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枢椎齿突病变在日常工作中并非少见,由于枢椎齿突解剖位置特殊,给投照带来一定困难。怎样才能准确、清晰、方便的投照好枢椎齿突,对诊断枢椎齿突病变十分重要。我们在投照华氏位对听眦线与台面所成夹角过小的情  相似文献   

2.
颈椎斜位能够清晰观察椎间孔、椎弓根、钩椎小关节,常规的投照体位是:患者仰卧或俯卧在摄影台上,使颈椎的长轴方向与暗盒平行,其冠状面与台面成45°.中心线向头侧倾斜15°,对准第四颈椎射人暗盒中心.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如下颌骨升支、下颌角与颈椎间孔易重叠;仰卧、俯卧时肢体难控制造成角度不够;调整球管角度不准;寰枢椎关节病变时旋转运动功能受限制,使下部颈椎功能代偿旋转;中心线偏向头侧倾斜,造成椎间孔因骨质重叠形态有所改变等.往往难取得理想照片,从而延误诊断.我们结合教学实践,介绍几种简便的投照方法,供同仁参考. 胶片尺寸:5in×7in或8in×10in.  相似文献   

3.
仰卧颌顶位投照法能清楚显示颞骨岩部、乳突、颈动脉管及其它颅底的结构如卵圆孔、棘孔、枕骨大孔、蝶窦或颧弓、鼻中隔或下颌骨,寰椎与枢椎齿突也能得以清晰显示.所以是一种常用的投照方法,虽然CT扫描尤其是高分辨率CT扫描能清晰显示上述部位的精细解剖结构,逐步取代颅底常规X线摄片检查,但由于广大基层医院尚未购置CT机,因此传统X线平片摄影在基层医院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颈椎斜位能够清晰观察椎间孔、椎弓根、钩椎小关节,常规的投照体位是:患者仰卧或俯卧在摄影台上,使颈椎的长轴方向与暗盒平行,其冠状面与台面成45°。中心线向头侧倾斜15°,对准第四颈椎射入暗盒中心。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如下颌骨升支、下颌角与颈椎间孔易重叠;仰卧、俯卧时肢体难控制造成角度不够;调整球管角度不准;寰枢椎关节病变时旋转运动功能受限制,使下部颈椎功能代偿旋转;中心线偏向头侧倾斜,造成椎间孔因骨质重叠形态有所改变等。往往难取得理想照片,从而延误诊断。我们结合教学实践,介绍几种简便的投照方…  相似文献   

5.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X线平片是诊断颈椎病的重要检查手段之一,它是检查颈椎椎间孔、椎弓断裂、椎体滑脱以及小关节病变不可缺少的方法,在常规正侧位的基础上加照双斜位对于明确诊断就显得相当重要。以往的颈椎双斜位投照方法,由于位置关系,往往是下颌骨与上位颈椎相互重叠或者患者不合作使相应的椎间孔及椎弓根显示不清,而影响诊断。为此我们在摄影方法上结合病人的情况进行了必要的探讨,发现此方法的颈椎双斜位摄影图像显示更加清晰,更有利于临床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50套颈椎骨骼标本及30具尸体标本的解剖观察及对317例钩突放大斜位X 线征的测量,提出了钩突放大斜位片摄片方法。研究显示此法对钩突的骨质增生和钩椎关节退行性变所致椎间孔变小、变形并因此而引起的钩椎关节病的观察可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50套颈椎骨骼标本及30具尸体标本的解剖观察及对317例钩突放大斜位X线征的测量,提出了钩突放大斜位片摄片方法。研究显示此法对钩突的骨质增生和钩椎关节退行性变所致椎间孔变小、变形并因此而引起的钩椎关节病的观察可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8.
颈椎斜位体位角度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椎斜位体位角度的改进马巍陆利民尹兴王铁颈椎斜位体位角度据有关X线技术书记载〔1、2〕,俯卧位投照时身体冠状面与台面成45°角。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按此规定投照的颈椎斜位片,其下部椎间孔常常显示较窄,影响诊断,返照率较高。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随机抽取了...  相似文献   

9.
随着临床学科对颈椎病的深入研究,对颈椎的投照方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观察正位、侧位和左右斜位,而且在投照侧位的基础上往往要求要照过伸位、过屈位,为的是进一步了解椎间隙及椎间孔等的变化。以往我们在投照颈椎侧位时,多  相似文献   

10.
数字化颈椎双斜位X线摄影新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椎双斜位X线摄影是普放工作中常见投照体位 ,可分为后前斜位 (左右 )和前后斜位 (左右 ) ,临床上习惯称为颈椎双斜位。颈椎双斜位是检查颈椎椎间孔 ,椎弓断裂 ,椎体滑脱以及小关节病变不可缺少的方法。常规法颈椎双斜位摄影存在着不足 ,我们使用数字化X线机 ,对摄影方法进行了一些改进 ,使解剖结构上更加合理清晰。1 材料与方法1 .1 材料 使用北京低剂量数字化LDRD - 0 1医用诊断X射线机立体包箱式诊断床 ,X -线接收装置为多丝正比电离室探测器 ,另配有IMATION830 0型激光胶片打印机 ,直接打印出胶片。1 .2 投照方法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