诊断为维生素K缺乏症的母乳喂养患儿 4 5例作为观察组 ,同期住院的其他疾病母乳喂养儿 5 1例作为对照组 ,分别予查IgM抗体测定。结果 观察组IgM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巨细胞病毒感染与维生素K缺乏症有关  相似文献   

12.
晚发性VitK缺乏症是指生后2周~6月(2周~2月居多)婴儿因VitK依赖因子缺乏而致出血。该病以其高颅内出血率、高死亡率和致残率而引起儿科界的关注。故如何提高对该症的认识,力争做到早期诊断,早期合理治疗,以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死率与后遗症,已成为儿科临床的重要课题,我科2000~2004年共收治婴儿维生素K缺乏症3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是发生于生后1个月维生素K缺乏导致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合成减少而致凝血机制障碍,表现血液凝固障碍性出血为特征的疾病。由于早期临床表现多样,误诊率高,从而延误治疗,甚至死亡或遗留严重后遗症。我院2001~2010年共收治该病患者102例,误诊30例,误诊率29.4%。现将误诊病例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迟发性外伤性小肠破裂的诊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迟发性外伤性小肠破裂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2004年7月—2006年10月26例迟发性外伤性小肠破裂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例治愈占96%,术后并发症8例占30%,1例死亡占4%。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纠正休克、使用肠内营养是治疗迟发性外伤性小肠破裂、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小剂量甘露醇治疗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小剂量甘露醇治疗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使用剂量0.25g~0.5g/kg.次,q4h使用,观察临床疗效情况,并与原使用剂量0.5g~1g/kg.次,q4b相比较,得出优缺点情况。结果小剂量甘露醇治疗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相对原来常规剂量具有相同临床疗效。结论小剂量甘露醇治疗迟发性维生索K缺乏致颅内出血,具有常规用量相同临床疗效,且副作用较少,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 婴儿期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全部病例均有CT检查,硬脑膜下穿刺证实。治疗前CT应为诊断本病的首选检查,确诊后应用维生素K治疗。但在补充维生素K后尚未生效之前,及时输新鲜血迅速止血以及降颅压等综合治疗,可减少死亡率、致残率。本文对该病的病因、诊断、CT检查、防治进行了讨论。 婴儿期维生素K缺乏症发生严重出血倾向,特别是颅内出血、致残率、死亡率高,现已被临床重视。现将1988年以来临床工作中所见的婴儿期维生素K缺乏所致颅内出血24例作一临床与CT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男20例,女4例。男:女为5:1。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外伤性迟发性脾破裂的临床经验,减少误诊,提高疗效。方法分析我院2000年6月—2007年2月收治11例外伤性迟发性脾破裂的资料。结果迟发性脾破裂在隐匿期的临床表现不一,易造成误诊,因此除了对该病要有充分认识,还应在诊断上应用动态的影像学观察,治疗上采取手术为主的方法,来减少误诊及病死率。结论外伤性迟发性脾破裂诊治的关键是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按适应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赖祥红 《新中医》2020,52(1):83-85
目的:观察艾盐包脐疗预防伊立替康所致迟发性腹泻的效果。方法:将80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单纯接受含伊立替康化疗方案(FOLFIRI)化疗,不予以预防性处理;治疗组则在接受FOLFIRI化疗方案基础上,于化疗前1天开始予自制艾盐包脐疗处理。观察延迟性腹泻的发生率,比较化疗计划推迟情况,记录毒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迟发性腹泻发生率、严重性腹泻发生率47.50%、12.50%比较,治疗组的迟发性腹泻发生率、严重性腹泻发生率25.00%、2.50%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中断发生率、延迟发生率7.50%、25.00%比较,治疗组的中断发生率、延迟发生率0、7.50%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恶心呕吐不良反应的发生率10.00%,低于对照组的2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骨髓抑制、口腔溃疡、肝功能异常等方面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盐包脐疗预防伊立替康所致迟发性腹泻效果满意,提高化疗的顺应性,且能减少化疗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赖祥红 《新中医》2020,(1):83-85
目的:观察艾盐包脐疗预防伊立替康所致迟发性腹泻的效果。方法:将80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单纯接受含伊立替康化疗方案(FOLFIRI)化疗,不予以预防性处理;治疗组则在接受FOLFIRI化疗方案基础上,于化疗前1天开始予自制艾盐包脐疗处理。观察延迟性腹泻的发生率,比较化疗计划推迟情况,记录毒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迟发性腹泻发生率、严重性腹泻发生率47.50%、12.50%比较,治疗组的迟发性腹泻发生率、严重性腹泻发生率25.00%、2.50%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中断发生率、延迟发生率7.50%、25.00%比较,治疗组的中断发生率、延迟发生率0、7.50%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恶心呕吐不良反应的发生率10.00%,低于对照组的2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骨髓抑制、口腔溃疡、肝功能异常等方面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盐包脐疗预防伊立替康所致迟发性腹泻效果满意,提高化疗的顺应性,且能减少化疗后恶心呕吐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半夏泻心汤对伊立替康所致迟发性腹泻的预防作用,以提高化疗的依从性。方法:对我院肿瘤科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40例首次使用伊立替康的肿瘤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研究(观察组20例、对照组20例),两组患者同种肿瘤采用相同化疗方案,观察组在化疗前1天开始口服半夏泻心汤,对照组于化疗结束24h后出现稀便或便次增多即开始口服洛哌丁胺、静脉补液支持等治疗。着重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血液学毒性、延迟性腹泻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液学毒性、迟发性腹泻发生率以及恶心呕吐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半夏泻心汤能有效预防伊立替康所致迟发性腹泻的发生,减轻血液学毒性,降低恶心呕吐发生率,提高化疗的顺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