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系活化T淋巴细胞分泌的可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移动的细胞因子,于1966年由Bloom等首次发现并命名。随着MIF基因克隆成功及其蛋白结构的阐明,目前对MIF的功能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人类MIF基因845bp,染色体上的定位为22q11.23,由3个外显子和两个内含子组成。MIF为115个氨基酸组成的12.5kDa的多肽,三维结构为α/β结构,以同源三聚体的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2.
3.
4.
5.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是一种具有广泛组织分布和多种生物学功能的小分子蛋白质。研究表明,MIF在男性生殖系统中以特异的生物学功能影响精子的发生和成熟。了解男性生殖系统中MIF对精子发生、成熟的影响及相关分子生物学机制,有助于临床男性不育分子水平的诊疗。本文就近年来MIF在男性生殖系统中的合成及影响精子发生的特异性生物学功能以及相关机制的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7.
本文主要综述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MIF)在肾小球肾炎的作用 ,并说明MIF介导肾小球肾炎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8.
9.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在狼疮性肾炎中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了解狼疮性肾炎肾组织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的表达及其与肾脏病理和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采用微波免疫组化双重染色的方法,观察正常肾和狼疮肾组织MIF表达及狼疮肾皮质MIF+、小鼠抗人CD68抗体(Kp1+)、MIF+Kp1+细胞数与狼疮肾组织活动指数、肾脏组织功能损害的关系。结果狼疮性肾炎肾组织MIF表达较正常组明显增多、增强,狼疮组肾组织MIF+、Kp1+、MIF+Kp1+细胞数与狼疮肾组织活动指数、肾脏病理和功能损害明显相关。结论MIF在介导狼疮性肾炎病损中起重要作用,其上调表达可作为反映狼疮肾活动及进行性肾损害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MIF基因位于人22号常染色体(22q11.2),哺乳动物间同源性为90%。MIF蛋白含114个氨基酸,分子质量为12.5ku,由α链和β链组成三维晶体结构。最初,T淋巴细胞被认为是免疫系统中MIF的主要来源,后来发现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血液树突细胞、B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细胞、杆状细胞、嗜碱性细胞都可以表达MIF。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在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试验分为测试研究和验证研究.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5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269例肝癌患者(测试肝癌组)和390例对照人群(测试对照组);8月至12月收治的173例肝癌患者(验证肝癌组)和257例对照人群(验证对照组);2005年1月收治的80例行根治性肝切除的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测试研究和验证研究受试者术前体格检查的血浆标本和行根治性肝切除的肝癌患者术前、术后3、7、30 d的血浆标本,同时收集测试肝癌组患者术后的肝癌组织和癌旁(距肿瘤1cm)组织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中MIF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中MIF表达情况.非正态分布数据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M(QR)]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血浆和组织中MIF的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ROC曲线分析MIF的诊断价值.结果 在测试研究中,测试肝癌组和测试对照组受试者血浆MIF中位值分别为85.7 μg/L(58.8 μg/L)和15.5 μg/L(31.6 μg/L).其中测试对照组中的肝硬化患者、良性肝病患者和健康体检者血浆MIF中位值分别为24.9 μg/L( 12.6 μg/L)、12.5 μg/L(7.3μg/L)、13.2 μg/L(7.7 μg/L),两组各受试者血浆MI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4.235,P<0.05).ROC曲线结果表明,当血浆MIF为35.3 μg/L时,可获得最大的曲线下面积.验证肝癌组与验证对照组比较,AUC值、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2.1%、90.7%、93.4%.肝癌患者术前和术后3、7、30 d血浆MIF中位值分别为81.0μg/L(54.0μg/L)、76.1 μg/L(47.5 μg/L)、50.9 μg/L(40.7 μg/L)、18.7μg/L(15.1 μg/L),呈时间依赖性降低,术后30 d基本恢复到正常范围内.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MIF的中位表达强度分别为0.083和0.00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975,P<0.05).肝癌患者血浆中MIF和相应的肝癌组织内MIF表达呈正相关(r=0.759,P<0.05).结论 MIF与肝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MIF可作为肝癌诊断的潜在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12.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抗体抑制大肠癌生长与肝转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抗体对大肠癌生长与肝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 将CT26细胞接种到BALB/C小鼠项背部获得实体瘤,再对20只BALB/C小鼠行盲肠造疝原位接种瘤块术,术后随机将小鼠分为A、B两组,A组隔天腹腔注射MIF-抗体(400μg/只),B组隔天腹腔注射生理盐水,4周后处死小鼠,观测盲肠原位肿瘤和肝脏情况,并对肝组织进行连续病理切片以观察肝转移情况.ELISA方法检测小鼠血清MIF和MMP-9浓度.结果 MIF-抗体干预的小鼠盲肠原位肿瘤的重量较对照组低[(1.60±0.18)g比(2.11±0.25)g,P<0.01],两组间肝脏重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93±0.07)g比(0.96±0.07)g,P>0.05],但A组大肠癌肝转移率低于B组(1/10比7/10,P<0.05),且A组血清中MIF和MMP-9的浓度也低于B组[(21.15±1.59)ng /L比(35.65±1.34)ng/L,P<0.01;(0.19±0.01)μg/L比(0.28±0.04)μg/L,P<0.01].结论 MIF-抗体腹腔注射不仅抑制大肠癌原位肿瘤的生长,而且降低了大肠癌的肝转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尿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水平与IgA肾病(IgAN)患者病情进展之间的关系。方法:用酶免疫方法(EIA)测定35例IgAN患者尿MIF浓度,并与肾脏病理分级、24h尿蛋白(TUP)、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血尿等进行分组分析,以1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组。结果:IgAN患者尿MIF浓度较健康人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着病理分级增加而逐渐增高,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尿MIF水平与24h蛋白尿水平显著相关(r=0.787,P〈0.01),与Ccr、血尿无显著相关;随着病情控制,治疗后尿MIF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IgAN尿MIF浓度明显增高,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对于患者病情的判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PCa)患者外周血中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基因-173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在PCa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提取259例PCa、301例非肿瘤非前列腺疾病患者外周血中基因组DNA,应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MIF基因-173位点的多态性,比较不同基因型与PCa易感性的关系,并分析基因多态性与年龄、吸烟情况、肿瘤家族史的关系.结果 PCa患者中携带*C等位基因比例为3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5%;携带MIF-173*C等位基因的个体PCa发病风险为G/G基因型的2.96倍(OR=2.96,95%CI:1.92~4.57);年龄>70岁、浅吸烟、有肿瘤家族史人群携带MIF-173*C等位基因的个体PCa发病风险显著高于G/G基因型个体,校正OR值分别为3.66(95%CI:2.02~6.62),2.83(95%CI:1.07~7.45)和3.26(95%CI:1.24~8.55).结论 MIF-173*C等位基因可能与PCa发生有关,年龄、吸烟情况、肿瘤家族史是PCa发病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尿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浓度与狼疮肾炎肾组织损害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观察狼疮肾炎(LN)患者尿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浓度是否升高及其与LN肾组织MIF表达、肾脏病理及功能损害的关系,试图寻找一种反映狼疮肾损害的非创伤性指标。方法用ELISA方法测定LN患者血、尿MIF浓度。用免疫组织化学双染技术观察肾组织MIF表达及巨噬细胞浸润情况。了解尿MIF水平与狼疮肾组织MIF表达、巨噬细胞浸润、狼疮肾组织活动指数、肾脏功能及组织学损害的关系。结果LN患者肾组织MIF表达及尿MIF浓度较正常人明显增高,尤以增生及炎症明显的Ⅲ、Ⅳ型LN为明显,尿MIF浓度与肾组织MIF表达、巨噬细胞浸润、狼疮肾组织活动指数、肾小管损害显著相关,但与血MIF水平、蛋白尿程度及肾功能损害无显著相关。结论LN患者尿MIF浓度明显增高,并与肾组织MIF表达及狼疮肾组织活动情况显著相关,可作为一种监测狼疮肾活动及肾损害的非创伤性指标。 相似文献
16.
乳腺癌患者血清中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水平与其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2006年10月至2007年3月乳腺癌患者54例和体检正常的女性健康对照46例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MIF、白细胞介素8(IL-8)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浓度,分析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血清MIF、IL-8及VEGF浓度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MIF与肿瘤的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乳腺癌组患者血清MIF与IL-8相关(r=0.612,P<0.01).结论 MIF可能参与了乳腺癌的疾病进展过程,可作为反应肿瘤侵袭的一个有用的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PCa)患者外周血中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基因-173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在PCa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提取259例PCa、301例非肿瘤非前列腺疾病患者外周血中基因组DNA,应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MIF基因-173位点的多态性,比较不同基因型与PCa易感性的关系,并分析基因多态性与年龄、吸烟情况、肿瘤家族史的关系.结果 PCa患者中携带*C等位基因比例为3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5%;携带MIF-173*C等位基因的个体PCa发病风险为G/G基因型的2.96倍(OR=2.96,95%CI:1.92~4.57);年龄>70岁、浅吸烟、有肿瘤家族史人群携带MIF-173*C等位基因的个体PCa发病风险显著高于G/G基因型个体,校正OR值分别为3.66(95%CI:2.02~6.62),2.83(95%CI:1.07~7.45)和3.26(95%CI:1.24~8.55).结论 MIF-173*C等位基因可能与PCa发生有关,年龄、吸烟情况、肿瘤家族史是PCa发病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PCa)患者外周血中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基因-173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在PCa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提取259例PCa、301例非肿瘤非前列腺疾病患者外周血中基因组DNA,应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MIF基因-173位点的多态性,比较不同基因型与PCa易感性的关系,并分析基因多态性与年龄、吸烟情况、肿瘤家族史的关系.结果 PCa患者中携带*C等位基因比例为3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5%;携带MIF-173*C等位基因的个体PCa发病风险为G/G基因型的2.96倍(OR=2.96,95%CI:1.92~4.57);年龄>70岁、浅吸烟、有肿瘤家族史人群携带MIF-173*C等位基因的个体PCa发病风险显著高于G/G基因型个体,校正OR值分别为3.66(95%CI:2.02~6.62),2.83(95%CI:1.07~7.45)和3.26(95%CI:1.24~8.55).结论 MIF-173*C等位基因可能与PCa发生有关,年龄、吸烟情况、肿瘤家族史是PCa发病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PCa)患者外周血中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基因-173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在PCa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提取259例PCa、301例非肿瘤非前列腺疾病患者外周血中基因组DNA,应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MIF基因-173位点的多态性,比较不同基因型与PCa易感性的关系,并分析基因多态性与年龄、吸烟情况、肿瘤家族史的关系.结果 PCa患者中携带*C等位基因比例为3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5%;携带MIF-173*C等位基因的个体PCa发病风险为G/G基因型的2.96倍(OR=2.96,95%CI:1.92~4.57);年龄>70岁、浅吸烟、有肿瘤家族史人群携带MIF-173*C等位基因的个体PCa发病风险显著高于G/G基因型个体,校正OR值分别为3.66(95%CI:2.02~6.62),2.83(95%CI:1.07~7.45)和3.26(95%CI:1.24~8.55).结论 MIF-173*C等位基因可能与PCa发生有关,年龄、吸烟情况、肿瘤家族史是PCa发病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PCa)患者外周血中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基因-173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在PCa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提取259例PCa、301例非肿瘤非前列腺疾病患者外周血中基因组DNA,应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MIF基因-173位点的多态性,比较不同基因型与PCa易感性的关系,并分析基因多态性与年龄、吸烟情况、肿瘤家族史的关系.结果 PCa患者中携带*C等位基因比例为3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5%;携带MIF-173*C等位基因的个体PCa发病风险为G/G基因型的2.96倍(OR=2.96,95%CI:1.92~4.57);年龄>70岁、浅吸烟、有肿瘤家族史人群携带MIF-173*C等位基因的个体PCa发病风险显著高于G/G基因型个体,校正OR值分别为3.66(95%CI:2.02~6.62),2.83(95%CI:1.07~7.45)和3.26(95%CI:1.24~8.55).结论 MIF-173*C等位基因可能与PCa发生有关,年龄、吸烟情况、肿瘤家族史是PCa发病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