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数字体层图像两种后处理方法(位移叠加法与滤波反投影法)对肺结节检测准确性的影响。方法 采集经CT证实的50例肺部结节患者的数字体层图像,采用滤波反投影法和位移叠加法进行后处理。由3名不同年资的放射诊断医师阅片并记录评分结果。102个CT证实的结节按直径分为3组:<5 mm、5~10 mm、>10 mm组;按密度分为实性密度组及毛玻璃密度组。对两种处理方法检出的肺结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位移叠加法检出肺结节52个,滤波反投影法检出86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于直径<5 mm和5~10 mm组,滤波反投影法检出的肺结节数均多于位移叠加法(P=0.001、0.005)。结节直径>10 mm时两种方法的检出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7)。在不同密度组中,滤波反投影法检出的结节亦较多,与位移叠加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滤波反投影法对检出直径≤10 mm的肺结节、实性结节和毛玻璃结节均优于位移叠加法。  相似文献   

2.
肺诺卡菌病胸部CT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肺诺卡菌病的胸部CT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原学培养确诊的8例肺诺卡菌病患者的胸部CT表现、临床资料。结果 8例患者中,5例为单纯肺诺卡菌病,3例为播散型肺诺卡菌病。肺部病变以斑片、实变影最为多见(n=8),其次为结节影(n=5)、空洞影(n=4)、团块影(n=2)。4例合并胸腔积液或积脓,5例肺内病灶区域胸膜增厚,3例合并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1例合并气胸、1例合并心包积液。结论 肺诺卡菌病的胸部CT表现多样,常合并四肢或躯干皮肤或皮下软组织感染;当肺部病灶发展迅速,出现实变、结节、空洞、肿块等多样病灶时,应考虑肺部诺卡菌感染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低浓度对比剂结合能谱CT最佳keV成像技术对胆囊动脉的显示能力。方法 前瞻性选取体质量指数为25.15~34.91 kg/m2的90例患者,按照扫描方式和对比剂浓度分为能谱扫描低浓度对比剂组(A组)和常规扫描高浓度对比剂组(B组)。对两组分别测量胆囊动脉、相同层面竖脊肌的CT值及竖脊肌CT值的标准差,计算胆囊动脉与竖脊肌间的CNR和SNR。对胆囊动脉行VR、MIP及CPR。由2名观察者分别独立评价两组重建后的图像质量。对以上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进行观察者间一致性检验。结果 能谱CT单能量成像显示胆囊动脉的平均最佳keV值为(60.62±5.85)keV。A组胆囊动脉CT值、竖脊肌CT值均高于B组(P均<0.05),但两组CNR及S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名观察者主观评分一致性良好(Kappa=0.804、0.773),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43,P=0.808)。结论 低浓度对比剂结合能谱CT最佳单能量成像技术可提供良好的胆囊动脉的图像质量,并可显著降低对比剂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在淋巴瘤初始分期中评估脾脏受累的最佳方法。方法 回顾59例淋巴瘤患者治疗前初始分期的18F-FDG PET/CT结果,采用脾脏肋单元计数(简称肋单元)、脾指数、脾内结节灶、脾脏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及目测脾内18F-FDG高摄取(简称PET目测法)评估脾脏是否受累,并与随访确诊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 59例中,最终确诊初始分期中21例脾脏受累(阳性组),38例无脾脏受累(阴性组),两组肋单元(t=4.670,P<0.0001)、脾指数(t=4.688,P=0.0001)及SUVmaxt=4.971,P=0.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阳性组脾结节发生率和PET目测法明显高于阴性组(χ2=23.395、54.750,P均<0.0001)。根据肋单元、脾结节、脾指数、SUVmax、PET目测法评估脾脏受累的Kappa值分别为0.494、0.596、0.704、0.787、0.963。结论 淋巴瘤治疗前初始分期中,目测脾内存在局灶性或弥漫性异常18F-FDG高摄取是评估脾脏受累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5.
肝局灶性病变超声造影与增强CT和MRI表现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比较肝局灶性病变CEUS与增强CT(CECT)、增强MRI(CEMRI)表现的异同,并分析差异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70例肝局灶性病变患者的影像资料,共75个病灶,包括肝细胞癌39个,转移性肝癌6个,胆管细胞癌6个,局灶性结节性增生6个,肝硬化结节5个,肝血管瘤4个,坏死结节4个,其他5个。阅片医师对各时相增强水平、增强类型、有无新发病灶等进行评价。采用Kappa检验评估CEUS与CECT/CEMRI表现及医师阅片结果间的一致性,并分析不一致的影像表现。结果 CEUS与CECT/CEMRI在病灶是否存在确切无增强的坏死或瘢痕区域方面一致性最高(Kappa=0.68);在门静脉期病灶相对于周围肝实质的主要增强水平方面一致性最低(Kappa=0.48)。44.23%(23/52)的恶性病灶及21.74%(5/23)良性病灶的CEUS与CECT/CEMRI表现不完全一致。结论 CEUS与CECT/CEMRI各时相表现一致性较好,差异性表现多集中于恶性病变。病灶影像表现存在差异的原因可能与对比剂不同及病理组织特征等有关。  相似文献   

6.
64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定位机械性小肠梗阻移行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与CT轴位图像对比,评估64层螺旋CT MPR技术对机械性小肠梗阻(SBO)移行带的定位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52例机械性SBO患者的CT图像。首先由2名高年资影像科医师阅片确立移行带,作为评估的标准。然后由另2名影像医师(医师A、B)分别独立阅读CT图像(首先阅读轴位图像,1个月后阅读MPR图像)确定梗阻移行带,并进行可靠性评分(1分:可靠性弱;2分:可靠性中等;3分:可靠性强),记录阅片评估时间。比较单独阅读轴位图像和MPR图像确定梗阻移行带的准确率、可靠性评分及阅片时间。结果 医师A单独阅读轴位图像和MPR图像确定梗阻移行带的准确率分别为82.69%和96.15%(χ2=7.00,P=0.0082),医师B分别为78.85%和86.54%(χ2=4.00,P=0.0445)。医师A阅读轴位图像和MPR图像的可靠性评分分别为2.46±0.67和2.65±0.69(t=3.48,P=0.001),医师B分别为2.40±0.72和2.71±0.57(t=4.76,P<0.001)。医师A阅读轴位图像和MPR图像的时间分别为(298±47)s和(304±42)s(t=0.70,P=0.49),医师B分别为(210±39)s和(224±52)s(t=1.46,P=0.15)。结论 较之CT轴位图像,MPR图像可提高机械性SBO移行带的定位准确率和可靠性,且阅片耗时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7.
320排4D-CTA评估颅内硬脑膜动静脉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320排4D-CTA诊断及评估颅内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经DSA确诊的DAVF患者的4D-CTA资料。由2名医师采用盲法分析4D-CTA图像,评估DAVF部位、供血动脉及静脉引流类型,分析医师间以及4D-CTA与DSA间评估上述指标的一致性。结果 23例患者共27个DAVF,对于判断DAVF部位和引流类型,医师间一致率均为96.30%(26/27),一致性均好(Kappa=0.94),4D-CTA与DSA间一致率均为100%(27/27),一致性均好(Kappa=1.00);医师间及4D-CTA与DSA间检出供血动脉数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4.50、21.00,P均>0.05)。结论 320排4D-CTA可准确诊断及评估DAVF部位、供血动脉及静脉引流类型,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应用肺灌注SPECT/CT评估肺栓塞(PE)治疗效果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肺灌注SPECT/CT显像诊断为PE后接受溶栓及抗凝治疗的107例患者,按病程将其分为<7天组(n=37)、7~14 天组(n=45)和>14天组(n=25),均于溶栓治疗后7天内再次接受肺灌注SPECT/CT显像。记录各组溶栓治疗后血流灌注改善的肺段数,计算肺段血流灌注改善率,并对3组进行比较。结果 溶栓治疗前,肺灌注SPECT/CT共于107例患者中检出646个栓塞肺段 (646/1926,33.54%);治疗后,360个(360/646,55.73%)肺段血流灌注改善,未发现新的栓塞肺段。<7天组、7~14天组及>14天组肺段血流灌注改善率分别为74.21%(164/221)、58.05%(155/267)和25.95%(41/158),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97,P<0.05),其中<7天组与7~14 天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13.94,P<0.05)。结论 肺灌注SPECT/CT显像可用于评价溶栓治疗PE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基于深度学习(DL)的肺结节检测算法对不同大小肺结节的检出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44例肺结节患者的胸部CT图片,计算并比较基于DL的肺结节检出模型对不同大小肺结节的检出率(相对于医师诊断结果),分析模型检出假阳性结节的类别。结果 344份CT图像中,医师共诊断710个0~30 mm肺结节。模型共检出2 495个候选肺结节,其中真阳性675个(相对于医师诊断结果),模型对结节的检出率为95.07%(675/710)。模型对0~4 mm肺结节的检出率为82.80%(77/93),0~5 mm结节为90.15%(238/264),0~6 mm结节为92.94%(395/425),5~10 mm结节为97.94%(381/389),10~20 mm结节为98.21%(55/56),20~30 mm结节为100%(1/1),模型对不同大小肺结节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72,P>0.05)。模型检出假阳性结节中,50.38%(917/1 820)为医师最初诊断漏诊者,32.53%(592/1 820)为血管断面。结论 DL肺结节检出模型对肺结节的整体检出率较高(95.07%),且不受结节大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低管电流联合迭代重建算法对仿真胸部体模T12骨密度(BMD)的准确性和胸部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用成年男性胸部体模,管电压120 kV,管电流分别为20、30、40、50、60 mAs,联合滤波反投影算法(FBP)、混合迭代重建技术(iDose4,Level 4)及迭代模型重建(IMR,Level 2)行胸部扫描。比较采用不同管电流和重建技术时胸部体模T12的BMD及客观评价结果;比较管电流20 mAs、采用IMR算法与管电流60 mAs、采用FBP迭代算法的纵隔窗和肺窗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并评价观察者间的一致性。结果 管电流、重建技术不同时,胸部体模T12的BMD和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S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相同管电流下,采用IMR算法获得的SD值明显低于iDose4和FBP(P均<0.001)。管电流60 mAs、采用FBP算法时,2名观察者观察纵隔窗的一致性较好(Kappa=1,P<0.001),观察肺窗的一致性中等(Kappa=0.64,P=0.002);管电流20 mAs、采用IMR时,2名观察者观察纵隔窗的一致性中等(Kappa=0.64,P=0.002),观察肺窗的一致性较好(Kappa=1,P<0.001)。结论 低管电流联合迭代重建算法可降低辐射剂量,同时满足骨密度测值的准确性及胸部图像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基于深度学习(DL)的检测算法对不同位置肺结节的检出效果。方法 对肺部CT扫描中符合入组条件的493例病例进行肺结节标注。利用基于DL的肺结节检测算法得到检出结果,并将之与医师标注结节进行匹配;分别统计各处检出结节与医师标注结节的匹配度等指标。最后由医师对未匹配上的算法检出框进行审核,确定算法检出框类别分布。结果 基于DL的肺结节检测算法对于4.1~30.0 mm肺结节与医师标注结节的匹配度分别为左肺上叶96.05%(73/76)、左肺下叶96.91%(94/97)、右肺上叶96.94%(95/98)、右肺中叶98.59%(70/71)、右肺下叶95.95%(71/74)及叶间胸膜96.30%(26/27),其间匹配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未能匹配的算法检出框中,经审核确定50.92%(747/1467)为结节,其位置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基于DL的肺结节检测算法对于肺结节的检出效果不受其所在位置的影响;算法多检出的结节的位置分布符合临床认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肺结节自动检测算法和结节类型判别准则对肺结节检测及其类型判别的可行性。方法 首先利用结构分析、高通滤波、高斯拟合实现候选肺结节的检测,然后进行候选结节的假阳性筛除得到肺结节筛查结果。最后,在肺结节检测基础上设计了肺结节类型判别准则自动将肺结节分为磨玻璃样(GGO)、混合型GGO、实性结节三类。结果 本研究对107个肺结节进行实验,其总体检测率为87.85%,将结节分类结果与LIDC数据库的分类进行对比,一致性较高。结论 本文方法可针对不同类型的肺结节进行有效检测并自动分类,进而辅助临床进行肺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CT图像重建算法对于基于深度学习(DL)的肺结节检测算法的影响。方法 选取298例接受肺部CT检查患者,依次采用肺窗重建、纵隔重建、骨窗重建3种算法重建CT图像。先由2名主治医师对入组病例进行标注,结果不一致时由1名高年资医师进行审核,以结果作为金标准。以深度神经网络为基础构建肺结节检测算法,与医师标注结果进行比对,得到算法在不同重建方法下检出肺结节的敏感度、准确率、F分数等指标以及模型检出的假阳性分布,对比分析模型在不同CT图像重建算法下的诊断效果。结果 基于DL的肺结节检测算法在肺重建、纵隔重建和骨重建3种重建方法下的敏感度分别为92.33%(313/339)、86.97%(287/330)及92.73%(319/344),准确率分别为23.55%(313/1 329)、37.91%(287/757)及27.84%(319/1 146),F分数分别为0.38、0.53及0.43,3种算法重建下模型检出敏感度、模型误检结节类型与医师漏标结节类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基于DL的肺结节检测算法在肺窗、纵隔和骨窗重建下均性能优良,能帮助医生提高工作效率和诊断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利用肺结节CT、PET特征,开发计算机人工神经网络(ANN)辅助诊断系统,评价其对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能力。方法 连续收集112例肺内单发小结节(<3.0 cm)患者,均接受PET/CT及胸部CT检查,二者间隔小于1个月。112例患者中恶性肺结节52例,良性60例,均经组织学或临床随诊证实。利用结节的CT特征及PET特征开发计算机ANN辅助诊断系统。计算机ANN的训练及测试采用Round-Robin方法。采用ROC方法评价计算机ANN输出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T计算机ANN程序采用20个输入单元,包括4个临床特征及16个CT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z)为0.83;PET计算机ANN程序采用4个临床特征及1个PET特征作为5个输入单元,Az值为0.91;CT+PET计算机ANN程序采用临床特征CT及PET所有21个输入单元,Az值为0.95。与CT计算机ANN程序、PET计算机ANN程序相比,CT+PET计算机ANN程序输出结果明显提高(P=0.015、0.037)。 结论 CT+PET ANN计算机辅助诊断程序输出结果优于单纯PET或CT计算机ANN结果。当PET对肺结节诊断有困难时,结节的CT特征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提高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2007年收治的83例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CT表现.结果 77例表现为两肺弥漫分布,5例为两肺野内散在斑片状分布,1例局限于两肺下叶.83例均见小叶中心小结节,部分伴有树芽征; 54例细支气管扩张,伴有管壁不规则增厚,9例扩张的细支气管内可见黏液栓塞;38例见周围性空气潴留;36例见斑片状影,2例合并右肺中叶不张;肺间质纤维化7例,肺动脉高压7例,合并胸腺瘤和肺癌各1例. 结论 CT是诊断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重要依据,结合临床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胸部低剂量CT(LDCT)辅助诊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50例咽拭子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阳性的COVID-19患者。首次胸部CT采用常规剂量扫描(常规剂量组),随访胸部CT采用LDCT扫描方案(LD组),对2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采用Kappa检验分析2名医师评价2组图像质量结果的一致性,比较2组图像质量及2种CT扫描方案X线有效辐射剂量(ED)。结果 2名医师图像质量评分一致性较高(Kappa=0.65,P<0.05)LD组与常规剂量组之间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93,P=0.35)。LD组ED[(2.43±0.66)mSv]较常规剂量组[(4.02±1.03)mSv]减少约39.55%(t=0.85,P<0.01)。结论 胸部LDCT可用于临床筛查和辅助诊断COVID-19,图像质量可满足临床诊断要求,且能降低辐射剂量,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肺部多发肿瘤性局灶性磨玻璃结节(fGGN) CT征象与病理结果,探讨CT征象对肺内多发fGGN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9例经病理证实的肺内多发肿瘤性局灶性磨玻璃结节患者的CT及病理资料,每例至少包括2个fGGN,根据结节内是否含有实性成分将其分为纯磨玻璃密度结节(pGGN)和混合磨玻璃密度结节(mGGN),分析结节的形状、大小、内部特征(空气支气管征、空泡征、血管改变)、外部特征(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29例患者共64个结节,其中pGGN 36个,mGGN 28个。两种结节间形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mGGN最大径大于pGGN (P < 0.05)。各种征象中,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血管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5),空气支气管征和空泡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 0.05)。pGGN以不典型腺瘤样增生多见(12/36,33.33%);mGGN以浸润性腺癌多见(15/28,53.57%)。结论 观察肺内多发性局灶性磨玻璃结节大小以及分叶、毛刺、胸膜凹陷征及血管改变征象,可判断结节是否具有侵袭性,有助于帮助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