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穿刺途径在脑血管造影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11月在本院行脑血管造影检查的8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穿刺方法不同分为桡动脉组(经桡动脉穿刺行脑血管造影检查,n=46)、股动脉组(经股动脉穿刺行脑血管造影检查,n=36),比较2组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X线辐射时间、下床活动时间、穿刺时间、Kolcaba舒适量表(General Comfort Questionnaire,GCQ)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桡动脉组穿刺成功率较股动脉组明显降低(84.78%vs97.22%)(P<0.05); 桡动脉组下床活动时间较股动脉组明显缩短,但穿刺时间较股动脉组明显延长(P<0.05),桡动脉组造影完成后1、6、12 h的GCQ评分均较股动脉组明显升高(P<0.05); 桡动脉组股静脉及股神经损伤发生率、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组(P<0.05)。结论 与股动脉穿刺比较,桡动脉穿刺应用于脑血管造影中的造影成功率相当,但后者所引起的股静脉及股神经损伤明显减少、舒适度更高且无需卧床制动观察,适用于择期造影以及老年造影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经皮桡动脉穿刺途径行全脑血管造影术(DS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我院100例行DSA住院患者,其中经桡动脉穿刺途径(桡动脉组)48例,男25例,女23例,平均年龄(56.0±8.0)岁;经股动脉穿刺途径(股动脉组)52例,男28例,女24例,平均年龄(57.5±6.5)。比较2组X线曝光时间、手术操作时间、手术成功率、卧床时间、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桡动脉组X线曝光时间、手术操作时间与经股动脉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桡动脉组手术成功率、卧床时间、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经股动脉组(P<0.05)。结论经皮桡动脉穿刺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具有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恢复快等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路径行椎动脉支架成形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对18例术前评估股动脉入路困难或不愿意术后卧床的患者经桡动脉路径行椎动脉支架成形术(桡动脉组),与同期30例经股动脉行椎动脉支架成形术(股动脉组)的穿刺成功率、X线曝光时间、手术操作时间、手术成功率、术中出血量、术后血管并发症、术后卧床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2组穿刺成功率及手术成功率均为100%,桡动脉组X线曝光时间、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与股动脉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 桡动脉组卧床时间、术后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组(P<0.05)。结论 经桡动脉入路行椎动脉支架成形术安全、可行,经桡动脉入路可作为经股动脉入路重要的补充术式  相似文献   

4.
经股动脉穿刺全脑血管造影术的预见性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全脑血管造影术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一项检查,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是神经介入治疗的基础,此项检查的应用大大降低了脑血管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但此方法是一项有创检查,如何对全脑血管造影术进行全面的预见性护理,是此手术成功的一项重要环节.2007-07~2009-09我科共为48例患者在局麻下经皮行股动脉穿刺插管行数字减影造影检查,给予预见性护理,无因护理不当而产生并发症,脑血管造影成功率达100%.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全脑血管造影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18例脑血管病患者均采用经桡动脉穿刺的方法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结果 18例脑血管造影均顺利完成,穿刺成功率100%。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经桡动脉穿刺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具有方便、安全、创伤小,术后无需卧床制动、并发症少的优点,同时降低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对适宜病例可作为首选途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在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所致缺血性脑卒中急诊机械取栓术中股动脉入路失败后颈动脉入路的穿刺细节及可行性分析。方法 报道1例急性大脑中动脉M1闭塞患者股动脉入路失败,改颈动脉穿刺成功完成支架取栓手术。对以下数据库收录的论文进行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结果 可检索到颈动脉穿刺入路脑血管造影、颈动脉支架置入术、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相关报道,主要描述到颈动脉入路的可行性及穿刺并发症。结论 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所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急诊取栓术中如主动脉弓上血管迂曲或变异经股动脉或桡动脉(肱动脉)入路困难或失败者,可改颈动脉穿刺完成手术,有一定的手术可行性,但因相关病例报道较少,安全性仍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股动脉穿刺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后运用血管封堵器止血患者最佳卧床时间。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348例经股动脉穿刺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1组、观察2组各116例。观察1组术后穿刺侧肢体制动、卧床6h;观察2组术后穿刺肢体制动、卧床8h;对照组术后穿刺侧肢体制动、卧床12h。比较3组患者术后排尿困难、腰背酸痛、穿刺点出血、皮下血肿的发生率。结果术后穿刺点出血、皮下血肿的发生率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观察2组排尿困难及腰背酸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1组排尿困难及腰背酸痛与观察2组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股动脉穿刺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后穿刺侧肢体制动、卧床6h是安全的,能提高患者舒适度。  相似文献   

8.
一过性皮层失明,是脑血管造影的一种少见的并发症,据文献报告用复方甲基葡胺经导管注射行脑血管造影,一过性失明的发病率约为1%。造影方法:本组11例除一例用17号针经皮穿刺右肱动脉外其他10例均以导管经股动脉导入,插至主动脉弓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应用Wingspan支架治疗90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观察其手术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以及术后6个月时脑血管造影显示的支架内再狭窄率。结果 90例患者手术技术成功率约为98.92%(92/93)。术前平均狭窄率为(83.42±9.53)%,术后残余狭窄率为(21.82±9.86)%,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280,P=0.002)。共5例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约占5.56%(5/90),3例死亡;术后6个月时再狭窄发生率约为19.10%(17/89)。结论 Wingspan支架植入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具有较高的手术技术成功率、较低的手术并发症及较好的近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患者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路径替代经股动脉路径行弓上动脉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安全性、可靠性、有效性。方法 52例均为经桡动脉路径施行弓上动脉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其间,观察、记录并分析患者的穿刺结果、手术结果、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卧床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结果穿刺和手术成功率均为100%。73.08%(38/52)的病人手术持续时间≤30min,84.62%(44/52)术中出血量在10mL以内。术后并发症有穿刺点出血和穿刺部位血肿两种,发生率17.31%(9/52);总并发症发生率无性别与年龄的差异(P0.05)。术后不需使用血管缝合器,可立即下床活动。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无增加。结论经桡动脉路径弓上动脉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临床上安全、可靠、效果好,可作为经股动脉路径的替代路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先天性寰枕融合患者椎动脉走行的解剖学特征及其在颅颈交界区后路内固定手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自2007年1月-2010年10月施行CT血管造影检查的48例先天性寰枕融合患者诊断与治疗经过,观察分析其椎动脉解剖走行特点。结果根据椎动脉分支和行程,48例患者96侧椎动脉共分为5种类型:Ⅰ型,椎动脉单干,走行于枕骨化的寰椎后弓和枢椎椎板之间,共19侧(19.79%);Ⅱ型,椎动脉单干,走行于寰椎与枕骨之间的骨孔,共43侧(44.79%);Ⅲ型,椎动脉单干,走行于枕骨与寰椎后弓之间,共29侧(30.21%);Ⅳ型,椎动脉开窗,一支走行于枕骨化的寰椎后弓下方,一支走行于寰椎和枕骨之间,入硬脑膜后重新汇合成椎动脉,共3侧(3.13%);Ⅴ型,椎动脉发育细小或缺如,共2侧(2.08%)。结论先天性寰枕融合患者,椎动脉解剖走行变异较大。对于Ⅰ型和Ⅳ型椎动脉患者,神经外科手术显露时损伤椎动脉的风险较高;而Ⅱ型和Ⅲ型椎动脉患者,遵守严格的骨膜下分离操作原则可降低椎动脉损伤风险。手术前行CT血管造影并结合骨性结构融合特点,能够明显降低手术损伤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脑血管病介入术后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发生率、发生原因和治疗效果.方法 分析395例脑血管病介入术后发生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和治疗情况.结果 共有5例患者发生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发生率1.2%,均为单纯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1例患者过早下床活动;1例穿刺误入股浅动脉;3例假性动脉瘤患者伴原发性高血压病,其中1例患者术后血压仍然未得到有效控制.5例患者均经超声引导下徒手压迫,4例治愈,1例无效后改用在超声引导下假腔内注射凝血酶治愈.结论 肝素化、过早活动、高血压病、不规范的穿刺技术是脑血管病介入术后股动脉假性动脉瘤产生的危险因素,超声引导下局部压迫和假腔内注射凝血酶是治疗假性动脉瘤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鼻咽癌放疗后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0-01-2011-12治疗的6例鼻咽癌患者,已行放射治疗,经脑血管造影检查颈动脉重度狭窄(狭窄率>50%),行颈动脉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治疗,并随访至少12个月.结果 随访发现支架内再狭窄1例,再狭窄率16.7%.结论 血管内治疗是鼻咽癌放疗后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治疗手段,其创伤小,围手术期并发症少,随着技术的进步及器材的改进,其疗效及安全性正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寻一种创伤小、对神经功能影响小的验证兔脑血管痉挛的造影方法。方法将24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均建造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对照组兔经股动脉行椎动脉造影,而实验组经左锁骨下动脉行椎动脉造影。比较两组兔造影前后Endo神经功能分级、造影所需时间、造影剂剂量及基底动脉电镜下结构。结果两组兔均成功建立脑血管痉挛模型。对照组兔造影后Endo神经功能分级及所需造影剂剂量较实验组高(P〈0.05);造影剂剂量与造影后Endo分级呈正相关(r=0.913,P〈0.05)。电镜结构显示:对照组基底动脉内膜损伤明显。结论经锁骨下动脉兔脑血管造影对兔脑血管损伤小,术后神经功能受损轻微,可能成为替代经股动脉方式验证兔脑血管痉挛的造影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经蝶骨嵴锁孔入路的颅外解剖特点,探讨该入路的可行性及安全的切口长度.方法 对14例(28侧)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尸头标本模拟蝶骨嵴锁孔入路,分别观察长度为4cm、5cm切口对颞浅动脉、面神经的损伤情况.结果 切口为4 cm时,颞浅动脉额支及面神经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32.1%(9侧)及7.1%(2侧);切口为5 cm时,损伤发生率则分别提高到82.1%(23侧)及42.9%(12侧).所定翼点为一凹陷区,钻孔后证实为蝶骨嵴外侧端.结论 蝶骨嵴锁孔入路手术切口为4cm左右时,对颞浅动脉、面神经损伤小,可显著降低损伤发生率,且能有效显露翼点,通过翼点钻孔可完成对外侧裂的有效显露.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和床突间隙的解剖学特点及夹闭术技巧和预后。方法经翼点入路手术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患者共13例(13个动脉瘤),包裹2例(2个动脉瘤),术中采用颅内外颈内动脉临时阻断方法。结果手术后经DSA或CTA检查显示,13例患者动脉瘤夹闭满意,载瘤动脉和远端动脉血流通畅;2例视力障碍患者手术后视力改善。手术后仅1例出现对侧肢体轻度偏瘫,无一例发生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随访3~10个月(平均5个月),均恢复良好。结论经翼点入路辅助颅内外颈内动脉临时阻断是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术中荧光造影可即时发现动脉瘤是否残留及载瘤动脉有无狭窄,从而指导手术医师调整动脉瘤夹位置而达到夹闭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中青年与老年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86例,根据患者年龄分为中青年组(年龄〈60岁)48例,老年组(年龄≥60岁)患者38例,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对患者脑动脉病变血管狭窄程度及分布进行分析。结果 1老年组患者在颅外动脉病变以及前循环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5),而颅内动脉病变以及后循环狭窄发生率却明显低于中青年组(P〈0.05或P〈0.01),在脑血管病变及颅内外动脉同时受累发生率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中青年组最常见为重度狭窄,发生率高于轻度及中度狭窄(P〈0.05),好发部位为椎动脉开口处,发生率高于颈内动脉起始段及大脑中动脉MI段(P〈0.05);老年组最常见为重度狭窄(P〈0.05),好发部位为椎动脉开口处及颈内动脉起始段,发生率高于大脑中动脉MI段(P〈0.05)。结论中青年患者最常受累血管为颅内血管,病变发生部位多以椎动脉起始处居多;老年患者最常受累血管为颅外血管,最常受累血管为椎动脉起始处及颈内动脉。  相似文献   

18.
中药川芎嗪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川芎嗪(TMP)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CVS)的治疗效果。方法制备能够连续造影的兔CVS动物模型,将其随机分为TMP组、尼莫地平组和对照组,每组13只,各组分别注入TMP 60mg/kg、尼莫地平0.1mg/kg及等量生理盐水,观察各组动物的神经功能状态变化,并应用脑血管造影、经颅多普勒(TCD)及电镜技术,了解药物对急、慢性CVS的治疗效果。结果CVS急性期静脉注射TMP、尼莫地平30min后,基底动脉口径分别由(57.17±11.40)%、(58.0±10.90)%扩大到(80.16±14.22)%、(90.0±11.38)%(均P〈0.01)。在CVS慢性期,动脉口径扩张不明显(P〉0.05),但TCD检测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则分别由(57.92±10.54)cm/s、(61.61±11.49)cm/s下降到(36.58±10.39)cm/s、(33.67±7.57)cm/s(均P〈0.01);形态学研究显示:对照组基底动脉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及神经细胞的损害程度明显重于实验组。结论①TMP能够缓解CVS,明显改善CVS后的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症状。②TMP与尼莫地平对CVS同样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TMP60mg/kg对脑组织、血管组织的保护作用优于尼莫地平0.1mg/kg。  相似文献   

19.
我国10%~20%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是由脑动脉狭窄所致,究其病因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 我国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发生率高于颅外动脉。因此,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 狭窄的早期诊断对预防卒中的发生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目前,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计算 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等影像学检查已广泛应用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评估。通过血管影像学显示狭窄分 布差异,从而探索卒中的发病机制已成为近些年研究的热点,本文就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脑动脉狭窄 分布规律及影像学评估的研究进展情况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研究背景锁骨下动脉狭窄主要临床表现为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为其主要治疗方法,本文旨在探讨症状性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6-11月经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20例症状性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支架植入均获成功,术后全脑血管造影提示锁骨下动脉残余狭窄率<20%,椎动脉呈顺向血流,锁骨下动脉盗血现象完全消失,同侧椎动脉颅内段血流通畅,临床症状改善;术后无一例出现支架相关性手术并发症。术后10天至6个月时,血管超声及CTA检查未见支架内再狭窄,血管形态良好、血流通畅。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