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张洪泉  葛慧  成美英 《药学学报》2006,41(8):797-800
诺必擂停(nobiletin)是从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果实中提取的一种类黄酮,化学命名为5,6,7,8,3’4’-六甲氧基黄酮(5,6,7,8,3’4’-hexamethoxy flavone)。近年来国外研究表明:诺必擂停具有广泛的药理学作用,尤以抗肿瘤作用倍受关注。目前国内关于其药物效应动力学的研究报道甚少,且关于其对肝癌作用的国内外文献亦较少。本研究利用肝癌实体型Heps所致的荷瘤小鼠模型,研究诺必擂停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  相似文献   

2.
成美英  张洪泉 《药学进展》2005,29(8):355-359
综述柑橘类黄酮诺必擂停(NOB)的抗肿瘤药理作用及其机制。NOB是从柑橘类果实中提取的一种具有抗癌作用的生物活性成分,能通过多重机制有效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的增殖,但对正常人体细胞增殖的影响小,且与其他抗癌药有协同作用,可逆转肿瘤的多药耐药性,有望成为一种新型肿瘤防治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诺必擂停在大鼠和Beagle犬体内的药动学过程。方法:通过口服和静注两种给药方式,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诺必擂停的浓度。结果:大鼠灌胃给予诺必擂停8、16和32 mg/kg剂量后,血药浓度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20、30、30 min,峰浓度Cmax分别为(300±171)、(468±122)、(982±449)ng/mL,根据血药浓度AUC计算出的生物利用度F为(14.6±2.7)%。Beagle犬按4 mg/kg单剂量口服给予诺必擂停片后,tmax为(95±12)min,Cmax为(436±88)ng/mL,生物利用度F为(27.4±8.4)%。结论:灌胃给药后诺必擂停在大鼠和Beagle犬体内吸收较快但吸收程度较低,该药在两种动物的药动学参数tmax、t1/2α和t1/2β等存在明显的种属差异。  相似文献   

4.
柑橘提取物诺必擂停对K562、HL-60细胞株增殖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柑橘提取物诺必擂停对白血病细胞株K562、HL-60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MTT法检测诺必擂停对细胞增殖的抑制率,电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结果诺必擂停对白血病细胞株K562、HL-60的增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电镜下可见细胞凋亡的形态学表现。结论柑橘提取物诺必擂停能够明显抑制白血病细胞株K562、HL-60的体外增殖,其机制与诱导K562、HL-60的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5.
千金子I号体内外抗肿瘤药理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观察千金子I号体内、外抗肿瘤活性及对免疫器官的影响。方法 体外药效试验用MTT法,观察千金子I号对人宫颈癌细胞(HeLa)增殖作用的影响;体内用小鼠移植性肿瘤,采用荷瘤小鼠瘤重、抑瘤率检测千金子I号对肉瘤180(S180)和艾氏腹水癌(EAC)的抑制作用;通过检测胸腺指数、脾脏指数等指标观察千金子I号对免疫器官的影响。结果 千金子I号体外对HeLa细胞的增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荷瘤小鼠肉瘤180(S180)和艾氏腹水癌(EAC)也有抗肿瘤活性。结论 千金子I号具有一定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同时对免疫功能又无影响。  相似文献   

6.
艾迪粉针剂的抗肿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体内外抗肿瘤实验观察艾迪粉针剂的抗肿瘤作用。方法抗肿瘤体内实验:建立小鼠移植性肉瘤S180和小鼠肝癌H22的实体瘤模型,艾迪粉针剂对小鼠尾静脉给药,连续处理7 d,第8天剥离瘤块称质量,计算抑瘤率,与化疗药合并用药考察减毒增效作用;建立小鼠L1210白血病模型,阳性对照组为顺铂,考察生命延长率。体外实验:常规传代培养人肝癌BEL7402、人宫颈癌HeLa细胞、人黑色素瘤A375 S2细胞、人胃癌SGC 7901和小鼠纤维肉瘤L929细胞,用MTT法检测活细胞数和生长抑制率。结果艾迪粉针剂连续7 d每日1次静脉注射对小鼠肉瘤S180和小鼠肝癌H22具有明显的抑瘤作用,本品与化疗药合并用药有增效作用;艾迪粉针剂体外对多种人肿瘤细胞具有体外抗肿瘤活性,且具有较低的IC50值。结论艾迪粉针剂具有体内和体外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千金子Ⅰ号体内、外抗肿瘤活性及对免疫器官的影响。方法 体外药效试验用MTT法 ,观察千金子Ⅰ号对人宫颈癌细胞 (HeLa)增殖作用的影响 ;体内用小鼠移植性肿瘤 ,采用荷瘤小鼠瘤重、抑瘤率检测千金子Ⅰ号对肉瘤 180 (S180 )和艾氏腹水癌 (EAC)的抑制作用 ;通过检测胸腺指数、脾脏指数等指标观察千金子Ⅰ号对免疫器官的影响。结果 千金子Ⅰ号体外对HeLa细胞的增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对荷瘤小鼠肉瘤 180 (S180 )和艾氏腹水癌 (EAC)也有抗肿瘤活性。结论 千金子Ⅰ号具有一定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 ,同时对免疫功能又无影响  相似文献   

8.
洋苏木素体内外抗肿瘤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洋苏木素(Haematoxylin)对体外培养的人白血病细胞株K562、HL—60及小鼠肥大细胞瘤P815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在100μg/ml浓度下48小时对靶细胞有93.8~96.9%的杀伤作用。对各靶细胞的ED50分别是10.0、8.75和12.12μg/ml。洋苏木素对小鼠移植性白血病P388和L1210有显著的治疗作用,350mg/kg腹腔给药七天可平均延长小鼠生存时间大于200%(P<0.01)。对小鼠艾氏腹水癌(Ehrlich)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并表现出明显的效量关系。对实体瘤S180抑制作用不明显。洋苏木素对昆明小鼠的急性LD50为697.6±72.6mg/kg。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天龙核苷的体外抗肿瘤作用。方法分别选用K562和A549细胞株,采用光镜检查细胞形态学变化,MTT法测定天龙核苷对两种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结果光镜显示给药组细胞变圆变小,折光性下降,出现发泡现象,染色质浓缩致密并分裂成块,多数细胞形成凋亡小体;MTT实验结果表明,对核苷敏感的最低药物浓度分别为100μg/mL和50μg/mL,IC50分别为277μg/mL和298μg/mL。结论天龙核苷有一定的体外抑瘤作用,并有较好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10.
骆驼蓬总碱体外抗肿瘤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骆驼蓬总碱对体外培养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MTT法检测不同质量浓度骆驼蓬总碱分别在给药24,48和72h时对鼠源S180肉瘤细胞、H22肝癌细胞及人源HepG2肝癌细胞体外增殖的抑制情况,倒置显微镜下观察HepG2肝癌细胞形态的变化。结果骆驼蓬总碱各质量浓度对体外培养的S180,H22和HepG2肝癌细胞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且以72h抑制作用相对较好,半数抑制质量浓度(IC50)分别为299.99,306.34和28.21μg.mL-1。结论骆驼蓬总碱对体外培养肿瘤细胞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白藜芦醇及前药白藜芦醇烟酸酯抗肿瘤作用及其对免疫器官的影响。方法:体外实验用噻唑蓝还原法(MTT法)分别检测白藜芦醇烟酸酯、白藜芦醇对体外培养人宫颈癌细胞(Hela)、人肝癌细胞(HepG2)、及人肺癌细胞(A549)的生长抑制作用。体内实验采用荷瘤小鼠抑瘤率分别检测白藜芦醇烟酸酯、白藜芦醇对小鼠肝癌(H22)和小鼠肉瘤S180的抗肿瘤作用。通过检测脾脏指数、胸腺指数等指标观察白藜芦醇烟酸酯、白藜芦醇对免疫器官的影响。结果:白藜芦醇烟酸酯对Hela,HepG2和A549的IC50依次为12.4×10-5, 9.0×10-5,14.6×10-5 mol·L-1;白藜芦辞对此3种细胞的IC50依次为6.3×10-5,5.4×10-5,7.8×10-5mol·L-1。白藜芦醇烟酸酯、白藜芦醇25,50,100 mg·kg-1连续灌胃给药14 d后对小鼠肉瘤S180的平均抑瘤率依次为38.1%,49.4%,62.2%及30.6%,41.4%,54.8%,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对人肝癌(H22)的平均抑瘤率依次为35.9%,45.5%,56.6%及30.1%,38.3%,50.2%,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在相同剂量下,白藜芦醇烟酸酯对S180和H22的抑瘤率明显高于白藜芦醇(P<0.05)。同时两化合物对免疫功能均无抑制作用。结论:白藜芦醇烟酸酯不仅保留了母体药物白藜芦醇体外的细胞毒活性,且体内抗肿瘤作用明显强干母体药物本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土木香中纯化的五种倍半萜化合物抑制肿瘤增殖的活性,并探讨化合物结构与活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MTT法测定五种倍半萜类化合物对体外培养人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小鼠移植性肝癌模型测定了异土木香内酯的抗肿瘤活性。结果化合物1(异土木香内酯)对U251SP细胞、HLE细胞和MM1-CB细胞的增殖显示较强的抑制活性;化合物2~5对各种实验用肿瘤细胞的增殖不显示抑制活性;化合物1对移植性肿瘤(肝癌H22)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呈现较好的剂量依赖关系。结论异土木香内酯具有较强的肿瘤抑制活性;化合物2~5对肿瘤细胞增殖抑制活性丧失可能由于A-环和B-环之间的键裂开,形成一个大10元环,改变了原来的构象所致。  相似文献   

13.
魏海青  李军霞  王永利 《河北医药》2011,33(13):1938-1940
目的探讨旋覆花素对小鼠肝癌H22细胞株、小鼠肉瘤S180细胞株、人肺腺癌A549细胞株、人卵巢癌SK-OV3细胞株及人宫颈癌Hela细胞株的生长抑制作用并将同一浓度对以上5种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进行对比,了解其对以上5种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特点。方法 (1)用MTT比色法测定旋覆花素对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并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2)倒置显微镜下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旋覆花素对以上5种肿瘤细胞形态的影响。结果旋覆花素对肿瘤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且有一定的选择性,对Hela细胞的抑制作用均较低,旋覆花素对H22、S180、A549及SK-OV3 4种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更明显,倒置显微镜下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看到明显的形态学变化。结论 旋覆花素具有抗肿瘤作用,并有细胞株选择性。  相似文献   

14.
林薇  姚静  周建平 《药学学报》2009,44(2):192-196
本文研制川陈皮素自组装前体脂质体, 并以混悬剂为对照考察其经大鼠灌胃给药后的药代动力学行为。采用一种新型前体脂质体法制备川陈皮素自组装前体脂质体, 考察其水合后粒径、包封率和稳定性等理化性质; 大鼠分别灌胃给予川陈皮素混悬剂和水合后的脂质体, 以尼莫地平为内标, 采用HPLC法测定血浆中药物浓度, 用Kinatica 4.4程序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制得的川陈皮素前体脂质体经水合后包封率可达80%以上,平均粒径为212.1 nm, 稳定性好; 药代动力学研究显示,与混悬剂相比川陈皮素脂质体在体内吸收较快, 相对生物利用度为264.3%, MRT增加。结果表明, 川陈皮素自组装前体脂质体制备工艺简单可行; 川陈皮素制成自组装前体脂质体后, 大鼠口服吸收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大鼠脑组织中川陈皮素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方法脑组织匀浆液经乙腈蛋白沉淀,再采用乙酸乙酯和正己烷进行萃取,吸取有机相,N2气流吹干后,流动相复溶,离心,取上清液待测。采用Kro—masilC18柱(4.6mm×150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65:35,v/v),流速0.8mL·min^-1,柱温为40℃,检测波长335nm,以尼莫地平为内标进样分析。结果川陈皮素、内标和内源性杂质分离良好,线性范围6.25~1200ng·g^-1(r=0.9992),定量下限为6.25ng·g^-1,萃取回收率〉59%,方法回收率〉99%,批内、批间RSD均〈15%。结论本方法灵敏度高、专属性强,适合于大鼠脑组织中川陈皮素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姜黄素衍生物64PH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方法:MTT法检测64PH对小鼠B16黑色素瘤细胞及人HepG2肝癌细胞的体外增殖抑制作用;采用小鼠移植性肿瘤H22观察64PH的体内抑瘤活性,HE染色观察肿瘤血管新生。结果:64PH对B16 的IC50分别为10.30 μg·ml-1(24 h),3.12 μg·ml-1(48 h), 2.67 μg·ml-1(72 h),对HepG2的IC50分别为5.60 μg·ml-1(24 h),7.60 μg·ml-1(48 h),5.92 μg·ml-1(72 h);低剂量(100 mg·kg-1)、高剂量(300 mg·kg-1)64PH对小鼠H22的抑瘤率分别为26.1%,33.0%,且可明显抑制小鼠H22肿瘤的血管生成。结论:64PH在体内外均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9种黄酮类化合物对3种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构效关系。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体外检测黄酮化合物对Bel-7402(人肝癌细胞)、Hela(人宫颈癌细胞)和HT-29(人结肠癌细胞)3种癌细胞模型的抗肿瘤活性。结果 9种黄酮化合物对3种肿瘤细胞具有抑制作用,其中木犀草素活性最显著(IC50:12.81,19.02,19.69),通过对9种黄酮化合物IC50值对比,发现黄酮母核、2,3位双键、5-OH和3′,4′-OH的存在对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具有显著的作用。结论黄酮化合物对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与其结构有一定的相关性,为以后黄酮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In vitro and in vivo antitumor effects of bisphosphonates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Bisphosphonates are powerful inhibitors of osteoclast-mediated bone resorption. They are currently used in the palliative treatment of bone metastases. However, bisphosphonates do not only act on osteoclasts. There is now extensive in vitro preclinical evidence that bisphosphonates can act on tumor cells: they inhibit tumor cell adhesion to mineralized bone as well as tumor cell invasion and proliferation. Bisphosphonates induce also tumor cell apoptosis and stimulate gammadelta T cell cytotoxicity against tumor cells. In vivo, bisphosphonates inhibit bone metastasis formation and reduce skeletal tumor burden. This may reflect direct antitumor effects and indirect effects via inhibition of bone resorption. In addition, bisphosphonates inhibit experimental angiogenesis in vitro and in vivo. Understanding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through which bisphosphonates act on tumor and endothelial cells will be undoubtedly an important task in the future. It will allow the design of clinical trial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 antitumor activity of bisphosphonates can be realized in the clinical sett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