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脑梗死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磁共振检查距发病时分为6h组,6h~组,24h~组,48~72h组,选取病灶中心以及对应的检测部位5×5像素大小区域,测定器ADC值,计算rADC值。结果不同时间点组内健侧和患侧ADC值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1),患侧显著低于健侧。组间ADC值以及r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I脑梗死超急性期就能显示出清晰异常信号,对脑梗死超急性期的诊断具有显著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梁俊兰 《河北医药》2009,31(11):1327-1328
目的评价低场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的价值。方法收集33例发病时间〈6 h,临床高度怀疑脑梗死的患者进行常规MRI和DWI扫描,对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DWI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为100%。结论低场强MR DWI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显示明显优于常规MRI。  相似文献   

3.
杨涟  周京民 《江苏医药》2005,31(6):478-478,F005
我院2004年3月-2004年9月采用低场磁共振在诊断急性、超急性脑梗死方面的资料做一总结,旨在分析低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超急性脑梗死影像诊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超急性期脑梗死的MRI表现,评价低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超急性期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发病时间小于6h,临床拟诊脑梗死的患者,均行常规MRI和DWI扫描,将获得的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DWI序列中超急性期脑梗死100%表现为高信号。结论低场磁共振DWI序列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非常敏感,对指导临床早期治疗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院神经内科120绿色急救通道(患发病-120出诊-检查:CT、MRDWI-治疗)早已开通,其目的是:尽早明确诊断,界定缺血半影区,确定治疗时间窗,通过溶栓或支持治疗,使梗塞区尽快恢复血供。而磁共振弥散加权在这通道中可发挥致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高场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在宫颈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5例无明显宫颈病变的健康志愿者及25例宫颈癌患者分别进行常规核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分析正常宫颈及病变的影像特点,测量病灶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结果 (1)15例健康女性宫颈ADC平均值为:内带(1.38±0.32)×10-3 mm2/s、中间带(1.41±0.26)×10-3 mm2/s、外带(1.41±0.08)×10-3 mm2/s;正常宫颈内带 ADC值低于中间结合带及外带肌层ADC值(P〈0.05),而中间结合带与外带肌层ADC平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0.05).(2)25例宫颈癌患者ADC平均值为(0.869±0.108)×10-3 mm2/s,明显小于正常宫颈ADC平均值(P〈0.05).结论 DWI图可明显观察宫颈癌病灶的位置、范围,作为常规MRI检查的有益补充,采用ADC值可有效地定量区分宫颈癌与正常宫颈,有助于宫颈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超急性脑出血与超急性脑梗死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对临床症状出现6h以内的超急性脑出血与超急性脑梗死患者各30例,二者DWI、ADC所有图像汇集PACS工作站,进行盲法分析,分析范围包括病灶信号特征、病灶周围信号情况及病变的形态、分布。结果超急性脑出血与超急性脑梗死的DWI、ADC图像特征存在明显差异。结论 DWI、ADC能提高超急性脑出血与超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9.
孙明霞  付加真 《首都医药》2009,16(20):30-30
目的阐明弥散成像技术诊断超急性、急性期脑梗塞的优越性。方法应用GE0.2T磁共振机,采用平面回波成像(EPI)的弥散成像技术,并结合传统MR成像技术(如T1WI、T2WI)分析115例早期脑梗塞患者的图像特点。结果8例超急性期脑缺血病例中,弥散成像序列显示为高信号,而常规的T1WI、T2WI序列病变区信号无明显变化,107例急性期脑梗塞病例,弥散成像序列及T2WI序列显示为高信号、略高信号,T1WI序列显示为低信号、略低信号。结论超急性期、急性期脑梗塞患者核磁检查尤为必要,而弥散成像序列对脑缺血病变高度敏感,可发现超急性期、急性期脑梗塞。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低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脑干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signaprofile0.2T永磁型低场磁共振设备对脑干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行MRDWI及常规MR扫描(FLairT1WIT2WI)。结果 60例超急性期脑干梗塞患者55例DWI表现为高信号,5例FLairT2WI表现为高信号,FLairT1WI均未见显示病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技术在诊断急性脑梗死中的价值。方法:分析31例临床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DWI图像,其中超急性期(小于4小时)3例,急性期(4~24小时)28例,观察和分析DWI图上异常信号的部位、强度和边界,选择并测量病变区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并与同层对侧相应正常部位影像进行比较。结果:(1)所有急性脑梗死病灶在DWI均表现为高信号。31例患者共诊断1cm以上急性梗死病灶39个;(2)随着b值的增加,弥散效果越好,梗死显示也越清晰。(3)梗死部位ADC值明显低于对侧相应部位,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磁共振DWI技术对急性脑梗死病变显示敏感性和准确性高,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高慧玲 《中国基层医药》2014,(20):3112-3114
目的:利用核磁共振成像( MRI)对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患者进行检查,分析MRI检查结果与患者病情的符合程度,探讨MRI扩散加权成像在脑梗死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04例初次发生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基本的MRI扩散加权成像检查以及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DWI )扫描检查,分析患病一侧病灶中心区、缺血半暗带、对侧镜像区的表观扩散系数与表观扩散系数比率。结果脑梗死患者病灶中心区、病灶中心的对侧镜像区、缺血半暗带、缺血半暗带的对侧镜像区的表观扩散系数分别为(3.783±1.032)×10-4、(7.992±0.828)×10-4、(6.588±0.717)×10-4、(8.292±2.046)×10-4;缺血半暗带的表观扩散系数有一定程度的减小,病灶中心区域的表观扩散系数有很大程度的减小,变化更加明显。患病<6 h患者病灶中心区、缺血半暗带表观扩散系数比率分别为(43.4±10.3)、(67.9±3.8);患病6~24 h患者病灶中心区、缺血半暗带表观扩散系数比率分别为(50.3±10.5)、(76.8±8.7);患病24~64 h患者病灶中心区、缺血半暗带表观扩散系数比率分别为(57.2±11.5)、(86.3±7.4);随着患病时间的增长,表观扩散系数比率逐渐上升,超急性期及急性期缺血半暗带区的表观扩散系数比率明显比病灶中心区域高。结论采用MRI的手段,应用表观扩散系数以及表观扩散系数比率这两个指标反映脑梗死患者的病情以及预测缺血半暗带的位置等,有很大的辅助作用,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脑梗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同时给患者的治疗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分析CT及MRI对脑梗死出血性转变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探讨MRI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脑梗死出血性转变患者40例,观察其CT及MRI表现,并将两者发现出血性转变的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 MRI检查发现HT者为40例, CT检查发现者为23例,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1.58, P〈0.05)。结论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的亚急性期MRI比CT更显优势,合理选择MRI,尽早发现出血性脑梗死从而调整治疗方案,为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低场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超急性期脑梗死及急性期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58例急性期不同时间段的脑梗死患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图像与常规扫描T1WI,T2WI和FIR信号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58例患者中,发病3 h内共8例,其中3例DWI出现稍高信号,占38%;3~6 h共10例,其中6例DWI见稍高信号,占60%;7~12 h共28例,其中26例DWI见高信号,占92%;13~24 h共12例,T2WI,FIR和DWI均见高信号占100%.结论 低场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与常规扫描对比,低场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早期脑梗死有较高敏感性及特异性.  相似文献   

15.
MRA与MRI联合检查对脑梗死的诊断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MRA与MRI联合检查对脑梗死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0例脑梗死患者行MRI平扫及MRA扫描检查,并对MRA原始图像进行MIP重建。结果80例患者均获得了清晰的MRI及MRA图像,用每一个患者的这两种检查所得图像相对比,总结分析其优缺点。结论MRI显示脑梗死部位,MRA显示梗死部位的血供情况,这为临床了解病情及诊断、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小脑梗塞的MR征象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我院1999~2003年94例经MR检查和临床治疗证实的小脑梗塞病例,其中52例行MRA检查,22例行Gd—DTPA增强扫描,对比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小脑上动脉(SCA)供血区梗塞49例,小脑前下动脉(AICA)供血区梗塞19例,小脑后下动脉(PICA)供血区梗塞46例,其中多血管供血区梗塞者分别列入各血管梗塞组。病灶大小以16~45mm为主,病灶形态主要为多发散在小斑片状和单发大片状。病灶信号为长T1长T2信号,行Gd—DTPA增强扫描,大部分呈斑片状或环状强化。MRA检查:异常发现主要为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基底动脉迂曲扩张。结论 小脑梗塞主要因为椎-基底动脉异常和心源性栓子,MR检查发现病灶并能准确定位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磁共振成像(MRI)与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80例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MRI和CT检查并对其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病灶检出情况和诊断医师的满意度.结果 MRI检查的检出率为97.50%,高于CT检查的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素艳 《中国当代医药》2012,(30):111+114-111,114
目的分析探讨CT、MRI诊断急性脑梗死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86例确诊为脑梗死或疑为脑梗死的患者资料,所有病例同时予以CT及MRI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手段的诊断结果。结果 MRI对脑梗死的检出率显著高于CT扫描(P〈0.05);脑梗死发病12h以内的患者,MRI检出率明显高于CT扫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对脑梗死的检出率高于CT,可联合CT作为脑梗死的最佳检查方法 。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低场强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诊断价值.方法 67例脑梗死患者经低场强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照检查.结果 低场强MRA对62例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与DSA相符,其诊断符合率为92.5%.结论 低场强MRA在诊断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方面具有很好的可靠性,具有安全、可靠和方便的优点,可为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