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微创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体会.方法 对36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采用微创切口建立体外循环,在常温不阻断升主动脉,心脏不停跳下进行心内直视手术.结果 本组无死亡病例,术后无低心排发生,无严重的心律失常,术后血流动力学稳定,无空气栓塞并发症,也无明显神经系统的并发症.结论 微创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有良好的心肌保护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方法和意义。方法 随机选择右心系统的先心病人,分两组各19例给予浅低温体外循环下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和常规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对术中、术后的各项指标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与停跳组相比较。不停跳组病人手术完毕后即可停机,手术时间短,术后血流动力学平稳,血管活性药物用量明显减少,术后心律失常、心肌酶改变等明显优于停跳组。结论 体外循环下,浅低温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术中一系列对心肌的损伤.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使心肌得到了较好的保护,是对右心系统不太复杂的先天性畸形的最佳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51例再次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ss,CPB)管理体会。方法正中切1:1经升主动脉插管和上、下腔静脉插管建立CPB28例,右胸外侧切口经升主动脉插管和上、下腔静脉插管建立CPB18例,右前外侧切1:3经股动、静脉插管建立CPB5例。1例采用深低温停循环,2例采用深低温低流量,18例常温不停跳,其余病例均采用中度低温下手术。心肌保护采用4:1含血冷停跳液或晶体停跳液。结果本组心脏自动复跳27例,采用心内、外除颤6例,自动复跳率达80%。其中1例试停机后低心排,立即行辅助循环15min,再缓慢停机,其余都顺利停机。术后早期死亡3例(5.9%),1例死于术后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死于突发室性心律失常,1例术后因重度低心排死亡,其余均痊愈出院。结论再次心脏手术患者具有病程长、心功能差、CPB时间长等特点,因此加强CPB管理以提高手术效果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的手术配合。方法:选择某医院在非体外循环即心脏不停跳下行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术54例,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应用心脏表面固定器、冠脉内分流器行不停跳搭桥术,术中控制血压、心率的变化,保证有效循环血量,充分利用局部心肌固定器及冠状动脉塞子,使吻合口局部心肌处于相对静止和冠状动脉吻合处于无血状态。结果:54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顺利,无并发症及手术意外的发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无1例死亡,术后8~15天均痊愈出院。结论:护士术前访视病人、充分准备,熟悉手术步骤,配合技术娴熟,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两种切口术后胸腔引流量和住院天数的比较,观察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经右腋下小切口剖胸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的疗效。方法:A组19例患者采用右腋下微创小切口,B组25例同期采用正中剖胸入路行心内直视术,术后均给予胸腔及心包、纵隔引流管的常规护理。结果:A组与B组的患者相比,胸腔引流量分别为A组平均130ml;B组平均448ml;术后住院天数平均9.8d、14.2d,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右腋下微创小切口剖胸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较常规正中剖胸入路可减少术后胸腔引流量和术后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6.
目的:介绍胸骨下段小切口行小儿心内直视手术的体会。方法:观察组选择3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经胸骨下段小切口进胸,完成心内直视手术。患儿年龄6月~5岁,修补室间隔缺损(VSD)23例,房间隔缺损(ASD)8例,肺动脉瓣狭窄(PS)4例。对照组随机抽取年龄、体重及病种与观察组相仿的患儿32例作为对照,均经常规胸骨正中切口,完成心内直视手术。结果:两组相比,体外循环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引流量及术后住院天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切口长度差异有显著性,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骨下段小切口可有效代替常规胸骨正中切口,矫治某些小儿常见先天性心脏畸形。它具有创伤小、美观、无胸骨前凸畸形。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不停跳房缺体外循环手术的特点。方法362例单纯房缺患者,在浅低温体外循环、阻断上下腔静脉以及心脏不停跳下,完成心内直视手术。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完成手术,无栓塞等并发症。结论对房缺病人,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心肌损伤轻,优于常规停跳心内直视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浅低温体外循环(CPB)心脏跳动中二尖瓣置换术的护理体会。方法将60例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非停跳组在浅低温(31℃~33℃)CPB心脏跳动中行二尖瓣置换术,停跳组采用传统心脏跳动行瓣膜置换术,两组术后进入ICU监护。结果非停跳组术后病情平稳,多巴胺用量2~5μg/(ks·min),术后无低心排综合征,无严重心律失常及气体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停跳组多巴胺用量3~10μg/(kg·min),术后并发低心排综合征1例,频发性窒性期前收缩3例。结论浅低温CPB心脏跳动中二尖瓣置换术后护理较停跳术后护理容易、安全、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二尖瓣置换手术的疗效。[方法]在浅低温(33±2℃)、不阻断主动脉、不灌注心脏停跳液、心脏空跳下行二尖瓣置换术。[结果]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低心排综合征、严重心律失常及气栓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该二尖瓣置换术是一种简单、安全而可行的手术方式,能有效减轻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心内直视术监护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1995年1月~1997年7月共开展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35例,其中5例采用新方法——不主动降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现将监护体会报告如下。1 循环系统的监护1.1 心率及心律的观察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心肌保护好,不用心脏复跳,病人清醒快,血液动力学稳定。本组无严重心律失常及低心排现象,但在术后1小时~3小时内出现一过性心率增快,成人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监测分析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时,心肌组织中氧自由基和能量代谢情况以及血清中心肌酶学变化探讨更有效的心肌保护方法。方法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30例,随机分两组,每组15例。组Ⅰ:中度低温心脏停跳组,组Ⅱ:浅低温心脏不停跳组。各组于转机前、主动脉阻断钳开放即刻及开放后30min(不停跳组取相应时间)取少量右心耳全层心肌置液氮中保留,备测定丙二醛(MDA)、ATP和CP;另于术前、术后8h、16h、24h、48h取静脉血查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CK及CK-MB。结果浅低温心脏不停跳组中各项指标均优于心脏停跳组。结论浅低温心脏不停跳手术由于明显地减轻了低温和缺血-再灌注损伤给心肌带来的损害,具有明确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右胸骨旁小切口修补房间隔缺损的疗效观察(附17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00-09~2003-03我院采用右胸骨旁小切口修补房间隔缺损(ASD)17例,手术在常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进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低体重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的经验。方法自2000年1月~2004年12月共为133例15公斤以下的低体重婴幼儿(3岁以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施行外科手术治疗;其中5~12个月32例(24.1%),13~24个月46例(34.59%),25~36个月55例(41.35%);体重6~15公斤,其中6~10公斤48例,11~15公斤85例。全组非体外循环动脉导管结扎术29例;体外循环手术104例,其中室间隔缺损修补术64例,常温心脏不停跳继发孔房间隔缺损修补术16例,常温心脏不停跳肺动脉瓣狭窄直视分离术7例,部分行房室间隔缺损矫治术2例,部分行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术3例,法乐氏四联症一期矫治术5例,房间隔缺损并右室流出道梗阻4例,其它复合畸形一期矫治术3例。结果全组术后住院死亡6例,死亡率4.5%。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低心排综合征,呼吸衰竭,心律失常,肺部感染,出血等。死亡原因包括重度低心排综合征,严重室性心律失常,肺动脉高压危象等。结论心外科、心儿科、麻醉、体外循环和术后监护等人员的密切配合是小儿心脏外科迅速发展的重要前提,心内外科镶嵌治疗成为婴幼儿心脏外科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胸骨上段小切口主动脉瓣膜置换与全胸骨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观察两种术式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的差异。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2月-2018年12月进行的98例胸骨上段小切口主动脉瓣膜置换术作为观察组,同期进行的192例常规正中开胸全胸骨切口主动脉瓣膜置换术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心肌阻断时间、手术引流量、术后并发症、ICU留住时间、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无院内死亡;两组病例机械通气时间、术后心脏彩超结果、并发症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观察组手术切口的长度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的24 h引流量、ICU留住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手术时间略长于对照组。结论胸骨上段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主要优势在于切口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住院费用低等各方面,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的临床特点。方法:总结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1276例的外科治疗情况。结果:男605例,女671例;年龄6天~3岁,平均13.6个月;体重2.2~18.0 kg,平均8.8 kg。1193例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畸形纠正术,83例采用深低温低流量体外循环。620例术中采用超滤技术。术后死亡17例(1.3%),死亡原因为低心排血综合征10例、肺动脉高压危象4例和肺部感染3例。结论:提高手术和体外循环技巧以及术后预防和治疗低心排血综合征和呼吸系统并发症的能力,是婴幼儿心脏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68例复杂性心内直视手术的病人为研究对象,比较4∶1含血停跳液和冷晶体停跳液在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评价体外循环期间含血停跳液间断灌注的心肌保护价值。方法在68例心内直视手术中分别采用含血停跳液灌注(Ⅰ组)和冷晶体停跳液灌注(Ⅱ组),每组各34例进行心肌保护临床观察。Ⅰ组先用高钾4∶1混血停跳液灌注心脏停跳,以后每隔20~30min用低钾含血停跳液灌注一次。Ⅱ组为应用4℃冷晶体心脏停跳液灌注,每隔20min灌注一次。结果Ⅰ组心脏自动复跳率(94%)明显高于Ⅱ组(76.4%)。术后心低排发生率,Ⅰ组(8.8%)明显低于Ⅱ组(17.6%)。结论4∶1含血心脏停跳液较晶体停跳液具有更好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的临床特点。方法:总结本院2003年1月~2007年8月实施的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1216例的外科治疗情况。年龄6天~3岁,平均13.6个月;体重2.2~18.0kg,平均8.8kg。1193例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畸形纠正术,83例采用低温低流量体外循环,620例术中采用超滤技术。结果:围手术期死亡17例,占1.3%;死亡原因:低心排血综合征10例、肺动脉高压危象4例、肺部感染3例。结论:提高手术和体外循环水平,术后预防和治疗低心排血综合征和呼吸系统并发症是婴幼儿心脏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技术在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先天性心脏病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均经手术治愈后出院。结论该技术具有良好的心、肺功能保护效果,适用于大多数先天性心脏病的矫治手术。采取综合性措施彻底排气,避免气栓是该技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体外循环室颤下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7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随机选择分为实验组(室颤组,n=31)和对照组(停跳组,n=26)。术中分别测定室颤前及复跳后冠状静脉窦处血液的心肌磷酸肌酶同工酶(CP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乳酸脱氢酶(LDH)。术后观察心功能及神志、血红蛋白尿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复跳后2组CPK-MB、LDH、CTnI较室颤前均增高(P<0.05),但对照组比室颤组升高更明显(P<0.01)。且术后对照组使用多巴胺的例数比实验组高出近1倍。实验组有3例出现血红蛋白尿。结论体外循环低温室颤下心内直视手术比传统心脏停跳下手术的心肌保护效果佳。可应用于大部分无主动脉瓣病变的心内直视手术。  相似文献   

20.
右腋下斜切口心脏不停跳治疗先天性心脏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心血管手术的安全性不断提高 ,术后美观问题日益受到人们重视 ,小切口、微创手术应运而生 ,切口可位于一侧腋下 ,胸骨下段 ,胸骨右缘等 ,我们采用右腋下斜切口 ,长约 5~ 8cm[1] ,在心脏不停跳下行心内直视手术 ,经实践有安全性高、暴露满意、隐蔽性好 ,美容效果好等优点 ,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 30例病人 ,年龄 2~ 6 3岁 ,术前经心电图、心脏三相片、心脏彩超检查。诊断均经手术证实 ,其中单纯二孔型房缺 18例 ,室间隔缺损 10例 ,法乐氏三联症 2例。1·2 手术方法 全部手术在全身麻醉及体外循环下完成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