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评价美罗培南初始治疗儿童急性白血病骨髓抑制期间中性粒细胞减少合并医院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41例急性白血病住院患儿接受强化疗或骨髓移植后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期感染,感染开始时即使用美罗培南,每次20 mg/kg,每8小时1次,持续静脉点滴3 h以上,观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美罗培南初始治疗儿童急性白血病骨髓抑制期间中性粒细胞减少合并医院感染的有效率为73.2%(30/41),痊愈率为61.0%(25/41),其中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痊愈率为70.6%(12/17).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1/41).结论 儿童急性白血病中性粒细胞减少合并医院感染时,美罗培南作为初始治疗疗效显著,安全性较好,可作为儿童急性白血病骨髓抑制期合并感染的首选药物之一.治疗无效者应高度注意是否合并真菌感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硫培非格司亭预防乳腺癌患者术后辅助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1日至2021年2月20日于淄博市中心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178例术后行表柔比星联合环磷酰胺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患者首次化疗及后续化疗48 h后皮下注射硫培非格司亭6 mg。动态监测血常规。统计每次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每次化疗结束后中性粒细胞出现最低值的时间、中性粒细胞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恢复至>2×109/L的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78例乳腺癌患者中3例患者仅完成3周期化疗,其余均完成4个化疗周期,所有患者在化疗后均预防性使用硫培非格司亭。所有化疗周期结束后,中性粒细胞减少至最低点的时间为(10.15±1.21) d,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6.77%,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为2.12%,中性粒细胞应用G-CSF恢复至>2×109/L的时间(1.85±1.3...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预防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3年7月在绵阳市中心医院就诊的60例急性ALL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进行干预,观察组采用PEG-rhG-CSF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儿化疗前及化疗3周后绝对中性粒细胞计数(ANC)和白细胞计数(WBC)水平,化疗后3周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开始时间、持续时间和结束时间,比较两组患儿化疗3周后在白细胞降低发生率、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N)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化疗3周后,两组患者的ANC、WBC水平均较化疗前升高,且观察组患儿的ANC、WBC水平分别为(6.77±4.22)×109/L、(9.17±3.36)×109/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34±2.34)×109/L、(8.91±3.56)×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4.
目的 本研究探讨低剂量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PEG-rhG-CSF)对于预防肺癌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2021年11月至2023年5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综合科收治的肺癌化疗患者40例作为一级预防组,在每周期化疗结束24h给予低剂量PEG-rhG-CSF 3mg进行预防性治疗;同时选择同期的肺癌化疗后前一周期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40例作为二级预防组,在第2个周期化疗后24h给予低剂量PEG-rhG-CSF 3mg进行预防性治疗,观察化疗后未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热及应用抗菌药物的比例及安全性评价。结果一级预防组患者治疗后31例(77.5%)未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9例(22.5%)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其中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2例(5.0%),1例合并抗生素治疗,1例因出现4级血小板减少导致化疗药物减量并化疗延迟。二级预防组治疗前1~2级中性粒细胞减少22例(55%),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18例(45%),1例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多西他赛与顺铂联合化疗治疗复发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共入选69例,采用第1天,多西他赛60mg/m2,第2天或分次给药,顺铂70~75 mg/m2,每3~4周为1个周期,连用2~4个周期。结果 8例因化疗毒副反应只进行1个周期化疗而无法评价疗效;部分有效14例,总有效率23.0%(14/61例),疾病控制率59.0%(36/61例),1年生存率14.5%(10/69例),中位生存期6.4个月。69例均可评价毒副反应,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下降100%,Ⅲ度以上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分别为81.2%(56/69例)、88.4%(61/69例),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34.8%(24/69例),贫血及血小板下降以Ⅰ、Ⅱ度为主。结论多西他赛与顺铂联合化疗治疗复发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有效,剂量限制毒性为粒细胞减少,毒副反应高可耐受。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预防性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对实体瘤患者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的影响及机制。方法按照使用糖皮质激素与否,将39例患者分为激素组(20例)和非激素组(19例),采用Annexin-Ⅴ/PI方法检测化疗前(第1天)、化疗后(第6天)外周血粒细胞凋亡,同时检测粒细胞表面Fas的表达,并观察它们与粒细胞数目变化的关系。结果 (1)激素组化疗后粒细胞Fas表达高于化疗前(P<0.05),粒细胞计数、凋亡率差异前后未见统计学意义;非激素组化疗后粒细胞计数低于化疗前,凋亡率、Fas表达均高于化疗前,差异可见显著性差异(P<0.05)。(2)化疗前中性粒细胞计数与凋亡率负相关(r=-0.370,P=0.020);非激素组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凋亡率与Fas表达正相关(r=0.518,P=0.023)。(3)激素组、非激素组第6天粒细胞下降的患者分别为45%(9/20)、89.5%(17/19);而第8天粒细胞下降的患者分别为50%(10/20)、100%(19/19);激素组粒细胞下降的患者比例均低于非激素组(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可以影响化疗药物对中性粒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抑制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这个作用可能不全是通过Fas途径诱导凋亡导致的。临床上使用糖皮质激素的化疗患者粒细胞减少的规律不同于未用激素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乳腺癌术后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3例乳腺癌术后化疗后骨髓抑制患者按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2组: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2组化疗前24 h均给予地塞米松片7.5 mg口服,2次·d^-1,连续3 d。化疗前30 min给予盐酸昂丹司琼8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中静脉滴注。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化疗48 h后开始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观察2组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数减少、血小板减少、血红蛋白减少及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发生率的情况。结果 治疗组血小板减少、血红蛋白减少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43.8%比0.0%、45.2%,均P>0.05);治疗组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数减少和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68.8%、59.4%、65.6%比96.8%、93.5%、83.9%,均P<0.05)。结论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乳腺癌术后化疗后骨髓抑制,能有效控制肿瘤术后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发生,减少感染机会,能保障化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8.
郭银谋 《临床医学》2020,40(7):92-95
目的 探讨在宫颈癌和卵巢癌患者化疗中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对中性粒细胞缺乏的预防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所收治宫颈癌、卵巢癌行化疗治疗患者75例,其中38例(对照组)患者在化疗期间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 G-CSF) 5 mg/kg皮下注射,37例(观察组)患者在化疗期间取PEG-rhG-CSF 100 mg/kg皮下注射,对两组患者化疗期间外周血象进行检测,对其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进行计算,统计患者的粒细胞缺乏发生率、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在化疗开始后第3天时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出现一过性下降,在5~7 d达到相对最低值,在7~14 d逐渐回升,在化疗第14天时两组患者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均回复到化疗开始前水平;两组患者在化疗第1、3、5、7、14天时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患者Ⅲ度粒细胞缺乏症发生率为10. 81%(4/37),与对照组患者(13. 16%,5/38)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 05);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化疗期间骨骼肌肉疼痛、皮疹、恶心/呕吐、低热/乏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PEG-rhG-CSF可有效降低宫颈癌、卵巢癌患者化疗期间粒细胞缺乏/减少的发生风险,具有同rh G-CSF相当的药物效果,但其操作更为简便,仅需一次注射即可维持有效血药浓度,对于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极低出生体重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治疗的极低出生体重儿。根据生后第一周内有无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分为早发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无早发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病例; 同时根据第一周后有无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分为晚发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无晚发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病例。分别对其临床情况进行比较, 对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共108例患儿纳入本研究, 平均胎龄(30.1±2.2)周, 平均出生体重(1188±216)g。其中32例发生早发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53例发生晚发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早发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孕母妊娠期患高血压疾病发生率高于未发生早发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59.4%比31.6%, P=0.007)。晚发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胎龄小于未发生晚发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29.5±2.3)周比(30.6±2.0)周, P=0.009];出生体重低于未发生晚发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1123±212)g比(1251±201)g, P=0.002];早发感染、晚发感染的发生率均高于未发生晚发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50.9%比30.9%, P=0.034;100%比43.6%, P < 0.001)。早发感染患儿中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高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45.5%比25.0%, P=0.045)。  结论  早发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与晚发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危险因素不同。孕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可能是早发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危险因素; 小胎龄、低出生体重、早发感染和晚发感染可能是晚发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后感染相关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由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减少所引起的医院感染,为医院感染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我院血液科2001年1月~2004年12月住院的40例均由临床、血象、骨髓细胞学检查确诊并接受治疗的急性白血病患儿进行研究统计。结果:本组40例530例次化疗患儿中,发生感染144例次,感染例次率为27·1%,发生医院感染70例次,占总感染例次的48·6%,感染部位及器官以呼吸道、胃肠道、败血症、皮肤及口腔多见;病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0·1×109/L发生感染107例次,占总感染例次的74·3%;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为0·1~0·5×109/L发生感染29例次,占总感染例次约20·1%;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为0·5~1·0×109/L发生感染6例次,占总感染例次的4·1%;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1.0×109/L发生感染2例次,占总感染例次的1·4%。结论:儿童急性白血病医院感染率高,因此,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是提高儿童急性白血病治疗水平和延长患儿生存期的重要手段;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减少及继发免疫功能低下,使患儿并发医院感染发生率高、程度重、范围广;因此,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减少是并发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喻德雅  周光华 《医学临床研究》2007,24(10):1689-1691
[目的]探讨国产多西紫杉醇(多帕菲,齐鲁制药)单用以及多帕菲 顺铂联合化疗方案对非小细胞肺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以进口多西紫杉醇(泰索帝) 顺铂联合化疗方案作对照.[方法]患者随机分入多帕菲单用组(A组,41例);多帕菲40 mg/m2静脉滴注,qw×6,每8周为1周期;多帕菲 顺铂组(B组,40例);多帕菲75 mg/m2静脉滴注,d1 顺铂80 mg/m2,静脉滴注分3 d用,每21 d为1周期;泰索帝 顺铂组(C组,43例);泰索帝75 rag/m2静脉滴注,dl 顺铂80 mg/m2,静脉滴注分3 d用,每21 d为1周期.[结果]入组的124例中116例可评价疗效,A、B和C组有效率分刺为17.95%、21.62%、25.00%.B和C组有效率相似.不良反应主要有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粒细胞减少性发热、其他发热、脱发、恶心呕吐和乏力.C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高于B组,两组同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余不良反应两组相似.[结论]国产多西紫杉醇(多帕菲) 顺铂与进口多西紫杉醇(泰索帝) 顺铂两联合化疗方案相似,时非小细胞肺癌有一定疗效,且毒性可耐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期并发革兰阳性菌感染利奈唑胺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8例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恶性血液病患者,在明确诊断并发革兰阳性菌感染后,给予利奈唑胺注射液治疗。同时观察用药前后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患者经利奈唑胺治疗,痊愈50%(14/28),显效28.3%(8/28),进步7.1%(2/28),无效14.2%(4/28),临床有效率78.6%。细菌清除率78.6%(21/28)。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2%(4/28),其中临床不良反应2例(7.1%,2/28),主要为胃纳减退等胃肠道反应,实验室检测异常2例(7.1%,2/28),表现为一过性血小板减少。结论利奈唑胺是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期并发革兰阳性菌感染的良好选择,患者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探讨白血病患儿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伴发热时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我院2004年10月~2007年12月的白血病患儿化疗后粒缺不伴发热者(A组),粒缺伴发热者(B组)及粒缺发热伴败血症者(C组)的hs-CRP血清水平。结果:A组(不发热组)hs-CRP血清水平为(5.37±4.65)mg/L,B组(发热组)为(74.05±48.35)mg/L,C组(败血症组)为(122.00±66.32)mg/L。A组与B组、C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1)。结论:hs-CRP血清水平可作为儿童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细菌感染的监测指标,对儿童白血病化疗后粒缺发热伴败血症的早期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儿化疗后并发肛周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提出相应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8年9月在我院接受化疗的急性白血病患儿22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化疗后并发肛周感染30例,感染率为13. 64%,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白血病患儿化疗后并发肛周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男)、白血病类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 5×109/L是急性白血病患儿化疗后并发肛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化疗效果(完全或部分缓解)是急性白血病患儿化疗后并发肛周感染的保护因素(P 0. 05)。结论急性白血病患儿化疗后并发肛周感染与性别、白血病类型、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与化疗效果等因素有关,需加以重视,制定相应护理对策,以减少肛周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15.
中性粒细胞是抵御病原菌的第一道重要防线。中性粒细胞由骨髓造血祖细胞产生,在外周血内其半衰期约7~8 h。中性粒细胞前体细胞的高增殖活性和外周中性粒细胞的高度更新特性,使其成为迅速杀灭体内增殖细胞的细胞毒制剂的靶细胞。因此,接受化疗的癌症病人具有高度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风险。中性粒细胞减少是癌症化疗中的严重副作用,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是致命感染的重要风险因素。体温≥38·2℃和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0·5×109/L,需要住院及静脉注射抗生素治疗。病人中性粒细胞计数低于1·0×109/L持续1 w,发生感染的机会为50%,如…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卡泊芬净治疗白血病患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伴发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9例白血病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伴发热,疑为侵袭性真菌感染,使用卡泊芬净首次剂量70mg·m^-2·d^-1,维持剂量50mg·m^-2·d^-1。其中4例合用脂质体两性霉素B2mg·m^-1·d^-1;持续治疗15~40d;观察用药前后不同时间患儿临床症状、体征,肝。肾功能、电解质和胸部CT的变化。结果卡泊芬净治疗I临床总有效率为88.8%,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1.1%,联合用药的起效快,疗程短。结论卡泊芬净治疗9例患儿有效率高,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是治疗白血病患儿发热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7.
化疗致发热性中性粒细胞严重减少的治疗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febrile neutropenia,FN)是肿瘤化疗患者最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限制了化疗药物的用量和化疗的连贯性.部分患者常因此而推迟或中断治疗,使疗效大大降低,还有患者甚至因此并发重度感染而死亡.实际上感染的发生率及严重性在很大程度上与中性粒细胞减少密切相关.肿瘤患者并发感染最常见的疾病是肺炎、败血症和腹膜炎.泌尿系感染、口腔溃疡和皮肤带状疱疹也不少见.据报道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有4%~21%的死亡率[1].本文就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治疗策略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以吡柔比星(THP)为主的化疗方案(CTOP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59例接受CTOP方案化疗的NHL患者,低剂量组26例,THP用量23~35 mg/m2(40~60 mg);高剂量组33例,THP用量40~75 mg/m2(60~120 mg),其余用药相同。重复使用2~8疗程(平均4疗程),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低剂量组完全缓解13例,部分缓解3例,总有效率61.5%;高剂量组完全缓解20例,部分缓解6例,总有效率78.8%;骨髓抑制、Ⅲ~IV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分别为30.8%和27.3%;近期无患者出现心脏毒性,两组各有2例发生药物性肝功能损伤。结论CTOP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标准剂量化疗。  相似文献   

1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4):539-540
目的探讨两性霉素B治疗白血病化疗后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的临床疗效,分析对炎症因子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白血病化疗后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两组患者均在化疗后根据粒细胞缺乏情况进行抗真菌药物治疗,其中对照组使用米卡芬净,观察组采用两性霉素B。对比两组患儿临床疗效,观察比较化疗前后的中性粒细胞数、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64.29%,低于观察组的89.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hs-CRP、IL-6水平、中性粒细胞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s-CRP、IL-6水平均提高,中性粒细胞数均减少,且对照组变化幅度大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高于观察组,但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滴注两性霉素B治疗白血病化疗后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可有效抗感染、抑菌,提高免疫力,降低炎症因子,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肿瘤患者预防性使用硫培非格司亭对化疗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化疗后预防性使用硫培非格司亭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的恶性肿瘤患者288例。根据选取升白药物的不同,将入组患者分为使用硫培非格司亭组(试验组,184例)和使用rhG-CSF组(对照组,104例)。收集并记录患者信息,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试验组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和白细胞计数(WBC)降到正常值范围以下天数及化疗后ANC和WBC恢复到到正常值范围所需天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ANC和WBC恢复到正常值范围后的维持天数多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骨髓抑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高于试验组(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预防性使用硫培非格司亭能够较好地减少肿瘤化疗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尤其是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