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1981年,美国有700万6岁以下的儿童,1,500万6~16岁的青少年遭受损伤,美国儿童夭折的首位原因也是各种类型的损伤。本文使用随机数字拨号电话普查法(Random-Digit-Dialing Telephone Sampling),调查加利福尼亚圣地亚哥港14岁以下的儿童群体,重点咨询看护儿童人员。调查中,认真答复询问者1,595人,374人拒绝答复,8人在询问途中不继续合作。结果: 一、住户的特征91.5%自称是孩子的主要看护人,其中约1%是儿童的亲属,86%是母亲,9%是父亲。每个家庭中孩子的中位数为2人,83%的家庭有1~2个孩子,仅4%家庭的孩子数是4个或4个以上。涉及儿童2,183人,其中35%是男孩,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更好促进儿童早期身心的全面发展,探讨以母亲为中心参与婴幼儿保健对父母养育方式的影响。方法:在中山某社区内实施促进母亲参与儿童早期发展干预活动后,采用儿童养育情况母亲问卷对参加项目的母亲进行问卷调查。以参加《母亲参与婴幼儿保健》项目的社区的母亲为实验组,选择另一经济、社会环境相似的社区的母亲为对照组,两组各150例。结果:①实验组家庭的玩具和图画书数量显著多于对照组,在给孩子讲图画书上的故事、带孩子去动物园或游乐场以及带孩子参加培训班等方面两组有显著性差异;②实验组母亲表扬孩子的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并更能用鼓励的方法教育孩子;③实验组父亲比对照组更能参与对孩子的管教,而且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态度一致性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母亲参与婴幼儿保健丰富了孩子认知刺激环境,提高了母亲的育儿技能,同时使父亲在育儿过程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探讨孕妇孕期参加孕妇学校与3岁儿童品行问题的关系及其可能路径,为开展学龄前儿童身心健康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以深圳市龙华区2014-2016年间新入园的40 237名3岁儿童为研究对象,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母亲孕期参加孕妇学校情况,并使用Conners父母用症状量表评价品行问题.采用Cox回归探讨孕期参加孕妇学校与学龄前儿童品行问题的关系,并评价孕期被动吸烟、母乳喂养和孩子的户外活动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结果 1 403(3.4%)名儿童品行问题得分高于临界值.不同性别、父母亲学历、家庭人均月收入、父母婚姻状况儿童品行问题异常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在控制儿童性别、父母学历、家庭收入、父母婚姻状况等混杂因素后,母亲孕期不参加孕妇学校与儿童3岁时的品行问题呈正相关(PRR=1.23,95%CI=1.11~1.37).母亲孕期被动吸烟、母乳喂养、0~3岁孩子户外活动情况分别在母亲孕期参加孕妇学校与儿童3岁时的品行问题中起中介作用,分别解释总变异的36.8%,3.0%和5.4%.结论 母亲孕期参加孕妇学校可降低儿童3岁时的品行问题,主要通过降低孕期母亲被动吸烟、增加母乳喂养和孩子户外活动实现.  相似文献   

4.
通州市农村1722例学前儿童行为问题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Achenback's 儿童行为量表中国标准化版和自行设计的家庭环境调查问卷,对通州市18个乡(镇)1 722名4~6周岁儿童的行为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单因素分析。其结果显示,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9.8%,父母教育方式、母亲孕期精神刺激、家庭形式对儿童行为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城市社区0~3岁儿童家庭养育观念与需求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目前家庭早期儿童的养育观念和育儿需求,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儿童早期发展促进工作。方法:随机抽取天津10个城市社区,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0~3岁儿童家长就育儿现状、养育观念、育儿需求开展问卷调查,有效问卷483份。结果:94%的母亲在孩子3岁前外出工作,祖父母承担主要看护职责。家庭在提供关爱、采用鼓励方式上普遍较好,在培养孩子独立性、提供充分活动和交往机会上水平一般,育儿方式偏于保守。对早期教育普遍重视,认识肤浅。最需要专业性育儿咨询与指导。结论:需开辟综合措施普及现代育儿理念和知识,提供多元化育儿服务,特别注重对隔辈养育人的支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中国部分地区农村≤7岁留守儿童看护人看护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随机选择的7585名≤7岁农村留守儿童看护人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多因素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看护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 单亲外出组看护人看护意愿为非常愿意、愿意、不愿意的比例分别为41.1%、55.4%和3.5%,双亲外出组分别为19.5%、71.4%和9.1%.多因素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看护人年龄、家庭年人均收入、社会关系和母亲外出务工时间、抚养费以及留守儿童年龄、生活方式、是否为独生子女、父母外出务工时留守儿童年龄等与看护意愿有关.结论 留守儿童看护人看护意愿有待提高,应关注其影响因素,必要时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儿童语言发育影响因素与汉语阅读障碍的关系,为预防和干预阅读障碍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整群选取深圳市宝安区12所小学12 868名三至五年级儿童家长和班主任,采用儿童阅读能力调查问卷《儿童汉语阅读障碍量表》和《儿童学习障碍筛查量表》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共检出阅读障碍儿童349例,检出率为2.71%。性别、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家庭月收入、儿童3岁前父母是否在外地工作、母亲平均每天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家庭常用语言种类等因素对阅读障碍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校正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和家庭月收入后,母亲平均每天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和家庭常用语言种类与阅读障碍发病风险存在统计学关联,表现为儿童每天与母亲相处时间>1 h降低阅读障碍的发病风险(1~2 h:OR=0.46;3~4 h:OR=0.45;5~6 h:OR=0.40;>7 h:OR=0.36,P值均 < 0.05);家庭常用两种语言降低阅读障碍的发病风险(OR=0.74,95%CI=0.57~0.96,P=0.02)。此外,有语言发育相关疾病史儿童的阅读障碍发病风险升高(OR=17.30,95%CI=7.86~38.09,P < 0.01)。  结论  增加母亲每日陪伴孩子的时间、加强对曾患语言发育相关疾病儿童的关注有助于预防阅读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武汉市城区学龄前儿童忽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影响儿童忽视的相关因素,为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政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武汉市城区学龄前儿童生长环境及相关因素调查表》,整群调查武汉市城区幼儿园1154名儿童家长,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武汉市城区学龄前儿童忽视检出率为24.96%;不同年龄儿童忽视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岁组最高(29.88%),4岁组最低(20.53%);不同性别儿童忽视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童为25.43%,女童为24.37%。与儿童忽视相关的因素有母亲文化程度、家庭类型、儿童性格、父母周末与孩子一起玩、困难时亲戚朋友帮助情况、母亲的教养态度、父母与幼儿园沟通情况。结论儿童忽视受家庭和儿童自身因素影响,需要开展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家庭因素特别是母亲因素对母-婴依恋关系形成及其质量的影响作用。 【方法】 对160例12~18个月婴幼儿:采用“陌生情境法”进行了母-婴依恋类型的测评;采用母亲行为Q分类法调查母亲对小儿看护的敏感性;采用Olson婚姻质量问卷调查父母的婚姻质量;采用自制问卷调查小儿的其它家庭养育因素。 【结果】 160例婴幼儿中,安全型依恋(B型)占68.2%,不安全型依恋占31.8%,其中后者A型(焦虑/回避型)占7.5%,C型(焦虑/反抗型)占21.8%,D型(混乱型)占2.5%。统计学分析发现,母亲看护的敏感性以及母亲对婚姻质量的满意度、由于母亲上班其他多个带养人的介入和小儿夜间睡眠的安排对母婴依恋安全性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父母年龄、父母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母亲工作情况,与母婴依恋类型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母亲的敏感性和父母的婚姻质量是家庭养育因素中影响母婴依恋质量的重要因素,家庭中其他多个带养人的介入对母-婴依恋关系的影响亦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流动儿童意外伤害的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制定流动儿童伤害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对广州市3~6岁流动儿童进行伤害特征及影响因素调查。结果学龄前流动儿童伤害发生率为34.97%,一年内发生2次及以上伤害发生率为9.30%,男女比例为1.14∶1。跌落是伤害主要原因,家庭是发生伤害的重要场所,发生伤害时多数儿童在娱乐活动或行走,父母在身边看护。流动儿童伤害受儿童班级、母亲年龄、母亲文化程度等因素影响。结论流动儿童意外伤害发生较普遍,应针对流动儿童伤害特点尽早开展相应的干预措施,提高儿童父母的安全意识和监管力度,加强对家庭环境的干预,防止儿童伤害。  相似文献   

11.
在盛夏的一个午后,有一位中学生模样的男孩来到我的门诊看病,陪同他一起来的还有他的母亲。母亲急切地恳求我仔细地检查一下她儿子的外生殖器。原来,孩子的父母均在深圳的公司就职,工作十分紧张。孩子从小学起就在寄宿学校读书,现已13周岁,正在当地的一家重点中学读初二。孩子与父母的接触和交流机会自然少了许多。一次  相似文献   

12.
在美国 ,拉美人是增长最快的人种之一 ,目前占美国总人口的 80 % ,美国 90 0万拉美儿童中 ,有 2 5%没有健康保险。过去1 0年 ,美国移民发展很快 ,出现了由拉美父母及美国出生儿童组成的“混合家庭” ,大约 85%的拉美儿童生活在这种家庭里。在此 ,作者就父母及儿童出生地对拉美儿童健康保险状况及接受卫生服务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方法  1 997年夏季 ,作者利用 6周时间 ,在洛杉矶市的一个贫穷、主要为拉美劳动人民居住的威尔明顿社区进行了入户调查 ,总应答率为 6 6 %。根据儿童及其父母移民状况 ,将儿童分为 3组 ,第 1组包括美国出生儿童及美…  相似文献   

13.
新知快递     
职业女性的孩子易超重研究显示,妈妈们如果出去工作,她们的孩子出现超重的可能性就会增大。一项对约1.3万名母亲进行的研究显示,一个母亲一星期多工作10小时,她的孩子在3岁前出现超重的可能性就增加10%。研究还显示,这种现象在年收入超过3.3万英镑的家庭中更为突出。伦敦儿童健康研究所的研究小组,分析了2000年到2002年间出生的孩子在3岁时的身高和体重数据,以及他们父母的工作情况。结果发现,  相似文献   

14.
小编的话我国16岁以下的儿童有3亿多,约占全国人口的1/4,孩子的健康成长是父母的最大心愿,每个家庭都会尽可能的为他们创造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2011年一项国内城市家具市场调查数据表明,约有40%的城市家庭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单间居室和家具,46%的家庭有购买儿童家具的需求,儿童家具已成为儿童房的必备用品。然而,面对色彩缤纷、林林总总的儿童家具,很多父母不知道该如何挑选,一些父母看着"顺眼"的家  相似文献   

15.
家庭因素与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关系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与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明显相关的家庭因素,为预防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对湖北省5个地区4010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母亲文化程度、父母职业、家庭类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管教方式与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发生有显著关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的主要危险因素为父母教育态度不一致,孩子与同学、邻居关系不好,家庭矛盾性评分高。结论 家庭因素主要通过父母管教方式、家庭环境质量对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芜湖市学龄前儿童家庭性教育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儿童家庭性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20年7—8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芜湖市5所幼儿园共抽取481名儿童的父母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儿童的家庭性教育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  对儿童进行过家庭性教育的父母有285(59.25%)人,未进行过家庭性教育的有196(40.75%)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促进父母对儿童开展性教育主要因素有父母了解性教育内容(OR=3.06,95%CI=1.95~4.78)和父母担心孩子受到性侵(OR=1.82,95%CI=1.11~2.99)。  结论  芜湖市学龄前儿童家庭性教育工作开展不高,应加强对父母的儿童性教育培训,促进儿童家庭性教育的开展。  相似文献   

17.
有些工厂的女工在给孩子喂奶的时候,不注意脱掉工作服,也不注意将手洗干净,这很容易造成儿童间接染毒,使儿童身体受到损害。儿童所患的血液病和肿瘤等疾病,其发病原因尽管没有完全明了,但人们已经注意到各方面的影响。美国一个研究小组调查结果表明,从事化学有害物质工作的职工的孩子患脑瘤的比较多。这个小组调查了92名十岁以下患脑瘤儿童父母的职业,发现这些孩子的父母比不患脑瘤儿童的父母从事接触化学有害物质工作的人数多。其中接触化学药品工作的母亲多达三倍以上,接触有机溶剂  相似文献   

18.
母亲参与婴幼儿保健对母子交流情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促进儿童早期身心全面发展,探讨母亲参与婴幼儿保健对母婴交流情况的影响。方法:在中山某社区内实施促进儿童早期发展干预活动后,对参加项目的母亲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母亲与孩子交流的情况,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母亲更擅于与孩子交流,例如在经常主动对孩子说话、经常和孩子一起做游戏、能够多数知道孩子哭闹或不高兴的原因、孩子半岁内能够经常抚摸孩子等方面,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让母亲参与婴幼儿保健促进了母子之间的情感交流,更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早期儿童气质对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的预测效果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早期儿童气质对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的预测作用,为儿童气质及儿童行为问题的临床咨询与指导提供参考。【方法】孕母满32周进入研究队列,采用Carey儿童气质问卷、家庭环境量表分别在婴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评价儿童气质及其家庭环境,并使用CBCL儿童行为问题量表对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进行评价。【结果】1)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婴儿期气质"节律性"、学前期气质"反应强度"、母亲年龄、8岁时家庭"父母情绪"、2岁时家庭"父母参与"与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有显著联系,共同解释56.6%的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2)婴儿期阶段,气质"节律性"和"情绪性"、1岁家庭环境"总分"、母亲年龄预测学龄儿童行为问题,可以解释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的33%;学前期,气质"反应强度"、母亲年龄和3岁时家庭"父母参与"可以预测学龄儿童行为问题,解释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的34.3%;学龄期时,气质"适应性"、"坚持性"、母亲年龄和家庭"教育材料"与学龄行为问题有密切联系,可解释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的38.4%。儿童早期气质特点联合家庭环境("父母参与"、"父母情绪"和"教育材料")、母亲年龄以及儿童性别等因素对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具有较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为减少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应及早对高龄母亲、家庭养育环境不良、具有消极气质特点的男童采取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20.
教养方式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关系的队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教养方式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病率的关系,为预防和控制ADHD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深圳市龙岗区3 520名幼儿父母的行为习惯、教养方式进行调查.按教养方式不同将幼儿分为暴露组(不良教养方式)和非暴露组进行3 a的追踪,比较暴露组和非暴露组儿童ADHD患病率.结果 学龄前儿童ADHD患病率为14.4%,其中男童为16.6%,高于女童的11.7%(P<0.01).x2检验显示,母亲吸烟、饮酒,溺爱、父母打骂孩子等16个因素对儿童ADHD患病率有影响(P值均<0.05).多元Cox回归分析表明,母亲吸烟(RR=4.409)、溺爱(RR=1.428)、父亲责骂孩子(RR=1.404)、母亲打孩子(RR=1.401)、母亲心情不好骂孩子(RR=1.376),对儿童ADHD患病率有显著影响(P值均<0.01).结论 父母不良教养方式是儿童ADHD患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