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异丙酚-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用于颅脑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20例ASA I~II级择期开颅手术患者被随机分成异丙酚-异氟醚组(I组)及单纯异氟醚组(II组)。对比观察2组在手术不同时期的血流动力学及异氟醚吸入浓度的变化。结果2组血压均未见增高,且明显低于基础值(P<0.05),I组异氟醚吸入浓度明显低于II组,降低37%左右(P<0.01)。结论异丙酚100μg/kg·min持续静脉输注维持麻醉可降低异氟醚MAC,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轻微,术中麻醉平稳,术毕苏醒较快,适用于神经外科手术麻醉。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比较在异氟醚麻醉下不同剂量瑞芬太尼泵注对神经外科手术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讨最佳瑞芬太尼泵注速度.方法 将45例开颅手术患者随机分成3组,诱导成功后立即泵注瑞芬太尼;A组0.1μg/(kg·min),B组0.2μg/(kg·min),C组0.3μg/(kg·min),术中维持1%异氟醚吸入浓度不变.记录各时段MAP和HR变化以及血流动力学控制的整体评价指标.结果 B组患者血流动力学的控制较A组和C组更平稳.B组追加和停输瑞芬太尼的病例百分数(20%和24%)介于A组(69%和8%)和C组(12%和85%)之间,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合异氟醚麻醉下的神经外科手术中,建议泵注瑞芬太尼的最佳速度为0.2μg/(kg·min),其使血流动力学更平稳.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地氟醚和异氟醚麻醉对神经外科手术患者血液动力学及心肌肌钙蛋白Ⅰ (cTnⅠ )的影响。方法 选择神经外科手术患者 3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地氟醚组和异氟醚组 ,每组各 10例。芬太尼、咪唑安定、异丙酚、维库溴铵麻醉下气管插管。Ⅰ组不给吸入麻醉药 ,Ⅱ组吸入地氟醚 ,Ⅲ组吸入异氟醚 ,记录麻醉前、麻醉后 30min、6 0min、90min、12 0min、术毕的SBp、DBp、HR、SPO2 、PETCO2 、ETAC。麻醉前、术毕、术后 2 4h抽静脉血 2ml检测cTnI。结果 患者麻醉后SBp、DBp均有下降 ,但差异无显著性。SPO2 、PETCO2 麻醉前后在正常值范围。术毕、术后 2 4hcTnⅠ比麻醉前升高 (P <0 0 5 ) ,但组间比较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地氟醚与异氟醚麻醉对血液动力学有一定影响 ,对cTnⅠ无明显影响 ,地氟醚与异氟醚麻醉对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的血液动力学及cTnⅠ的影响相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手术中坐位全身麻醉对循环血流动力学影响及围麻醉期的管理。方法:50例后颅窝手术病人,采用静脉复合诱导,吸入异氟醚伍用异丙酚维持麻醉,术中监测血流动力学,分别在麻醉前、坐位前、坐位后及术毕平卧位等时间点进行测定。结果:体位改变后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增快(P〈0.05),术毕平卧位恢复至麻醉前水平。结论:神经外科病人在坐位全麻手术期应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重视围麻醉期的管理。  相似文献   

5.
七氟醚作为一种新型的吸人麻醉剂,在临床麻醉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不停跳搭桥手术(OPCAB)对术中的麻醉管理要求很高,最重要的就是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本文通过分别采用七氟醚和异氟醚进行不停跳搭桥手术的麻醉管理,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分析比较这两种吸人麻醉剂应用于此类手术过程中对循环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异氟醚麻醉具有心脏抑制轻、麻醉深度容易调节、术后苏醒快等优点,是目前国内外应用较广泛的全麻药物之一。本文用 DATEX 型多种麻醉气体监测仪观察异氟醚单独或复合50~60%氧化亚氮(N_2O)维持麻醉期间吸气和呼气中药物浓度和血流动力的变化,旨在探讨神经外科不同手术步骤时的适当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7.
李士通  庄心良 《上海医学》1998,21(12):694-696
目的:探讨硬膜外阻滞与异氟醚吸入复合麻醉对体循环和肝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杂种犬10只胸段硬膜外阻滞后0.5和1.0肺泡最低有效浓度(MAC)异氟醚,监测体循环、肺循环、肝动脉、门静脉血流动力学,肝血流用电磁血流仪测定。结果:硬膜外阻滞后心率、血压、门静脉血流下降;加吸异氟醚后,随吸入浓度增加,心率、血压、心排血量、门静脉和肝动脉血流等逐步下降,1.0MAC时平均动脉压下降约41%,肝  相似文献   

8.
冯艳华  陈升月  李昭  何其通  麻海春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1):1866-1867,1869
目的:比较七氟醚和异氟醚对鼻内镜下经鼻垂体瘤除术的麻醉效果及并发症。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鼻内镜下经鼻垂体瘤除术的患者41例机分为两组;七氟醚组(21例)和异氟醚组(20例)。两组诱导用药相同:咪达唑仑3~5mg,芬太尼4μg/kg,维库溴铵0.1mg/kg,依托咪酯0.3mg/kg。麻醉维持:持续泵入瑞芬太尼,吸入七氟醚维持麻醉为七氟醚组,吸入异氟醚维持麻醉为异氟醚组。观察指标:患者围术期个时点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诱导后l组血压下降幅度大于S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两组间在同一时间点的血压比较亦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心率(HR).组间及组内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睁眼时间七氟醚组为(20.0±13.9)min,异氟醚组为(21.6±11.7)min。两组均无术中知晓发生,亦未见其他麻醉并发症。结论:七氟醚用于短时间手术的麻醉,苏醒期躁动、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明显低于以往的文献报道。虽然七氟醚用于神经外科手术的麻醉存在争议,本实验结果显示,用于神经外科短时间手术的麻醉安全可靠,又能保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使患者快速苏醒。  相似文献   

9.
对24例择期颅脑手术病人采用异氟醚复合拉贝洛尔控制性降压,并与单纯用异氟醚降压者进行了对比观察。病人随机分成单纯异氟醚降压组(Ⅰ组)和异氟醚复合拉贝洛尔降压组(Ⅱ组),每组12例。结果显示,降压时Ⅱ组呼气末异氟醚浓度明显低于Ⅰ组(P<O.01),血流动力学改变较Ⅰ组轻。由此认为,异氟醚复合拉贝洛尔控制性降压用于颅脑手术可能优于单纯异氟醚降压。  相似文献   

10.
对24例择期颅脑手术病人采用异氟醚复合拉贝洛尔控制性降压,并与单纯用异氟醚降压者进行了对比观察。病人随机分成单纯异氟醚降压组(I组)和异氟醚复合拉贝洛尔降压(Ⅱ组),每组12例。结果显示,降压时Ⅱ组呼气末异氟醚浓度明显低于I组(P<0.01),血流动力学改变较I组轻。由此认为,异氟醚复合拉贝洛尔控制性降压用于颅脑手术可能优于单纯异氟醚降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异丙酚复合异氟醚复合麻醉对脑血流和脑代谢及颅内压的影响。方法20例ASAⅠ~Ⅱ级脑科择期病人分为两组,组Ⅰ为异丙酚复合异氟醚组,组Ⅱ为异氟醚组。术中测定不同时间的CaO2、CjVO2、SaO2、SjVO2、ICP、CPP。结果组Ⅰ中病人的脑血流、脑代谢、颅内压的变化与组Ⅱ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异丙酚-异氟醚复合麻醉在降低脑血流、脑代谢、颅内压方面优于异氟醚。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低流量七氟醚与异氟醚用于腹腔镜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134例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七氟醚组与异氟醚组各67例,七氟醚组给予低流量七氟醚麻醉,异氟醚组给予低流量异氟醚麻醉,对比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术中七氟醚组心率(HR)、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变化幅度显著低于异氟醚组(P<0.05);术后七氟醚组睁眼时间、说出自己姓名及生日的时间均显著或明显短于异氟醚组(P<0.01或P<0.05);七氟醚组患者术中躁动、恶心呕吐发生率均显著或明显低于异氟醚组(P<0.01或P<0.05),术中知晓率明显低于异氟醚组(P<0.05)。结论低流量七氟醚用于腹腔镜手术的全身麻醉,能够在维持较为恒定的麻醉深度的前提下,减少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缩短术后苏醒时间,同时麻醉过程中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71例上腹部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观察平衡麻醉合并应用胸段硬膜外麻醉后对减少芬太尼用量和吸入麻醉药异氟醚浓度、血压波动以及术毕潮气量恢复的影响。A组36例,合并应用胸段硬膜外麻醉。B组35例仅予平衡麻醉作对照。术中异氟醚持续吸入维持麻醉。结果A组芬太尼和异氟醚的用量较B组少(P<0.01),且血压波动较小;术后潮气量恢复也是A组较B组快(P<0.01)。提示平衡麻醉合并硬膜外麻醉可以减少芬太尼和异氟醚的用量,使在浅麻醉状态下维持较平稳的血流动力学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控讨不同呼气末异氟醚浓度与不同剂量芬太尼配伍组合对不孕症腹腔镜手术患者麻醉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ASAI级因不孕症需手术诊治患者60例,随机分为0.6%呼气末异氟醚浓度组(A组)、0.9%呼气末异氟醚浓度组(B组)、1.2%呼气末异氟醚浓度组(C组),每组20例。采用异氟醚.芬太尼配伍的静吸复合麻醉方式,以AEP监测麻醉深度,PM9000麻醉气体监测仪监测呼气末异氟醚浓度,在不同组别维持相应的呼气末异氟醚浓度不变,术毕停止吸入麻醉药并进行洗肺,观察麻醉恢复期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气管导管拔除时间及气管导管拔除后SpO2值。结果A、B两组在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气管导管拔除时间与C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O2值在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浓度异氟醚.较大剂量芬太尼配伍全身麻醉后患者苏醒快,安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异丙酚——氯胺酮复合麻醉对颅脑手术患者颅内压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异丙酚-氯胺酮复合麻醉对颅脑手术患者颅内压、血流动力学及麻醉苏醒期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颅脑手术病人,麻醉前于L3~4椎间隙穿刺,蛛网膜下腔置管测压,异丙酚、芬太尼及潘可罗宁常规诱导,随机将病人分成2组I组术中维持以异丙酚4mg@mg@kg-1、氯胺酮2mg@kg-1@h-1持续微泵静脉滴注,Ⅱ组术中维持以同等剂量异丙酚复合1%~2%异氟醚,观察术前、切皮、钻颅骨、打开硬膜时颅内压的变化,Datex监护仪持续监测ECG、脉搏氧饱和度(SpO2)及有创监测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CVP)的变化;同时观察麻醉苏醒期病人血流动力学变化和恢复期的不良反应.结果异丙酚-氯胺酮复合麻醉术中循环稳定,颅内压降低的同时可维持满意的脑灌注,苏醒过程平稳,呛咳、屏气及躁动等不良反应发生少;而异丙酚复合异氟醚吸入麻醉在降低血压的同时使颅内压下降,并伴随明显的脑灌注减少.结论异丙酚-氯胺酮复合麻醉可安全用于颅脑外科手术病人.  相似文献   

16.
安氟醚、异氟醚控制性低血压麻醉用于脑血管择期手术43例,其中安氟醚组22例,动脉瘤15例,动静脉畸形7例,异氟醚组21例,动脉瘤15例,动静脉畸形9例。实施控制性降压期间安氟醚、异氟醚吸入浓度分别为1~4%和2~4%,控制血压在10.64kPa左右,降压效果满意,减少了术中出血,利于手术操作。并对两组临床资料结合降压效果,血流动力学变化,术后苏醒时间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不同麻醉方式行全麻下妇产科电视腹腔镜手术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进行了临床观察研究.A组采用调节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用量维持麻醉深度,B组采用在丙泊酚恒速输注的基础上调节异氟醚浓度维持麻醉深度.得出结论:A组用于妇产科腹腔镜手术较B组更容易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并且术后拔管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18.
异丙酚与异氟醚分别复合芬太尼麻醉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异丙酚与异氟醚分别复合芬太尼麻醉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胸腹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异丙酚-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组(Ⅰ)和异氟醚-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组(Ⅱ组)。分别观察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和苏醒时间。结果:Ⅰ、Ⅱ组在诱导3min时,SP、DP、HR较诱导前均明显下降(P<0.01),Ⅱ组插管后较诱导前升高的幅度明显大于Ⅰ组。苏醒时间Ⅰ组较Ⅱ组明显缩短(P<0.01)。结论:Ⅰ组较Ⅱ组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更小,苏醒更快。  相似文献   

19.
张波 《吉林医学》2013,34(14):2670-2671
目的:对单纯全身麻醉与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在妇科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的血流动力学变化、麻醉用药量以及血糖浓度进行比较。方法:选择50例腹腔镜下行子宫切除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单纯全身麻醉组和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组。对单纯全身麻醉组使用丙泊酚、维库溴铵以及异氟醚吸入;对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导管间断的给予利多卡因,并辅助丙泊酚和异氟醚吸入。结果:在手术中麻醉维持用药量,单纯全身麻醉组吸入异氟醚和丙泊酚、维库溴铵的用药量要大于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开始后的血糖浓度比诱导前都显著的升高(P<0.01),子宫切除及拔管后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组的血糖浓度都要低于单纯麻醉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有利于腹腔镜手术中的应激反应和改善糖代谢,使全身麻醉用药量减少,苏醒和拔管的时间缩短。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是腹腔镜手术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20.
18例患者分别吸入七氟醚或异氟醚(各9例)。于下列四种状态采用多普勒超声测定其脑血流:①麻醉前清醒时;②麻药浓度为1MAC,呼气末PCO_2=4.7kPa;③麻药浓度为1MAC,呼气末PCO_2=6.7kPa;④麻药浓度为2MAC,呼气末PCO_2=6.7kPa。结果发现:①在呼气末PCO_2为4.7kPa时,1MAC的七氟醚或异氟醚均使脑血流较清醒时增加。而此时七氟醚组脑血流值又显著高于异氟醚组。②麻药浓度不变,呼气末CO_2浓度升高至6.7kPa时,两组脑血流值均有显著升高,同时可见异氟醚组增加的幅度更大,这时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上述结果提示:①在需要通过过度换气控制颅内压的麻醉中,例如某些开颅手术,选用异氟醚麻醉较有利于操作;②在需要改善脑血流的麻醉中,如控制性降血压等,选择七氟醚麻醉可能对患者更有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