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洋紫荆中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研究洋紫荆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聚酰胺、Sephedex LH-20柱色谱分离纯化,理化常数和谱学方法鉴定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和1个混合物,鉴定为friedelin(1)、24(R)-9,19-cyclolanost-3-one-24,25-diol(2)和24(S)-9,19-cyclolanost-3-one-24,25-diol(3)的混合物、豆甾烷-3-酮(4)、豆甾烷-4-烯-3-酮(5)、豆甾烷-3β-醇-6-酮(6)、豆甾烷-5-烯-3β-醇-7-酮(7)、β-谷甾醇(8)、大黄素甲醚(9).结论 化合物2和3的混合物、5、7、9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三宝木(Trigonostemon chinensis Merr.)枝条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滤纸片琼脂扩散法测定化合物抗菌活性。结果从三宝木枝条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2个已知化合物,经波谱分析鉴定为松脂醇(1)、(+)-de-4″-O-methylmagnolin(2)、丁香脂素(3)、nitidanin(4)、臭矢菜素A(5)、6-deoxyjacareubin(6)、巴西红厚壳素(7)、豆甾-4,22-二烯-3-酮(8)、3β-羟基豆甾-5-烯-7-酮(9)、豆甾-4-烯-3-酮(10)、正十八酸(11)、β-谷甾醇(12)。结论 12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2、4、5、8、9、10是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初步抗菌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7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烟草青枯菌具有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东革阿里(Eurycoma longifolia Jack.)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吸附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开放ODS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和反复重结晶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性质与光谱分析方法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为东莨菪素(scopoletin,1)、9-甲氧基-铁屎米-6-酮(9-methoxycanthin-6-one,2)、laurycolactone A(3)、eurylene(4)、β-carboline-l-propionic acid(5)、3β-羟基豆甾-5,22-二烯-7-酮(3β-hydroxy-stigmast-5,22-dien-7-one,6)、13β,21-dihydroxyeurycomanone(7)和iandonol(8)。结论化合物57为首次从Eurycoma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为首次从东革阿里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中国海洋药物》2009,28(3):23-28
目的系统研究红树植物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HPLC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化合物,根据波谱数据和理化常数确定其结构。结果与结论从老鼠簕甲醇提取物的石油醚部位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是豆甾-4-烯-3-酮(1),豆甾-4,22-二烯-3-酮(2),麦角甾-4-烯-3-酮(3),豆甾-4-烯-3,6-二酮(4),豆甾-4,22-二烯-3,6-二酮(5),豆甾-4,22-二烯-6β-羟基-3-酮(6),6β-羟基-豆甾-4-烯-3-酮(7),3β-羟基-豆甾-5,22-二烯-7-酮(8),3β-羟基-豆甾-5-烯-7-酮(9)。其中,化合物4~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体外细胞毒筛选实验表明,化合物2、4和9具有中等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5.
板栗壳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板栗壳95%乙醇浸膏中分离鉴定了16个化合物,分别是β-谷甾醇(1)、β-胡萝卜苷(2)、豆甾-5-烯-3β,7α-醇(3)、麦角甾-6,22-二烯-3β,5α,8α-三醇(4)、齐墩果酸(5)、豆甾-4-烯-6a-醇-3-酮(6)、豆甾-4-烯-6β-醇-3-酮(7)、原儿茶酸(8)、水杨酸(9)、豆甾-5-烯-3β-羟基-7-酮(10)、对羟基桂皮酸甲酯(11)、没食子酸(12)、绿原酸(13)、香(艹卓)醛(14)、乳糖(15)和芦丁(16).其中化合物3、6、9、10、11、13、14、15、16等9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板栗壳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板栗总苞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目的分离并鉴定板栗总苞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重结晶等多种分离方法对板栗总苞的体积分数为95%乙醇溶液回流提取物进行分离,并通过NMR和TLC等多种方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羟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furfural,1)、没食子酸(gallic acid,2)、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3)、对苯二酚(hydroquinone,4)、麦角甾-6,22-二烯-3β,5α,8α-三醇(ergost-6,22-diene-3β,5α,8α-tri-ol,5)、莽草酸(shikimic acid,6)、豆甾-4-烯-6β-醇-3酮(stigmast-4-en-6β-ol-3-one,7)、ganschisandrin(8)、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9)。结论其中化合物6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7~9为首次从栗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板栗种皮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更好地开发利用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Blume)的药用资源。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氧化铝柱色谱和重结晶等方法对板栗种皮的体积分数为75%的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通过NMR谱和薄层色谱等方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 benzoic acid,1)、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2)、没食子酸(gallic acid,3)、香草酸(vanillic acid,4)、东莨菪内酯(scopoletin,5)、豆甾-4-烯-6β-羟基-3-酮(stigmast-4-en-6β-ol-3-one,6)、豆甾-4-烯-3,6-二酮(stigmast-4-en-3,6-dione,7)、豆甾烷-3β,6α-二醇(stigmastane-3β,6α-diol,8)。结论化合物7、8为首次从栗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瑞香科瑞香属植物芫花(Daphne genkwa Sieb.et Zucc.)花蕾中的甾醇类化学成分进行分离与结构鉴定。方法运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重结晶等分离手段进行甾醇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芫花花蕾的体积分数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豆甾-5-烯-3β,7α-二醇(stigmasta-5-ene-3β,7α-diol,1)、豆甾-5-烯-3β,7β-二醇(stigmasta-5-ene-3β,7β-diol,2)、豆甾-4-烯-3β,6β-二醇(stigmasta-4-ene-3β,6β-diol,3)、7-ketositosterol(3β-hydroxysitost-5-ene-7-one,4)、过氧化麦角固醇(ergosterol peroxide,5)和β谷甾醇-3β-吡喃葡萄糖苷-6'-O-棕榈酸酯(β-sitosteryl-3β-glucopyranoside-6'-O-palmitate,6)。结论化合物26为首次从瑞香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为首次从芫花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滇桂艾纳香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离鉴定中药滇桂艾纳香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环(亮-脯)二肽(1)(、24S)豆甾-4-烯-3-酮(2)(、24S)豆甾-4-22-二烯-3-酮(3)、二氢槲皮素-4′-甲醚(4)、丁香酸(5)、没食子酸(6)、香草酸(7)、呋喃甲酸(8)、水杨酸(9)、咖啡酸(10)。结论化合物1~10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黑老虎根化学成分的研究(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黑老虎(Kadsura coccinea)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反相ODS柱色谱进行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黑老虎根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isovaleroyl-binankadsurin A(1)、kadsuralignan J(2)、acetyl-binankadsurin A(3)、五味子甲素(4)、去氢二异丁香酚(5)、内消旋二氢愈创木脂酸(6)、豆甾-4-烯-3-酮(7)、没食子酸(8)、水杨酸(9)、2-甲氧基苯甲酸(10)、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1)、5-羟甲基糠醛(12)、天师酸(13)、α-棕榈酸甘油酯(14)。结论化合物5、7~11、13、1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和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