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耳畸形小儿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后,植入体电极阻抗值的变化特点及规律。方法对36例澳大利亚Cochlear Nucleus 24型内耳畸形小儿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患儿,测试手术中及手术后1年阻抗值,并分析其特点及变化规律。结果患儿术中及开机后1年内高中低频段电极阻抗值变化趋势相同。电极阻抗值术中自开机显著增大,术中阻抗值最低,开机达到最大值,其后呈下降趋势,于开机3月后趋于平稳。结论内耳畸形小儿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后电极阻抗值开机3个月内变化明显,故需多次调机,以使患者语言感知达到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不同使用方法对儿童人工耳蜗植入者术后早期电极阻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于我院行澳大利亚Nucleus 24CA型多导人工耳蜗植入儿童患者资料,根据糖皮质激素使用方法纳入经鼓室圆窗给药组(A组)及经鼓室圆窗联合全身静脉给药组(B组);以各组22个电极相对于耳蜗内位置分为高频段(3-6)、中频段(10-13)及低频段(17-20)3个亚组,检测各组术中、开机(术后1月)、术后3月及术后6月电极阻抗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22个电极阻抗平均值均在术中较低,开机时最高,术后6个月达最低值;开机、术后3月及术后6月两组电极阻抗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亚组间比较中,两组在术中不同频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开机时两组间各频段电阻抗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各频段电极阻抗值小于A组,且两组开机与术中电阻抗差值均在高频段较大;术后3月及6月两组高频段比较仍具统计学差异(P<0.05),而低频段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经鼓室圆窗联合全身静脉给药途径在降低术后电极阻抗效果方面优于局部单独使用,在高频段尤为明显,提示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更有利于降低耳蜗植入后电极周围纤维化组织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儿正常耳蜗与内耳畸形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后,植人体电极阻抗值及神经反应遥测(NRT)值的变化特点及规律。方法:将88例澳大利亚CochlearNucleus24型人工耳蜗植人手术患儿分为正常耳蜗组与内耳畸形耳蜗组,测试手术中及手术后1年阻抗值及NRT值,并分析对比。结果:两组患者阻抗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阻抗变化趋势相同。开机3个月内阻抗值变化明显,其后趋于稳定。两组患者NR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NRT值变化趋势相同。总的趋势是低频值较低,高频值较高,术中至术后1年NRT值逐渐增高。结论:电极阻抗值及NRT值开机3个月内变化明显,故需多次调机,以使患者语言感知达到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电极阻抗值与电极位置的关系及电极阻抗的总体变化特点。方法对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患者100例(100耳),于术中、术后3天、术后1月(开机时)及术后3月测试电极阻抗值,分析结果。结果①100例患者总体及不同分区电极阻抗均值术中时最低,开机时(术后1月)升至最高,开机后(术后3月)呈降低趋势,三个时间点均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术中、术后1月与术后3月均为蜗顶区电极阻抗值最高,与蜗中区及蜗底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蜗顶区1号和2号电极的阻抗值在术后3天即已升高,与术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极阻抗值总体变化趋势为术中最低,术后1月(开机时)升至最高,开机后下降。蜗顶区阻抗值术后3天即明显升高且始终较蜗中区和蜗底区高。  相似文献   

5.
Nucleus24M型人工耳蜗植入后电极阻抗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人工耳蜗植入后电极阻抗的变化规律,以便确定术后进行映射调图的时间表。方法:对16例植入Nucleus CI24M型人工耳蜗患者,于术中及术后1、1.5、2、4、6个月进行电极阻抗测试,统计分析电极阻抗的变化规律。结果:患者电极阻抗在术中检测时最低,开机时最高,以后若干次随访时,阻抗逐渐下降,并在2~4个月左右趋于稳定。结论:电极阻抗的稳定提示耳蜗内生物组织的病理过程渐趋稳定;对心理物理测试配合良好的患者,术后只进行2~4个月左右的映射调图即可。  相似文献   

6.
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植入电极的影像学检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建立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观察人工耳蜗植入电极方法,并比较X线摄片方法与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方法的耳蜗内电极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8例人工耳蜗植入患者全部作术后X线摄片检查。其中9例用经眼眶前后位摄片,9例采用侧斜位60。摄片。3例患者施行术后螺旋CT扫描及内耳三维重建方法。结果 2种投射头位的X线摄片均可显示电极形态及单个电极对,可间接判断电极在耳蜗内的植入深度。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图可直观地显示耳蜗形态、电极形态及其在耳蜗内植入的深度,可清晰识别单个电极对。结论 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方法可直观观察植入电极的形态及位置,可准确判断电极在耳蜗内植入的深度,有其独特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人工耳蜗是目前最成功的用于重建听觉的植入式电子装置,人工耳蜗电极植入状态与临床使用效果之间的关系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目前关于人工耳蜗术后电极移位相关分析及处理的报道较少。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加强对术后耳蜗电极位置的关注,使患者获得最佳的使用效果,已成为手术医师及人工耳蜗调试听力师极为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Nucleus 24CA型人工耳蜗植入后电极阻抗、行为反应阈值(T-level,T级)及最大舒适级(C-level,C级)的变化规律,分析其内在联系,探讨其对术后调机的指导意义。方法对81例植入Nucleus 24CA型人工耳蜗患儿,分别在术中、术后1、2、6个月进行电极阻抗阈值测试,收集术后对应T、C值,并对其变化规律及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电极阻抗值术中检测最低,术后1月开机最高,此后逐渐减低(P<0.01);自蜗顶至蜗底各通道间电极阻抗值无显著差异(P>0.05)。各电极通道T值、C值随术后时间延长逐渐增高(P<0.05),并与电极阻抗值呈线性相关。结论测定电极阻抗值是评估人工耳蜗刺激电极状态的有效手段;术后2月应同时调试T值及C值,此后则应对C值进行重点调试。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澳大利亚Nucleus(直电极和弯电极)、奥地利Medel和美国Advanced Bionics人工耳蜗不同电极植入者开机后的调试情况,以及听觉和言语康复效果进行观察比较,探讨不同植入电极患者术后效果是否存在差异。方法我科自1997年3月至2007年6月共植入人工耳蜗313例,选择其中植入年龄、植入时间、术前残余听力、术后康复条件等各方面条件相近的语前聋人工耳蜗植入者70例,将其按植入产品的不同分为4组,包括澳大利亚Nucleus直电极组22人,澳大利亚Nucleus弯电极组25人,奥地利Medel C40+组12人和美国AB公司90K组11人。比较4组人工耳蜗植入患者开机半年后的阈值(T-levels).最大舒适强度(C-levels/M-levels)和动态范围(dynamic range)有无差异,并根据听觉行为分级标准(categories of auditory performance,CAP)和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speech intelligibility rating,SIR)对4组人工耳蜗植入者进行评估,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电极人工耳蜗植入者听觉水平和言语可懂度康复效果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经单因素方差分析,4组耳蜗植入者CAP分级和SIR分级得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调试时澳大利亚弯电极组和直电极组的T-levels、C-levels和动态范围大小无统计学差异(P〉0.05);奥地利C40+组与其它三组相比,最大舒适强度和动态范围更大;美国90K组阈值最低,所需刺激量最小。结论人工耳蜗不同电极植入术后均能产生良好效果,其阈值,最大舒适强度和动态范围有差别,但不同植入电极术后的听觉水平和言语可懂度等康复效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通过探讨人工耳蜗植入术后青少年患者舒适阈的特点及变化,为此类患者调试人工耳蜗提供基本资料。方法选取手术年龄为9~20岁的青少年患者78例,术后进行心理物理测试,观察开机时、开机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年时测试的舒适阈值和实际使用的舒适阈值的变化。结果3号、10号和20号电极在开机时和开机后1年测试的舒适阈均值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且这3个电极在开机时、开机后1个月分别测试的舒适阈均值和实际使用的舒适阈均值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测试舒适阈均值与实际使用舒适阈均值之间的差值在开机时最大,随时间的增加差值逐渐减小。结论随着开机后时间的增加,舒适阈的均值也随之增加,测试舒适阈均值与实际使用舒适阈均值之间的差值在开机后6个月和1年时接近。对青少年患者舒适阈的设置要合适,以便帮助他们尽快渡过适应期。  相似文献   

12.
蜗轴与鼓阶周壁电阻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鼓阶内壁与蜗轴之间的阻抗是否低于鼓阶外壁与蜗轴之间的阻抗。方法:6例颞骨标本,分别在鼓阶不同位置测量蜗轴和鼓阶内、外侧壁之间的阻抗,刺激频率分别为0.1、1.0、10.0 kHz。结果:鼓阶内侧壁与蜗轴之间的阻抗明显小于相同位置下鼓阶外侧壁与鼓阶外侧壁之间的阻抗(P<0.05)。结论:为了有效刺激蜗轴的残余螺旋神经节神经元,人工耳蜗植入电极应该尽量靠近鼓阶内侧壁。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大前庭水管综合征(large vestibular aqueduct syndrome,LVAS)患者人工耳蜗植入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LVAS患者(LVAS组)的临床资料,另选择临床资料相匹配37例耳蜗结构正常的人工耳蜗植入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于人工耳蜗植入术前和术后3、6、9、12个月评估其言语识别率、听觉行为分级(categories of auditory performance,CAP)和言语可懂度分级(speech intelligibility rating, SIR)。结果①37例LVAS患者术中有5例(5耳)出现严重井喷,20例(20耳)耳蜗钻孔后出现外淋巴液不同程度波动,对照组均未出现“井喷”现象;两组电极均成功植入;两组术后均无面瘫、脑脊液漏、脑膜炎等并发症;②开机调试时两组电极阻抗值、电极反应阈值(T值)及最大舒适阈值(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9、12个月两组的言语识别率、CAP、SIR评分均随着康复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提高,在相同的康复时间段,两组之间各项康复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术中发生“井喷”与未发生“井喷”的LVAS患者之间术后康复效果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耳蜗植入可作为LVAS患者听觉康复的手段,其听觉康复效果与内耳发育正常的人工耳蜗植入患者接近。  相似文献   

14.
不同年龄人工耳蜗置入患者术后心理物理测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不同年龄使用人工耳蜗患者的心理物理测试进行分析和比较。方法 :共有 170例使用澳大利亚 2 4M型人工耳蜗系统的患者参加本次试验。将患者按年龄分为A(<3岁 )、B(3~ <6岁 )、C(6~ 12岁 )、D(>12岁 ) 4组。心理物理测试主要包括阈值和舒适阈的测试。结果 :开机后 1个月 ,A组与D组患者各电极 (除2 0号电极 )的舒适阈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其中 2、18、19、2 1、2 2号电极P <0 .0 5 )。开机时 ,D组患者实际使用舒适阈与舒适阈差值的标准化值的均值与A、B、C组患者的均值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其中与C组的差异P <0 .0 5 )。开机 1周时 ,D组患者实际使用舒适阈与舒适阈差值的标准化值的均值与A组的均值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不同年龄患者的心理物理测试存在差异。患者使用人工耳蜗系统的早期 ,不同年龄患者实际使用舒适阈与舒适阈差值的标化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度听力损失者借助人工耳蜗重获听力后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听力正常人群的差异。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对18例语后聋人工耳蜗使用者(耳蜗组)的心理健康状态及人格特质进行评估,并与45例听力正常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①SCL-90评分结果显示:耳蜗组在人际关系、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六个因子方面的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躯体化、强迫、抑郁三个因子的得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EPQ评定结果显示:耳蜗组在人格特质的内外倾、神经质、精神质三个维度评分与对照组相当,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植入人工耳蜗有利于改善重度聋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但人工耳蜗植入者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仍存在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偏执等不良心理状态,提示在进行听觉言语康复的同时,还应关注其心理和社会交往状况,以帮助其改善生活质量、回归主流社会。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语前聋青少年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CI)的获益情况,为这类患者的术前选择、咨询方式、术后评价内容提供依据。方法 以语前聋青少年30例为研究对象,使用CI平均16月,利用自行设计的CI使用效果和满意度调查问卷,了解其交流能力和生活质量改善状况,并进行听力言语测试等主客观评估分析术后获益效果。结果 调查表明术后30例患者及其家长均认为从CI能获得良好的声音,其中27例(占90%)术后的唇读能力改善;21例(70%)能理解环境声和部分言语声,问卷显示辨别环境声能力好于理解言语声;术后24例(80%)唇读 口语的交流能力明显改善,患者本人及家长都愿意选择CI。结论 CI对语前聋青少年在综合交流能力和生活质量改善方面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语前聋患儿一侧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 ,CI)对侧佩戴助听器模式下的聆听效果,以及非植入耳残余听力对聆听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一侧人工耳蜗植入对侧佩戴助听器的语前聋患儿18例,分别测试其在单侧人工耳蜗植入、一侧人工耳蜗植入对侧佩戴助听器的双耳聆听模式( bimodal fitting ,BIM )安静环境及稳态噪声环境下标准中文短句、双音节词、单音节词的识别率。结果安静状态下本组患儿CI、BIM 模式单音节词言语识别率分别为82.67%±12.23%、83.61%±12.22%,双音节词分别为76.00%±16.13%、78.11%±14.84%,标准中文短句分别为60.11%±17.18%、65.43%±16.76%;信噪比10 dB环境下CI、BIM 助听模式患儿单音节词识别率分别为75.50%±14.12%、76.83%±14.15%,双音节词分别为68.22%±17.15%、77.18%±16.83%,标准中文短句分别为49.39%±19.26%、56.33%±19.55%,除两种模式下单音节词外其余言语识别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非植入耳250、500 Hz助听听阈与BIM 模式言语识别率呈负相关。结论语前聋患儿双耳双模式聆听时有一定优势,这种优势可能主要来自低频残余听力。  相似文献   

18.
The estimation of the maximum comfort loudness levels (MCL) by measurements of the electrically elicited stapedius reflex was examined in six experienced cochlear implant users supplied with the COMBI 40 implant system. The stapedius reflex was tested and loudness scaling was performed simultaneously using an up/down stimulation protocol close to the reflex threshold with automated recording of both test procedures. The electrical stapedius reflex threshold (ESRT) and loudness scaling were evaluated separately. Scaling at the reflex threshold ranged between normal and loud. The range of stimulus intensities corresponding to ESRT is much smaller than that at a particular loudness category. The overall correlation between ESRT and MCL was high (r=0.92), with a similar dependence of ESRT and MCL on the channel stimulated. Thus, when the stapedius reflex can be detected post-op-eratively, the ESRT can be applied successfully for the fitting procedure of the speech processor. Simultaneous loudness scaling during the entire reflex test showed that overstimulation via the implant can be avoided effectively.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3~7岁在训聋儿植入人工耳蜗后听觉言语康复进展情况.方法 使用美国GSI-16配置声场的双声道临床听力计,在标准声场下对9例儿童进行人工耳蜗术后声场听阈测试;采用<聋儿听力语言康复评估方法>,在术后3、6、9、12个月分别进行听觉言语康复评估.结果 9例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声场听阈测试均值为26~35 dB HL;随着术后时间的增加,9例儿童的听觉言语评估成绩逐步提高,术后12个月时平均言语识别率达89.8%,平均语言年龄为3.0岁.结论 人工耳蜗植入有助于重度、极重度聋儿的听力语言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