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患者女,45岁,因"前臂萎缩无力并双下肢痉挛1月余"就诊,行走呈痉挛步态,需他人搀扶。无家族病史。专科检查:双下肢肌力4级,肌张力增高,膝腱反射活跃,巴宾斯基征阳性,双侧霍夫曼征阳性。肌电图:椎旁肌、骨间肌及胫前肌有束颤电位,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延长,波幅增高。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头颅MR检查:T2WI轴位双侧内囊后肢后部见对称性斑点状高信号,冠状位T2WI示双侧内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神经源性肌萎缩的病变肌肉的MRI表现及MRI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选择30例经临床证实的神经源性肌萎缩患者,选择舌头、肩胛肌带、大腿及双侧手掌行MRI检查。结果:①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者15例,其中舌肌萎缩4例;手掌蚓状肌及骨间肌萎缩6例,受累肌肉见斑片状长T2等T1异常信号影;双侧大腿肌肉见片状混杂信号影1例;4例表现为双侧手掌肌肉萎缩,信号无异常。余受检部位肌肉形态及信号无明显异常。②脊肌萎缩症1例,腓骨肌萎缩症2例,均表现双下肢肌肉萎缩,肌肉内见短T1长T2异常信号。③平山病8例,表现受累肌肉萎缩,手掌蚓状肌及骨间肌见斑片状长T2等T1异常信号影;④4例为单侧下肢的神经源性肌萎缩,表现为肌肉萎缩,肌肉内可见斑片状长T2及短T1混杂信号影。结论:神经源性肌萎缩主要表现为病变区肌肉的萎缩,部分肌肉为脂肪替代,另有部分病变肌肉可表现为肌纤维的坏死性改变。 相似文献
3.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累及部位包括上、下运动神经元以及皮质脊髓束。其早期诊断对临床医师仍是挑战。MRI技术包括常规MRI、磁共振波谱、弥散张量成像和血氧水平依赖成像已经应用于肌萎缩侧索硬化的临床诊断及相关研究。MRI无创、敏感和直观的优势使其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的诊断上具有极大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扩散张量成像(DTI)和磁共振波谱成像(MRS)研究肌萎缩侧索硬化(ALS)上运动神经元受累情况。方法36例ALS患者和36名无神经系统异常的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人行头颅常规MRI、DTI和1HMRS。分别测量双侧大脑脚及内囊后肢3/4处各向异性分数(FA)值、NAA/Cr值和Cho/Cr值。结果ALS患者组较正常对照组FA值、NAA/Cr值明显降低,Cho/Cr值明显升高,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分别分析36例患者的DTI和MRS,其中FA值异常26例(占72.2%),MRS异常有32例(占88.9%),二者结合显示异常有34例(占94.4%)。结论DTI和MRS结合可以明显提高ALS上运动神经元受累的诊断敏感性。 相似文献
5.
脊髓型颈椎病起病隐匿,对患者神经功能影响较为严重。晚期神经损伤通常无法逆转。早期诊断并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对保留患者神经功能及保障患者日后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常规MRI对早期脊髓型颈椎病的敏感度较低,是以多参数MRI技术在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日渐得到重视。笔者主要综述了多种多参数MRI技术在脊髓型颈椎病中的研究情况,为脊髓型颈椎病的诊疗提供医学影像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肝性脑病是由急、慢性肝功能障碍或门—体分流引起的神经精神综合征,可导致不同程度精神异常,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MR功能成像技术飞速发展,可无创显示大脑结构及代谢功能变化,为早期发现、诊断肝性脑病及治疗监测提供依据。本文对功能MRI在肝性脑病诊断和研究中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脑胶质瘤病的MRI诊断和MRS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脑胶质瘤病的磁共振表现特点,分析MRS对其诊断、分级、治疗及预后的价值.方法 对12例经手术或活检证实为脑胶质瘤病的患者进行MRI检查,分析病变分布、范围及信号特点;其中5例同时进行MRS检查,包括单体素点解析频谱法以及化学位移成像点解析频谱法,分析代谢物的相对浓度变化.结果 所有患者病变都至少累及2个脑叶,侵及胼胝体9例,基底节区9例,丘脑4例,脑干2例,小脑2例,脊髓1例.病变呈弥漫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信号强度较均匀,少有对比剂增强.5例经MRS检查患者,表现为Cho/Cr,Cho/NAA值的升高,以及不同程度NAA/Cr的降低;3例出现Lactate峰.结论 MRI是脑胶质瘤病的良好检查方法,MRS可提供额外的诊断信息.磁共振成像与MRS结合,有助于诊断治疗,评价手术预后. 相似文献
8.
9.
目的采用^1H—MRS技术,检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脑内相关代谢物NAA、Cho及Cr的含量,用以判定ALS病人的上运动神经元(uMN)是否受累。方法运用GE Signa 3.0T磁共振成像系统,采用点分辨波谱分析法(PRESS)行2D多体素。H—MRs扫描,沿锥体束的走行方向,定量检测ALS病人与正常人各相关脑区内NAA、Cho及cr的含量,计算出NAA/Cr及Cho/Cr的比值,并将其与反映上运动神经元(UMN)功能的最大手指敲击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①与性别、年龄相当的正常人相比,ALS病人的NAA/Cr比值在右侧大脑脚区、左侧内囊后肢前部及左侧中央后回处显著降低(P〈0.05);②Cho/Cr比值在右侧内囊后肢后部、放射冠前、后部、中央前、后回较正常人显著增高(P〈0.05);③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放射冠前部的NAA/Cr与左手的最大手指敲击率显著相关,而放射冠后部的Cho/Cr与双手平均的最大手指敲击率显著相关。结论^1H—MRs技术可以检测ALS病人相关脑区NAA/Cr及Cho/Cr比值与正常人存在显著差别,提示ALS病人脑内确实存在着神经元的变性或缺失,同时表明^1H—MRS技术可客观、定量地反映UMN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探讨常规MRI及DWI诊断表皮样瘤型中耳炎的价值.方法 对21例临床疑诊表皮样瘤型中耳炎患者行术前常规MR检查,其中20例加行DWI,并将影像学诊断与手术、病理结果对比.结果 常规MR检查23只患耳,其中18只符合表皮样瘤诊断标准,3只影像表现不典型;手术及病理均证实为表皮样瘤,另有1只假阳性及1只假阴性;在加行DWI的22只患耳中,20只呈明显高信号,诊断为表皮样瘤;1只呈低信号,考虑为炎症,均与手术病理结果一致;另1只伪影明显.常规MRI诊断表皮样瘤型中耳炎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6.36%(19/22)、50.00%(1/2),而DWI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5.24%(20/21)、100%(1/1).结论 联合应用常规MRI和DWI有利于准确诊断并定位表皮样瘤病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磁共振多技术联合应用对脑原发性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05~2011年经手术或穿刺检查病理证实的12例脑原发性淋巴瘤患者MRI表现,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中共发现病灶25个,多发8例,单发4例.MRI表现为脑内多发团块状等、低T1,等、高T2异常信号,弥散加权成像(DWI)呈高或略高信号,周围水肿较轻.其中20个病灶位于脑深部中线旁,5个病灶位于幕下.增强扫描21个病灶呈团块状强化,4个病灶呈不规则厚环状强化.其中8个病灶可见脑室周围增强征、6个镜像征,4个缺口征.6例行磁共振氢波谱(1H-MRS)检查,均表现为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峰降低,胆碱(CHO)峰升高,见乳酸(Lac)峰和高大脂肪(Lip)峰.结论 磁共振是诊断脑原发性淋巴瘤的重要手段;脑室周围增强征、镜像征及缺口征是脑原发性淋巴瘤的特征性MRI表现;磁共振多技术的联合应用能提高脑原发性淋巴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DWI联合动态增强MRI鉴别诊断腮腺肿瘤良恶性的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共44个病灶)经病理证实的腮腺肿瘤患者MRI和DWI资料。DWI中测量ADC值,绘制ROC曲线,获得鉴别诊断腮腺多形性腺瘤与恶性肿瘤、腮腺腺淋巴瘤与恶性肿瘤ADC阈值;动态增强MRI中分析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计算单独ADC和TIC及二者联合诊断腮腺恶性肿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结果 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腮腺恶性肿瘤ADC值分别为(1.41±0.06)×10-3 mm2/s、(0.75±0.05)×10-3 mm2/s和(1.01±0.05)×10-3 mm2/s,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结果显示鉴别诊断多形性腺瘤与腮腺恶性肿瘤的ADC阈值为1.12×10-3 mm2/s,鉴别诊断腺淋巴瘤与腮腺恶性肿瘤的ADC阈值为0.70×10-3 mm2/s;ADC、TIC及二者联合诊断腮腺恶性肿瘤的敏感度分别为61.54%(8/13)、76.92%(10/13)、84.62%(11/13),特异度分别为64.52%(20/31)、83.87%(26/31)、90.32%(28/31),准确率分别为63.63%(28/44)、81.81%(36/44)、88.64%(39/44)。结论 DWI联合动态增强鉴别诊断腮腺肿瘤良恶性效能较高,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MRI是非侵入性成像技术,能无创显示颅内各种信息。近年来许多学者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脑梗死后沃勒变性的病理生理过程,但缺乏可视性。联合运用多种MR成像技术研究沃勒变性,可使其病程变化变得可视化。本文从成像原理及发病机制等方面,对多种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脑梗死沃勒变性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传统毒品海洛因的滥用以及新型毒品冰毒的蔓延,给我国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毒品成瘾者戒断后产生心理渴求及复吸是当前戒毒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弥散张量成像和磁共振波谱可以从微观和分子水平揭示药物成瘾的机制,对指导临床戒毒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DWI结合常规MRI诊断不同日龄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重度HIE新生儿147例(病例组),其中79例患儿日龄<7天(病例组1),68例日龄7~28天 (病例组2);选择同期正常新生儿分别作为对照组1(26名)和对照组2(17名).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I及DWI,选择脑内8个不同ROI观察其信号特点并测量ADC值.结果 全部受试者外周白质ADC值均高于中央白质,以额顶叶深部白质最高,内囊后肢最低;对照组2额叶、顶叶、侧脑室旁白质和丘脑腹外侧核ADC值均低于对照组1(t=5.87、4.30、2.62、3.10,P均<0.05).病例组1中,中度HIE患儿额顶叶深部白质、胼胝体压部及内囊后肢低于对照组1 (P<0.05),重度HIE患儿侧脑室旁白质和丘脑腹外侧核也低于对照组1(P<0.05);病例组2中,中、重度HIE患儿内囊后肢及胼胝体压部ADC值均低于对照组2(P<0.05).结论 DWI能较常规MRI早期、客观地检出足月儿HIE.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联合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及磁共振波谱分析(MRS)对前列腺癌(PCa)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经过病理证实的24例PCa和30例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进行DWI和MRS检查。测量PCa区和BPH患者外周带、中央腺体的ADC值,观察枸橼酸盐(Cit)、胆碱(Cho)、肌酸(Cr)的化学位移并测量(Cho+Cr)/Cit比值。分别将PCa区ADC值95%可信区间上界、(Cho+Cr)/Cit值95%可信区间上界作为鉴别PCa与BPH的阈值。分析DWI、MRS及DWI联合MRS三种检查方法对PCa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结果 PCa区、BPH患者外周带、中央腺体的平均ADC值分别为(0.83±0.12)×10–3 mm2/s、(1.82±0.26)×10–3 mm2/s、(1.46±0.16)×10–3 mm2/s(F=31.1,P0.05),两两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Ca区、BPH患者外周带、中央腺体的平均(Cho+Cr)/Cit值分别为1.55±0.11、0.53±0.16、0.64±0.13(F=18.2,P0.05)。PCa区与BPH患者外周带及中央腺体(Cho+Cr)/Ci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PH患者外周带与中央腺体(Cho+Cr)/Ci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WI诊断PCa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比为79.17%、80%、79.63%。MRS诊断PCa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比为87.5%、86.67%、87.03%。DWI联合MRS诊断PCa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1.67%、93.33%、92.59%。结论 DWI联合MRS对PCa诊断优于单独运用DWI及MRS。 相似文献
18.
直肠癌是胃肠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治疗与预后主要取决于分期。目前对直肠癌分期最为准确的检查方法是MRI。初期,MRI常规序列对直肠癌的T、N分期准确率偏低,为了提高诊断准确性、为临床提供更多的信息,学者们运用了直肠腔内线圈,局部高分辨T2WI序列,增强及动态增强(dynamic contrast enhancement,DCE)扫描以及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序列等进行扫描。作者就上述MRI新序列或技术的临床应用及其意义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膜转移瘤(pefitoneal carcinomatosis,PC)的MRI表现特征,重点探讨DWI对PC的诊断价值。方法49例经临床或病理检查确诊PC,MRI检查包括T_1WI、T_2WI、DWIBS和增强3D THRIVE序列,由两位经验丰富的影像医师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并将腹膜腔肿瘤的分布、大小及DWI信号强度进行观察并记录,如意见不同,通过讨论达成一致。结果 PC的MRI表现:壁层、脏层腹膜线状增厚4例、不规则线状增厚35例、肠道表面浆膜增厚11例;大、小网膜污垢状增厚22例、饼状增厚14例;肠系膜污垢样改变12例;腹膜腔软组织结节、肿块46例、囊陛肿块6例;其他表现:腹腔积液45例、腹部原发癌灶25例、腹部淋巴结肿大12例。本组腹膜腔共有348个部位受累,经双变量相关分析统计,KendaN相关系数为0.438,Spearman相关系数为0.473,均为P0.001,提示病灶大小与DWI信号强度呈正相关关系,但相关关系并不密切(相关系数小于0.5)。结论 MRI能显示PC及其范围,同时检出其腹部原发癌灶,充分认识其MRI表现,不难对PC做出准确的诊断。DWI有助于PC灶的检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