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微血管减压术辅以异常肌反应电生理监测治疗面肌痉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Gao J  Li KZ  Guo Y  Dou WC  Li YN  Wang RZ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41):2920-2922
目的 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手术中,辅以异常肌反应电生理监测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北京协和医院于2009至2010年对47例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均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手术过程中间断电刺激患侧面神经颧支,记录同侧口轮匝肌肌电位的变化情况.手术后随诊5~22个月.结果 47例患者在手术开始时,均可在痉挛侧记录到异常肌反应信号.在手术过程中的不同阶段里,42例患者痉挛侧异常肌反应信号消失(其中4、9及29例患者的异常肌反应信号分别于剪开硬膜时、分离蛛网膜时、垫开责任血管时消失);全部42例患者术后未再发作面肌痉挛.5例患者异常肌反应波形在手术结束时仍未消失;随访中发现其中2例患者的面肌痉挛症状完全消失,3例患者痉挛程度较术前明显缓解.结论 显微血管减压手术中辅以异常肌反应电生理监测,可帮助判定责任血管,提高手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吴广源 《医学综述》2014,20(20):3786-3788
目的研究面肌诱发肌电图在评估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面肌痉挛患者60例纳入研究,根据显微血管减压术后的面肌诱发肌电图检查结果分为下颌缘支-眼轮匝肌(MD-OC)反应阳性的30例患者作为阳性组和MD-OC反应阴性的30例患者作为阴性组,均应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随访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结果术后1周时和术后6个月随访过程中,两组患者治疗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2.533,15.353,P<0.05)。阳性组患者术后的躯体、心理、社会、认知功能及生活总质量评分均明显低于阴性组[(68.4±9.1)分vs(75.1±11.3)分、(59.8±7.3)分vs(65.3±9.3)分、(63.3±9.4)分vs(71.8±11.3)分、(56.3±8.9)分vs(62.8±7.7)分,P<0.05]。结论面肌诱发肌电图能够较好地评价显微血管减压术后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对于患者病情的评估具有积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下显微血管减压术与传统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延迟愈合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两年来治疗面肌痉挛病例;前期采用传统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47例,与后期在神经内镜辅助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41例;并分别统计分析两种手术方式所发生的延迟愈合的概率,经过手术治疗后2年回访症状好转为有效。结果前期47例中有29例术后症状立即消失,10例术后1周症状消失,6例术后3个月症状缓解,2例术后2年回访症状无明显改善;后期41例中有35例术后症状立即消失,3例术后1周症状消失,2例术后3月症状消失,1例术后2年症状缓解,无无效病例。结论神经内镜辅助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较传统单纯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能明显减小延迟愈合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监测异常肌反应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监测异常肌反应的意义。方法:32例面肌痉挛患者在异常肌反应监测下行微血管减压术,观察术中异常肌反应消失与手术疗效的关系。结果:术中有27例在隔离责任血管与面神经后异常肌反应消失,其中术后面肌痉挛立即消失26例,另1例随访期间面肌痉挛消失;5例隔离责任血管与面神经后异常肌反应未消失,其中术后仅1例面肌痉挛立即消失,随访期间又有2例缓解。结论:术中异常肌反应监测可以客观地判断减压效果,提高手术治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异常肌反应监测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1例面肌痉挛患者在异常肌反应监测下行微血管减压术,观察术中异常肌反应消失与手术疗效的关系.结果 在微血管减压术中,异常肌反应中下颌缘支-眼轮匝肌反应即刻消失者,相比较于仍然存在者,临床效果好,复发率低.结论 术中异常肌反应监测可以客观地判断减压效果,提高手术治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面神经远端血管压迫对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95例面肌痉挛患者,共检测出35例远端血管压迫HFS患者,对其给予显微血管减压术。结果术后35例患者中,LSR消失30例,占85.71%;未消失5例,占14.29%。面肌痉挛消失28例,占80%;未消失7例,占20%。35例患者术后并发症:听力损伤3例;颅内感染1例;面部麻木2例;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7.14%。结论面神经远端血管压迫可显著影响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的治疗效果,因为远端血管压迫同样影响面神经传导的兴奋性,故根据LSR各项监测结果给予适当的远端血管减压治疗,可有效治疗HFS,并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辅助下的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内镜辅助下运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探查面神经并分离责任血管,在微血管与面神经间垫入Teflon涤纶绵.结果:术后面肌痉挛立即消失79例,15例面部仍有不同程度抽搐的患者症状在术后1 ~22周内消失,2例随访至今患侧面部仍有轻度抽搐,无永久性并发症.结...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手术技巧和疗效。方法分析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32例经验及疗效。结果30例术后症状完全消失,2例延迟治愈,治愈率100%。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面肌痉挛可靠、有效的方法,手术技巧的改良可以提高治愈率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手术技巧以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面肌痉挛患者的手术操作、疗效以及并发症。结果术中将微血管隔开、减压后,绝大部分症状术后得到缓解甚至消失。无面肌瘫痪、脑脊液漏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是治疗面肌痉挛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患者的诊治情况及术后疗效.结果 3例患者MRI检查及术中均见血管对面神经和三叉神经的压迫,给予微血管减压后,症状在术后3月内完全消失.无面肌瘫痪、听力下降及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MVD是治疗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治疗方法.术前MRI检查可明确诊断并指导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治疗的术前评估和手术技巧。方法:选择67例经MRTA检查确认面神经REZ存在责任血管的面肌痉挛患者,采用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微血管减压治疗,对比观察术中发现责任血管情况。并随访分析手术疗效。结果:67例术中在面神经REZ均发现了责任血管并进行了充分减压,术后面肌抽搐立即停止37例.2周内停止9例,2个月内停止12例。2例术后轻度面瘫及3例术后耳鸣经对症治疗1周内恢复,1例存留听力下降,无颅内感染等其它并发症。随访3~48个月(平均10个月),1例复发并较术前加重,3例症状改善不佳(抽搐频率减少〈50%)。4例明显改善(抽搐频率减少〉50%),抽搐症状完全消失59例。总体有效率94.O%。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血管源性面肌痉挛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前MRTA评估、术中准确判定责任血管并充分减压有助于提高手术疗效.而责任血管穿行于面听神经之间是影响手术疗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邵珠平  鲍波  施鹏  于效良 《现代医学》2014,(11):1348-1350
目的:探讨锁孔入路微血管减压术对原发性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锁孔入路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62例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62例患者术前均行磁共振血管断层成像(MRTA)检查确定受压迫血管。结果:术后面肌痉挛立即消失54例,1周内消失2例,1个月内消失3例,3个月内消失2例,半年内消失1例。随访1~2年,复发1例。术后发生脑脊液漏2例,迟发性面瘫2例,听力下降3例。结论:锁孔入路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安全、创伤小、有效率高,可作为原发性面肌痉挛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异常肌反应(AMR)监测在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面肌痉挛(HFS)中的作用,比较监测组与未监测组的近期和远期疗效差别.方法 234例HFS患者接受了纤微血管减压手术手术,其中AMR监测组199例,AMR未监测组35例.本研究中男68例,女166例;年龄25~76岁,平均(45.2±12.5)岁.麻醉诱导后不使用肌松剂.采取刺激面神经颧支,记录同侧颏肌电反应的方法.刺激和记录电极均使用针状电极.刺激参数恒定为:方波刺激.波宽0.1 ms,频率1 Hz,强度5~20 mA.分析AMR监测结果与术后疗效的关系,比较监测组和未监测组的疗效差异.结果 监测组患者均记录到特征性的AMR波形.术中面神经根减压后AMR消失165例(82.9%),未消失34例(17.1%),AMR消失组的疗效明显好于AMR未消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监测组和未监测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监测组疗效优于未监测组.结论 AMR监测有助于鉴别责任血管,评估即刻减压效果,能够提高HFS患者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从电生理学角度研究异常肌反应(AMR)形成的机制.方法 收集15例接受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特发性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记录电刺激面神经下颌缘支引起的同侧眼轮匝肌肌电反应(即AMR);电刺激颅内面神经压迫点,分别在面神经下颌缘支以及同侧眼轮匝肌上记录刺激引起的神经传导电位和肌电.分析各波形的潜伏期以及血管减压术后各波形的变化情况.结果 刺激面神经下颌缘支时,在眼轮匝肌上记录到的AMR平均潜伏期为(10.49±0.35)ms;刺激颅内面神经压迫点时,下颌缘支诱发电位波形的平均潜伏期为(3.99±0.18)ms,眼轮匝肌肌电波形的平均潜伏期为(4.62±0.32)ms.AMR平均潜伏期大于刺激神经压迫点后在下颌缘支与眼轮匝肌上记录到的波形平均潜伏期之和(P<0.05).充分减压后,有14例(93.3%) AMR波完全消失.结论 压迫血管可能参与了面肌痉挛异常电传导通路,是导致面肌痉挛发作的一个必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时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方法:经过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检查后,对有血管压迫者的327例面肌痉挛患者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随诊比较疗效,分析手术操作与手术并发症的关系。结果:术后症状立即消失256例,1周内消失29例,1个月内消失21例,半年内消失9例,1年内消失1例,观察1年7例症状减轻,无效2例,复发2例;49例发热,6例脑脊液漏,29例有迟发性面瘫,7例听力丧失,4例轻微共济失调。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面肌痉挛的有效方法,正确的手术方式有助于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MVD)后面瘫的发病情况、病因、治疗、预后等.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4年1月~2013年7月行MVD治疗面肌痉挛后出现面瘫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面瘫的发生时间、持续时间、预后等情况.结果 197例患者中出现术后即刻面瘫5例,迟发性面瘫7例,经药物等治疗后均治愈.结论 MVD术后面瘫并不少见,预后良好,采取相关措施降低其发生率有助于提高面肌痉挛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半面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患者颅内责任血管与面神经之间的解剖关系,为HFS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提供临床解剖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经MVD治疗的HFS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面神经受压迫是否存在责任血管及其来源与走向,并总结MVD治疗HFS的效果。结果78例HFS患者中77例(98.72%)存在责任血管压迫,责任血管类型分别为小脑前下动脉(AICA)39例(50.00%),小脑后下动脉(PICA)21例(26.93%),AICA及PICA 10例(12.82%),PICA及椎动脉(VA)3例(3.85%),PICA及VA 2例(2.56%),AICA、PICA及VA 2例(2.56%),无明确责任血管1例(1.28%)。术后72例抽搐症状立即消失;5例抽搐症状好转,3~6个月内延迟治愈。结论血管压迫可能是HFS的主要病因,MVD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术中面神经根脑干区(root exit zone,REZ)的显露,准确判断责任血管,面神经REZ充分减压以及垫棉大小和放置的位置等是影响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