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索美洲大蠊促创面愈合相关活性物质。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法分离纯化其非肽类小分子化合物,并借助谱学法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为2-(1,2,3-三羟基丙基)吡嗪(1)、2-甲基-6-(2,3,4-三羟基丁基)吡嗪(2)、3-甲基-6-(2,3,4-三羟基丁基)吡嗪(3)、3-羟基吡啶(4)、1-(2-羟乙基)-5-羟甲基-1H-吡咯-2-醛(5)、N-(5-乙酰吡咯-3-基)乙酰胺(6)、8-羟基-2,3-二氢-4(1H)-喹诺酮(7)、戊内酰胺(8)、N-乙酰多巴胺(9)、aspongopusin(10)、deoxyhyrtiosine A(11)、光色素(12)、6-羟甲基-3-羟基吡啶(13)、3,4-二羟基苯基甘油(14)、2-异戊基苯酚(15)和5-羟甲基呋喃-2-醛(16)。结论:化合物1、3、5和6为新的天然产物,化合物2、4、7、10~16为首次从美洲大蠊中分离得到;生物活性研究表明化合物12~14能促进人皮肤成纤维细胞迁移,尤以化合物13作用最为显著,而化合物3可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3.
4.
目的:研究美洲大蠊前处理工艺对蛋白质含量及其体外抗肿瘤的影响。方法:通过沸水、低温两种方式分别将美洲大蠊烫杀、冻杀,用传统干燥、真空干燥、冷冻干燥三种方式干燥美洲大蠊,以得率、含水量、醇浸出物含量、蛋白质含量为理化指标,以体外抗肿瘤实验为活性指标,选出最佳的前处理工艺。结果:蛋白质得率高低为冷冻干燥真空干燥传统干燥。含水量高低为真空干燥传统干燥冷冻干燥。醇浸出物含量高低为真空干燥传统干燥冷冻干燥。蛋白质含量测定高低为真空干燥冷冻干燥传统干燥。体外细胞实验:真空干燥对A549、HeLa、MCF-7、SGC-7901、Bel-7402五种细胞均具有较强抑制作用,其次为冷冻干燥,传统干燥效果最弱。结论:本实验通过比较三种前处理工艺对美洲大蠊中蛋白质含量及其体外抗肿瘤的影响,确定以真空干燥为美洲大蠊前处理工艺,为美洲大蠊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8)
目的对姜黄的抗癌、抗氧化等活性成分进行鉴定分析。方法采用微波提取、蒸馏法、醇提水沉法、柱层析等方法对姜黄中的抗癌、抗氧化的活性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在姜黄中,CUR-1、CUR-2以及CUR-3的含量比较均明显不同(P均<0.05)。姜黄素、脱甲氧基姜黄素素、双脱甲氧基姜黄素在100μg/m L的条件下,其3种物质对于脂质过氧化的抑制率含量均明显不同(P均<0.05)。并且在姜黄中发现许多抗氧化、抗癌的活性成分,如α-姜黄烯、α-姜烯、芳姜黄酮、α-姜黄酮等。结论姜黄诸多的抗癌和抗氧化等活性成分在医疗界有着重大的作用,在临床上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在临床上得到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美洲大蠊药效物质提取工艺优化。方法以得率及体外抗肿瘤细胞活性为评价指标,筛选美洲大蠊药效物质的提取溶剂;以得率及体外抗肿瘤细胞活性为评价指标,以溶剂剂量、提取时间、浸泡时间为影响因素,正交试验优化美洲大蠊药效物质的提取工艺。结果美洲大蠊药效物质最佳提取溶剂为75%乙醇,其IC_(50)为9.11 mg/mL;美洲大蠊药效物质最佳提取工艺为溶剂剂量15倍、提取时间1.0小时、浸泡时间2.0小时。结论筛选美洲大蠊药效物质的最佳提取工艺,为美洲大蠊提取物为主的制剂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8.
史未名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2,(3):50-51
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属昆虫纲,蜚蠊目,蜚蠊科,俗称蟑螂。蟑螂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3.5亿年,是世界上生命力最强、最古老、至今繁衍最成功的昆虫类群之一。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全世界发现并记录的种类约3000佘种,中国蟑螂种类记载已超过500余种,但其中被开发利用的仅有几种,美洲大蠊就是颇具代表性的一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 L.化学成分。方法美洲大蠊90%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亮氨酸(1)、尿嘧啶(2)、乙酰胺(3)、缬氨酸(4)、γ-氨基丁酸(5)、丙三醇(6)、methyl,2-piperidinecarboxylate(7)、吡嗪(8)、原儿茶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9)、脱氧胸苷(10)、环(脯-丝)(11)、环(脯-天冬酰胺)(12)、苯丙氨酸(13)、多巴胺(14)、肌苷(15)、酪胺(16)。结论化合物3、7~12、14、16均为首次从美洲大蠊及大蠊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11.
昆虫美洲大蠊油脂化合物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美洲大蠊油脂的化学成分,为开发利用该资源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GC-MS联用仪,分析美洲大蠊油脂的化学成分.结果:从中鉴定出23个组分,占峰面积的89.1%,主要成分是酯、脂肪酸和烷烃.结论:预示美洲大蠊油脂具有一定防治心血管疾病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14.
可可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2,(8):1001-1001
随着对肿瘤研究的深入,人们已从中药中寻找出抗癌的活性成分,经过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对抗肿瘤的中草药进行筛选和应用,有些已显现出较好的疗效。主要的中药抗癌活性成分有: 相似文献
15.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5,(6):34-36
目的研究美洲大蠊油脂对小鼠急性毒性作用及美洲大蠊油脂对美洲大蠊提取液保护肝损伤的拮抗作用。方法分别采用最大体积一天内1次和2次灌胃给药,观察7 d内小鼠的体重、行为及死亡等情况;采用腹腔注射0.2%CCl_4油溶液,引起小鼠急性肝损伤,测定小鼠血液中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的活性及肝重系数。结果美洲大蠊油脂最大耐受量为1.92 kg生药/kg体重,相当于成人临床剂量5g生药/60kg体重的384倍;美洲大蠊油脂与提取液合并给药,美洲大蠊油脂抑制CCl_4肝损伤小鼠肝重系数降低(P<0.01),抑制小鼠血清中AST、ALT降低(P<0.01)。结论美洲大蠊油脂无明显急性毒性反应,美洲大蠊油脂拮抗美洲大蠊提取液保护肝损伤的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研究压榨美洲大蠊主要成分含量变化,并考察压榨美洲大蠊药材对CCl4致小鼠肝损伤保护作用,为该药材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压榨法去除美洲大蠊油脂,利用茚三酮显色法和苯酚-硫酸法分别测定美洲大蠊药材中总氨基酸及总多糖含量,通过CCl4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考察压榨美洲大蠊的药效。结果:压榨美洲大蠊中油脂质量分数8.5%,总氨基酸及总多糖质量分数分别为13.334,21.06 mg·g-1,压榨美洲大蠊显著降低CCl4肝损伤小鼠的肝重系数,显著降低小鼠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含量。结论:美洲大蠊经炮制减毒后,炮制品具有抗肝损伤药效。 相似文献
18.
19.
美洲大蠊脱脂膏及其活性炭脱色物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美洲大蠊脱脂膏及其活性炭脱色物的体外抗菌作用.对比了美洲大蠊脱脂膏及其活性炭脱色物的抗菌谱和抗菌强弱.方法:美洲大蠊脱脂膏用活性炭脱色后进行冷冻干燥得到固体脱色物,然后用脱脂膏和脱色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as)、白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lbu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痢疾志贺菌(Shigella dysenteriae)、甲型副伤寒沙门菌(S.paratyphi A)、乙型副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paratyphi B)、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变形杆菌(Proteus vulgaris),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 Staphylococcus aureus),大肠杆菌ATCC25922(Escherichia coli)进行体外抗菌活性研究,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在实验的各菌株中,脱脂膏仅对白色葡萄球菌具有一定抗菌作用,MIC 31.25 g·L-1,对其他11株细菌均无抗菌活性.脱色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25923、白色念珠菌无抗菌活性,对其他10株细菌均有抗菌活性,MIC 15.63 ~250 g·L-1,其中对白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抗菌效果较好,MIC分别为15.63,62.5 g·L-1.结论:美洲大蠊中含有抗菌活性成分,脱色物与脱脂膏相比,抗菌效果优于脱脂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