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E26转录因子-1在不同类型葡萄膜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E2 6转录因子 1(E2 6transformation specific 1,Ets 1)在不同类型的葡萄膜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关系。方法 以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 78例葡萄膜黑色素瘤中Ets 1mRNA和蛋白的表达 ,并按WHO 1980年的标准进行分型 :梭型细胞型、类上皮细胞型和混合细胞型。结果  78例中 ,梭型细胞型占 2 1例 ,类上皮细胞型占 34例 ,混合细胞型占 2 3例。Ets 1mRNA和蛋白在 3种类型的葡萄膜黑色素瘤中均有表达 ,但表达强度随梭型细胞型 ,混合细胞型和类上皮细胞型依次递增。回访37例患者 ,其中梭型细胞型 18例 ,平均生存时间为 (78.33± 2 4 .6 9)月 ;混合细胞型 10例 ,平均生存时间 (6 1.4 4± 2 0 .4 6 )月 ;类上皮细胞型 9例 ,平均生存时间 (36 .76± 12 .19)月。患者生存时间与Ets 1表达强度呈负相关。结论 Ets 1可能在葡萄膜黑色素瘤的转移、浸润中发挥重要作用 ,Ets 1的检测可作为葡萄膜黑色素瘤恶性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E26转录因子-1(E26ts-1)、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及其抑制剂(TIMP-1)在脉络膜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浸润及转移的关系。 方法 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8例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中的E26ts-1,MMP-1和TIMP-1的表达,并按肿瘤细胞的形态进行分型:梭型细胞型,类上皮细胞型和混合细胞型。进行临床随访,计算平均生存时间,以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78例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中,梭型细胞型21例,类上皮细胞型34例,混合细胞占23例。TIMP-1呈低表达,E26Ts-1和MMP-1在三种类型的脉络膜黑色素瘤中均有表达;表达强度为梭型细胞型、混合细胞型和类上皮细胞型依次递增。共回访37例患者,其中梭型细胞型18例,平均生存时间为(78.33±24.69)个月;混合细胞型10例,平均生存时间(61.44±20.46)个月;类上皮细胞型9例,平均生存时间(36.76±12.19)个月。患者生存时间与E26ts-1及MMP-1的表达强度呈负相关(P<0.01)。 结论 E26Ts-1和MMP-1的高表达及TIMP-1的低表达可能与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转移浸润有关。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63, 22:174-176)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Ⅱ(TGF—βRⅡ)和Smad4在葡萄膜黑色素瘤中的表达以及它们在葡萄膜黑色素瘤发病过程中可能的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TGF—β1/TGF-βRⅡ和Smad4在24例葡萄膜黑色素瘤瘤组织石蜡切片中的表达,并累计其表达的阳性率。结果24例葡萄膜黑色素瘤组织切片中,可见瘤组织TGF-β1阳性率为24/24,TGF-βRⅡ阳性率12/24,Smad4阳性率11/24,后两者双阳性率为5/24。结论葡萄膜黑色素瘤组织中TGF—β1表达高于瘤旁组织;TGF-βRⅡ和(或)Smad4的表达异常与葡萄膜黑色素瘤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4.
葡萄膜黑色素瘤转移相关基因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肿瘤转移相关基因在葡萄膜黑色瘤中的表达及与浸润能力和病理分型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定理检测96例葡萄膜黑色素瘤体标本中EGFR和nm23蛋白的表达,结果:肿瘤的浸润能力与EGFR的表达呈正相关,与nm23的表达则呈负相关,类上皮细胞型,混合细胞型,梭形细胞型EGFR的表达率依次降低,nm23的表达率依次增高,结论:EGFR和nm23是评价葡萄膜黑色素瘤转移潜能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葡萄膜黑色素瘤多药耐药基因的表达与患者预后的相关关系。 方法选择石蜡包埋葡萄膜黑色素瘤组织96例,通过脱色素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上皮生长因子受体(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转移抑制基因23(non-metastasis gene 23, nm 23)、P糖蛋白(P glucose protein,P-g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ultidrug resistance relation protein,MRP)、肺耐药蛋白(lung-resistance-protein,LRP)基因表达。选择病例资料较完整者,进行随访,随访结果分类统计。 结果 96例葡萄膜黑色素瘤中类上皮细胞型21例、混合细胞型56 例和梭形细胞型19例,其中眼内期76例,眼外期20例。随着转移抑制基因nm 23表达的减低和Cyclin D1、EGFR表达的增高,耐药相关基因表达有增高趋势,其中MRP和LRP的表达与nm 23的表达呈明显负相关关系,与Cyclin D1、EGFR的表达呈明显正相关关系。随访结果显示,回访人数58例,生存超过 5年者26例,5年内死亡者19例。 结论 葡萄膜黑色素瘤多药耐药基因尤其LRP的表达与患者预后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1-4)  相似文献   

6.
刘夫玲  牛膺筠 《眼科研究》2005,23(4):445-448
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多肽类生长因子。TGF-β在肿瘤的发生过程中起着双向调节作用,同时TGF-β对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细胞外基质的产生、血管的生成及机体免疫系统均起着重要作用。近年研究TGF-β的异常过表达以及信号传导通路的异常与葡萄膜黑色素瘤生长和侵袭转移能力密切相关。就TGF-β的结构、功能以及它在葡萄膜黑色素瘤发生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蕈伞形葡萄膜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01年6月至2013年4月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因葡萄膜黑色素瘤行眼球摘除手术并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102例102只眼的病理切片纳入研究。根据肿瘤切片最大截面外形,将切片分为蕈伞形葡萄膜黑色素瘤(A组),扁平形、半球形、球形葡萄膜黑色素瘤(B组),分别为30、72只眼。计算肿瘤高度-基底比值。根据美国眼黑色素瘤多中心研究组标准将肿瘤分为小、中等、大肿瘤。依据改良Callender分类法将肿瘤细胞类型分为梭形细胞型、混合细胞型、上皮样细胞型和其他。应用麦克奥迪数码医学图像分析系统(Motic Med 6.0)软件行图像采集和测量。A组、B组视网膜薄变率比较行χ^2检验。结果A组30只眼中,大肿瘤19只眼(63.3%),中等肿瘤11只眼(36.7%);B组72只眼中,大肿瘤49只眼(68.1%),中等肿瘤16只眼(22.2%),小肿瘤7只眼(9.7%)。A组、B组平均瘤体基底直径分别为(14.2±5.1)、(18.7±6.4)mm;平均瘤体高度分别为(10.0±2.1)、(7.6±3.9)mm;肿瘤高度-基底比值分别为0.77±0.29、0.44±0.28。A组30只眼中,梭形细胞型24只眼(80.0%),上皮样细胞型1只眼(3.3%),混合细胞型5只眼(16.7%);视网膜薄变22只眼(73.3%)。B组72只眼中,梭形细胞型52只眼(72.2%),上皮样细胞型5只眼(6.9%),混合细胞型11只眼(15.3%),其他4只眼(5.6%);视网膜薄变21只眼(29.2%)。两组视网膜薄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94,P=0.000)。结论蕈伞形葡萄膜黑色素瘤瘤体高度增加快,视网膜薄变率高。  相似文献   

8.
成磊  何为民 《眼科研究》2012,30(1):59-62
背景 眼部黑色素瘤是一种恶性肿瘤,预后较差.了解眼部黑色素瘤的发生发展规律对于其早期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目的 了解眼部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生部位、病理分型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自1980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华西医院眼科就诊,并经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和组织超微结构观察证实为眼部恶性黑色素瘤的110例标本及其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眼部黑色素瘤的组织发生、病理组织成分进行分类,并分析不同类型黑色素瘤与扩散率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眼部黑色素瘤的发病部位依次为:葡萄膜66例(60.00%)、眼表组织27例(24.55%)、眼眶继发性肿瘤8例(7.27%)、眼睑皮肤7例(6.36%)、泪囊2例(1.82%).按照肿瘤的组织病理学结果可分为梭A细胞型31例(28.18%)、梭B细胞型31例(28.18%)、混合细胞型25例(22.73%)、上皮细胞型17例(15.46%)和其他型6例(5.45%).上述5种病理分型的110例肿瘤患者的扩散或复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其他型、上皮细胞型、混合细胞型、梭B细胞型、梭A细胞型,各型总体扩散或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463,P=0.006).眼部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与其发生的部位有关,但多无特异性. 结论 眼部恶性黑色素瘤的好发部位绝大多数为葡萄膜和眼表组织,组织病理学分类中以梭形细胞型最常见,分类为其他型的黑色素瘤扩散率较高.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后部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我院11年期间经病理证实的35例后部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病理学分型:棱形细胞A型8例,梭形细胞B型14例,混合细胞型8例,上皮细胞型3例,气球细胞型及坏死型各1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葡萄膜黑色素瘤的形状对视网膜结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的病理切片和临床资料,分析肿瘤形状、大小、高度-基底比值、视网膜薄变和浸润的差异。结果:本研究包括102例患者(102眼),平均年龄45.6±12.4岁。其中葡萄膜黑色素瘤76眼(75%)为梭形细胞型,6眼(6%)为上皮样细胞型,16眼(16%)为混合细胞型,其它4眼(4%)。按肿瘤部位分:睫状体黑色素瘤3眼(2.9%),睫状体和脉络膜黑色素瘤28眼(27.5%),脉络膜黑色素瘤71眼(69.6%)。视网膜组织的分析中,43眼(43%)发现视网膜变薄,86眼(84%)发现视网膜浸润。肿瘤的高度在1.2~15.6(平均8.3±3.6) mm,肿瘤基底直径为4.8~31.2(平均17.3±6.5) mm。肿瘤峰高度-基底R值为0.53±0.32。视网膜薄变组(n=43)的平均R值显着高于无视网膜薄变组(n=59)(0.69±0.31与0.42±0.27;P<0.01)。视网膜肿瘤浸润组(n=86)的平均R值比无视网膜浸润组(n=16)略高(0.56±0.33比0.41±0.25;P=0.09),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R值的肿瘤与其邻近视网膜薄变有关,与视网膜内肿瘤细胞浸润相关性不大。葡萄膜黑色素瘤的切面形状和邻近视网膜组织的受累情况关系紧密。  相似文献   

11.
傅涛  魏文斌  王阳  刘小超 《眼科研究》2005,23(6):604-606
目的测定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不同组织病理分型的葡萄膜黑色素瘤(27例)、葡萄膜黑色素细胞瘤患者(6例)以及正常人(16例)外周血清中VEGF的质量浓度。结果正常成人和葡萄膜黑色素细胞瘤患者血清VEGF浓度显著低于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有巩膜导水管浸润和远处转移的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血清VEGF质量浓度明显高于不伴巩膜导水管浸润和远处转移的患者;梭形细胞型患者血清VEGF浓度与混合型和上皮细胞型患者经统计分析无显著差异。结论血清VEGF水平在监测葡萄膜黑色素瘤的转移中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细胞周期相关基因在葡萄膜黑色素瘤中的 表达与意义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相关基因与葡萄膜黑色素瘤病理分型及浸润能力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定量检测96例葡萄膜黑色素瘤 标本中cyclinD1和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Bcl-2在所有葡萄膜黑色素瘤中均有较高表达,与病理学分型及巩膜外浸润无关;cyclinD1的表达依梭型 、混合型、上皮型逐渐增高,与肿瘤的浸润能力呈正相关。结论bcl-2的表达对于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的存活具有重要作用,cyclinD1可作为其恶性程度的评估指标。(中华眼底病杂志,2001,17:44-46)  相似文献   

13.
血清黑色素瘤活性抑制蛋白与葡萄膜黑色素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检测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血清黑色素瘤活性抑制蛋白(MIA)的水平,并探讨其在葡萄膜黑色素瘤诊断和转移监测中的价值。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不同组织病理分型的葡萄膜黑色素瘤(27例)、葡萄膜黑色素细胞瘤(6例)、其他眼部肿瘤患者(7例)以及正常成人(16人)外周血清中MIA的浓度。结果正常成人(16人)和睫状体无色素上皮腺瘤(4例)、视网膜母细胞瘤(2例)、视网膜血管瘤(1例)患者血清MIA浓度显著低于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不伴巩膜浸润和远处转移的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血清MIA浓度明显低于伴有巩膜浸润和远处转移的患者,但与葡萄膜黑色素细胞瘤患者比较无明显差异;在不伴巩膜浸润和远处转移的葡萄膜黑色素瘤组,梭形细胞型患者血清MIA浓度与混合型和上皮细胞型患者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血清MIA水平可能是临床诊断葡萄膜黑素瘤的一个较好指标,并且可用于肿瘤转移的监测。(中华眼底病杂志,2005,21:153-155)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miR26a在葡萄膜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及对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及侵袭的影响.方法 对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系SP6.5、M23及正常葡萄膜上皮细胞系ARPE-19行RT-PCR实验,检测3种细胞系中miR-26a的相对表达差异;将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系SP6.5分成miR-26a模拟物组和NC组,分别转染miR-26a mimics和对照序列scramble,用CCK-8实验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两组细胞增殖和凋亡;采用细胞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两组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其下游蛋白组蛋白甲基化转移酶果蝇zeste基因增强子同源物2(enhancer of zeste homolog 2,EZH2)的表达水平.结果 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系SP6.5中miR-26a相对表达量为0.250±0.029,细胞系M23中为0.350±0.017,正常葡萄膜上皮细胞系ARPE-19中miR-26a相对表达量为1.0,在细胞系SP6.5及M23中miR-26a的相对表达量均低于正常葡萄膜上皮细胞系ARPE-19中miR-26a的相对表达量(均为P<0.001).miR-26a模拟物组在培养72 h、96 h、120 h OD450值(0.69 ±0.09、1.23 ±0.15、2.12±0.23)均显著低于NC组(1.39±0.11、2.35 ±0.25、3.53±0.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miR-26a模拟物组细胞凋亡率(15.60±2.30)%高于NC组(5.00±0.70)%(P<0.01);miR-26a模拟物组划痕愈合率(23.7±2.1)%低于NC组(68.9 ±5.1)%(P<0.01);侵袭细胞数(45.1±3.9)个低于NC组(115.3±8.9)个(P<0.O1).miR-26a模拟物组EZH2蛋白相对表达量(0.39±0.09)低于NC组(1.0;P<0.01).结论 miR-26a在葡萄膜黑色素瘤中低表达,过表达miR-26a显著抑制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增殖,促进凋亡,并抑制迁移和侵袭,其可能是通过下调EZH2的表达来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眼外蔓延的发生率、与病理组织学的关系、临床和影像学特征以及影响愈后的因素。方法采用我院20年间诊治的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眼外蔓延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结果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眼外蔓延的发生率为15%。肿瘤在眼内呈扁平状生长者6例,蕈状生长者2例;上皮细胞型4例,梭形细胞型1力。本组随访患者5例表明预后与肿瘤大小、眼外蔓延程度、病理组织学分型有关。结论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早期可向眼外蔓延,并与病理组织学分型有关,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中华眼底病杂志,1999,15:30-32)  相似文献   

16.
坏死型葡萄膜黑色素瘤12例临床病理分析上海医科大学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病理室倪逴,马小葵在我们总结的120例葡萄膜黑色素瘤中,坏死型者是其中最少见的一种(10%),其他三型为梭形细胞型16例(13%),上皮样细胞型28例(22%),混合细胞型64例(5...  相似文献   

17.
葡萄膜与结膜色素性肿瘤核仁组成区银染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银染核仁组成区(AgNORs)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在结膜与葡萄膜色素性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或冒后评估上的价值. 方法:应用AgNORs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44例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10例结膜色素痣及10例结膜恶性黑色索瘤进行检测。 结果:结膜恶性黑色素瘤较色素痣AeNORs面积显著增加(P<0.05);葡萄膜恶性黑色索瘤AgNORs面积则按梭形细胞型、混合细胞型及上皮样细胞型顺序增加(P<0.05). 结论:AeNORs技术可能有助于结膜黑色素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井可作为葡萄膜恶性黑色索瘤预后评价的参数之一。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5,11:181-184)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结膜上皮细胞凋亡和炎症状态及其与2型糖尿病患者易患干眼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择2型DM患者35例(35只眼)为实验组、正常人25名(25只眼)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接受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泪膜破裂时间(BUT)及角膜荧光染色(FL)检查,采用印迹细胞法获得结膜上皮细胞,Annexin v-FITC/PI流式细胞技术(FCM)定量检测细胞凋亡;并用免疫印迹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结膜上皮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表达.结果 2型DM组BUT、SIt值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2型DM组FL较对照组明显增强(P<0.01);2型DM组结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强(P<0.01);TGF-β1和NF-κB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强(P<0.05);2型DM组结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与TGF-β1和NF-κB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2型DM组BUT、SIt值与结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及TGF-β1和NF-κB的表达呈负相关(P<0.01);2型DM组FL与结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及TGF-β1和NF-κB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 结论2型DM患者结膜上皮细胞凋亡和炎症明显增强,这可能是2型DM患者易患干眼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间α胰蛋白酶抑制物在脉络膜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洁  张虹  李鹏程  李涛 《眼科研究》2004,22(3):293-295
目的 探讨间α胰蛋白酶抑制物(ITI)在脉络膜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及与病理学分型和恶性程度、浸润能力的关系。方法 选择石蜡包埋脉络膜黑色素瘤组织28例,通过脱色素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进行ITI表达的检测。结果 ITI在瘤细胞胞浆中被检测到。梭形细胞型、混合细胞型、上皮细胞型ITI的阳性表达率依次降低。脉络膜黑色素瘤的恶性程度、浸润能力与ITI的表达呈负相关。平均吸光度值在各型脉络膜黑色素瘤中无明显不同。结论 脉络膜黑色素瘤表达ITI。其存在抑制了脉络膜黑色素瘤的恶化浸润和转移,且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其恶性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上皮细胞型和混合型葡萄膜黑色素瘤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及关键基因。方法:自GEO数据库中下载基因芯片数据集GSE22138,从中筛选出上皮细胞型和混合型葡萄膜黑色素瘤之间的差异基因,通过DAVID数据库对差异基因行功能富集分析;通过STRING及Cytoscape构建蛋白-蛋白互作网络并从中找出关键基因;cBioportal构建关键基因的协作基因网络;应用GEPIA数据库对关键基因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筛选到符合条件的差异基因241个。其中下调的基因116个和上调的125个。差异基因功能主要富集于细胞粘附、药物反应、凋亡的调控以及内皮细胞的增殖等方面。共筛选出10个关键基因,生存分析显示这些关键基因与葡萄膜黑色素瘤的预后有关。结论: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差异基因和关键基因进行分析,有助于阐释上皮细胞型和混合型葡萄膜黑色素瘤不同生物学特征及其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