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降低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后早期并发症和死亡率,进一步提高其治疗效果。方法:总结的术治疗265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围术期治疗经验,分析了其术前、术后处理、手术技术,特别是术后降低肺动脉脉压综合疗法等对预后的影响。结果:265例术后发生早期并发症者85例,占32.1%,停顿院死亡42例,占15.8%.取围术期综合处理方法后,结果明显改善。结论: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术前改善心功能、降低肺动压;术中彻底矫正畸形和短缺血时间、术后采用综合疗法降低肺动脉压等围术期综合处理方法是减少后并发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非紫绀型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病人的围手术期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病人围手术期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病人术前,术中,术后治疗上的经验与教训,结果 本组病人因术后肺动脉高太危象死亡1例(4%)24例围手术期经过顺利,痊愈出院,结论 术前增加心肌氧储备,术中加强对心功能及肺组织的保护,术后积极降低肺动脉压力,严防肺动脉高压危象的发生是围手术期处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讨论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围术期护理的措施和要点。[方法]总结31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围术期护理中呼吸道及血流动力学的观察和护理情况。[结果]除2例死亡,病死率为6%外,其余康复出院。[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围术期护理特别是呼吸道护理对于手术的成败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尤其得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手术的围术期管理经验。方法:138例3岁以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术前静注前列腺素E1降低肺动脉压力;术中注意保护肺脏和心肌。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体外循环后采用改良超滤法;术后予血管活性药物,前列腺素E1、氧化亚氮吸入。结果:惠儿术前肺动脉压(68.33±17.13)mmHg(1mmHg=0.133kPa),术后1天肺动脉压(38.15±19.37)mmHg。术后较术前有明显下降(P〈0.05)。全组死亡9例,129例患儿痊愈出院。结论:合理的围术期管理可以协助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平稳度过围手术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降低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和死亡率,进一步提高其治疗效果。【方法】总结手术治疗265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围术期治疗经验,分析了其术前、术后处理、手术技术,特别是术后降低肺动脉压综合疗法等对预后的影响。【结果】265例术后发生早期并发症者85例,占32.1%,住院死亡42例,占15.8%。采取围术期综合处理方法后,结果明显改善。【结论】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术前改善心功能、降低肺动脉压;术中彻底矫正畸形和缩短缺血时间;术后采用综合疗法降低肺动脉压等围术期综合处理方法是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贾维坤 《四川医学》2007,28(4):385-387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围手术期的治疗策略,以提高手术安全性及降低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方法分析总结手术治疗56例先心病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围手术期的综合治疗对其疗效的影响。结果56例住院手术治疗,死亡3例,53例治愈,病死率约5.3%。结论积极合理的围手术期处理是提高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围术期处理,以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5月~2007年5月,对42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实施了手术治疗,男25例,女17例;年龄10个月~6岁。室间隔缺损32例,其中合并动脉导管未闭5例;部分型房室隔缺损3例,完全型房室隔缺损2例;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5例。术前应用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强心、利尿及血管活性药等控制心衰,加强营养支持。手术时尽量缩短主动脉阻断时间,保持心脏低温加强心肌保护。术后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镇静、肌松剂,保持患者安静。重度肺动脉高压术前给予前列腺素E1泵入。结果术后早期死亡2例,死亡原因为肺动脉高压危象。术后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严重室上性心动过速2例,1例患者持续呼吸机辅助呼吸172h后,脱离呼吸机。讨论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围术期加强营养支持、维持血气、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应用肺血管扩张剂,预防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等围术期处理,可以提高治疗效果,是决定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围手术期及中长期联合药物治疗效果.探讨其治疗规范。方法68例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通过围手术期应用联合药物控制肺动脉压力并确定根治手术指征后,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根治手术,手术前、后对患者肺动脉压力进行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给予西地那非、前列地尔、NO吸入以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ARB)、钙离子拈抗剂等多种药物联合应用治疗方案,并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死亡1例,围手术期肺动脉高压危象6例均经治疗好转出院,除少数患者肺动脉压力反弹性升高外,多数患者经围手术期和长期不间断药物治疗后肺动脉压力控制满意,手术后中长期治疗效果良好。结论围术期和术后中长期多种药物联合应用治疗方案,对于降低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围术期死亡率和维持远期良好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手术及围术期处理经验。方法45例3岁以下的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施行外科手术治疗,其中接受体外循环手术36例,剖左胸动脉导管结扎术9例;围术期采用小儿心脏内、外科,麻醉、体外循环和术后监护等多学科协作的综合治疗。结果全组术后死亡3例,病死率为6.7%。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低心排综合征、呼吸衰竭、心律失常、肺部感染及出血等。死亡原因为重度低心排综合征,肺动脉高压危象等。结论婴幼儿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先天性心脏病一旦确诊就应尽早手术,但对术前有肺部感染或心衰,营养不良的患者,应积极控制感染和心衰,改善营养状况,提高手术耐受力;小儿心脏内、外科,麻醉科、体外循环和术后监护等的镶嵌治疗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2000年1月-2008年4月共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42例,围术期综合降肺高压.术中加强心肺保护,术后延长呼吸机使用时间,应用前列腺素E1降肺动脉高压.结果 早期死亡4例(9.5%),其中肺动脉高压危象1例,低心排1例,肺大泡破裂呼吸衰竭2例.随访38例,肺动脉压均降至中度以下.结论 术前注重筛选患者,围术期加强心肺保护,合理使用肺动脉扩张药,有利于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低体质量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嗣术期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总结2006年1月—2011年1月320例体质量≤10kg的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婴幼儿嗣术期治疗情况。结果所有患儿均行手术治疗,围手术期死亡6例,病死率1.88%:死亡原因:低心排综合征3例,肺动脉高压危象2例,恶性心律失常1例。术后随访复查心脏彩色超声,肺动脉压力明显下降。结论及时的手术治疗充分的围术期处理、加强术后监护是低体质量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的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方法对25例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的围手术期处理资料进行分析,其中房间隔缺损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ASD+TR)6例;室间隔缺损(VSD)9例,其中合并肺动脉高压(PH)5例,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MR)1例,合并TR 2例;动脉导管未闭(PDA)7例(合并肺动脉高压2例);法洛四联症(ToF)3例.结果死亡1例,24例治愈出院,随访1-38个月,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手术时机的选择、满意的畸形矫治和合并肺动脉高压、房室瓣关闭不全的处理,积极的围术期心功能维护是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天性心脏病在我国的发病率约为0.7%-0.8%,每年新增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约15万人。肺动脉高压是先天性心脏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围术期死亡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一旦发展到重度肺动脉高压,临床处理就有一定的难度,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尽早手术是彻底纠正肺动脉高压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讨论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围术期护理的措施和要点.[方法]总结31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围术期护理中呼吸道及血流动力学的观察和护理情况.[结果]除2例死亡,病死率为6%外,其余康复出院.[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围术期护理特别是呼吸道护理对于手术的成败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总结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外科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9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9例在体外循环下,采用根治性手术治疗.围术期综合降肺高压,术中加强心肺保护,术后延长呼吸机使用时间,应用前列腺素E1,降肺动脉高压.无1例死亡.结论:对于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完善的术前准备,正确的手术方法,有效的降地肺动脉压治疗及呼吸道管理,有利于降低患者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肺动脉高压是先天性心脏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围手术期病死率一直居高不下[1],为此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诊疗进展.  相似文献   

17.
为进一步探讨室间隔缺损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围术期治疗,作者收集1997年1月至1997年6月期间,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26例临床资料,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8例,中度肺动脉高压18例。占同期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总数的14%(26/185)。男13例,女13例,年龄2月至15岁(4.0±4.2岁),体重5.5~37kg(14.0±8.8kg)。术前SpPA6.7~16kPa,Pp/Ps0.6~1.0,肺动脉血氧饱和度均大于0.9。2例<1岁患儿和2例<2岁重度动脉高压患儿未行右心导管及附加试验。2~14岁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4例术前给予右心导管吸氧或妥拉苏林附加试验结果,肺血管总阻力下降(970±412.8)达因·秒·厘米-5。全组患儿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术后肺动脉压力下降,无一例死亡,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术后护理经验。方法 83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施行手术治疗过程中,应用合理的呼吸机模式辅助呼吸,持续血流动力学监测,有效镇静,维持稳定的心功能,加强呼吸通道管理,有效应用降低肺动脉压力的药物,维持满意的氧合,合理的液体管理等方法。结果经积极围手术期护理,81例患儿成功治愈出院,2例死亡,病死率为2.4%。结论围术期满意的医疗护理操作,有助于减少肺动脉高压危象的发生,促进患儿心功能的恢复,成为提高患儿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石英  陈萍 《重庆医学》2007,36(23):2446-2448
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是在心血管、呼口发系统等有广泛复杂生理、病理作用的高度弥散性不稳定自由基。近年来对NO的研究已成为生物医学界研究的前沿及热点。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T)是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最常见的继发病变。肺动脉高压危象是CHD患儿围术期死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蔡伟萍  李寒  支晨 《北京医学》2014,(6):503-503
继发性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epertension, PH)是先天性心脏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重度PH将直接影响手术效果或失去手术时机[1]。2008年9月至2011年12月我科对64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PH的患者实施手术,62例取得满意效果出院。现将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