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7):161-164
骨折是骨科临床最常见的疾病,指骨的力学完整性丧失,同时也包括局部软组织与血管的损伤。骨折愈合是指对骨组织创伤局部的修复,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一面清除破坏,一面再生修复,其本质就是骨折断端发生的骨重建塑型过程。由成骨细胞主导的骨形成与由破骨细胞主导、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共同调控的骨吸收在骨重建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有关两者与骨折愈合的关联性未见系统报道。本文以细胞生物学功能为出发点,从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对骨形成、骨吸收的影响入手对成骨/破骨细胞与骨折愈合的关联性做系统性综述。  相似文献   

2.
尺桡骨骨折骨不连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尺桡骨骨折骨不连的手术失败原因和再手术治疗的方法。方法:2000年1月~2004年8月收治的尺桡骨骨折骨不连26例,分析其失败原因,并重新植骨固定,控制尺桡骨旋转。结果:所有病例经12~24个月的随访,平均18.7个月,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结论:尺桡骨骨折骨不连的主要原因是骨折固定不确实,造成骨吸收所致,3.5mmDCP钢板固定、植骨,合理可靠,是治疗尺桡骨骨折骨不连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骨不连是指连续观察3~9个月,X线片示骨折端未见骨痂生长,及骨折端有骨吸收迹象.骨不连是骨折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尽管骨折治疗技术日益提高,但是仍然有5%~10%的骨不连发生率[1].近3年来我们对35例骨不连及延迟愈合患者,股骨10例,胫骨19例,肱骨5例、腕舟骨1例,均采用骨折端局部注射金葡素,取得良好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锶盐在治疗骨质疏松症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妇女骨质疏松的一个普遍原因是绝经后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骨代谢加快,造成骨形成与骨吸收之间的失平衡。大部分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是基于抗骨吸收作用的机制,减少过度的骨代谢,维  相似文献   

5.
我科采用骨圆针三角式骨水泥外固定架治疗儿童骨股颈骨折共5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该方法根据儿童骨股颈骨折的特点,并吸收了直用盘式三角外固定架治疗成人骨股颈骨折及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优点,方法简单,操作容易,值得推广应用。先介绍如下:临床资料本组5例,年龄:8-17岁。骨折类型:颈中骨折2例.基底骨折2例,头下骨折1例。伤后距手术时间5天以内2例,半月以内2例,1月以内1例。  相似文献   

6.
骨质疏松是一种骨代谢性疾病 ,多见于老年人 ,尤其绝经期后的妇女 ,是老年骨折、腰背痛的常见病因。随着世界人口的老龄化 ,骨质疏松已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病之后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它的基本特征是单位体积骨量减少 ,骨微细结构破坏 ,骨折危险性增加。发病机理是骨重建失衡所致。在人的一生中 ,骨骼和其它器官一样不断地进行着新陈代谢 ,它周而复始地吸收与形成 ,在幼儿期骨骼形成的速度比吸收速度快 ,骨量稳步上升。青春期后由于骨内激素增加 ,大量新骨积存 ,大约 2 0岁左右骨量的积累达到高峰。 30~ 4 0岁后骨内膜吸收加快 ,钙从…  相似文献   

7.
<正>骨质疏松症(osto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强度降低、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的全身代谢性骨病~([1])。骨转换率增高,骨形成低于骨吸收是导致绝经后OP的主要机制~([2])。福美加是一种能抑制骨吸收、降低骨转换率抗OP药物,  相似文献   

8.
<正>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致使骨的脆性增加及易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临床表现以疼痛为主并见身高变矮、驼背、骨折以及呼吸系统障碍。世界卫生组织将双能X线骨密度(BMD)仪(DXA)腰椎和髋部BMD作为诊断标准。临床治疗主要使用促进骨形成药物及抑制骨吸收药物。抑制骨吸收药物尽管很少增加骨质量,但能显著降低骨折发生率;促进骨形成药物虽可增加骨密度,但对骨折的影响尚在研究中。近期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也有了较为显著的疗效。本文就其目前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方法及其进展综述如下。1治疗药物及方法: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主要有:基础治疗  相似文献   

9.
降钙素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建强 《医学综述》2011,17(12):1860-1862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该类药物初步可分为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促进骨钙化三大系列。现就降钙素(抑制骨吸收药)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作用、用法、用量以及与其他类药物联合应用进行综述,重点阐述降钙素不仅可抑制骨丢失,还可促进骨折愈合、消除骨痛。  相似文献   

10.
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iod hormone ,PT H )和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肽(parathyriod hormone‐related peptide ,PT HrP)是骨代谢过程中重要的调节因子。骨代谢包括骨形成和骨吸收两个过程。当骨吸收超过骨形成时,会引起骨量丢失,导致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和骨组织细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疾病[1],是一种系统性、全身性骨病,临床表现为骨骼疼痛,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因而减少骨折是抗骨质疏松治疗的主要目的。临床有促进骨形成(PT H、PT HrP和锶制剂等)、抑制骨吸收(双膦酸盐、降钙素和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等)、促进骨矿化(钙制剂及维生素D等)3类药物用于治疗骨质疏松,其中抑制骨吸收类药物,只能延缓疾病的发展,并不能治愈骨质疏松,因此促进骨形成且增加骨量的药物对临床应用更具有价值。本文就 PT H、PT HrP的促进骨形成的作用及机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高分辨率CT冠状及横断位扫描在鼻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CT(HRCT)冠状及横断位扫描在鼻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例鼻骨骨折患者均行X线和冠状及横断位HRCT扫描检查,回顾性分析X线及HRCT对鼻骨骨折的诊断价值。结果X线检查确诊鼻骨骨折13例(其中粉碎性骨折5例);20例患者经CT检查均发现鼻骨骨折,其中粉碎性骨折13例,线性骨折7例;合并上颌骨额突骨折5例,上颌窦骨折4例,额骨骨折1例,眼眶壁骨折4例,鼻中隔骨折1例,筛窦纸板骨折2例,鼻额缝分离1例。结论HRCT冠状及横断位扫描对鼻骨骨折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鼻骨骨折的常规和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张英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0):2589-2590
目的:探讨64排CT图像软阅读在鼻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灯箱阅读和工作站软阅读回顾性分析60例鼻骨骨折病人,比较灯箱阅读和工作站软阅读诊断鼻骨骨折的差异。结果:采用灯箱阅读和工作站软阅读两种方法诊断鼻骨骨折,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工作站软阅读可以明确诊断有无鼻骨骨折、可以准确区分鼻骨孔、鼻骨缝、鼻额缝和线性鼻骨骨折,可以准确诊断鼻骨骨折方向,骨折多少及骨折移位情况。结论:工作站软阅读在鼻骨骨折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王宇 《黑龙江医学》2012,36(6):432-433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鼻骨骨折合并鼻中隔骨折复位的治疗。方法①鼻骨骨折复位术;②鼻中隔成形术。结果术后19例患者均治愈,其中所有患者鼻中隔骨折矫正理想,无鼻中隔穿孔及血肿等并发症,随诊3个月无复发;2例鼻骨骨折复位欠佳,病人系鼻骨粉碎性骨折,于术后1周再次行单纯鼻骨复位后,外鼻形状满意。结论经鼻内镜鼻骨骨折复位及鼻中隔成形术治疗鼻骨骨折合并鼻中隔骨折,定位准确,同时保留了鼻中隔的支架功能,改善了鼻腔功能,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分析Tini-形状记忆合金接骨器治疗肢体创伤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切开复位,形状记忆合金接骨器内固定治疗肢体创伤性骨折174例;结果:174例经(6-18)个月的随访均在术后3个月内有连续骨痂通过骨折线,功能恢复良好,结论:Tini-形状记忆合金接骨器手术中不钻孔,不用螺钉,对髓内血管及内膜无损率,固定可靠,手术简便,功能恢复快,尤其适用于粉碎性骨折,但此法不适用于少儿,扁平骨,干骺及不规则部位骨折,取出经普通接骨板难。  相似文献   

15.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跟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宇  金刚  卢道延  徐益明  葛高华  邵瑾 《河北医学》2008,14(10):1184-1187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分析30例跟骨骨折的螺旋CT三维重建的表现、CT分型,根据分型指导临床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结果:多层螺旋CT能清楚显示各型跟骨骨折,明确骨折线的走行、骨折片的数目,可发现X线平片不能看到的关节腔内骨折片,关节囊和软组织显示清晰.结论:跟骨骨折的多层螺旋CT检查能准确的对跟骨骨折进行分型,为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的估计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比较x线、cT和MRI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68例骨折患者的影像资料(包括x线平片、CT和MRI)。应用X2检验对x线平片、CT和MRI显示骨折敏感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68例患者的408处骨折中,x线平片、CT和MR/显示骨折数目分别为298、396和406处。CT和MRI显示骨折敏感度相近(x2=0.17,P〉0.05),2者均优于x线平片(x2值分别为15.01和14.46,P值均〈0.05)。MRI除显示骨折外,显示骨挫伤163例,韧带损伤65例,脊髓损伤37例,关节腔及关节囊积液(血一液平)46例,骨折累及软骨33例。结论:MRI能发现x线平片和CT不能显示的骨髓、软骨、韧带及脊髓等损伤。骨折合并痘及骨折分期诊断价值优于x线平片和CT。  相似文献   

17.
核素骨显像在应力性骨折、隐性骨折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红 《重庆医学》2007,36(14):1413-1413,1447
目的 研究核素显像在应力性骨折、隐性骨折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2例临床怀疑存在应力性骨折或隐性骨折患者的X线片、SPECT核素骨三相检查的资料,分析二者(X线、核素显像)的影像学表现及与病变好发部位的相关性.结果 (1)所有患者均在X线片阴性结果的情况下再进行了核素骨三相扫描,最后诊断应力性骨折12例,隐性骨折8例,正常2例;(2)SPECT核素骨三相扫描血流相、血池相显示骨折部位血供增加,延迟相表现为骨折处异常放射性聚集;(3)应力性骨折或隐性骨折好发部位均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均好发于骨骼生物力学上的薄弱区.结论 应力性骨折多为不完全性骨折 ,有些仅仅涉及到皮质,故在疾病的初期,X光片多为正常影像;隐性骨折多由于部位隐蔽,或太小骨折而导致X射线检查难于发现异常.核素显像主要显示的是功能性的异常,尤其骨三相扫描还可显示病变的血供改变情况,对于发现病灶非常敏感,故要早期诊断应力性骨折或隐性骨折核素骨显像是一很有必要的检查手段,尤其是在X光片为阴性结果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18.
CT检查在诊断鼻骨骨折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庭红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8):1237-1238
目的:分析CT检查在诊断鼻骨骨折中的作用。方法:对同时行普通X线和冠状位CT检查的40例疑似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40例病例中冠状位CT诊断28例骨折,优于普通X线诊断20例,冠状位CT不仅能显示哪侧骨折而且能显示骨折移位情况,对复位起指导作用,结合横断位扫描能显示鼻区并发症。结论:冠状位CT扫描不仅可以提高鼻骨骨折的诊断率而且能对复位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骨皮质剥离加Phemister植骨治疗内固定术后骨不连、骨延迟愈合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6年2月~2012年10月采用骨皮质剥离加Phemister植骨的方法治疗的四肢长骨干骨折内固定术后骨不连、骨延迟愈合患者12例.根据骨折部位不同,植骨前分别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及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对患者术后情况进行随访,统计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及关节功能情况.结果 本组1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38个月,平均23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无感染、骨髓炎、骨化性肌炎,内固定松动、钉板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本组12例患者中9例骨关节功能为优,肱骨骨折1例(肩、肘),尺、桡骨骨折4例(肘、腕),胫骨骨折2例(膝、踝),股骨骨折2例(膝);良2例,1例桡骨骨折患者腕关节功能为良,1例胫腓骨骨折患者膝关节功能为良;1例胫骨骨折患者踝关节功能差.骨折植骨术后各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1.7%(11/12).结论 骨皮质剥离加Phemister植骨治疗内固定术后骨不连、骨延迟愈合均获骨性愈合,关节功能良好,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腕骨和跗骨骨折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腕骨和跗骨骨折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方法对36例腕骨和跗骨骨折的病人进行X线平片、轴位CT及螺旋扫描后多平面重组(MPR)检查。结果X线平片对骨折线的显示率为78%,轴位CT与MPR对骨折线的显示率为100%;X线平片与轴位CT对骨片移位的显示率为40%,轴位CT与MPR对骨片移位的显示率分别为80%、100%。结论X线平片、轴位CT与MPR相结合,可提高腕骨和跗骨骨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