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黑线仓鼠白化突变系是一种新的实验动物模型,本研究旨在组织水平上观察黑线仓鼠与白化突变系皮肤组织中黑色素细胞的分布与定位,以揭示黑线仓鼠白化突变系发生的细胞学机制。方法本实验选择黑线仓鼠和白化突变系各6只,取背部皮肤,制备石蜡切片,分别采用多巴染色、多巴-甲苯胺蓝复染,光镜观察、拍照。结果 Dopa染色显示,在黑线仓鼠与白化突变系皮肤组织中均有成熟黑色素细胞的分布,主要存在于毛囊毛乳头中,且黑线仓鼠黑色素阳性区要明显高于白化突变系。结论黑线仓鼠的酪氨酸酶活性要高于白化突变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测定黑线仓鼠及其白化突变系的血液生理生化参数,比较两者的差异,为医学实验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用眼球取血的方法采集动物全血,分别制备抗凝血和血清,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测定.用SPSS10.0软件包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测定了黑线仓鼠及其白化突变系的血液生理生化正常值范围,并与其它动物的数据进行了比较.结论 确定了黑线仓鼠与其白化突变系的血液生理生化正常值范围,两者在多项指标上存在差异.而且,黑线仓鼠及其白化突变系的血小板计数均高于小鼠,约高出3倍,这一差异可能有利于两者作为血液凝集实验模型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黑线仓鼠及其白化突变系酪氨酸酶基因进行比较研究,揭示黑线仓鼠白化突变系白化性状产生的分子机理。方法根据小鼠与大鼠的酪氨酸酶基因保守区设计3对引物,利用RT-PCR方法 , 从黑线仓鼠及其白化系皮肤总 RNA中扩增得到酪氨酸酶的cDNA基因,并对其二者进行克隆测序。结果成功获得了黑线仓鼠及其白化突变系的酪氨酸酶基因,对二者的序列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二者的编码区没有差异。 结论黑线仓鼠白化突变系白化性状产生的原因与已知小鼠的白化性状产生原因不同,并不是由酪氨酸酶基因编码区突变造成的,其白化性状产生的机理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TYR、TYRP1基因在黑线仓鼠与白化突变系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索其与白化毛色性状的产生是否具有相关性。方法以黑线仓鼠和白化突变系皮肤组织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别得到黑线仓鼠与白化突变系TYR和TYRP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黑线仓鼠皮肤中的TYR和TYRP1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是白化突变系皮肤组织中的2.5倍和5.3倍。结论表明黑线仓鼠皮肤中TYR、TYRP1的基因表达水平存在表达差异,白化突变系TYR、TYRP1基因发生表达下调,揭示出了TYR、TYRP1基因的表达量与白化突变系白化性状的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将黑线仓鼠及其白化突变系肌张力异常蛋白变体X1基因编码区进行序列比对分析,试揭示黑线仓鼠及其白化突变系肌张力异常蛋白变体X1基因编码区之间是否存在变异。方法根据小鼠与大鼠的同种型肌张力异常蛋白变体X1段基因设计6对引物,采用RT-PCR的方法,从黑线仓鼠及其白化系皮肤中扩增得到cDNA基因,并对其二者进行克隆测序。结果将由RT-PCR方法获得的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后可知,二者编码区共有17处差异,氨基酸差异共24处,但无关键核酸蛋白出现变异现象。结论黑线仓鼠白化突变系白化性状产生,并不是由肌张力异常蛋白变体X1的这段基因编码区突变造成的,其白化性状产生的机制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黑线仓鼠白化突变系是我们在驯育野生黑线仓鼠时,对发现的6只该鼠白化突变体,通过6年半人工繁育建成的、目前国内外唯一的黑线仓鼠白化品系。培育过程中我们对其遗传、解剖、生理及生长发育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并作了医学生物学的试验应用。遗传研究表明,黑线仓鼠的白化性状属单一隐性遗传,是由位于染色体上一个隐性基因控制的,测定试验结果符合孟德尔分离法则。白化型黑线仓鼠染色体G带核型与正常型黑线仓鼠类相同(2n=22)。  相似文献   

7.
白化黑线仓鼠(Cricetulus barabensis)是我们驯育黑线仓鼠时发现的该鼠白化突变体,通过遗传选育建立了黑线仓鼠白化突变系,迄今国内外未见报道。为进行该品系的生物学特性研究,提供医学生物学应用的必要基础资料,我们对其繁殖性能作了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巴贝西虫感染的黑线仓鼠模型,明确感染后黑线仓鼠生物学特性的变化规律,为巴贝西虫病的检测与防治提供基础数据资料。方法腹腔注射含巴贝西虫的血液感染黑线仓鼠,感染的第0、2、4、6、8、10、12、14、16、23、30、37天每次取5只动物采集抗凝血和全血,制备血涂片,通过吉姆萨染色检测虫体繁殖情况;分离血液总DNA,用REAL-TIME PCR检测巴贝西虫的在宿主体内的繁殖规律;用全自动生理生化检测仪测定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处死动物后分别采集心、肝、脾、肺、肾等器官,称重测定脏器系数;用ELISA法检测感染动物血清中IL-2浓度。结果感染后第4天黑线仓鼠体内的巴贝西虫数量最多,之后整体呈下降趋势,在第12天有一个短暂升高。感染动物的脏器系数变化最大的属于肝脏和脾脏,心、肺和肾脏系数在整个感染期内稍有波,均在正常值范围内。感染动物的血细胞均有波动,在第10、23天两次达峰值,其中白细胞变化最为剧烈;检测到变化的血液生化指标在第12天达峰值。感染动物血清中的IL-2在第10天达峰值,之后连续下降。结论感染巴贝西虫的黑线仓鼠具有典型的蜱传寄生虫病特点,病原侵入一周内达繁殖顶峰,且病原可在宿主体内长期潜伏。宿主免疫响应在第2周达到峰值,与免疫相关的脏器及血细胞有明显的应激反应。据此,可有针对性的开展巴贝西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1983年和1990年两次血糖普查结果及动物的世代和谱系,对山医群体黑线仓鼠自发性糖尿病的发病规律做了进一步小结和分析。表明各家系发病情况不一;群体发病率稳定在24%左右,白化仓鼠发病率为18.6%。无超体重现象。模型鼠具有青年发病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IgE在小鼠旋毛虫感染急性期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感染旋毛虫小鼠IgE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效应(antibody-dependent cell cytotoxicity,ADCC),并通过IL-4、IL-5的表达测定,探讨IgE在旋毛虫感染小鼠急性期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分别检测感染旋毛虫后7、14、21、28、35、60d小鼠外周血中总IgE水平,同时用间接ELISA法测定特异性IgE水平,采用体外培养法做IgE介导嗜酸性粒细胞对旋毛虫肌幼虫的体外杀伤实验,按分组设计在96孔细胞培养板的板孔中加入感染旋毛虫小鼠外周血提取的嗜酸性粒细胞(Eos)、感染鼠血清及感染鼠的旋毛虫肌幼虫与含有10%灭活小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共培养2d。显微镜下,分别在12、24、48h观察小鼠Eos对旋毛虫肌幼虫的影响,另外,用RT-PCR方法观察感染旋毛虫小鼠脾脏中IL-4、IL-5的mRNA含量,观察这两种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总IgE水平增高,在14、21d达到高峰(P0.01),第3周后逐渐下降,特异性IgE在14和21d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阳性率达88.9%。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单纯Eos对旋毛虫肌幼虫无杀伤作用,在免疫血清参与下,Eos对幼虫的杀伤作用明显增强,灭活IgE后,Eos的杀伤作用明显减弱,与单纯Eos的情况无差别。感染组小鼠脾脏中IL-4和IL-5mRNA的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血清中IgE抗体参与了旋毛虫急性期的免疫,主要作用为快速排出肠道内的旋毛虫脱囊幼虫,Eos对旋毛虫肌幼虫杀伤的过程需要IgE的参与,且IgE是Eos发挥ADCC效应所依赖的重要免疫球蛋白,感染旋毛虫小鼠的IL-4和IL-5表达量明显升高,故说明IgE是小鼠旋毛虫感染急性期重要的抗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金黄地鼠和白化地鼠遗传生化基因位点.方法 选用小鼠和大鼠的遗传生化基因位点,采用蛋白质和同工酶醋酸纤维电泳的方法,对金黄地鼠和白化地鼠进行生化基因位点检测.结果 建立了金黄地鼠和白化地鼠25个生化基因位点,分析金黄地鼠和白化地鼠遗传生化基因位点的多态性,为进一步研究金黄地鼠白化突变系的遗传机理奠定基础.结论 金黄地鼠生化基因位点存在多态性,白化地鼠与金黄地鼠生化基因位点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从新疆实验动物研究中心饲养的封闭群灰仓鼠体内分离到的1株鞭毛虫进行形态学鉴定及基因鉴定。方法 取灰仓鼠回盲部内容物进行直接涂片和常规姬姆萨染色后镜检观察,提取虫体总DNA,PCR扩增该鞭毛虫的16S rRNA基因,测序后与国外已报道的鞭毛虫进行核酸同源性分析,并应用MEGA5.22软件绘制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 形态学观察表明分离到的鞭毛虫为鼠三毛滴虫。测序后核酸同源性分析表明鼠三毛滴虫新疆灰仓鼠分离株16S rRNA序列与国外已报道的三毛滴虫高度同源。系统发育进化树表明鼠三毛滴虫新疆灰仓鼠分离株序列与已报道的鼠三毛滴虫16S rRNA(序列号AY886846.1) 位于同一进化分支,与其他相关三毛滴虫亲缘关系较远。结论 形态学鉴定和16 S rRNA基因分析表明,此次从新疆实验动物研究中心饲养的封闭群灰仓鼠体内分离到的鞭毛虫为鼠三毛滴虫。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白化旱獭重要病原体的自然感染状况, 为建立白化旱獭寄生虫学质量控制标准提供依据。方法 对21只野生的白化旱獭和30只正常毛色旱獭采用粪便检查法和血清学方法检测了蠕虫、弓形体、棘球蚴等体内寄生虫感染情况。结果 51只野生白化喜马拉雅旱獭和正常毛色旱獭检出蠕虫1种, 弓形体和棘球蚴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应用阿苯达唑片剂和伊维菌素注射液进行了旱獭体内寄生虫驱虫和净化, 效果良好。结论 监测结果初步表明白化旱獭寄生虫学质量符合种群动物的寄生虫要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建立清洁级子午沙鼠种群奠定基础,为制定子午沙鼠寄生虫检测标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封闭群子午沙鼠寄生虫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研究,选择胺菊·氯菊酯、吡喹酮、替硝唑三种药物,分为高、中、低剂量对子午沙鼠用药,观察子午沙鼠体内外寄生虫驱除情况。结果 在子午沙鼠体内检出鼠三毛滴虫和短膜壳绦虫两种体内寄生虫,体外寄生虫有鼠肉螨。高、中、低剂量组能不同程度杀死子午沙鼠体表食肉螨,鼠肉螨用1%的胺菊·氯菊酯药浴子午沙鼠三次即可驱除子午沙鼠体表的鼠肉螨,有螨动物只数为零。吡喹酮中剂量组(31 mg/kg)有完全杀死子午沙鼠体内短膜壳绦虫的作用,且为最佳给药剂量。替硝唑中剂量组(42 mg/kg)为净化子午沙鼠体内鼠三毛滴虫的最佳剂量。结论 现有的子午沙鼠体内有鼠三毛滴虫和短膜壳绦虫感染,体外有鼠肉螨寄生,三种抗寄生虫药物具有选择性驱除这些寄生虫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野生树鼩(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感染肠道蠕虫的主要种类并进行鉴定,为今后树鼩寄生虫检测提供形态学参考,为实验树鼩寄生虫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集203只野外来源的树鼩新鲜粪便,虫卵采用常规粪便直接涂片以及孵化后显微镜观察;绦虫采用压片、固定染色,以及线虫经透明后体视镜观察,虫卵与成虫相对应鉴定。结果野生树鼩肠道蠕虫的总感染率为75.86%,主要感染种类有3种,经鉴定为长膜壳绦虫、奇口线虫和粪类圆线虫,感染率分别为27.67%,30.06%和51.52%。三种蠕虫的混合感染率为4.55%。两种线虫虫卵在树鼩粪便中多为含胚胎形态。结论野生树鼩肠道蠕虫的感染率较高。对野外引入的新种源必须隔离检疫,进行针对性的药物治疗,才能有效地控制肠道寄生虫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稳定的系统性念珠菌感染小鼠模型,规范其操作方法。方法 采用环磷酰胺对小鼠进行免疫抑制后,选择白色念珠菌(C.albicans)和非白念珠菌(C.parapsilosis)分别接种ICR小鼠,从免疫抑制、菌株制备、接种剂量和接种途径等方面对建模过程进行质量控制,通过生存分析、组织载菌量和病理学检查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 我们建立的系统性念珠菌感染小鼠模型显示肾脏为靶器官,多器官弥散性真菌感染的典型病理组织学改变。结论 通过对建模过程各环节进行规范,可得到稳定的系统性念珠菌感染小鼠模型,该模型可应用于系统性念珠菌感染的致病机理,免疫防御及抗真菌药物筛选等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7.
旋毛虫病主要是由旋毛形线虫(Trichinella spiralis)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旋毛虫生活史的各个阶段均能影响宿主的免疫应答。固有免疫系统由组织屏障、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是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在旋毛虫感染过程中,宿主固有免疫系统发挥保护性免疫效应,同时,旋毛虫及其产物亦可干扰固有免疫应答促进虫体的免疫逃避。深入研究旋毛虫感染对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固有免疫细胞以及组织屏障和相关先天免疫分子的影响机制对旋毛虫病的防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感染旋毛虫小鼠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os)在体外对旋毛虫肌幼虫的杀伤作用及脾细胞中IL-4和IL-5的表达。【方法】制作旋毛虫感染小鼠模型,采用体外培养法,按分组设计在96孔细胞培养板的板孔中加入感染旋毛虫小鼠外周血提取的Eos、旋毛虫肌幼虫、血清(对照血清或经不同条件处理的血清)及含有10%灭活小牛血清的PRMI1640培养液,连续培养2d。显微镜下,在12、24、48h等时相观察小鼠Eos对旋毛虫肌幼虫的影响;用RT-PCR方法检测感染旋毛虫小鼠脾脏中IL-4、IL-5的mRNA含量,观察这两种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单纯Eos对旋毛虫肌幼虫无杀伤作用,在免疫血清参与下,Eos对幼虫的杀伤作用明显增强,在灭活IgE前后,Eos的杀伤作用明显改变,在灭活补体和IgE后Eos的杀伤作用明显减弱,与单纯Eos的情况无差别。感染组小鼠脾脏中IL-4和IL-5mRNA的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Eos对旋毛虫肌幼虫杀伤的过程需要免疫血清的参与,且IgE是Eos发挥ADCC效应所依赖的重要免疫球蛋白,IgG可能在Eos发挥ADCC效应的过程中并没有明显作用。感染旋毛虫小鼠脾脏细胞IL-4和IL-5表达量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旋毛虫对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实验性小鼠肠炎模型Th1/Th2类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50%乙醇对照组、旋毛虫(T. spiralis)应用组、 TNBS诱导肠炎模型组、预先感染T. spiralis后诱导TNBS模型组,(每组小鼠取材时保证6只以上)。采用RT-PCR方法观察感染旋毛虫和未感染旋毛虫小鼠于TNBS诱导肠炎后3 d和7 d时不同基因的表达变化,包括小鼠脾脏中IFN-γ、IL-4、IL-10 mRNA和结肠中IL-10 mRNA的表达量。结果:预先感染T. spiralis后诱导TNBS模型组小鼠在造模后3 d脾脏中IFN-γ mRNA的表达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造模后7 d脾脏中IFN-γ mRNA的表达量低于模型组(P<0.05), IL-4 mRNA的表达量于3 d和7 d时均高于模型组(P<0.05)。预先感染T. spiralis后诱导TNBS模型组小鼠在造模后3 d和7 d脾脏和结肠中IL-10 mRNA的表达量均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旋毛虫对TNBS诱导的实验性小鼠肠炎外周免疫作用机制可能通过下调炎症性肠病过度的Th1型免疫反应、上调Th2型免疫反应而实现;IL-10既作为Th2类细胞因子又作为Tr1型细胞因子对实验性小鼠的肠道局部和外周免疫均产生重要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离及鉴定感染实验用鰕虎鱼的病原菌。方法 将病料分离培养,纯化培养后,用16s rRNA及生理生化方法鉴定病原菌。结果 分离到了革兰阴性弧菌,命名为:GDLAMI-1210株,显微镜下观察为逗点样形态,电镜下可看到菌的一端钝圆,一端长杆弯曲的鞭毛,生理生化鉴定结果与弧菌一致,16s rRNA测序结果与创伤弧菌标准菌株(ATCC27562T)等聚为一类菌,回归实验证实该菌对裸项栉鰕虎鱼有一定的致病性。结论 裸项栉鰕虎鱼感染创伤弧菌初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