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远志的炮制沿革及现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远志始见于汉《神农本草经》,属安神药,具有宁心安神、祛痰开窍、消痈肿的功效。用于心神不安,惊悸,失眠,健忘,咳嗽多痰,痈疽疮肿。1995年版《中国药典》收载有远志和制远志两种。现把远志历代的炮制方法和现代研究加以整理,以供炮制研究和临床用药者参考。1 远志的炮制沿革1.1 去心 南齐《刘涓子鬼遗方》首次记载了“去心”的炮制方法。《本草害利》:“去骨取皮用,否则令人烦闷……”。《雷公炮炙论》:“先须去心,若不去心,服之令人闷。”《普济方》中远志汤,麦门冬丸,人参散、犀角散等,均要求远志去心用。  相似文献   

2.
牛膝,又称怀牛膝,系苋科植物牛膝Chyrabthesbidentata BL.的干燥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是一味常用的活血化瘀药。近年来关于牛膝的研究日渐深入,尤其是对其加工炮制的研究也多有报道,现对其分析综述如下。 1 牛膝炮制的历史沿革 1.1 炮制记载始见于南北朝刘宋时代《雷公炮炙论》“凡使,去头并尘土了,用黄精自然汁浸一宿,漉出,细剉,焙干用之”。至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  相似文献   

3.
远志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质量控制是保证中药疗效和安全性的前提,而中药远志在质量控制方面面临以下几个问题:1药用品种在历代本草与现代药典中的记载不尽相同;2远志的产地不断变迁,导致其道地产区需进一步明确;3传统认为远志"服之令人闷"与其木心有关,生远志可"戟人咽喉",但对引起上述副作用的化学成分认识不深。针对以上问题,通过查阅历代本草、现代专著、文献等资料,对资料中记载的远志药用品种进行梳理,发现其多个品种在历代均有使用,且山西为现今远志的道地产区;通过考证,认为远志"服之令人闷"可能与皂苷类成分有关、"戟人咽喉"可能是由药材中的皂苷类、甲苯、生物碱等类成分共同引起,并需经炮制来减缓,为远志的炮制减毒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远志药材应否去心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远志的传统药材是于采挖后抽去木心,用其干燥根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63年版亦有同样规定。《本草纲目》记载;“凡使须去心,否则令人烦闷。”自宋代《雷公炮炙论》至晚清的历代本草皆有相似之论述,均认为要去木心。但现用的远志药材,有的较细小,不易加工去心,而即投入药用;作为西药制剂的远志原料亦规定不去木心。因此,在远志采制过程中有无去心之必要,或带心是否增加副作用和毒性,就是本文研究之目的。  相似文献   

5.
<正> 远志为远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远志(Polygala tenuifolia)的干燥根或根皮,为临床祛痰利窍、安神益智之常用品。历代许多中药学、炮制学中记载过远志有小毒,需用甘草汤制。经过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的探讨,也证实了远志必须用甘草煎汁浸洗后,才能入药用之。  相似文献   

6.
甘草味甘,性平,人心-肺-脾经。本品生者(生甘草粉甘草)入药,能泻火解毒,润肺祛痰止咳。用于治疗痈疽,咽喉肿痛,以及药物、食物中毒,咳嗽气喘等,炙后入药能益气补中,缓急止痛,缓和药性,用于治疗心气不足,心悸怔肿,脉结或代,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倦怠无力,以及腹中挛急,疼痛等症。甘草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对于生、炙甘草的不同功能,历代医书多有记载,《本草疏证》“甘草之用生、用炙确有不同,大率除邪气,治金创、解毒,皆宜生用。缓中补虚,止渴宜炙用,消息意会之可矣,”《药品化义》:“甘草生用凉而泻火,主治散表邪,消痈肿,利咽喉肿痛,解百药毒,除胃积热,去尿管痛,此甘凉除热之力也,炙用温而补中,主脾虚泄泻,胃虚口渴;寒热咳嗽,气短困倦,劳役虚损,此甘温助脾之功也。  相似文献   

7.
远志的炮制工艺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 远志为远志科植物远志(Polygala tenuifolia Willd.)或卵叶远志(P.slbirca L.)的干燥根。是常用中药,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安神、祛痰的功效。主要用于心悸易惊,健忘,失眠多梦,咳痰不爽等症。由于本品生用常有“戟喉刺舌”的副作用,故需经炮制后方能用于临床。历代本草多有论述。现今的炮制方法,基本上沿袭了古代炮制方法。部分地方炮制规范与1985年版中国药典在炮制工艺上稍有差异。为了提高远志的质量,保证用药安全有效,笔者对远志不同炮制方法进行了实验比较。  相似文献   

8.
甘草性味甘平,能调和诸药,有“国老”之称。然而,临床应用中有生甘草、炙甘草之别。生者,以原药研末口服,或以开水浸泡饮用,或作煎剂服用。炙者,以水沾炙熟,或以蜜炙人药。其炮制方法不同,功效主治有别。正如《本经疏证》记载:“甘草之用生、用炙,确有不同。大率除邪气、治金创、解毒,皆宜生用。缓中、补虚、止渴,宜炙用。”  相似文献   

9.
甘草琐言     
何任 《新中医》1991,23(1):21-22
习医之初,读《药性赋》,但知“甘草和诸药而解百毒,盖以性平。”开始未能明瞭甘草之真正效用。进而读《本草》,知甘草性平味甘,是心、脾二经药。补虚缓急,必以炙用。泻火则生用。如此则大体上对甘草有所了  相似文献   

10.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方书等文献,对经典名方中所用甘草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历史沿革及变迁进行了系统的本草考证,为涉及甘草药材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古代甘草入药的主流基原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初以甘肃、陕西所产为最优,唐宋时期扩展至山西、陕西、内蒙古等产地;明清时期核心产区移至内蒙,近现代以来逐步形成内蒙古、甘肃、宁夏三大主产区。历代甘草的主要炮制方法为炙法,唐代之前未提及辅料,唐代出现蜜作为辅料的相关记载,宋代出现蜜炙法,明清时期蜜炙的相关记载进一步增多,并延续至今,形成"炙甘草"的炮制规范。故建议包含甘草药材的经典名方,原方标注为"炙"的,唐代之前可按清炒法进行炮制;唐代及以后处方中标注为"炙"的甘草药材建议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炙甘草"的规定进行炮制;标注为"生"或未标注者,当以生品入药。  相似文献   

11.
《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收录《金匮要略》所载方剂14首,其中6首含有甘草,包括桂枝芍药知母汤、苓桂术甘汤、橘皮竹茹汤、麦门冬汤、甘姜苓术汤、厚朴七物汤。这6首方剂中的甘草均无炮制要求。为明确这6首方剂的甘草炮制,通过《金匮要略》通行本与吴迁本甘草炮制的对照,《金匮要略》与《伤寒论》甘草炮制的对照,《伤寒杂病论》主要传本甘草炮制的分析,梳理两晋至宋元医书转载的上述6首方剂中甘草的炮制情况,以及汉至宋元时期的甘草炮制沿革,从文献考证的角度推断出这6首经典名方所用甘草炮制法为“炙”。继而回顾炙法历史,阐明“炙”为直火烘烤,接近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之单炒(清炒)法,建议上述6首方剂均使用炒甘草。该文可为《金匮要略》经典名方的其他关键信息考证提供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远志是我国传统中药,具有益智安神、镇咳祛痰之功,其炮制方法多样,但炮制目的均在于减毒增效。笔者对远志古法炮制中的净制、切制、加辅料制与不加辅料制等方法进行了文献概述,对不同版本《中国药典》和各地炮制规范收载的远志炮制方法进行了归纳,并比较了不同炮制方法之间的差异及研究进展情况。在此基础上,以远志炮制品的现代研究为切入点,针对远志去心、甘草制、蜜炙、厚朴汁炙和炆制等不同炮制方法,分别从炮制工艺、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变化、药效变化及减毒增效机制等方面进行文献分析。根据远志炮制研究现状,分析了其现存的一些问题:远志古法炮制虽多样,但现代沿用的并不多;炮制工艺缺乏规范化研究;对辅料如甘草、炼蜜或厚朴等炮制远志引入的化学成分研究较少;部分炮制品的减毒增效机制尚不明确。笔者认为,应加强对远志古法炮制研究,并与地方特色制法相结合,在确定其炮制工艺的同时,结合化学成分、药效等方面,对不同远志炮制品种深入开展其炮制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为远志炮制的合理性提供科学依据,以确保临床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3.
一、古籍记载“蜀漆”——“常山” 1.释名:恒山、互草、鸡屎草、鸭屎草。蜀漆乃常山苗,功用相同,今并为一。 2.修治:采时连根苗收,如用茎叶,临时去根,以甘草细剉,同水拌湿蒸之,临时去甘草,取蜀漆细剉,又拌甘草水匀,再蒸日干,用其常山,凡用以洒浸一宿,漉出日干,  相似文献   

14.
甘草为我国传统常用大宗中药。本文通过系统梳理中国历代本草及医药典籍中甘草的记载,对甘草名称、原植物、产地、性状、质量评价、炮制方法、药性及功效主治进行考证。考证结果发现,甘草别名较多,尤以"国老"著称。其中,霝,大苦之称揭示汉代以前甘草品种混乱,自汉代以后才达到统一。原植物形态描述及图例考证认为,古本草记载甘草均为乌拉尔甘草,不包括《中国药典》记载正品甘草的另外2个种:光果甘草和胀果甘草。产地考证发现甘草核心产区已发生变迁,从以山西为主产区变迁为今天的以西北地区(宁夏、内蒙古、甘肃、新疆)为主要产区。性状特征及质量评价考证结果认为,从古至今甘草均以外皮细紧,紫红色外皮,断面有纹理,质坚实,富粉性为佳。炮制方法考证结果显示,其炮制方法经历了多样化的历史时期,随着应用实践,只有蜜炙法得以传承。药性及功效考证认为,本草中关于其药性的记载稍有不同,其功能主治古今基本一致。本文对历代典籍中记载的甘草进行考证,考证结果认为从古至今,甘草以乌拉尔甘草常用,主产地已发生变迁,蜜炙法是甘草唯一得到传承的炮制方法,其功效主治未发生较大变化,该研究结果为甘草的深入研究、资源开发、保护及利用提供本草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半夏为天南星科半夏的块根,辛温有毒,故历代本草多谓要水浸久洗,使其毒去性缓,再加生姜或白矾制过,方可应用。久而久之,半夏炮制已成常规,临床应用生半夏者较少。颜德馨教授善用生半夏治疗疑难病证,认为生熟虽仅一字之差,但疗效相差甚大,炮制后毒性虽去,药力也大为减弱,轻证初病或可取效,但重病痼疾则难以奏效,因此,主张临床应用生半夏,常用量6~9g,并先煎半小时以去其毒。半夏毒性,本草有“戟人咽喉,麻舌”的记载,核之实践,口服生半夏确有麻舌之感,但煎  相似文献   

16.
甘草是一味大宗药材,在中药中有"国老"之称。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药典籍和相关文献资料,对甘草的历史炮制方法进行整理和分析,并梳理了往年各版药典对于甘草炮制方法的记录和全国各地炮制规范对于甘草饮片加工工艺的规定,对甘草的炮制历史进行全方面总结,理清了甘草的炮制发展脉络。经考证,从古至今,甘草的炮制方法较多,不加辅料的炮制方法有炙、炒、炮、煨;加辅料的制法有酒制、醋制、盐制、油制、姜制、蜜制、水制、胆汁制等多种方法。在已出版的药典中共有9版记载了甘草的炮制品,全国共有24个省市均有记载甘草的炮制方法。目前,2015年版《中国药典》仅记载了甘草蜜炙的炮制工艺,蜜炙法沿用至今并广泛使用。现今炙甘草是否应统一为蜜炙甘草使用,应以历代方书本草所使用的炮制方法以及临床使用为依据。该文为后续甘草的其他炮制工艺研究和临床合理选择甘草品种、进一步开发利用相应药材资源提供参考和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17.
菟丝子不同炮制品浸出物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寿希  王秀萍 《中药材》1989,12(4):27-28
菟丝子为旋花科植物菟丝子(Cuscutachinensis Lam.)的干燥成熟种子。本品质地坚硬,难于破碎,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因为历代菟丝子入煎剂都需进行不同方法的炮制,有清炒、酒炒、制饼等。并有详尽的记载:《本草从新》有“菟丝子若入煎剂,微炒研破”论述;《宋代医方三种》有“酒浸两宿,炒令半干,捣成饼,焙。”的记载。而现在有的文献记载菟丝子生用或捣碎作饼用。所以近年来中医临床上多用其生品,炮制入药者不多。且各地炮制不统一,有清炒、酒炒、盐  相似文献   

18.
甘草炙远志不同炮制品远志皂甙的HPLC法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历代远志的炮制方法有十余种;现代沿用甘草制、蜜炙、朱砂制,尤以甘草制为主。据文献调查:现行的甘草炙远志的炮制工艺各地不统一,一药多法。计有蒸、煮、炒、烘等操作。缺乏统一的制法和质量标准。不同的炮制法对饮片质量有何影响未见报道。为探求远志炮制理论依据及炮制意义,我们用HPLC法,以远志中主要活性成分远志皂甙为考察指标,对不同工艺的甘草炙远志攸片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认为传统甘草炙远志的炮制方法值得磋商。!样品间合1.1原药材 甘草、远志购于成都市中药材公司,经我院唐家福主任中药师鉴定。甘草为豆科植物…  相似文献   

19.
正交试验法优选甘草制远志炮制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选甘草制远志炮制工艺,为制远志规范化生产和质量保证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以甘草酸(C42H62O16)为指标,考察加水量、煎煮时间和煎煮次数三因素对甘草煎煮工艺的影响;以远志皂苷元(C30H45O6Cl)和甘草酸(C42H62O16)为指标,考察甘草汁加入量、炮炙温度和炮炙时间三因素对制远志炮制工艺的影响;同时考察干燥温度对制远志质量的影响。结果:甘草最佳煎煮工艺为:取甘草3 g,加100 mL水,煎煮3次,每次煎煮30 min;最佳炮炙工艺为:将净远志加入2.5倍体积的甘草汁中,140℃浸润90 min,取出,100℃烘干。结论:本研究对规范甘草制远志炮炙工艺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蛤蚧炮制对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龚千锋  余润民 《中药材》1997,20(3):137-139
蛤蚧为常用动物性中药,具有补肺益肾、纳气定喘、助阳益精的功效。据宋《证类本草》记载:蛤蚧“毒在眼,……勿伤尾,效在尾也”。清《本草求真》记载:“蛤蚧其药力在尾,尾不全者不效,去头足,……酥炙或酒炙焙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