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冠状动脉肌桥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冠状动脉及其分支往往在心脏表面,走行于心外膜下,但有时深入浅肌层在心肌内走行一段后又回到心外膜下,此种现象称为心肌桥(myocardialbridge,MB)。肌桥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特别与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有密切关系,为引起急诊科和心脏科医师的重视,现将心肌桥最新进展加以介绍。1 心肌桥的发现心肌桥这种现象最早于1739年被人注意到,并于二十世纪20年代初由Grainicianu详细描述[1],但是直到1960年,Portmann和Iwig[2]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在活体上、从影像学上第一次报告了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eft…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心肌桥是一种冠状动脉的先天性解剖变异,正常行走于心外膜下脂肪组织内或心外膜深面的冠状动脉在心肌内走行时,形成心肌桥。心肌桥是一种良性病变,但也可引起心肌缺血、急性冠脉综合征、猝死等严重并发症。2004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行心肌桥手术治疗24例患者,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刘凡 《临床荟萃》2012,27(23):2064-2066
冠状动脉正常走行于心外膜下,不受心肌收缩的挤压。冠状动脉心肌桥是指冠状动脉或其分支的某一段走行于室壁心肌纤维之间,被肌纤维包裹,致使心脏收缩期该段冠状动脉受到挤压而出现管腔狭窄甚至闭塞,临床上可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心源性猝死。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心肌桥作为一种先天性的解剖变异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一般被认为是一种良性病变。然而随着冠状动脉造影技术的普及,心肌桥已被认为是心肌缺血的病因之一,可引起严重心脏事件。  相似文献   

5.
随着冠脉造影术的普及开展,发现心肌桥并不少见.有学者认为心肌桥属于先天的良性病变,预后良好[1],但也有研究指出心肌桥可引起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甚至猝死[2].  相似文献   

6.
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e,MB)既往被认为是一种常见的良性的先天解剖变异,随着医学研究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心肌桥与冠脉痉挛、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等严重临床事件具有相关性。本文旨在回顾心肌桥的相关文献,结合当前影像学检查新技术,对其影像学表现及诊治进展进行综述,以进一步提高对心肌桥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心肌桥一般被认为是先天性解剖变异,是发生心脏事件的重要因素之一,可引起心悸、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传统检查方法主要依靠冠状动脉造影。近年来随着临床检查设备的发展和图像处理技术提高,CT冠状动脉成像广泛开展,心肌桥的检出率明显提高,心肌桥对冠状动脉血流的影响及与粥样斑块的关系得到重视[2]。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近年本院CT冠状动脉检查资料,分析心肌桥合并粥样斑块的特点。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心肌桥与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常冠状动脉及其分支通常走行于心脏表面的心外膜下,当某个节段被浅层心肌覆盖而走行于心肌内, 则将被心肌覆盖的冠状动脉称为壁冠状动脉(mural coronary artery, MC), 将覆盖在冠状动脉表面的心肌称为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ing, MB).1937年Reyman在尸检中认识到MB的存在,1960年Portmann和Lwig首先以冠状动脉造影描述了MB.通常,MB被认为是一种良性解剖变异,但它亦可导致相关并发症的发生[1].  相似文献   

9.
冠状动脉心肌桥是一种先天性的冠状动脉发育异常,冠状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多走行于心外膜下脂肪组织内或心外膜深面,然而,在冠状动脉发育过程中,冠状动脉或其分支的某个节段可被浅层心肌覆盖,在心肌内走行,被心肌覆盖的冠状动脉段称壁冠状动脉,覆盖在冠状动脉上的心肌称为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ing,MB)。很多作者认为这是一种良性变异,但大量研究表明它与临床有密切联系,特别是与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正>冠状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多走行于心外膜下脂肪组织内或心外膜深面。然而,在冠状动脉发育过程中,冠状动脉或其分支的某个节段可被浅层心肌覆盖,在心肌内走行,被心肌覆盖的冠状动脉段称壁冠状动脉,覆盖在冠状动脉上的心肌称为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ing,MB)。心肌桥是一种先天的解剖学异常[1],冠脉造影检出率为0.5%~16.0%[2],病理检查中发生率有很大差异,为5.4%~85.7%[3]。通常心肌桥被认为是良性的,但由于其使收缩期血  相似文献   

11.
冠状动脉分支通常走行于心外膜下脂肪组织中,但有时部分节段被心肌纤维所覆盖,在心肌内行走一段距离后又浅露于心肌表面,覆盖在该段冠状动脉上的心肌束称为心肌桥(MB),而位于心肌桥下的冠状动脉称为壁冠状动脉(MCA或tunnelled artery),这一复合体为“MB—MCA”,即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一般被认为是良性先天性发育异常。临床不表现症状。近年有关MB—MCA引起心肌退变、与动脉硬化相关、心律不齐、导致急性心肌缺血、甚至与猝死相关联等均有报告,这引起人们对MB—MCA临床意义的再关注。因此需要一种敏感、可靠、客观的方法来确定活体心肌桥的存在,以便对MB—MCA做出早期诊断,并对其是否引起心肌缺血机制及其与动脉硬化关系等进行深入研究。明确MB—MCA临床意义。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各种影像技术在这些方面中的应用越来越多。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随着冠脉造影术的普及开展,发现心肌桥并不少见。有学者认为心肌桥属于先天的良性病变,预后良好,但也有研究指出心肌桥可引起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现对2001年1月-2006年6月1780例冠状动脉造影中检出的53例心肌桥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特征及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以探讨心肌桥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及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临床并不少见,虽建立在心脏异质性增大基础上的Q T间期延长被认为是其发生的主要原因,但对其发生机制仍意见不一。该现象是触发于心肌动作电位时程超常期,原发于心内膜的病变在心脏异质性增大时,因兴奋频率低于心外膜,心脏自身调节抑制心肌电紊乱的基础上,出现心律失常起源点游移于心内膜与心外膜之间,进而出现相应心电图改变。心肌缺血、缺氧、离子通道变异、内环境紊乱及药物因素等均可致心脏异质性增大。如何去除诱因,降低心脏异质性,保证心脏复极同步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心肌桥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解剖变异,其临床表现可以多种多样,可以引起心肌缺血、梗死,甚至猝死。因此,对于心肌桥的检出和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随着影像技术水平的提高,冠状动脉造影、CT冠脉成像等技术实现了心肌桥的活体诊断和评价,提高了其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本文主要对影像学技术在诊断心肌桥中的作用及临床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5.
心肌桥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娄振宇  李学奇 《临床荟萃》2003,18(15):895-896
正常情况下冠状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走行于心外膜下组织的浅层 ,若某部分或几部分走行于心肌纤维中 ,被形似桥的心肌纤维所覆盖 ,该心肌纤维束称为心肌桥 (myocardialbridge) ,这段血管则称为壁冠状动脉。笔者就心肌桥的发生、特征、诊断及治疗进行综述。1 心肌桥的发生及临床表现该症 192 2年由Grainiciann首先发现 ,196 0年Portmarn等[1] 首先描述了心肌桥的影像学表现收缩期狭窄 ,呈现“吮吸现象” :冠状动脉某一节段收缩期变得狭窄、模糊或显示不清 ,而舒张期冠状动脉显影正常。一般认为心肌桥是一种先天性畸形。但也会受到后天的心脏病…  相似文献   

16.
正常冠状动脉主干及其分支行走于心外膜下脂肪组织内或心外膜的深面,而有部分冠状动脉全部或部分被浅层心肌掩盖,在心肌内行走一段距离后又浅露出心肌表面,被心肌掩盖的动脉段称壁性冠状动脉或隧道型冠状动脉,掩盖动脉的心肌称作心肌桥.心肌桥能造成对冠状动脉的机械压迫导致严重的心肌缺血事件,可以与动脉粥样硬化、心肌肥厚并存,常被误诊为冠心病与肥厚性心肌病.本文旨在结合临床所见的12例心肌桥病人的特征及治疗现状加以阐述,以引起对该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使心脏在有节律的空跳状态下完成心脏瓣膜替换手术,是90年代初期在国内兴起的一种较接近生理的心肌保护技术,在心脏外科手术领域应用的又一进展。该方法避免了传统的低温停跳心肌保护技术,无法避免的心肌缺血性损害及再灌注损伤等缺点[1],有效地防止了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和严重心律失常,明显降低术后死亡率[2]。  相似文献   

18.
心脏性猝死为成人常见的死因之一。根据心脏性猝死对的 Holter 心电图监测资料表明:80%的心脏性猝死系由急性快速型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扑动发展为室颤所致。其余20%为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缓慢型心律失常及心搏停止。因此,早期发现心脏性猝死的高危险患者,予以适当的预防措施,成为心脏病学中的重要问题。晚近,临床及流行病学资料说明:心室功能不全及室性心律失常为心脏性猝死的二个主要高危  相似文献   

19.
<正>缺血性心肌病是冠心病的特殊分型,是指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诱发的长期性心肌缺血形成的心肌纤维化,并引发原发性心肌病的综合征[1]。研究[2]显示,80%左右的心源性猝死与缺血性心肌病有关。对比增强心血管磁共振成像(CE-CMR)是一种可反映心脏形态、结构、灌注以及瘢痕状态的心血管系统成像技术,是目前心肌受累疾病的主要影像学检查诊断技术[3]。本研究探讨CE-CMR在缺血性心肌病诊断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1 引言 缺血性心肌病(ICM)是指由冠状动脉病变引起心肌缺血、坏死,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纤维化或硬化,导致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常因反复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而猝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