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本文就正畸临床上出现的釉质脱矿问题,对托槽及结扎材料对周围牙面菌斑产酸能力变化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初步探讨了固定矫治中菌斑致龋性的变化。方法随机选择23例患者作为受试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在其牙弓一侧使用0.20英寸不锈钢丝结扎,另一侧使用弹力结扎圈结扎。应用离子选择性微电极法测定各时间点牙面菌斑提取液的pH值,并对两种结扎材料下牙面菌斑pH值进行比较。结果固定矫治器粘结后牙面菌斑pH值有极显著的下降(P〈0.001),下降的最低值在丝侧牙面为5.98。而在圈侧牙面为5.85,下降幅度分别为0.70和0.88。圈侧比丝侧牙面菌斑pH值有降低的趋势,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托槽粘接后周围菌斑的致龋性显著增强。提示医患双方在正畸治疗中加强对患者口腔卫生维护的重视。由于使用弹力结扎圈侧牙面菌斑产酸能力比结扎丝侧有增强的趋势,提示正畸医生在使用前者时应更加强对患者口腔卫生维护的指导。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美兰对体外菌斑糖酵解模型产酸代谢的影响,为美兰用于防龋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改良体外菌斑糖酵解模型,以洗必泰作为阳性对照,去离子水作阴性对照,0.1g/L美兰溶液及含0.1g/L美兰的产酸液为实验组,ORION电极检测产酸液pH,并观察美兰抑制菌斑产酸的有效时间。结果:产酸液中0.1g/L美兰对体外菌斑产酸代谢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美兰对产酸代谢的抑制作用与浓度有关。结论:美兰可以抑制菌斑的产酸代谢,美兰抑制菌斑产酸代谢的最低有效浓度还需要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测定志愿者使用不同氟制剂后菌斑氟浓度,观察Fluor Protector,Bilfluoride,0.2%NaF漱口水,1.23%APF泡沫四种氟制剂使用后,氟在口腔菌斑中的动态变化,了解不同剂型的氟制剂在口腔中的释放情况,为临床选择有效的氟制剂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选择56名志愿者,用离子选择性氟电极测定使用四种氟制剂后1、3、7天菌斑氟浓度,并与基线水平相比较。结果 无论是使用哪种类型的氟制剂,菌斑氟浓度都显著提高,0.2%NaF漱口水,1.23%APF泡沫只在第一天时高于基线,Fluor Protector和Bilfluoride在第一天、第三天都高于基线,Bilfluoride在第七天时仍然高于基线。结论 作为缓释制剂的双氟漆和氟保护漆延长了氟在菌斑中的停留时间,使氟的清除速度降低,这有利于防龋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4.
5.
洗必汰对体外菌斑代谢产酸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洗必汰对体外菌斑不同生长时期代谢产酸的作用。方法:对0.2g/L洗必汰溶液处理不同生长时期改良体外菌斑糖酵解模型,ORION电极检测产酸液pH。结果:洗必汰对生长48h的早期体外菌斑的代谢产酸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培养96h的成熟菌斑的代谢产酸没有明显的影响。结论:随着菌斑的发育成熟,洗必汰对体外菌斑代谢产酸的抑制作用减弱。  相似文献   

6.
菌斑生物膜原位干预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原位菌斑生物膜发育过程及早期成熟菌斑生物膜的观察,探讨所建立的菌斑生物膜模型用于菌斑化学干预研究的可能性.方法 建立原位菌斑生物膜模型,运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结合荧光染色技术观察原位菌斑生物膜0~48 h的发育过程及48 h菌斑生物膜的活性和厚度.结果 可观察到0~48 h菌斑生物膜从无到形成到成熟,细菌排列趋于密集,菌斑厚度逐渐增加的过程.48 h的菌斑生物膜活性和厚度可检测.结论 建立的菌斑生物膜模型可观察原位菌斑的形成过程、形态及活性,适用于菌斑化学干预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洗必汰对不同生长期人工体外菌斑产酸代谢的作用。方法:以0.2 g/L洗必汰溶液处理不同生长期改良人工体外菌斑糖酵解模型,ORION电极检测产酸液pH。结果:洗必汰对生长48 h的早期人工体外菌斑的产酸代谢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培养96 h的成熟人工体外菌斑的产酸代谢没有明显影响。结论:随着菌斑的发育成熟,洗必汰对菌斑产酸代谢的抑制作用减弱。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自人牙菌斑内成功地分离出小韦永氏球菌,将它与变形链球菌、血链球菌、唾液链球菌、干酪乳杆菌、粘性放线菌分别或混合一齐培养,结果使这些致龋菌培养液的pH值上升(唾液链球菌除外),培养液内的乳酸含量大为减少,乙酸、丙酸含量增多。  相似文献   

9.
咀嚼木糖醇口香糖对牙面菌斑原位pH值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牙面菌斑原位pH值的动态检测,观察咀嚼木糖醇口香糖对牙菌斑pH值的影响。方法采用受试者自身对照的试验方法,选择9名健康成人志愿者为受试对象,用pH微电极在口内测定菌斑的原位pH值。在测定受试者牙面48小时成熟菌斑的基线pH值之后用10%的蔗糖溶液漱口,测定漱口后即刻、3、8、13、20、30、40分钟后菌斑的pH值,然后分别咀嚼蔗糖口香糖和木糖醇口香糖,测量相同时间点、相同位点牙菌斑的pH值。结果用10%的蔗糖溶液漱口后牙菌斑pH值迅速下降至5.5以下,咀嚼蔗糖口香糖后牙菌斑pH值也有下降。但下降幅度较小,在即刻、3、8分钟三个时点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咀嚼木糖醇口香糖后牙菌斑的pH值没有下降,在即刻、3、8、13、20分钟五个时点的pH值明显高于咀嚼蔗糖口香糖后的pH值(P〈0.05)。结论咀嚼木糖醇香糖不会导致口腔中牙菌斑pH值的下降,有助于釉质再矿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一种方法获得原位牙菌斑生物膜的结构分析,证明这种方法的可行性。方法:选择安装有局部可摘义齿的志愿者在基托表面粘贴塑料片的方法,在塑料片上可获得1、4、24h牙菌斑生物膜,并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进行结构的观察和分析。结果:牙菌斑生物膜的细菌、基质清楚可见,1、4、24h菌斑生物膜的平均厚度分别是(21.41±0.03)μm,(34.03±0.02)μm,(58.53±0.03)μm。结论:这种方法获取的菌斑生物膜结构完整、简便可行,是一种很好的获取原位牙菌斑生物膜的方法,可为进一步的实验提供平台。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镧、钙、氟对菌斑pH变化过程的影响,从菌斑代谢角度探讨镧的抗龋作用。方法:采用接触法连续测定含La3+、Ca2+、F-的蔗糖溶液含漱后的菌斑pH值,对pH值下降至最低所用的时间、最低pH、pH下降的幅度 ($pH)以及pH变化曲线中pH615以下的曲线下面积(AUC6.5)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8名受试对象之间各参数均无明显差别;各处理方法相比蔗糖溶液对照组导致菌斑pH下降的幅度最大,其次是含钙蔗糖溶液处理组,再次是含氟蔗糖溶液处理组及含镧蔗糖溶液处理组,后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各处理方法导致菌斑pH下降所需时间差异无明显性。结论:钙、镧、氟均可减小摄入蔗糖后菌斑pH的下降幅度,钙的作用最弱,镧和氟的作用相似,表明镧可干扰菌斑的产酸过程。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10名年龄52~70岁中老年人根部菌斑的产酸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根部菌斑和咬合面菌斑的产酸力相同,产生的有机酸种类也相同,不同有机酸的浓度则有差别,根部菌斑产生的乙酸量明显高于咬合面菌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氟化物对含漱糖溶液后菌斑产酸力的影响,以期为合理、正确使用氟制剂防治龋齿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4种局部用氟方式,分别为含氟牙膏刷牙,含氟牙膏刷牙加每天1次0.05%氟化钠漱口液含漱,含氟牙膏刷牙加每周1次0.2%氟化钠漱口液含漱,含氟牙膏刷牙加试验时即刻使用0.2%氟化钠漱口液含漱。采用微型pH电极接触法检测使用氟化物后菌斑pH在含漱蔗糖溶液后1h内的变化;同时用分光光度计法检测菌斑内变形链球菌的含量。结果只有当含漱蔗糖的同时给予氟化物才能有效抑制菌斑pH下降,在含漱后各时间点菌斑pH均未发生明显变化,维持在6,0以上;而其他方式用氟后菌斑pH仍可下降至临界值5.5以下;4种用氟方式对菌斑内变形链球菌的含量无明显影响。结论氟化物可抑制菌斑内的产酸代谢活动,但这种抑制作用受菌斑内氟离子浓度的影响;在含漱糖溶液的同时给予氟可有效地抑制菌斑内酸的形成,降低菌斑的产酸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慢性龈炎患者龈缘菌斑中菌群的变化特点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慢性龈炎患者22例,采集44个样本,健康对照15例,30个样本,接种于选择与非选择培养基,用培养法检测总厌氧菌数、产黑色素菌群、放线菌、具核梭杆菌、口腔链球菌、变形链球菌群、乳酸杆菌菌落数及检出率,对2组菌群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健康组、龈炎组的产黑色素菌群检出率分别为3%和30%,具核梭杆菌检出率分别为30%和66%,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龈炎组的总厌氧菌、产黑色素菌群、口腔链球菌、变形链球菌群、放线菌的菌落计数较健康组明显增加,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龈炎组的具核梭杆菌和乳酸杆菌的菌落计数比健康组增加(P<0.05).龈炎组产黑色素菌群和放线菌的构成比相对于健康组明显增加,尤其产黑色素菌群龈炎组比健康组增加200倍.结论 慢性龈炎龈缘菌斑内菌群构成比发生改变,放线菌和产黑色素厌氧菌增加,证实此2种菌群与慢性龈炎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观察了0.02%洗必太每周含漱三次对菌斑量和菌斑浸出液细胞毒性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含漱可明显减少菌斑形成量(P〈0.01)和降低菌斑浸出液的细胞毒性作用(P〈0.01),使菌斑浸出液中丙酸含量减少是降低其细胞毒性作用的部分原因;且副作用小,受试者易于接受。提示该浓度和频率的洗必太含漱有抑制菌斑和预防龈炎的作用,值得进一步地研究或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乳牙菌斑固相成分中钙、磷、氟质量分数与患龋状况及摄糖频率之间的关系。方法将93名北京城区3~5岁儿童根据患龋情况分为重症婴幼儿龋( S- ECC)组47人;无龋( CF)组46人。分别收集集合菌斑,应用原子吸收光谱、分光光度计和氟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测定受试者乳牙菌斑固相成分中钙、磷、氟质量分数,并进行组间比较;对两组受试者每日摄糖频率进行调查,分析菌斑固相成分中钙、磷、氟质量分数与摄糖频率的关系,并在S- ECC组分析菌斑固相中钙、磷、氟质量分数与dmft、dmfs的关系。结果S- ECC组菌斑固相成分中钙、磷、氟质量分数均值低于CF组,但是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S- ECC组患儿每日摄糖频率高于CF组;乳牙菌斑固相成分中钙、磷、氟质量分数与摄糖频率及dmft、dmfs值之间没有相关关系。结论CF组儿童与S- ECC组患儿相比,并没有显示出其菌斑固相成分中拥有更大的钙、磷、氟储库。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口内牙菌斑生物膜模型评估替硝唑漱口液、西吡氯铵漱口液与氯己定漱口液对早期原位牙菌斑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在专业洁治后,志愿者佩戴一种上颌装置,6 个玻璃片置于装置内以形成口内菌斑生物膜.志愿者用指定漱口液每天漱口2 次,每次15 ml含漱1 min.48 h后样本从装置中移出,立即用2 种荧光染料染色,分别将死菌染成红色,活菌染成绿色,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进行三维扫描,评估菌斑生物膜的厚度和活菌比率.在14 d洗脱期后,再应用另一种漱口液.结果:与清水相比, 3 种漱口液作用下的48 h菌斑生物膜平均厚度及平均活菌比率均有显著降低(P<0.001),且3 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早期原位菌斑生物膜, 3 种漱口液均显示有抑制菌斑形成及抗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构建人体内牙菌斑生物膜模型,观察不同时间自然形成菌斑生物膜的特点,体外观察精油成分漱口液对生物膜的渗透及杀菌效果。方法:按纳入标准选取6名志愿者,将刻有凹槽的羟基磷灰石圆片固定于活动夹板,配戴夹板,分别于6、24、48h取出圆片,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生物膜结构,检测总生物膜厚度,以及其中活菌厚度(μm)和荧光强度百分比(%)。观察各个时期形成的生物膜经漱口液作用1、5、15和30min后生物膜中活菌厚度及荧光强度的变化。应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随机区组单因素方差分析,SNK法进行均数两两比较。结果:6、24、48h形成的菌斑生物膜厚度分别为(11.92±4.63)μm、(18.63±4.66)μm和(27.55±6.35)μm,48h内菌斑生物膜逐渐增厚(P<0.05),尤以6h内增厚速度最快。不同时间形成的菌斑生物膜中,活菌厚度、荧光强度无显著差异(P>0.05)。6h形成的生物膜经漱口液作用,5min后活菌厚度和荧光强度即明显降低,15min后降至最低(P<0.01);24h和48h的生物膜则在漱口液作用15min后出现活菌厚度和荧光强度明显降低(P<0.05)。结论:本实验建立了体内收集...  相似文献   

19.
牙菌斑产酸能力与龋易感性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目的了解牙菌斑产酸量与龋齿易感性的关系。方法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分析患者牙菌斑中几种短链有机酸的含量,比较高活动龋者和无龋者体内和体外两种情况下菌斑产酸量的差异。结果无龋者和高龋者各21人,分别进行体内和体外蔗糖反应实验,分析有机酸的产量。体内实验,高龋组乳酸的产量略高于无龋组,但统计学无显著意义;而体外实验,两组无差异。结论决定龋或非龋的主要因素可能不是菌斑糖代谢后生成有机酸量的多少,而是酸在局部的滞留状态  相似文献   

20.
洗必泰漱口液对牙龈炎及牙菌斑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洗必泰对固定矫治患者牙龈炎及牙菌斑的临床作用.方法:①选择24例固定正畸伴有牙龈炎患者,年龄11~17岁,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②洁治后8~10 d,记录指数牙的菌斑指数、牙龈指数作为基线值,对照组用安慰剂漱口,实验组以洗必泰漱口.③分别于4周、8周、12周后记录菌斑指数、牙龈指数.结果:8周、12周后,实验组各项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应用0.12%洗必泰漱口配合日常的口腔卫生措施,能有效减少固定正畸患者牙龈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