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的MSCT征象、病理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8例经病理证实的HCC患者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分析HCC的MSCT征象(包括肿瘤直径、包膜、瘤内坏死液化、侵袭转移)、病理分级与MVD、VEGF阳性表达率的关系。结果VEGF阳性表达者的MVD高于VEGF阴性表达者(P〈0.01)。HCCⅠ级的MVD、VEGF阳性表达率低于Ⅲ、Ⅳ级,Ⅱ级低于Ⅳ级(P均〈O.05)。包膜不完整、瘤内有坏死液化及有侵袭转移的HCC的MVD及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高于包膜完整、瘤内无坏死液化及无侵袭转移者(P均〈0.05)。结论HCC包膜是否完整、瘤内有无坏死液化、有无侵袭转移等MSCT征象与MVD、VEGF表达密切相关,新生血管在HCC的生长、浸润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曹斌  陈孝平  朱鹏  关剑  朱虹  侍作亮 《肝胆外科杂志》2005,13(2):150-152,160
目的 研究环氧合酶- 2 (COX- 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水平和肿瘤血管形成在肝细胞肝癌(HCC)组织中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 4例肝细胞癌患者手术切除石蜡包埋标本的COX- 2、VEGF的蛋白表达,抗CD34单克隆抗体显示血管内皮细胞,根据CD34阳性的血管内皮细胞计数来测定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高分化HCC中COX- 2蛋白表达显著高于中分化和低分化HCC(P<0 .0 5 ) ;转移组COX- 2蛋白表达显著高于无转移组(P<0 .0 1)。转移组VEGF蛋白表达显著高于无转移组(P<0 .0 1) ;无包膜HCC中VEGF蛋白表达显著高于有包膜HCC(P<0 . 0 5 )。转移组MVD显著高于无转移组(P<0 .0 1)。COX- 2和VEGF及VEGF和MVD之间表达的强弱呈强正相关(分别r=0 .6 2 6 1,r=0 .6 0 97;均P<0 .0 0 1) ;COX- 2和MVD之间无相关性(r=1.30 4 ,P>0 .0 5 )。结论 COX- 2的过度表达可能与高分化HCC致癌有关;COX- 2及VEGF均与肝癌的转移相关;COX- 2表达与VEGF表达可能有协同效应,共同促进了肿瘤血管的生成,从而促进HCC的生长、浸润和转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fms-样酪氨酸激酶(Flt-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浸润转移和生存期的关系。方法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118例胃癌组织中VEGF和Flt-1 mRNA及CD34蛋白的表达。结果胃癌组织中VEGF和Flt-1 mRN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4.24%和55.9%:浸润性生长的肿瘤组织中VEGF和Flt-1的阳性表达率和MVD值明显高于膨胀性生长者(P〈0.01),VEGF和Flt-1表达及MVD值与浸润深度、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显著相关(P〈0.05);MVD值与VEGF和Flt-1 mRNA的表达水平有关(均P〈0.01);VEGF和Flt-1 mRNA阳性表达及MVD值超过或等于54.9个/mm^2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和5年生存率均显著低于VEGF和Flt-1 mRNA阴性表达及MVD值少于54.9个/mm^2者。结论VEGF和Flt-1 mRNA可促进胃癌血管生成。并参与肿瘤浸润转移的过程,可作为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和判断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样结构域7(EGF_1ikedomain7,EGFL7)、血管表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肾癌血管生成和转移的关系。方法:选取87例行根治性肾切除的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癌及癌旁组织标本,采用免疫化学SP法检测EGFL7、VEGF的表达,并计数血管内皮细胞表面抗原(CD34)标记的血管密度(MVD);同时选取46例癌及癌旁组织标本,采用RT—PCR检测EGFL7mRNA的表达。结果:EGFL7和VEGF阳性表达率及MVD值在癌组明显高于癌旁组(P〈O.05),且EGFL7、VEGF与MVD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并与肿瘤分级、分期显著相关(P〈0.05);EG—FL7mRNA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O.05),并与肿瘤分级、分期相关(P〈O.05)。结论: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EGFL7、VEGF的表达与肾癌血管生成有关,两者可能协同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管生成与乳腺癌发展的关系,评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与甩腺肿瘤预后相关性与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法对109例人乳腺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中的VEGF基因表达和MVD进行检测。结果 乳腺癌组织中VEGF阳性率(93.57%)明显高于癌旁组织(48.67%)的表达(P<0.05),并与组织学类型相关。MVD与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密切相关(P<0.01)。结论 VEGF是肿瘤血管生成的重要因素,VEGF和MVD表达的增高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肿瘤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6.
Caveolin-1在肝细胞癌表达及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caveolin-1与肝细胞癌(HCC)侵袭转移的关系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应用实时PCR方法检测伴肝内转移的 HCC组织、癌旁组织、肝硬化组织、正常肝组织中 caveolin-1 mRNA的表达;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伴肝内转移的 HCC组织、癌旁组织中caveolin-1蛋白的表达;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75例HCC组织中caveolin-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D34,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分析caveolin-1,VEGF的表达以及肿瘤微血管密度(MVD),非成对动脉(UA)计数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在伴肝内转移的HCC组织中,caveolin-1 mRNA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肝硬化组织、正常肝组织(均P<0.05),其蛋白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caveolin-1表达水平的升高与肿瘤转移有关(P<0.05),且caveolin-1的表达与VEGF表达及MVD和UA计数呈正相关(r=0.293,P=0.011;r=0.361,P=0.001;r=0.388,P=0.001)。结论:caveolin-1表达升高促进HCC的侵袭转移,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诱导HCC表达VEGF,促进肿瘤新生血管生成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促血管生成素2(Ang2)单链抗体(ScFv-Ang2)对人肝癌血管生成及肿瘤生长的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各组分别添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VEGF+ Ang2、VEGF+ Ang2+ ScFv-Ang2,通过HUVEC增殖测定、迁移实验、小管形成实验观察ScFv-Ang2在体外对HUVEC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建立荷人肝癌细胞株MHCC97的肝原位移植瘤模型裸小鼠24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瘤内注射ScFv-Ang2 (4×1011 pfu/ml),对照组予以生理盐水,测量肿瘤大小、肺转移灶数目、癌组织CD31蛋白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计数,观察ScFv-Ang2对肝细胞癌(HCC)血管生成及肿瘤生长的作用.结果 体外实验中观察到ScFv-Ang2可抑制VEGF和Ang2诱导的HUVEC增殖、迁移及小管形成;ScFv-Ang2瘤内注射组肿瘤体积、重量、肺转移灶数目、CD31表达水平以及MVD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ScFv-Ang2在体外实验中具有抑制HUVEC形成血管的作用,体内实验中对裸鼠人肝癌具有抑制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膀胱癌组织中抑癌基因PTEN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与膀胱癌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2例膀胱癌组织和18例慢性膀胱炎组织(对照组)中PTEN和VEGF的表达,同时分析不同PTEN和VEGF表达状态下,膀胱癌组织微血管密度(MVD)的变化。结果膀胱癌组和对照组PTEN阳性率分别为53.2%(33/62)和100.0%(18/1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膀胱癌组和对照组VEGF阳性率分别为62.9%(39/62)和27.8%(5/1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EN和VEGF的表达呈负相关(r=-0.832,P<0.01)。将膀胱癌分为4组,组A为PTEN阴性VEGF阳性(n=19),组B为PTEN阴性VEGF阴性(n=10),组C为PTEN阳性VEGF阳性(n=20),组D为PTEN阳性VEGF阴性(n=13)。4组平均MVD分别为41.53、31.40、26.55、25.15,组A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结论膀胱癌PTEN基因失活可能通过增加VEGF的表达来促进血管生成,导致肿瘤恶性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肺腺癌中VEGF-C、VEGF-D与微淋巴管密度MLVD(VEGFR-3)、微血管密度MVD (CD34)及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检测48例肺腺癌组织中VEGF-C、VEGF-D、MLVD、MVD蛋白的表达。结果VEGF-C、VEGF-D蛋白阳性率分别为70.8%(34/48例)、58.3%(28/48例),肿瘤周边部位显著高于肿瘤中心部位,具有统计学意义,其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无关,与肿瘤的TNM分期有关,Ⅲ~Ⅳ期显著高于Ⅰ~Ⅱ期。在VEGF-C蛋白阳性组,MVD高于阴性组(P=0.016),MLVD显著高于阴性组(P=0.006),淋巴结转移(P=0.042)增多;而VEGF-D蛋白阳性组与阴性组相比MVD无显著差异(P=0.943), MLVD高于阴性组(P〈0.01),淋巴结转移(P=0.012)增加。结论VEGF-C的表达与肺腺癌血管生成及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而VEGF-D的表达只与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与血管生成无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在体动物实验,探讨Caveolin-1与肝细胞癌侵袭转移和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分别用pGC—FU-caveolin-1过表达质粒慢病毒(过表达组)和空载体慢病毒(对照组)感染人肝细胞癌株SMMC7721,建立肝细胞癌裸鼠模型,在体观察成瘤、转移瘤的大小和数量,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成瘤组织标本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过表达组成瘤最大体积和转移瘤数量均大于对照组,[(1018.3±231.6)mm3VS(611.7±149.5)mm3,P〈0.01;(5.8±1.3)VS(1.3±1.6),P〈0.01];过表达组VEGF和MVD水平均超过对照组,[(5.2±2.5)VS(2.74±8),P〈0.01;(31.9±21.3)VS(18.2±15.6),P〈0.01]。结论:Caveolin-1过表达能促进肝细胞癌的侵袭转移和肿瘤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小剂量阿司匹林协同干扰素-α(IFN-α)抑制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生长转移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培养具有肺转移潜能的人MHCC97L肝癌细胞.将MHCC97L肝癌组织块种植于BALB/c nu/nu雄性裸鼠肝脏,建立人肝癌裸鼠原位模型.以不同剂量组合的阿司匹林和IFN-α作用于荷瘤裸鼠,测量肿瘤体积,计算肺转移灶数目及肺转移率.用MTT及明胶酶谱实验检测阿司匹林对MHCC97L细胞增殖及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2,MMP-2)活性的影响.用Western Blot及ELISA检测细胞及血清MMP-2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蛋白水平.结果 对照组肿瘤体积为(3.12±0.85)cm3,肺转移率为66.7%.大剂量阿司匹林[45 mg/(kg· d)]治疗组肿瘤体积为(1.89±0.88)cm3 (P>0.05),肺转移率为58.3% (P>0.05).而大剂量IFN-α[1.5×107/(kg·d)]治疗组、大剂量IFN-α+大剂量阿司匹林治疗组、小剂量IFN-α [7.5×106/(kg·d)]+小剂量阿司匹林15 mg/(kg· d)]治疗组肿瘤体积分别为(0.69±0.40)cm3、(0.55±0.31)cm3、(0.40±0.43)cm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肺转移率均为0(P<0.05).2 mmol/L阿司匹林对MHCC97L细胞增殖无显著影响(P>0.05),但可抑制其MMP-2的活性及VEGF的水平.小剂量IFN-α+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组裸鼠血清MMP-2及VEGF显著降低(P<0.05).结论 小剂量阿司匹林可协同IFN-α抑制HCC生长转移,抑制MMP-2和VEGF的活性和表达是其重要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槐耳清膏对原位移植瘤手术切除后复发肿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人高转移肝癌HCC-LM3原位移植瘤建立后14 d,手术切除原位瘤,分别使用槐耳清膏和生理盐水灌胃28 d后,比较肝脏复发肿瘤的大小和肺转移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肿瘤微血管密度,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肿瘤里血管生成因子表达的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结果 槐耳清膏可显著延缓移植瘤手术切除后复发肿瘤生长、抑制肺转移,降低肿瘤MVD,降低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结论 槐耳清膏显著抑制人肝癌HCC-LM3原位移植瘤手术切除后复发肿瘤的生长以及肺转移,抗血管生成作用可能是其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3.
内皮抑素对胃癌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Zhang G  Wang Y  Zhang M  Wang Q  Luo Y  Han C  Lu Y  Rao Y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1):59-61
目的 研究内皮抑素对胃癌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 ,并探讨其对胃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建立人胃腺癌裸鼠原位种植转移模型。将 72只荷瘤裸鼠随机分成 4组 ,对照组 3 6只 ,治疗各组每组 12只。种植后第 1周开始皮下注射内皮抑素 ,隔天 1次 ,剂量为 0mg/kg(对照组 )、2 5mg/kg、10 0mg/kg、2 0 0mg/kg(治疗组 ) ,共用 7周。种植后第 8周处死动物 ,测量原位肿瘤体积、抑瘤率、肿瘤微血管密度 (MVD)、肿瘤细胞凋亡指数 (AI) ,观察肿瘤细胞腹膜、肝、其他脏器转移及腹水情况。结果 内皮抑素剂量为 0mg/kg、2 5mg/kg、10 0mg/kg、2 0 0mg/kg时 ,原位肿瘤体积分别为 ( 15 83±5 76)mm3、( 5 91± 3 84 )mm3、( 65 7± 4 3 1)mm3、( 1 89± 1 0 2 )mm3;抑瘤率分别为 0、62 7%、95 8%、99 9% ;MVD分别为 ( 13 70± 3 90 )、( 5 73± 2 3 6)、( 2 17± 1 2 8)、( 0 66± 0 2 5 ) ;AI分别为 ( 3 91±2 5 8) %、( 6 76± 5 0 3 ) %、( 18 92± 6 75 ) %、( 2 8 5 7± 10 3 4 ) % ;腹膜转移率分别为 87 1%、5 4 5 %、16 7%、0 ;肝转移率分别为 83 9%、2 7 3 %、8 3 %、0。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 ,组间胃癌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t=3 1 77,P <0 0 5 ) ,且抑制作用与内皮抑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干扰素-α(IFN-α)对高转移潜能人肝癌裸鼠模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绿色荧光蛋白转染的人高转移肝癌细胞株HCC-LM3建立高转移潜能人肝癌裸鼠模型LCI-D20,种植后第2天开始分别使用IFN-α 1.5×104 U/(kg·d)(治疗组,n=12)或生理盐水(对照组,n=12)皮下注射,28 d后处死裸鼠,比较肝脏肿瘤的大小和肝内转移,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肿瘤HGF和VEGF表达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对照组的肝内肿瘤大小分别为(0.11±0.03)cm3、(0.99±0.37)cm3(P<0.05);肝内转移率分别为33.3%(4/12)、83.3%(10/12)(P<0.05);肝内转移数目分别为0.67±0.31个比1.91±0.43个(P<0.05);肿瘤内MVD分别为3.19±0.52、4.85±0.72(P<0.05);肿瘤VEGF mRNA表达(-△CT)分别为-8.16±0.54、-6.95±0.86(P<0.05);HGF mRNA表达分别为-11.62±0.63、-10.56±0.48(P<0.05).结论 IFN-α对HGF及VEGF表达的抑制可能是其抗肿瘤血管生成作用、抑制肿瘤生长转移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雷帕霉素(RPM)在人肝癌裸鼠肝移植瘤血管形成和肿瘤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人肝癌裸鼠肝移植瘤模型,使用RPM、环孢素A(CsA)进行干预治疗,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移植瘤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移植瘤VEGF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ELISA法检测外周血VEGF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 (1)RPM、CsA和对照组移植瘤重量分别为(372±35)mg、(769±39)mg、(751±42)mg;RPM组移植瘤重量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1);CsA组和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2)RPM组移植瘤VEGF mRNA、蛋白和PCNA的表达及外周血中VEGF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下调(P<0.05),CsA组和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RPM组移植瘤MVD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1);CsA组和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RPM通过阻止肿瘤增殖,下调VEGF的表达,抑制肝癌血管形成和肿瘤进展.  相似文献   

16.
镉抑制肝细胞癌生长和转移及锌的保护作用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氯化镉(cadmium chloride)和硫酸锌(zinc sulfate)对肝细胞癌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人肝细胞癌异位种植转移模型.将荷瘤裸鼠60只随机分成五组,每组12只.种植1 w后开始,分别自腹腔一次性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氯化镉(Cd组三个剂量:1.0 mg,2.0 mg,3.0 mg/kg)、氯化镉(3.0 mg/kg)与硫酸锌联合应用(Zn+Cd).种植后第8周末处死动物,测量种植处肿瘤重量、体积,观察癌细胞转移及腹水出现情况,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肝脏及肝癌组织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结果:各组均成瘤,Zn+Cd组、Cd组(3.0 mg,2.0 mg,1.0 mg/kg)与对照组相比,裸鼠肿瘤生长差异有显著性(P<0.05);腹膜转移率分别为8.3%、9.1%、18.1%、36.4%和100%(P<0.05);IHC检测,Zn+Cd组荷瘤裸鼠肝脏组织的MT染色明显加深,肝癌组织MT染色无明显改变.结论:镉对肝细胞癌生长和转移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应用镉剂治疗前预用锌对正常肝组织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在种植性乳腺癌动物模型中对肿瘤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 制作120例MCF-7乳腺癌细胞移植瘤裸鼠模型,将其随机分为低分子肝素组、生理盐水组、化疗组、内分泌治疗组,每组30只;观察裸鼠一般情况及移植瘤的牛长变化,28 d后统一脱颈椎处死裸鼠,切取移植瘤标本进行常规镜检及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瘤组织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的变化.结果 实验4周后,低分子肝素组、化疗组、内分泌治疗组不仅在移植瘤体积、胸壁浸润及淋巴转移等方面明显优于生理盐水组,其VEGF、MVD的表达亦低于生理盐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尤以低分子肝素组中VEGF、MVD的表达更低,但与化疗组、内分泌治疗组间对比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低分子肝素在裸鼠MCF-7移植瘤模型中可以通过抑制肿瘤血管形成而抑制移植瘤的生长及转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合用阿伐斯汀(avastin)与索拉非尼(sorafenib)对人肝癌裸鼠模型的抑制效果.方法 采用人肝癌裸鼠原位模型LCI-D20,分为对照组、serafenib单用组(30mg/kg灌胃,1 d1次)、sorafenib与avastin合用组、avastin单用组(5 mg/kg腹腔注射,1周2次),治疗4周后观察肿瘤体积、肺转移、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定量比较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和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指数,观察各组荷瘤鼠生存期.结果 对照组、sorafenib治疗组、mrafemb与avastin合用组、avastin治疗组肿瘤体积分别为(5.70±0.17)、(1.10±0.18)、(0.60±0.12)和(2.10±0.28)mm~3;肺转移灶数目分别为(191±23)、(98±18)、(31±19)和(98±20)个;血浆VEGF分别为(1689±612)、(3762±1195)、(1844±746)和(420±161)ng/L;中位生存期分别为70、87、112、80 d.4组肿瘤微血管密度分别为(3.77±0.44)%、(1.28±0.15)%、(0.56±0.08)%、(1.32±0.18)%;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12.6±1.8)%、(32.6±8.7)%、(54.3±11.9)%、(26.8±6.5)%;与sorafenib治疗组比较,avastin与sorafenib合用明显抑制血浆VEGF(P<0.05)、降低肿瘤体积(P<0.05)、抑制肺转移灶数目(P<0.01),延长荷瘤鼠生存期(P<0.05),降低肿瘤微血管密度(P<0.05)和促进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凋亡(P<0.05).结论 sorafenib在肝癌裸鼠模型中上调血浆VEGF导致耐药,avastin下调VEGF,通过促进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和降低肿瘤微血管密度,进一步增强sorafenib对肝癌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并延长荷瘤鼠生存期.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