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50例脂肪乳注射液致药物不良反应调查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分析脂肪乳注射液致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方法 检索<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收集1995-2008年国内医药学术期刊报道的有关脂肪乳注射液致不良反应病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脂肪乳注射液致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多数为过敏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以速发型为主,还有罕见的脂肪超载综合征,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等不良反应.结论 临床应重视脂肪乳注射液使用的安全性问题.  相似文献   

2.
97例脂肪乳注射液致不良反应的文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闫忠芳  陈丽芳  齐玉梅 《中国药房》2010,(32):3038-3040
目的:探讨脂肪乳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其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检索1990年1月~2010年4月的中文医药卫生期刊,对其报道的97例有关脂肪乳注射液不良反应作汇总性统计与分析。结果:脂肪乳注射液致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以变态反应为主,其他为脂肪超载综合征、中枢神经系统等不良反应;时间多发于2h以内,以首发型为主。结论:临床工作者应掌握脂肪乳注射液不良反应的特点,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3.
脂肪乳在儿科应用的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脂肪乳作为肠外营养(PN)支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应用中比较成熟,脂肪乳与一般溶液型注射液比较,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较多。本文围绕儿科临床应用脂肪乳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提示脂肪乳致过敏反应以首用速发型为主;但过敏性休克多发生在2h左右,影响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包括脂肪酸化学构成、剂量、药物浓度、输注速度、乳粒大小分布、甲氧基苯胺值和溶血磷脂,以期为儿科安全使用脂肪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脂肪乳氨基酸.葡萄糖注射液致静脉炎的原因,促进其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对1例脂肪乳氨基酸-葡萄糖注射液引起静脉炎,查阅其致静脉炎原因的文献,对其导致的原因作了分析。结果:调节其静脉滴注的滴速可避免脂肪乳氨基酸-葡萄糖注射液致静脉炎的发生或减轻其症状。结论:药师配合临床共同努力,提高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其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果糖二磷酸致不良反应的病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国内医药期刊数据库,下载果糖二磷酸致不良反应的原始病例报道,分析致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提出合理用药建议。结果:共检索到果糖二磷酸致不良反应病例报道80例,其中男57例(71.25%),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73例(91.25%),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血液电解质紊乱、神经肌肉、泌尿系统和心血管反应等多见。结论:注意用药人群的选择、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用药、加强用药监测、出现不良反应积极处理等措施是避免发生不良反应并减轻临床后果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克唑替尼致不良反应(ADRs)的发生情况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PubMed、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关于克唑替尼不良反应的文献并进行分析。结果:克唑替尼致ADRs的个案报道共30例次;其年龄分布以51~70岁年龄段较多(16例,53.3%);多发生在用药后90 d内(29例,96.7%);克唑替尼致ADRs累积器官位居前3位的分别为呼吸系统损害(32.3%)、胃肠系统损害(25.8%)和心律及心率紊乱(12.9%)。结论:临床医师和药师应了解克唑替尼致ADRs的规律和特点,加强用药监测,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泼尼松致不良反应的类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1994年以来国内公开发行的医药期刊报道的有关于泼尼松引起的不良反应30例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泼尼松引起的ADR主要表现为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25%)、肌肉骨骼系统损害(12.5%)、胃肠系统损害(12.5%)、代谢和营养障碍(10.42%)呼吸系统损害(6.25%)等。结论临床治疗上,应重视泼尼松引起的不良反应,坚持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脂肪乳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国内医药数据库,下载病例报告原文,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国内共有16例脂肪乳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的病例报告,其中男8例,女8例;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11例;全部为静脉滴注给药,5例有药物过敏史。发生在用药后30 min以内的过敏性休克占68.75%临床表现以循环系统(血压下降、胸闷等)、神经系统(意识丧失等)和呼吸系统(呼吸困难等)为主。经积极的抗过敏性休克救治,16例患者全部恢复正常。结论:医务人员应重视脂肪乳注射液这种严重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脂肪乳是临床常用的静脉营养药,在外科手术患者和ICU危重病患者有比较多的应用。检索《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1994—2007年有关脂肪乳的文献,其不良反应主要为过敏反应,通常表现为发热、寒战、恶心和呕吐,其他严重但发生率较低的还有过敏性休克、器官功能损害、脂肪超载综合征和兴奋、躁动、谵语等中枢神经系统反应,相关文献脂肪乳致哮喘的报道仅有1篇。笔者在临床观察到1例在使用脂肪乳后致喘息急性发作和伤口渗血的患者,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致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与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对福建省长乐市医院2008年1月-2016年5月收集阿托伐他汀所致的ADR报告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阿托伐他汀引起的不良反应共计52例。所致不良反应发生次数最多为肝胆系统损害22次(37.29%),胃肠系统损害11次(18.64%),全身性损害5次(8.47%),肌肉骨骼系统损害5次(8.47%),心肌、心内膜、心包及瓣膜损害4次(6.78%),听觉和前庭功能损害4次(6.78%)。结论 临床上应加强阿托伐他汀应用的监测,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临床正确应用脂肪乳氨基酸(17)葡萄糖(11%)注射液(1400 mL)及相关药品提供参考。方法:对2022年1月 ~ 2022年6月住院患者443例计452份应用脂肪乳氨基酸(17)葡萄糖(11%)注射液(1400 mL)的长期医嘱及相关用药进行点评分析。结果:452份住院长期医嘱中,胃肠外科212份(46.90%);平均年龄(66.83 ± 11.49)岁;≥ 61岁者326例(73.59%);危重症、中重度烧伤、围手术期和肿瘤患者未添加多种微量元素制剂421份(93.14%),添加维生素C注射液178份(39.38%),用药期间未监测肝肾功能109份(24.12%)。结论:脂肪乳氨基酸(17)葡萄糖(11%)注射液(1400 mL)存在肝肾功能异常患者不适宜使用、缺少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营养素配比不能满足患者个体化要求等问题。临床药师应对该制剂的临床应用及相关用药医嘱进行适宜性审核,规范其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利培酮片致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为该药的临床安全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5年1月1日到2019年12月31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到的92例利培酮片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结果 女性患者数量是男性的2.29倍;以18~44岁的患者居多(68.48%);累及系统主要为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51.02%)、心脏(16.33%)、胃肠系统(9.18%),临床表现为锥体外系病、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月经紊乱、肝功能异常等。结论 临床应警惕利培酮片引起的不良反应,关注女性患者用药安全;加强上报人员培训,提高报告质量。  相似文献   

13.
脂肪乳注射液不良反应综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全面了解脂肪乳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应用和避免不良反应提供依据。方法检索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CHKD.CNKI)关于脂肪乳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报告及临床研究报告;检索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中,上报到北京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以脂肪乳注射液为怀疑药品的不良反应报告;综合所检索到的文献及监测数据,统计分析其不良反应发生特点。结果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中共检索到41篇不良反应报告共包含164例不良反应病例,26篇临床研究中有4篇共报道130例不良反应病例。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中检出脂肪乳不良反应报告223份。脂肪乳注射液不良反应病例男女比例为1.1∶1,老年患者(≥60岁)病例数较多(52.45%)。结论报道病例中多为说明书中已收载的不良反应,对于一些说明书中未收载的新的不良反应,临床用药过程中应引起重视。不良事件发生影响因素与用药浓度高、滴速快、个别批号药品内在质量有关,前2项在临床用药中应注意合理用药,后1项建议生产厂家对质量标准进行研究,完善安全性指标,控制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探讨瑞戈非尼不良反应发生的现状、规律、临床表现及转归,为临床医师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2013-2018年国际学术期刊有关瑞戈非尼不良反应的个案报道,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患者基本情况、疾病信息、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及转归等多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37篇,涉及不良反应共43例,其中新的不良反应12例;患者中男性24例(55.81%),女性19例(44.19%),男女比例为1:0.79,发生的平均年龄为(61.07±10.04)岁;瑞戈非尼引起的ADRs主要发生在1个月之内(75%);其所致ADRs以消化系统(33.77%)为主,皮肤及附件损害的ADRs其次(25.97%)。结论:瑞戈非尼引起的不良反应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临床医师和药师应了解瑞戈非尼致ADRs的规律和特点,加强用药监测,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阿托伐他汀致肝损伤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及特点,并进行相关性因素分析,为其安全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对福州市长乐区医院2010—2021年74例阿托伐他汀致肝损伤不良反应报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分析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临床分型、严重程度和转归情况等临床资料。结果 收集到的74例阿托伐他汀致肝损伤患者,男女比例1.74∶1;患者年龄33~93岁;原患疾病主要是心脑血管疾病(93.24%),发生时间平均为用药后(42.78±75.98)d,临床表现主要为乏力、纳差、皮肤巩膜黄染、腹部不适,53例患者无症状;临床分型中肝细胞损伤型比例最高为29例(39.19%)、混合型次之为27例(36.49%),胆汁瘀积型最少为18例(24.32%),RUCAM量表评分均在3分以上,14例(18.92%)≥6分;3种临床分型之间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程度分级中轻度肝损伤63例(85.13%),中度肝损伤9例(12.17%),重度肝损伤2例(2.70%);停药/减量并给予保肝及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多西他赛和紫杉醇致严重不良反应的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13年1月我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到的多西他赛和紫杉醇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报告,比较2种药物所致严重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及转归。结果共收集多西他赛和紫杉醇严重不良反应报告31份,涉及患者31例,不良反应33例次。31例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22例;年龄31~76岁,平均年龄53岁。紫杉醇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17例次,主要临床表现为过敏性休克(70.59%)、过敏样反应(11.76%)、白细胞减少(11.76%)、骨髓抑制(5.88%);多西他赛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16例次,主要临床表现为过敏样反应(31.25%)、骨髓抑制(18.75%)、白细胞减少(18.75%)、腹泻(6.25%)、过敏性休克(6.25%)、胃肠道出血(6.25%)、背痛(6.25%)、胸闷(6.25%)。停药及对症治疗后均好转或痊愈。结论多西他赛与紫衫醇致严重不良反应临床表现有所不同,与多西他赛相比,紫衫醇过敏性休克所占比例较高,使用时更应加强用药指导和监测。  相似文献   

17.
脂肪乳作为高营养、高热量药物,广泛用于临床手术后补充营养、增加热量、恢复体质。其所致不良反应偶见,因而未能引起医务人员的重视,现将我院临床所见脂肪乳致一过性血尿一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曹原  曹凯  司继刚 《中国药房》2015,(2):169-170
目的:为临床合理使用脂肪乳和氨基酸提供参考。方法: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中提取我院2011-2013年住院患者静脉用脂肪乳和氨基酸的使用数量、销售金额,利用限定日剂量(DDD)进行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药物利用指数(DUI)的计算和分析。结果:脂肪乳和氨基酸的销售金额逐年上升,2012年增长率达2 317.5%,2013年回落至26.4%,增长趋于缓慢。脂肪乳和氨基酸的DDDs整体增长,部分品种2013年DDDs较2012年有所下降。DUI反映出的药物应用情况与DDC一致。结论:我院肠外营养药物脂肪乳和氨基酸临床接受度较高。如何掌握营养药物的适应证,合理开展临床营养治疗,尚需临床医师与药师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特瑞普利单抗(toripalimab,TRPL)所致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s)的临床特点和规律,为该药的临床安全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截至2021年9月全省医疗机构上报至河南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TRPL所致ADRs 21例,以及以“特瑞普利单抗“”不良反应“”病例“”toripalimab“”adverse reaction”“case report”为关键词检索到的国内外文献中的TRPL所致ADRs 17例,从患者的年龄、性别、用药剂量、ADRs发生时间、累及器官等方面分析TRPL所致ADRs的临床特点和规律。结果:关联性评价结果显示,38例ADRs中与TRPL的相关性为“肯定”的有1例(占2.63%),“很可能”的有22例(占57.89%),“可能”的有15例(占39.47%);38例TRPL所致ADRs患者中性别主要为男性(23例,占60.53%),年龄主要集中在>50~80岁之间(27例,占71.76%);38例患者中,TRPL的使用符合当前其说明书适应证的仅15例,其中恶性黑色素瘤11例、尿路上皮癌4例;38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儿科用药致不良反应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安全有效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某院2011年~2019年上报的140儿科用药致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0例不良反应中,以抗菌药物最多(104例次,占总计155例次的67.10%);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所占比例为最高(110例,占总计155例次的70.97%);累及多个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96例次,占总计148例次的64.86%)。结论 应加强儿科临床用药的规范性、合理性,加强宣传教育以及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测,以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