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中医学对于艾滋病的研究起始于中国援外医疗队对艾滋病患者的中药治疗,之后随着艾滋病在国内发病急骤升高,对人群健康和生命危害日益严重及社会对艾滋病的高度关注,中医学对艾滋病的研究广泛而深入.二十多年来,中医学对艾滋病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而且显示出良好的前景.但是以往的研究重在临床症候观察及治疗药物的探讨,要实现"治本",重要的是从中医学角度认识其病因、病机等.  相似文献   

2.
从中医学对艾滋病的认识、脾脏的作用、艾滋病中医证候学研究及脾脏在艾滋病发病、治疗中的作用展开论述,阐述了脾脏在艾滋病发生、发展及演变中不容忽视的作用.进而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提供思路与有效方法.疫毒外袭、邪毒内伏、脾脏虚弱乃至五脏气血阴阳俱损,是目前中医学对艾滋病共有的认识,而脾脏在其发病及病情演变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脾脏功能主要体现在脾气、脾阳及脾为生痰之源等方面,而脾气、脾阳及痰在艾滋病发病及病情演变中从始至终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对艾滋病中医证候学的研究中看脾为发病关键脏腑,脾多以虚为主,与其他脏腑共同发病影响艾滋病的病情演变及治疗恢复.治疗上中医多以改善脾脏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免疫功能为主,多从脾脏治疗入手.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及中医学的广泛运用,广大的学者和医生越来越重视中医在治疗艾滋病中的作用。中医学强调辨证求医、审因论治,能明显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活质量。因此,就艾滋病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进展进行论述,为中医治疗艾滋病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浅析艾滋病无症状HIV感染期病因病机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欢 《光明中医》2010,25(3):410-411
文章从中医学的角度,对艾滋病无症状HIV感染期病名、病因、病机复杂性、临床表现及辨证论治等方面进行阐述,并对近些年来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无症状HIV感染期的方法做了阐述,为认识艾滋病无症状HIV感染期,提供理论依据;为中医药规范、系统治疗艾滋病无症状HIV感染期,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治疗方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无症状HIV感染期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医学的角度,对艾滋病无症状HIV感染期目前治疗现状进行综述,提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无症状HIV感染期存在的问题,为中医药规范、系统治疗艾滋病无症状HIV感染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免疫干预疗法与中医药治疗艾滋病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是一个世人瞩目的课题.中医学在治疗各种慢性、感染性疾病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将为艾滋病的治疗提供更多的方法.近年来,关于艾滋病免疫干预疗法(immune-based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正逐渐受到重视,为研究中医中药治疗艾滋病提供了许多新线索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艾滋病是新发疾病,故中医学对艾滋病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的基本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之一。因此学者采用多种方法对艾滋病的中医证候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初步发现了艾滋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证候分布规律,但仍然存在问题。循证医学、转化医学、精准医学、整合医学是目前比较有名的医学模式,可用来开展中医证候的研究。文章归纳总结了艾滋病中医证候的研究现状,探讨今后的研究方向,以便更好地为中医药防治艾滋病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雾霾对人体的损害成为各学科的研究和讨论的热点。艾滋病肺部感染患者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因自身免疫力低下较之普通人更易受到雾霾的损害。中医学对雾霾的认识还并未被广为研讨,笔者从中医学角度探讨艾滋病雾霾性肺部感染的病因病机、治疗总纲、辨证分型,为其辨证论治提供理论支持,为今后中医药对该病预防、治疗和科研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常见病症辨证治疗要点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艾滋病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以免疫系统损害和机会性感染为主要特征。临床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目前中医学对艾滋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尚无统一认识,本文通过对艾滋病病因病机的分析,提出了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常见病症辨证治疗要点,为防治艾滋病医务人员辨证施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刘巍  王阶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5):2513-2515
艾滋病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疾病,容易并发一些机会性感染而导致死亡.西医治疗艾滋病已经取得长足进步,然而,所用药物不能将病毒完全清除,发热、咳嗽、腹泻等症状仍持续存在,长期应用产生的药物耐药性以及药物的毒副作用等问题使抗病毒治疗艾滋病受阻.艾滋病属于中医学温病范畴,发热是艾滋病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中医学治疗发热类疾病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笔者认为“艾毒”之邪为本病发病之源,透邪之法可贯穿艾滋病发热始终.  相似文献   

11.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作为一种新发的传染病,中医学没有明确的记载,经过近30年医家们运用中医药的临床实践,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研发出了大量的有效方药,但在中药新药研发方面进展缓慢,目前治疗艾滋病的中药新药仅唐草片一个品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医药防治艾滋病作用的发挥。笔者通过对治疗艾滋病中药研究现状的分析,探讨限制治疗艾滋病中药新药研发的瓶颈,如缺少理想的动物模型,艾滋病的中医临床研究混杂因素过多,提出在深入开展动物模型研究的基础上,注重中医复方作用机制研究,尤其体外抗病毒、免疫调节活性成分筛选,为更好的研发治疗艾滋病中药新药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12.
艾滋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传染病。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是临床治疗艾滋病的二线药物,但易引起高脂血症,增加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目前,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导致艾滋病患者发生高脂血症的机制尚未明确,受性别、年龄、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对于艾滋病高脂血症,西医学以控制饮食和改善生活方式为基础措施,配合他汀类、胆固醇吸收抑制剂、贝特类和烟酸类等药物治疗。中医学认为肝脾肾功能失调是造成艾滋病患者发生高脂血症的关键环节。临床上主要根据辨证论治,采用相应方剂治疗,配方颗粒剂如艾可清颗粒、消脂颗粒组等有较好的疗效。从西医学和中医学的角度对含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的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方案导致高脂血症的研究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医学理论认为,艾滋病的病因不外"正虚"、"邪侵"两端。即邪毒入侵和精亏气虚;病机为脏腑虚损和气血津液失常;临床和实验研究已发现一批治疗艾滋病有效的中药,作用机理主要是抑制艾滋病病毒,调整免疫功能和控制机会性感染,仅爱滋病的中医药治疗进行述评。  相似文献   

14.
艾滋病相关性腹泻从“脾胃后天之本”论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腹泻是艾滋病患者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也是艾滋病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之一。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体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的正常与否对腹泻的影响意义深远。从调理"脾胃后天之本"的角度出发来防治艾滋病相关性腹泻是中医学"治病求本"思想的体现,也是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相结合的反映。深入研究调理"脾胃后天之本"在艾滋病相关性腹泻的防治中的作用,对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收集近十年来艾滋病中医证候学、病机学研究的文献资料,根据证候病机学的基本病机、系统病机、症状病机三个研究层次,归纳总结艾滋病中医证候病机学的研究进展,并对艾滋病的中医学研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6.
从中医学角度认识艾滋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证治规律,根据中医学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治未病”学术思想,从无症状HIV感染期入手,探讨中医药治疗的优势和意义,确立从治未病入手早期干预艾滋病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艾滋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呈现出上浮趋势。随着《艾滋病中医诊疗指南》等一系列相关规范性文件的颁布及修订,中医药在艾滋病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综合望、闻、问、切进行四诊合参的诊病方法是中医学的精髓,对小便的诊察是其主要步骤之一。由于小便的量、色、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所以诊察小便可以更好地指导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艾滋病中医“脾为枢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艾滋病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人体后所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该病作为一种新出现的病种,有其特有的病因病机、传变规律及预后转归。5年来,笔者结合中医学理论,通过对某地区部分艾滋病患者的临床治疗,认为脾在艾滋病发生、发展、病机演变、辨证论治过程中起到枢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试述元气在艾滋病防治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艾滋病的发生发展与机体元气的盛衰密切相关。中医学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的治未病思想对艾滋病的预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元气的盛衰关系到艾滋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深入探讨元气在艾滋病的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对现代科研和临床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艾滋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目前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中医药在艾滋病的防治过程中承担了重要的任务。近年来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与艾滋病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中医学认为,脾在艾滋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艾滋病的治疗多从脾论治,且益气健脾类中药有调节肠道菌群,维持肠道稳态平衡的作用,为艾滋病从脾论治提供了一定的支持,文章就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