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黄芪的现代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管瑞英  梁强 《青岛医药卫生》2005,37(4):277-277,274
黄芪,原为黄耆,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李时珍谓:“耆,长也,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珍珠囊》黄芪甘温纯阳,其用有五:“补诸虚不足,一也;益气,二也;壮脾胃,三也;去肌热,四也;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为藏家圣药,五也。”黄芪是我国中医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名药之一,在临床应用有几千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黄芪对心血管系统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有“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认为黄芪是最重要的补气药。在目前临床应用中黄芪确实是最为常用的补气药之一,它与人参齐名,且有外行重参,内行重芪之说。临床上所用之黄芪是以膜荚黄芪及内蒙黄芪二个品种为主。近几年人们对黄芪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证实了黄芪具有多方面的作用。本文主要就黄芪在心血管方面的作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刘振启  刘杰 《首都医药》2009,16(5):43-44
黄芪始载于《神农本草》,列为上品,原名"黄耆"李时珍释其名曰:"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今俗通作黄芪。  相似文献   

4.
教育家胡适在讲课前总会喝几口"茶水",然后就会精力充沛,不显疲意.他用来泡水的材料并非普通茶叶,而是中药黄芪. 黄芪在古代又称做"黄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解释道:"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神农本草经>中将其列为上品,清代名医黄宫绣则称其为"补气诸药之最".  相似文献   

5.
黄芪,原名黄耆,始载于《本经》,是一味临床沿用补药。《本草纲目》时珍曰:“耆者,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今俗通作黄芪。” 气血乃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和动力,藉经络运行周身,以供应机体的需要和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妇女以血为本。但血之生、之行、之摄,皆有赖于气。如妇女气血充沛,互相协调,则五脏安和,经脉通畅,冲任完盛,经、孕、产、乳  相似文献   

6.
黄芪与伪品黄芪的鉴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开智 《海峡药学》2001,13(3):37-37
黄芪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李时珍谓 :“耆长也。黄耆色黄 ,为补药之长故名”。苏颂谓 :“今河东、陕西州多有之。根二、三尺以来 ,独茎或作丛生 ,枝干去地二、三寸 ,其叶扶作羊齿状 ,又如蒺藜苗。七月中黄紫花。其实作荚子 ,长寸许。八月采根用。其皮折之如绵 ,谓  相似文献   

7.
正二芪,即黄芪和红芪,两者性味功用相似,临床常相辅相成,互相增强作用,故称"二芪"。但两者科别不一,故临床应用还是有些许区别。黄芪,又名黄耆、北芪。中医认为,黄芪性微温,味甘,入脾、肺经,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毒生肌之功。《本草纲目》曰:"耆者,长也,黄芪色黄,为补药之长,故  相似文献   

8.
黄芪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芪,古作黄耆,味甘,性微温,归脾肺二经,具有补气升阳、益气固表、利水消肿等作用,为重要的补气药,在《本经》中被列为上品。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黄耆解》一书中说:“为其补气之功最优,故推为补药之长,而名之曰耆也。”该药临床应用较广,疗效可靠。现参考古人用药经验,结合自己临证体会,谈一下黄芪的特点及在内科临床的应  相似文献   

9.
高宾  赵丹 《首都医药》2012,(7):52-52
黄芪原名为黄耆,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黄芪别名口芪、北芪、箭芪、绵芪,本品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  相似文献   

10.
黄芪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继  徐纪民  赵京春 《中国药师》1999,2(4):211-213
黄芪是一味历史悠久、临床应用十分广泛,为历代中医最为常用的中药之一。《中国药典》1995年版一部规定黄芪来源于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和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的干燥根。另有一种红芪来源于豆科植物多序岩黄芪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Mazz.它能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等功效。黄芪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原名“黄耆”,列为上品,后代诸家本草多有记载。1 黄芪的产地 黄芪产地最早记载于南北朝《名医别录》陶弘景谓:“生白水(今四川松潘或碧口附近)者冷,补……生蜀郡(今四川梓潼、平武、成都、雅安)白水、汉中(今陕西南郑)。  相似文献   

11.
作者等調查和鉴定了全国商品黄耆的原植物,主要为黄耆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及其变种蒙古黄耆A.membranaceus (Fisch.) Bge.var.mongholicus (Bge.) Hsiao;次要的来源还有金翼黄耆A.chrysopterus Bge.、塘谷耳黄耆A.tongolensis Ulbr.、茂汶黄耆Astragalus maowenensis Hsiao及多花黄耆A.floridus Benth.商品中称紅耆的主要原植物为多序岩黄耆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Mazz.此外还发現伪品和类似品的原植物14种。通过本草考証并結合目前商品黄耆的实际情况,认为正品黄耆应該是A.membranaceus (Fisch.) Bge.  相似文献   

12.
<正>黄芪(Radix Astragali)别名黄耆、绵黄芪等,系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ns(Fisch)Bge.和内蒙黄芪A.mongholicus Bge.的根,味甘,性温,为补气圣药,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毒排脓、利水消肿和生肌等功效。临床用黄芪主要治疗糖尿病、肾功能衰竭、心脑血管、恶性肿瘤等多种疾病。有研究表明黄芪多糖水溶液在短期内对体外成骨  相似文献   

13.
黄芪是中医临床常用的补气类中药之一,具有补气固表、托毒生肌、排脓止汗等功效,应用于全身多个系统疾病的治疗,新型制剂也层出不穷。现就黄芪的生物学特征、药理功效和现代制剂的研究进展前景作一综述。1生物学特征1.1一般生物特征黄芪又名黄耆,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的根,主要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黑龙  相似文献   

14.
黄芪,补气之圣药,被李时珍称为“补药之长”,具有补脾肺气、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消肿、托毒生肌、补血活血等功效。相传,古时候有一位善良的老医生,名叫戴糁,他擅长针灸,谦和厚道,乐于助人,因救坠崖儿童而死。老人形瘦,面肌淡黄,人们尊之曰“黄耆”。戴糁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将老人墓旁生长的一种味甜,具有补中益气、利水消肿、补血活血的草药称为“黄芪”。  相似文献   

15.
黄芪的现代药理作用研究浅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芪载于“神农百草经”被列为有补养作用的药物上品,李时珍指出:“芪,长也,黄芪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能扶正固本,补中益气。近年来,很多专家、学者从各个方面对黄芪进行了研究,使其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有明显的进展。 黄芪味甘,微温,归肺,脾二经,生用益气固表,利水消肿,脱腐生肌,  相似文献   

16.
徐凌 《现代医药卫生》2009,(21):3312-3313
黄芪又名黄耆、独根、二人台,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荚膜黄芪的干燥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味甘性温,人脾肺二经。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毒排脓,利水消肿和生肌等功效。其化学成分包括:甙类、多糖、氨基酸、微量元素等Ⅲ。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黄芪具有保护心脏及肾脏、降低血糖、抗衰老、抗肿瘤及增强机体免疫力等功效,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了黄耆的九种掺伪品——欧蜀葵、白香草木樨、紫苜蓿、兰花棘豆、錦鸡儿、刺果甘草、圆叶錦葵、冬葵、扁茎黄耆根的生药形态及組織构造,指出它們与黄耆的区別。其中扁茎黄耆根的組織构造与黄耆相似。又对形态組織相似的六种黄耆植物的根,进行毛管分析,指出它們的鉴别特征。黄耆与蒙古黄耆在形态組織构造和毛管像方面,均无明显区别。文末附有黄耆、紅耆及九种摻伪品的鉴定用检索表。  相似文献   

18.
本文詳細地报告了黄耆和紅耆的生药形态及組織构造,并认为黃耆、蒙古黄耆、金翼黃耆、塘谷耳黄耆、多花黄耆的根,在形态組織上无明显区别,而紅耆和黄耆有区别,主要是紅耆的韌皮纤維束及木纤維束周围,均有含草酸鈣稜晶的薄壁細胞。  相似文献   

19.
黄耆的利尿与降压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给大白鼠皮下注射及麻醉狗静脉注射黄耆0.5克/公斤后,均可产生显著的利尿作用;给正常人口服0.2克/公斤后亦可产生显著的利尿作用.黄耆的利尿作用持续时间较长,给大白鼠皮下注射后,利尿作用可持续7天,连续给药7天后无耐受性.大白鼠皮下注射0.5克/公斤的利尿效价与氨茶碱0.05克/公斤及双氢氯噻嗪0.2毫克/公斤者相当.给麻醉狗静脉注射或灌胃黄耆0.5克/公斤后,均可引起明显的降压作用,重复静脉注射时出现快速耐受性.黄耆的毒性很小,给小白鼠灌胃75克/公斤无异常症状,小白鼠的半数致死量(腹腔注射)为40±5克/公斤,大白鼠慢性毒性试验未出现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黄芪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药理学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元  刘健 《安徽医药》2009,13(2):204-206
黄芪是多年生草本豆科植物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unge]和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Bunge var.mongholicus(Bunge)Hsiao]的干燥根,味甘,性温,史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是一味补气扶正要药。《本草纲目》记载“黄芪,甘温纯阳,其用有五:补诸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壮脾胃,三也;长肌肉,四也;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为疮家圣药,五也”,可谓是对其功用全面精炼的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上明列其有“扶正固本,补中益气”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黄芪的药理作用很广,黄芪含有多糖、苷、黄酮和微量元素等多种成分,对人体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均有广泛作用,现将黄芪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影响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