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琦  周淑琼 《中国民政医学杂志》2009,(16):2021-2021,2002
从古至今人人都希望自己能健康长寿,但是不一定人人都能健康长寿。有些人不免要经受疾病折磨,而有些人就不免要经受精神痛苦的折磨。要想健康长寿,是不能等待别人的恩赐,靠医生的诊断、治疗虽能解除某些疾病的病痛,目前还尚有多种疾病医生也感棘手。钱能请医生诊断出疾病,买到药品进行治疗,却不能买到健康,要健康长寿只有向自己索取。  相似文献   

2.
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是很重要的,医生也不例外;但往往医生不太注意自己的健康,医生的健康状况会对疾病的诊断和自身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就从伦理学的角度来探讨医生的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3.
著名外科专家裘法祖先生说过:“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医患沟通应被看作是医生与患者共同参与探索疾病的一种交流。疾病就像文本,医生和患者就像两位读者,医生以“观察”的方式在自己的视阈里构建疾病的认识,对疾病进行解读;患者以自己的体验阐释着疾病。然后,医患在沟通中互相解读,并达成对疾病的“共识”。医患矛盾和误解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患者既是疾病的物质载体,又是疾病的认识主体之一,这是人作为有意识的客观存在的本质特征决定的,人理解疾病的同时也是在理解自己。而沟通的目的其实是使医患双方对治疗方案达成共识,共同承担责任,实现医患双赢。  相似文献   

4.
知情同意在伦理学上表示着人的尊严应当受到尊重 ,个人正当的权益不受侵犯 ,在处理与自己利益相关的问题时 ,有权在充分了解情况后作出选择。知情同意在医疗过程中 ,在处理医患关系中 ,也是一条重要的原则 ,对于医疗行为的效果和医患之间关系是否和谐 ,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在人们的生活中 ,提起医生使人容易联想到健康 ,说到患者使人容易联想到疾病。健康与疾病是矛盾的 ,又是统一的。健康与疾病包含着完全不同的意义 ;而两者又可以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 ,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医生与患者也是一样 ,医生是健康的象征 ,患者则是疾…  相似文献   

5.
医生的职业面对着公众健康和患有疾病的广大患者.但是,医院的目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出现了迷失,价值体系也出现了混乱.有这么一种认识:学医,当医生,就是等人得病,然后给人治病.于是,就出现了医院的坐堂行医,医生是坐堂医生;广大公众只要没有胸痛等不适的症状就认为自己是健康的,等到哪天突然出现胸痛,得了心肌梗死,再到医院治病,做支架、做搭桥手术.  相似文献   

6.
“人都是有追求的,作为医生也应该有探索精神,这也是我们对自己所钻研的领域感兴趣的一个动力。”作为在弥漫性肺间质疾病领域不断探索的国内知名专家,现为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的徐作军教授,自从1992年与肺间质疾病结缘以来,在这个领域已经耕耘了16个年头。用他的话说,这一辈子就准备与间质病打交道了。  相似文献   

7.
《中国全科医学》2010,(8):78-78
错误的第一印象 Pearl,87岁了,瘦瘦的。一大早晨来到我们诊所想医生看病。她的医生离开镇出去了.走得也很匆忙。虽然她声称自己的身体还好,但也不想没有自己的医生。我有点犹豫。矮小的老年女性往往会有较厚的病历或者患有多种疾病。职业使我们很快地触及了实质问题。  相似文献   

8.
据调查,上世纪80年代,几乎80%的医生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接自己的班,子承父业,将来也成为一名医牛。然而,进入到21世纪的今天,情形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变化,大约80%的医生希望自己的孩子们不要再行医,最好是另谋他职。为什么?因为今天的医生太难当了。医生不仅仅是一种高风险的职业,而且也是一个使人经受巨大压力和无穷烦恼的行当。  相似文献   

9.
病人到医院看病,医生常常要他们做一些相应的检查。有的检查在病人看来可能与自己当前所患疾病没有直接关系,所以对医生的要求心存疑虑;也有的病人对医生要求做的一些常规检查不以为然,觉得这些“小检查”查不出什么大病,其实不然。作为专业人员的医生,通常是全面整体地考虑病人的疾病,其在对患者进行诊治过程中不仅会针对病人当前的疾病或症状,还会考虑到更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病人所患疾病的并发症或后遗症,也有的是医生在对病人进行问诊时的新发现。因此,一些病人自认为不必要或不重要的检查,往往有利于疾病的诊断或发现…  相似文献   

10.
爱丁堡宣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尽管在本世纪中生物医学科学已经获得了巨大的进展,但是这个目的在许多地方并没有得到实现。病人理应指望把医生培养成为一个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察观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师,而不再满足于仅仅治疗某些疾病。每天都有无数的人罹患和死于各种可以预防、可以治疗、或者自己招致的疾病,而且,许许多多的人不能随时享受任何形式的卫生保健。  相似文献   

11.
重睑术俗称双眼皮手术。爱美是人之常情,单眼皮的人常为自己的肿眼泡而苦恼想求助于眼科医生而怕别人闲话,医生的心情也是如此,往往因作双眼皮手术而遭非议,因此很少开展。医生不但要治疗疾病,还应该治疗人们心灵上的创伤,有责任来满足人们对美容的愿望。几年来作者曾为六例由于上睑皮肤松弛,眼睑皮肤皱襞下垂超过险缘的单眼皮假性睑下垂患者做了重睑术,均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2.
《大家健康》2010,(2):50-50
患了皮肤病,就诊时医生却叫患者去做与皮肤病无关的检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很多时候,皮肤病是其他疾病外在的表现。作为患者,生了皮肤病后。自然要想到治疗皮肤病本身。但与此同时,也应该想一想,自己身体其他部位有没有不适,最近哪今地方感觉不舒服,等等。并在就诊时,把这些情况也如实向医生反映,以便医生做出最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正偏胖的刘大姐年近五旬,正处于更年期。前一阵子,她的要好同学被查出患了冠心病心肌缺血,刘大姐感到很紧张,她想了解究竟冠心病心肌缺血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人到五旬年龄段会得这类疾病,如何才能预防这类疾病。于是,刘大姐去医院找到一位熟悉的心血管病科医生为自己解疑。这位心血管病医生解答如下。冠心病心肌缺血概念:冠心病是一种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器质性病变,又被称为缺血性心脏病。临床上将  相似文献   

14.
医患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患者是一类处于疾病困扰和痛苦中需要有人来帮助和关心的群体。医生的工作不是单纯治病,医生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具备良好的沟通技能。以达到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增加患者对医生的信任,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最终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医患沟通的对象针对病人也包括患者的家属(下文简称为患者,均包括家属)。  相似文献   

15.
余宁宁 《中国民康医学》2004,16(6):F004-F004
芳军年轻时是位窈窕淑女,可步入中年后,形体开始臃肿。她心里发狠,就开始积极锻炼身体,晴天爬山,下雨天爬楼梯,让自己没有一点空隙。在关节有点痛时,她也不在意。但最近一段时间关节疼痛难忍,经医生检查发现,她患了髋关节关节炎。医生认为她需要做关节置换手术。 目前,全世界约有3.55亿人患有各种关节疾病,我国的患者估计超过1亿人,而且人数还在不断增长。去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二院做人工关节置换术300多例,其中不乏年轻人。 关节难承长寿负荷 记者日前走访了骨关节病专家严世贵主任医师。他说, 由于现代人越来越长寿,关节的使用…  相似文献   

16.
疾病是儿童早期即能接触到的一种生物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不仅要学会如何向父母和医生汇报自己的症状,还要学会采取正确的健康行为方式来保持自己的身心健康.儿童对疾病的认知,也直接影响到患儿向医生汇报症状的能力及其对治疗的配合.探讨学前儿童对病因及其致病不确定性的认知,可以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儿童对疾病的认识水平,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丰富儿童的疾病和健康知识,帮助儿童保持身心健康.儿童的疾病和健康认知已开始受到关注[1-3].  相似文献   

17.
译者按:医学社会学认为,病人是一种特定的社会角色.到全科医学诊所看病的,并不都是患躯体疾病的"病人".有些特殊的"病人"是生活中的受虐者,多数有心理问题.他们用谎言把自己装扮成病人,希望得到同情.在把这类人归入"制造麻烦的病人"或者"难缠的病人".医生们往往对这类"病人"感到棘手,甚至厌烦.Murtagh教授在这个案例中,告诉全科医生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和策略来面对这类病人,防止医生把自己对病人的情感反应带到诊治服务过程中.另外,医生与病人之间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心理距离,也是可以通过这个案例来讨论的.  相似文献   

18.
产科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产科医生的思维特点,既有内科医生的严谨,慎重重要性,又有外科医生的开朗、直率、豪放性。临床思维是医生对就医者的诊断、治疗、康复、预后和预防等的思维过程,运用自己的医疗专业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结合就医者的具体情况所进行的思维活动。医生的临床思维也可以是认为是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对疾病认识的具体化,并由此指导医疗活动的思维过程。在平日的医疗实践中重视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临床医生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乙型肝炎是当前严重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传染性疾病之一,病人不仅要遭受疾病折磨之苦,更痛苦的是自己成了对周围人造成威胁的传染源。为了避免疾病的传播,乙型肝炎病人都要进行隔离治疗,这限制了他们的社会交往,影响了其身心健康。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配合医生在应用阿昔洛韦与胸腺肽治疗的同时,认真做好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我国有一种习惯,把找医生看病叫做“求医”,即乞求医生来为自己或者亲人解除病痛。如果医生把病人的病治好了那就是“救命恩人”,所以,医生的职业伟大,神圣,很多人走上行医的道路也就是冲着这个而去的,虽然他们也接受医德医风的教育,也有法制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