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传统清洁灌肠法和改良清洁灌肠法的效果。方法采用单盲法将180例需行清洁灌肠的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清洁灌肠方法,实验组采用改良清洁灌肠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灌肠效果,灌肠总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患者灌肠效果优于对照组,清洁灌肠次数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清洁灌肠法能有效地提高清洁灌肠质量,使患者更安全、舒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提高脊髓损伤患者清洁灌肠效果的有效方法。方法:将100例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采用平卧位,抬高臀部约5cm,肛管插入深度15~25cm进行灌肠,对照组采用传统清洁灌肠方法。观察两组患者有效灌肠量、无效灌肠量、灌肠后保留时间及灌肠次数。结果:实验组有效灌肠量增多,无效灌肠量减少,灌肠后保留时间延长,灌肠次数减少,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改进脊髓损伤患者清洁灌肠法能明显提高灌肠效果。  相似文献   

3.
两种灌肠法对胎粪性便秘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灌肠法对胎粪性便秘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NICU住院的46例胎粪性便秘患儿,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改良灌肠法)和对照组(传统灌肠法),各23例。实验组灌肠时采取膝胸卧位,插入肛管深度7~10 cm,拔出肛管后行腹部抚触3~4 min。对照组采用传统灌肠法。比较两组患儿灌肠后初次排出胎便量、腹胀消退情况和使本病症状消失所需的灌肠次数。结果:实验组患儿初次排出的胎便明显多于对照组(t=8.64,P0.01)。实验组患儿初次排便后腹胀消退情况优于对照组(t=13.47,P0.05)。实验组患儿使胎便排出和腹胀减轻所需灌肠的次数少于对照组(t=-4.00,P0.05)。结论:实验组采用的改良灌肠法对患儿胎便排出和腹胀消退情况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刘淑英  郑红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7):6640-6641
目的 探讨提高截瘫患者大量不保留灌肠效果的有效方法.方法 将96例截瘫伴便秘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8例:实验组采用左侧卧位,抬高臀部10~15 cm,肛管插入15~30 cm,液面距肛门20~30 cm进行灌肠;对照组采用传统灌肠法.观察两组有效灌肠量、灌肠后保留时间、排便情况.结果 实验组有效灌肠量、灌肠液保留时间、排便量及排便次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改进截瘫患者大量不保留灌肠法能提高灌肠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传统和改进清洁灌肠法在肠道检查及术前准备效果的差异及病人舒适度的差异。方法将68例需行清洁灌肠的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清洁灌肠法,实验组采用改进清洁灌肠法,即病人取屈膝仰卧位,插入肛管深度为20—25cm,观察2组灌肠效果及病人灌肠时的舒适度。结果实验组的灌肠时间、灌肠次数、灌入溶液总量少于对照组(均p〈0.05),灌肠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病人不适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进后的清洁灌肠法增强了灌肠效果,减轻了灌肠过程中病人的不适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新型清洁灌肠方法在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4月~8月我科收治的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9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实验组采用新型清洁灌肠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灌肠方法。比较两组灌肠效果、灌肠次数、灌肠总液量、灌肠液保留时间、灌肠液外流及灌肠后腹部疼痛、便意感程度。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灌肠次数、灌肠液外流例数和灌肠总液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灌肠液保留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轻度腹部疼痛、便意感明显多对照组,实验组中度及重度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型清洁灌肠方法明显优于传统灌肠方法。可以减少清洁灌肠次数和灌肠液量,减轻了患者痛苦,同时提高了灌肠临床效果及护士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7.
张玉 《当代护士》2009,(8):71-72
目的改进清洁灌肠的方法,探讨其对结肠癌患者术前清洁肠道的效果和效率的作用。方法采用单盲法将60例结肠癌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清洁灌肠法,实验组采用改进方法,评价2组灌肠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有效灌肠量增加,无效灌肠量减少,灌肠后保留时间较长,灌肠总次数减少四项指标,2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改进后的清洁灌肠方法效果较好,适用于结肠癌患者的术前肠道准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妇科患者应用改良灌肠法与传统灌肠法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妇科手术前清洁灌肠的最佳体位及插管长度.方法 将妇科手术需行清洁灌肠的患者507例,随机分为实验组257例和对照组250例,实验组采用改良法:头低臀高左侧卧位(臀部抬高30~35 cm),肛管插入长度20~22 cm;对照组采用传统左侧卧位,肛管插入长度7~10 cm.比较2组患者灌肠清洁次数、肠道清洁度、不适感及灌肠入液量的差异.结果 2组患者灌肠次数、肠道清洁度、不适感及灌肠入液量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改良灌肠法能彻底清洁肠道,可减轻患者痛苦和护士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9.
妇科患者应用改良灌肠法与传统灌肠法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妇科手术前清洁灌肠的最佳体位及插管长度。方法 将妇科手术需行清洁灌肠的患者507例,随机分为实验组257例和对照组250例,实验组采用改良法:头低臀高左侧卧位(臀部抬高30,35cm),肛管插入长度20—22cm;对照组采用传统左侧卧位,肛管插入长度7—10cm。比较2组患者灌肠清洁次数、肠道清洁度、不适感及灌肠入液量的差异。结果 2组患者灌肠次数、肠道清洁度、不适感及灌肠入液量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改良灌肠法能彻底清洁肠道,可减轻患者痛苦和护士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点滴式不保留灌肠在治疗顽固性便秘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将64例需行不保留灌肠治疗的顽同性便秘病人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2例,实验组采用点滴式不保留灌肠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不保留灌肠法,观察两组病人灌肠次数与临床疗效,灌肠后的并发症发生率,灌肠液是否外溢,病人是否耐受及满意度.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病人的耐受度、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点滴式不保留灌肠在治疗顽固性便秘中可以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提高病人满意度,减轻护士工作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两种不同灌肠法在清洁灌肠中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患者清洁灌肠的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将80例需清洁灌肠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其中实验组采用一次性肠道冲洗袋,对照组采用传统清洁灌肠法,两组插入深度不同,灌肠时间不同,分别观察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灌肠液量多、灌肠液保留时间长,大便彻底排出,不良反应少。结论实验组使用一次性肠道冲洗袋的清洁灌肠法效果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温蒲屯汤点滴式保留灌肠法在治疗慢性盆腔炎中的护理效果.方法 将6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一般抗菌液传统灌肠法,实验组采用温蒲屯汤点滴式灌肠法,观察两组灌肠液保留时间、灌肠液外溢情况、治愈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灌肠液保留时间长(P《0.01)、灌肠液外溢明显减少(P《0.01),治愈率高,患者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温蒲屯汤点滴式灌肠法治疗慢性盆腔炎明显优于抗菌药液传统式灌肠法治疗慢性盆腔炎.  相似文献   

13.
右半结肠癌术前清洁灌肠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通过改进清洁灌肠方法,提高右半结肠癌术前清洁灌肠的效果,减少灌肠次数及患者的不良反应。方法将150例右半结肠癌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7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清洁灌肠方法,实验组采取改进方法,评价灌肠效果,记录灌肠次数及患者主观感受。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灌肠效果明显改善(P〈0.05),灌肠次数显著降低(P〈0.01),患者主观感受显著提高(P〈0.05)。结论改进的清洁灌肠方法能提高右半结肠癌术前清洁灌肠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旋转体位灌肠法在腹部检查前肠道准备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改进肠道清洁的方法。方法:将腹部检查前需行清洁灌肠患者100例,随机分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50例采用传统灌肠方法,实验组50例采用旋转体位灌肠法,经X线钡灌肠、腹部平片、CT扫描等判断结肠清洁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肠腔清洁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6,P<0.05)。结论:旋转体位灌肠法是一种安全有效、操作简便、经济实用、肠道清洁效果好的灌肠方法。  相似文献   

15.
唐菁倩 《当代护士》2014,(11):104-105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灌肠法治疗患者术后便秘的效果。方法将100例术后便秘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按改良灌肠法给予灌肠,对照组按传统灌肠法予以灌肠。对2组患者灌肠液保留时间、灌肠后解便次数、解便后便秘复发率进行比较。结果采用改良灌肠法的观察组灌肠液保留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灌肠后解便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便秘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灌肠法治疗便秘效果优于传统灌肠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清洁灌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科58例行清洁灌肠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和试验组30例,试验组运用经循证后的新清洁灌肠法,而对照组运用教科书上传统的清洁灌肠法,比较两组患者的灌肠次数及灌肠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采用新清洁灌肠法灌肠的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灌肠液外溢、腹痛腹胀、肛周水肿疼痛的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的清洁灌肠法能减少灌肠次数,减轻患者的不适,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改良清洁灌肠方法在陈旧性会阴Ⅲ度裂伤术前肠道清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41例陈旧性会阴Ⅲ度裂伤的患者分为实验组23例、对照组18例,实验组采用改良方法灌肠,即灌肠过程中结合窥阴器的应用、体位的改变,应用质地软的一次性导尿管;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灌肠。结果 实验组灌肠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改良方法灌肠,能有效地提高陈旧性会阴Ⅲ度裂伤术前肠道清洁过程中肛管插入直肠的成功率,灌入液量多,灌肠次数少,肠道清洁彻底,缩短了灌肠时间,减轻了对肠道黏膜的损伤,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18.
点滴式保留灌肠法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点滴式保留灌肠法在临床应用的护理效果。方法将60例需保留灌肠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保留灌肠方法,实验组采用点滴式保留灌肠法,观察2组患者灌肠液保留时间、灌肠液是否外溢、临床疗效及灌肠过程中患者的满意度和护士接受程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灌肠液保留时间长(P<0.01)、灌肠液外溢明显减少(P<0.01)、患者满意度和护士接受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点滴保留灌肠法可以提高灌肠效果,减轻患者灌肠中的不适,减少药液外溢,延长药物在肠内保留时间,提高治疗护理效果,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保证灌肠效果,预防和降低灌肠致肠黏膜损伤的作用.[方法]将100例用灌肠法行肠道准备肠镜检查病人分为两组,对照组按<护理学基础>的灌肠方法进行,实验组采用改良灌肠方法并由专科护士在灌肠前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饮食与心理指导.以肠镜下的观察结果为标准评估灌肠效果和肠黏膜损伤情况.[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灌肠效果好,肠黏膜损伤率及肠黏膜损伤程度均低,灌肠次数较少.[结论]改进灌肠方法和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灌肠所致肠黏膜损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改良卧位对清洁灌肠次数的影响及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06年7月—2007年3月在我科住院的需要清洁灌肠的病人80例,将8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40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卧位,病人取左侧卧位,灌入灌肠液后,以同样的体位保留5 min~10 min,然后自行排便。实验组采用改良卧位,即病人先取左侧卧位,将臀部抬高10 cm,每次灌入灌肠液后,取屈膝抬臀卧位,稍后再取右侧卧位,共保留灌肠液5 min~10 min,然后自行排便。[结果]改良卧位清洁灌肠达到肠道清洁效果的灌肠次数较传统体位次数少。[结论]清洁灌肠时改良卧位方法优于传统清洁灌肠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