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多排螺旋 CT 扫描中改变扫描野(FOV)和矩阵(matrix)对体模中纯磨玻璃结节(pGGN)的 CT 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应用 Philips Brilliance 128排螺旋 CT 在3种不同 FOV(50 mm、150 mm、300 mm)条件下对含有 pGGN(直径均≥5 mm)的胸部仿真体模进行扫描,分别用标准分辨率(512×512)和高分辨率(1024×1024)矩阵进行重建(标准算法),记录体模中每个结节及其邻近组织在不同条件下的 CT 值和及其标准差(SD),通过公式计算各条件下图像的平均标准差(MSD)、对比噪声比(CNR)及信噪比(SNR),比较不同条件下各项指标的差异;再由2名医师采取盲法对不同条件下结节的可见度进行评分,用 Kappa 检验评价观察者间的一致性。结果2名观察者的一致性为中等或较好。当矩阵不变时,不同 FOV 条件下各 pGGN 的 MSD、CNR 及 SNR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结节的可见度评分随着 FOV 的减小而提高;而当 FOV 不变时,不同矩阵条件下 pGGN 的 MSD、CNR 及SNR 均存在统计学差异,高分辨率矩阵的 MSD 高于标准分辨率矩阵,CNR 和 SNR 低于标准分辨率矩阵,且对于结节的可见度评分,高分辨率矩阵较标准分辨率矩阵相比并无明显提高。结论对直径≥5 mm 的 pGGN,在矩阵相同的条件下,缩小 FOV,并不会对 CT 图像的质量造成影响,但能够提高结节的可见度评分;而当 FOV 保持不变,高分辨率矩阵的图像的 MSD 更大,SNR 及CNR 更小,且高分辨率矩阵对结节的可见度并无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
CT扫描层厚改变对图像质量的影响及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CT扫描层厚改变对图像质量的影响及控制胡永胜影响CT图像质量的参数有空间分辨率、噪声和低对比检测能力、伪影以及窗宽、窗位等[1]。根据文献,噪声的平方与探测器发射的光子数和层厚成反比[2],所以噪声与层厚直接相关。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层厚减小时扫描,...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重建算法对CT图像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的影响.方法:以Catphan500为检测载体,行不同(5~50mGy)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CT扫描,分别采用滤波反投影(FBP)算法、迭代重建(SAFIRE)算法(5个等级)、像素闪烁(PS)算法(9个等级)进行图像重建,观察并记录其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  相似文献   

5.
螺旋CT扫描后图像重建在颈椎病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颈椎病螺旋CT(SCT)容积扫描后图像重建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颈椎病患者的SCT扫描图像及多平面重建(MPR)和三维(3D)重建立体图像的CT表现,并与X线平片表现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根据颈椎病的SCT表现及有关文献,可将其分为颈型(8例)、根型(11例)、脊髓型(12例)、椎动脉型(8例)、食管压迫型(1例)、混合型(16例)共6型。SCT容积扫描对颈椎病的诊断比X线平片能提供更多的信息(v=9,X^2=l7.9,P<0.05)。结论:SCT容积扫描后图像重建对诊断颈椎病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CT扫描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成为临床诊断中重要的检查项目,而CT扫描的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到诊断报告的准确性,一张好的CT片可以为CT诊断及临床大夫提供丰富的信息,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有利的证据,本文就以下几点对技术工作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新型心脏动态体模及其在多层螺旋CT心脏扫描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多层螺旋CT(MSCT)的无创性冠状动脉(简称冠脉)成像是CT临床应用的一个重要突破,也是目前MSCT最前沿的研究领域之一。MSCT的心电图(ECG)门控心脏成像中的心率波动、扫描速度或重组算法等都是影响心脏影像质量以及心脏检查成功率的关键因素,因而对于这些因素的定量分析是确立MSCT心脏成像技术所不可缺少的,也是保证MSCT的心脏成像质量、解决目前心脏成像中质量不稳定问题的关键方法之一。但是,临床上心脏MSCT检查的局限性(患者条件难以控制)使得心脏成像的研究难以系统地开展,目前国内未见利用心脏模具进行基础研究的相关报道,国外的相关报道也较少见。我院与GE Healthcare的CT影像研究室(中国)联合开发的新型心脏动态体模在心脏成像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方面均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胃癌属于临床常见恶性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对患者造成严重影响。CT技术是目前临床上诊断胃癌的常用方法,且随着图像后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层螺旋CT在胃癌的检查中发挥重要作用[1]。多层螺旋CT具有空间分辨率高、覆盖范围广、图像后处理功能强大等优势,受到广大医生及患者的认可[2]。基于此,本研究为探讨不同剂量64排CT增强扫描对图像清晰度及辐射剂量的影响,对我院96例胃癌患者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动物模型的CT检查中总扫描时间(TST)、扫描延迟间隔时间(ISD)、包括I衄管增强峰值图像(IPVE)以及输入功能血管的选择对计算肿瘤血流(BF)准确性的影响。方法所有动物研究方案和实验设计均经动物保护和应用委员会批准同意。注入0.2mL或0.4mL碘对比剂后.对6只患有乳腺癌的大鼠(每只有3个肿瘤)进行横断位扫描5min,扫描延迟间隔(ISD)1s(参考扫描),层厚2.5mm,间隔2.5mm,螺距1-3.120kV,240mA,旋转时间0.5s。根据不同的TST、ISD,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级别Karl迭代重建技术和深度学习(DL)重建算法对上腹部CT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应用联影uCT-760对腹部仿真模体(CDP-2)分别采用10~150 mAs(间隔20 mAs)行上腹部CT扫描,管电压120 kV,螺距0.9875,转速0.5 s/r,扫描层厚5 mm,层间距5 mm,重复扫描三次。对原始数据分别采用滤波反投影法(FBP)、Karl (1~9级)、DL(1~4级)算法重建1 mm图像。在轴面图像上测量肝脏及同层腹壁脂肪的CT值和SD值并计算信噪比(SNR)和对比信噪比(CNR),记录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以常规剂量(150 mAs)FBP重建图像为对照,由两位观察者采用五分法评估各组重建图像的主观质量并行kappa一致性检验,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各组主客观图像质量。结果:各组FBP、Karl(1~9级)、DL(1~4级)重建图像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Karl/DL等级的增加,相应组别的SD值降低(P<0.05),SNR和CNR升高(P<0...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双能量CT线性融合与Moidal非线性融合图像处理技术的差别,评价二者对CT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5支试管装有不同浓度的碘对比剂溶液(16.3、26.4、48.7、74.6和112.3 HU),嵌入新鲜猪肝制成模型.扫描后由双能量扫描模式自动生成线性融合图像,Syngo工作站双能量优化对比软件重组获得Moidal非线性融合图像.按120 kV、线性融合、Moidal非线性融合分3组,分别测量并计算各组对比信噪比,采用one-wayANOVA法比较组间优良指数值差别.选取临床20例腹部双源CT扫描患者图像,分别测量并计算肝脏、肾皮质、脾脏、胰腺以及腹主动脉的信噪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线性融合与Moidal非线性融合组差别.2名观察者盲法评价2组图像各器官醒目度.结果 实验CT值为16.3、26.4、48.7、74.6和112.3 HU时,Moidal非线性融合组图像的优良指数值分别为20.65±8.18、11.40±4.25、1.60±0.82、2.40±1.13、45.49±17.86.在74.6、112.3 HU时,Moidal非线性融合组与线性融合组(分别为0.30±0.06、14.43±4.59)、120 kV组(分别为0.22±0.05、15.31±5.1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oidal非线性融合组优良指数更高(P<0.05).患者实质脏器比较中,Moidal非线性融合组肾实质、腹主动脉信噪比分别为19.2±5.1和36.5±13.9,线性融合组分别为12.4±3.8和22.6±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名观察者对Moidal非线性融合组各器官醒目度评分高于线性融合法(Kappa=0.64),两者一致性较好.结论 Moidal非线性融合法在提高图像信噪比、增加主观醒目度等方面明显优于线性融合法.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linear blending and non-linear blending function for dual-energy CT, an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n CT image quality. Methods The model was made of a piece of fresh pork liver inserted with 5 syringes containing various concentrations of iodine solutions ( 16.3,26.4,48.7,74.6 and 112.3 HU). Linear blending images were automatically reformatted after the model was scanned in the dual-energy mode. Non-linear blending images were reformatted using the software of optimal contrast in Syngo workstation. Images were divided into 3 groups, including linear blending group, non-linear blending group and 120 kV group. Contrast noise ratio (CNR) were measured and calculated respectively in the 3 groups and the different figure of merit (FOM) values between the groups were compared using one-way ANOVA. Twenty patients scanned in the dual-energy mode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nd the SNR of their liver, renal cortex, spleen, pancreas and abdominal aorta were measured. The 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 was used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 of signal to noise ratio (SNR) between linear blending group and non linear blending group. Two readers' agreement score and single-blind method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conspicuity difference between linear blending group and non linear blending group.Results With models of different CT values, the FOM values in non-linear blending group were 20. 65 ±8.18,11.40±4.25, 1.60±0.82,2.40±1.13, 45.49±17. 86. In 74. 6 HU and 112. 3 HU models, the differences of the FOM values observed among the three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 P<0.05),which were 0.30±0. 06 and 14. 43 ±4. 59 for linear blending group, and 0. 22 ±0. 05 and 15.31±5.16 for 120 kV group. And non-linear blending group had a better FOM value. The SNR of renal cortex and abdominal aorta were 19.2±5.1 and 36. 5 ± 13.9 for non-linear blending group, while they were 12.4 ±3.8 and 22.6±7.0 for linear blending group.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conspicuity scores of different organs in non linear blending group were far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linear bending group. The Kappa value was 0. 64, showing good consistency. Conclusion Compared to the linear blending method, the non-linear blending method was a better option, especially in improving SNR and conspicuity.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自动毫安低剂量CT扫描对结肠病变的图像质量及对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预实验采用猪结肠制备息肉模型,通过改变噪声指数(NI)调节毫安,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得出可应用于临床病例组的NI值.病例组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搜集连续71例临床怀疑为结肠病变的患者,71例在CT扫描前均已行结肠镜检查.将第1组39例(2007年1月至2007年6月检查的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B、C 3个亚组,N1分别取10(15例)、13(13例)和16(11例),NI不随扫描体位而改变;第2组32例(2007年7月至2008年1月检杏的患者)NI随扫描体位而改变,NI分别取10(俯卧位)和20(仰卧位).以相同方法进行扫描获取横断面图像、CT虚拟结肠镜(CTVC)及透亮法显示(Raysum)的重组图像并进行图像质量评分.阳性病例均经肠镜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将第1组中A、B、C 3个亚组间以及第2组中不同扫描体位所得平均CT剂量加权指数(CTDIw)与标准值(26.92 mGy)进行比较,第1组病例亚组间的图像评分以及第2组病例不同扫描体位的图像评分均采用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第1组:NI=10时,横断面和重组图像平均评分分别为4.2和2.4分,平均CTDIw为17.51 mGy;NI=13时,上述平均评分分别为3.2和2.5分,平均CTDIw为12.90 mGy;NI=16时,上述平均评分分别为2.9和2.7分,平均CTDIw为5.94 mGy.当NI提高时,横断面图像质量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0.01,P<0.01);对于重组图像,图像质量评分不随NI加大而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0.81,P>0.05).第2组:NI=10时,横断面图像和重组图像的平均评分分别为3.6和2.3分;NI=20时,上述平均评分分别为2.2和2.3分,平均CTDIw为11.63 mGy.当NI由10提高到20时,横断面图像质量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0.84,P<0.01);重组图像评分不随NI的增加而降低(H=0.29,P>0.05).第1组中NI分别为10、13和16时,CTDIw平均降低了35.O%、52.1%和77.9%;第2组中CTDIw平均降低了56.8%.结论 自动毫安低剂量CT扫描技术可以在明显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兼顾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3.
64层螺旋CT检查中患者受照剂量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对64层螺旋CT头部、胸部和腹部检查中患者受照剂量进行调查,确定有效剂量转换系数,为诊断方法的选取提供辐射剂量学方面的建议.方法 采用GE Lightspeed 64层螺旋CT机选取头部平扫48例、胸部平扫50例和腹部平扫45例患者,记录峰值电压(kV)、管电流(mA)、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最长度乘积(DLP).采用SR 250软件计算患者有效剂量,将有效剂量除以DLP得到有效剂最转换系数.结果 头部、胸部和腹部CT平扫中患者有效剂量分别为:(3.1±0.1)、(6.9±0.1)和(8.0±0.1)mSv.有效剂量相对DLP的转换系数分别为:0.0025、0.0191和0.0166 mSv·mGy-1·cm-1.结论 建议采用CTDIvol、DLP和有效剂量监控患者受照剂量;采用有效剂量转换系数调查群体受照剂量、评估不同放射诊断的辐射风险及进行CT设备质量分析.  相似文献   

14.
多层螺旋CT膝关节低剂量扫描对影像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低剂量膝关节扫描的可行性及其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2009年5月~10月,100例行膝关节CT扫描者根据扫描的管电压高低分为2组(其他扫描条件不变),每组50例,A组110kV和B组80kV(管电压选择110kV和80kV是依据分别观察10例在此条件下扫描的患者图像,应用80kV而不影响诊断)。测量膝关节髌骨上缘水平后方肌肉软组织固定ROI的CT值,以CT值的标准差(SD)作为图像噪声。通过CT机自动得到平均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再计算出剂量长度乘积(DLP)。获得的图像通过双盲法进行质量评分,对两组CTDIvol值、DLP值、图像噪声、及图像质量评分均值用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A组和B组的CTDIvol值分别为(5.29±0.23)和(2.08±0.15)mGy,DLP值分别为(61.26±11.64)和(24.21±4.64)mGy.cm,B组较A组下降约(60.68)%,两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2.4)和(20.91),P0.01,B组噪声均值略高于A组(分别为12.22±2.97和16.55±2.96),t=-7.299,P=0.000,但两组图像质量平均评分分别为(4.86±0.40)分和(4.82±0.4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75,P0.05)。结论:16层螺旋CT应用低kV设置(80kV)扫描膝关节可大幅度降低辐射剂量且所得图像质量不影响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容积CT(VCT)心脏扫描时,开启或关闭心电图(ECG)调制电流(mA)技术对图像质量是否有影响,并判断ECG调制mA技术是否能有效降低曝光剂量。方法将跳动心脏模具设定为高、中、低不同速率的稳定心率,采用与不同速率稳定心率相匹配的重组算法,开启ECG调制mA,对心脏模具进行扫描,扫描同时记录各扫描序列的曝光剂量,在采集到的图像中选取结构均匀的部位,测量该部位的CT值及不同部位CT值的差值,并记录图像测量部位的标准差(s)值;关闭ECG调制mA,重复上述扫描并记录曝光剂量,对采集到的图像进行相同测量和记录。将2次扫描所测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同样心率条件下,ECG调制开启时比关闭时曝光剂量有明显减低,在每分钟搏动数(bpm)为50、60、75和95的4种心率条件下,曝光剂量分别减少了48.0%、44.0%、37.0%和37.7%;2组图像的数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CT心脏扫描时,开启ECG调制mA技术能够有效降低曝光剂量,同时对图像质量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诊CT扫描在腹部闭合性创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整理经手术或临床证实的腹部闭合性创伤65例急诊CT检查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结果:腹部闭合性创伤的急诊CT扫描主要表现为混杂高密度影像,多伴腹腔出血。本组65例腹部闭合性创伤中,肝脏损伤15例、脾26例、肾13例,肠系膜与肠管损伤2例,膀胱破裂2例,复合性实质性脏器损伤7例。其中51例伴腹腔出血,22例合并肋骨骨折。结论:急症CT扫描对诊断腹部闭合性创伤具有很大的价值,能明确腹部脏器损伤的部位、程度及复合性脏器损伤等信息,以指导临床医师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颈部MSCTA:8层螺旋CT扫描与重建方法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颈部CTA扫描技术条件、图像重建方法,评价CTA对颈部血管狭窄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8层螺旋CT颈部CTA检查22例,其中14例做了颈部DSA检查,CTA检查后在工作站经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及高级血管分析(AVA)重建血管,分析不同重建方法对颈部血管显示的能力。结果:CTA显示正常血管43支,狭窄血管45支,其中14例与DSA对照,经统计学分析二者对颈部血管狭窄的显示差异无显著性意义,AVA软件能清晰显示血管狭窄及椎动脉和周围骨质的关系,准确显示狭窄段,自动计算狭窄程度。结论:多层螺旋CT的颈部CTA检查可做为颈部动脉狭窄性病变筛选的首选检查方法,AVA软件使CTA对迂曲、与骨质关系密切的血管狭窄的分析更准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初步探讨能谱CT单能量成像对不同肝脏肿瘤检出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肝脏肿瘤患者(14例肝细胞癌、12例肝转移瘤、16例肝血管瘤)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患者均行CT能谱成像动脉期、门静脉期和静脉期扫描,获得140 kVp混合能量图像和70 keV单能量图像.对2组图像进行主观图像质量评分,测量肝实质噪声和肿瘤-肝实质的对比噪声比(CNR),2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记录不同肿瘤在不同期相的病灶检出数量,采用百分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在70 keV图像和140 kVp图像上,不同肿瘤在不同期相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30±0.25)和(3.63±0.22)分;肝实质噪声分别为(8.82±0.82)和(10.66±1.10);CNR分别为5.39和3.89,70 keV图像均优于140 kVp图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除动脉期肝转移瘤、动脉期肝血管瘤在2组图像上的检出率相同外,不同肿瘤在不同期相70 keV图像的病灶检出率(78%~100%)均高于140 kVp图像(65%~96%),以小病灶(<1 cm)检出率增高最为明显(分别为57%~100%和14%~91%).结论 能谱CT 70 keV单能量图像通过改善图像质量并增加肿瘤与肝实质的对比,有利于肝脏肿瘤的检出,对检出小病灶更敏感.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扫描野中不同位置对螺旋CT图像Z轴空间分辨率的影响。方法:使用Smatiom Sensation 64层螺旋CT。把delta模体沿X轴依次固定于CT机架的中心、偏心10cm、偏心20cm位置处,使用腹部螺旋扫描模式:120kV,160mAs,重建卷积核B31f medium smooth,重建间隔0.1mm,重建层厚0.6mm,Pitch=1时进行扫描和重建。然后制作各位置图像序列的层敏感度曲线(SSP),测试其有效层厚,并对各图像序列的SSP进行傅里叶变换得到调制传递函数(MTF)。结果:对于重建层厚0.6mm,Pitch=1时,中心点、偏心10cm和偏心20cm处的有效层厚是0.66、0.74、0.93mm。测试的SSP形状在中心点和偏心10cm处时近似钟形,左右分布基本对称,没有延伸较长的尾部,偏心20cm处SSP发生明显的偏移,不再接近正态分布。用delta测试的5%MTF的分辨率在中心点、偏心10cm和偏心20cm处分别是14.11、13.83、10.72LP/cm。结论:对于Sensation 64层螺旋CT,扫描野中不同位置对SSP、有效层厚和MTF都有影响,建议在病人扫描时尽量将扫描部位放置于中心点左右10cm内,在此范围内边缘和中心点可获得接近一致的空间分辨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61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进行CT靶扫描和HRCT检查,探讨两种检查技术间辐射剂量的差异。方法:分别记录61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CT靶扫描和HRCT扫描的各种检查参数,通过公式计算所有受检者两种检查技术的辐射剂量。结果:CT靶扫描患者的CTDIvol值和DLP值与HRCT相当,二者间辐射剂量无明显差异(t=-0.368,P=0.714)。结论:在孤立性肺结节诊断中,CT靶扫描技术对患者的辐射损害与HRCT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