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女,62岁,因心慌、胸闷1小时来院,急诊心电图检查显示:Ⅰ、Ⅱ、avR、av1、avF、V3~V6导联的QRS波群前均未见明显P波,也未见明显F波,而在n、V2导联的QRS波群前似乎可见“P”波,形态尖小,“P”-R间期≥0.12秒,QRS波群为室上性,R—R匀齐,频率136bpm,QRS波群后似乎继有“T”波。考虑到十二导联同步心电图检查从V1、V2导联见到“P”波而判断其他导联QRS波群前也是有“P”波的,因而没多加考虑,即心电图诊断为窦性心动过速(其余改变在这里未详述)。 相似文献
2.
<正>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6岁,平时体健,幼儿园查体时发现心率快,即来医院做心电图检查。心电图示:P_Ⅱ、P_Ⅲ、aVF、V_3-V_6倒置,aVR、V_1直立,P′-R间期>0.12s,P′-P′间期匀齐,P′-P′之间有等电位线,P′形状相同。心房率186bpm,心室率93bpm。考虑P波起源于左房下部前壁,且呈固定性2:1房室传导。心电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51岁,于2003年12月10日晨出现右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伴遗尿,来我院门诊查CT示多发脑梗死,以"脑梗死"收入院.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性 ,2 5岁 ,因突感心悸、胸闷、气短就诊。体查 :神志清 ,精神较差 ,心界不大 ,心率 1 67次·min- 1 ,律齐 ,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血压 1 6/1 0kPa。心电图 (图 1 )可见清晰呈锯齿状的F波 ,F V间期不等 ,F F间期匀齐为 0 2 0s( 30 0次·min- 1 ) ,FⅡ、Ⅲ、avF倒置 ,FV1 直立 ,为Ⅰ型心房扑动。食道调搏图中可见规则的F波 ,呈 4:1~ 6:1下传。QRS波群呈两种形态 ,频率快时连发二个略宽大畸形的QRS波群≤ 0 1 2s,V2呈M型 ,酷似心房扑动伴室内差异性传导。频率慢时QRS波群呈室上性。QRS波群呈快速匀齐的三种形态 :( 1… 相似文献
5.
心房扑动1:1传导致极速心室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 ,17岁。因阵发性胸闷、心悸、气促 3月 ,持续发作 1天而首次就诊。体查 :呼吸急促 ,口唇发绀 ,烦躁不安 ,四肢厥冷 ,脉搏、血压测不到。心界向左扩大 ,心尖搏动弥散。心电图 (图A)示 :心房波不清 ,QRS快速、整齐 ,频率2 70次 /min ,QRS时限 0 .13秒 ,V1呈“R”型 ,电压RV1=2 .0MV。食管心电图 :QRS前有一正负双向的心房波。心电监护下立即静脉推注胺碘酮 ,心室率变慢。复查心电图 (图B)示 :Ⅱ、Ⅲ、aVF、V1、V2见锯齿样“F”波 ,频率 2 5 0次 /min ,QRS频率 12 5次 /min ,时限 0 .12S ,V1呈r… 相似文献
6.
7.
8.
房室结双径路室房传导特征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50例房室结双路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心内电生理检查,发现(1)100%病例存在室房传导;(2)50.9%右室S1S1刺激可出现氏阻滞,49.1%病例则直接表现为1:1传导突变到2:1传导;(3)41%病例在室房氏阻滞或2:1传导发生前V-A值终恒定不变,余59%病例V-A值延长22±13ms,表现弱的递减传导;(4)在127例次V2后可见H2波的病例中,V2-H2随SAS1缩短缩短而延 相似文献
9.
在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分析中,常把房室传导比例作为阻滞程度和病情变化的依据,但有时临床病情没有变化,由于PL-P问期(心率)的变化和逸搏的干扰可致房室阻滞程度加重的假象。现将所遇1例分析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线性消融三尖瓣环和下腔静脉间的峡部至双向传导阻滞作为成功消融心房扑动 (AF)的终点可以使复发率降低 ,但如何判断双向传导阻滞仍存在争议。本文探讨以房内传导时间 (intraatriumconductiontime ,i aCT)作为消融终点的理论根据和临床效果。方法 18例连续住院病人 ,男 11例 ,女 7例。年龄 68.3± 13 .4岁。体表心电图均表现为典型I型AF。对所有病人进行冠状窦、右房侧壁和峡部拖带标测 ,起搏周长较心动过速周长(tachycardiacyclelength ,TCL)短 2 0msec ,并测量起搏后回归周长 (postpacinginterval,PPI)。在CARTO指导下进行峡部的线性消融。于冠状窦口 (CSo)和冠状窦远端 (CSd)分别以 60 0msec和 2 5 0msec起搏 ,在线性消融部位记录双电位(doublepotential,DP)。定义从CSo或CSd到DP的第一个成分的传导时间为T1,至第二个成分为T2。iaCT =T1+T2-(PPI -TCL)。在CARTO指导下进行峡部的线性消融。结果 TCL 2 87± 49msec。在CSo处PPI为 3 0 7± 5 1msec。 2例病人iaCT/TCL <0 .7。DP分别为 110和 170msec。 1例术中有可以诱发的AF。当继续消融后至iaCT/TCL 0 .95和0 .97后AF不再诱发。另 1例病人经CARTO标侧显示有激动穿过低位右房界嵴的传导。所有其它病人iaCT接近TCL(p >0 .3 2 ,iaCT/TCL =0 .95 相似文献
11.
室房传导 (VentriculoatrialConduc tion ,VAC) ,也称逆向传导 ,是指心室冲动经房室结回传到心房的现象。VAC现象发现已进半个世纪 ,电生理特征近年来逐渐认识。随着起搏器安装普遍开展 ,起搏器综合征与VAC的关系受到临床工作者的重视。本文就 80例安装永久起搏器的患者中发生的VAC现象做进一步的探讨。1 资料与方法1 1 对象 80例选自本院 1998年- 2 0 0 2年 10月安装单腔、双腔永久起搏器的住院病人。男 36例 ,女 4 5例 ,年龄在 2 0 - 85岁。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4 3例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33例 …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87岁。因反复咳嗽、气喘10年加重10天就诊。体检:BP120/70mmHg,HR50/min.,律齐,唇微绀,桶状胸,两肺叩诊过清音,两肺闻及散在干、湿哕音。临床诊断: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肺气肿。 相似文献
13.
意外传导是指心脏传导系统或心脏的某一位在其传导功能处于抑制状态时,出现“意外的传导改善”和在心电传导功能正常或有阻滞的情况下,出现“意外的传导加重现象”。现将16份意外传导的心电图表现分析摘要如下: 1 意外传导改善 1.1 心电图表现 高度或几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室上性激动在心动周期早期的某一短时间内能下传,形成早期心室夺获,而更早或更延迟的室上性激动均被阻滞。Ⅱ°房室传导阻滞时,早期下传的室上性激动的P—R间期反较晚期下传的P—R间期为短,即短R 相似文献
14.
15.
对150例房室结双径路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者心内电生理检查,发现(1)100%病例存在室房传导;(2)50.9%右室S1S1利激可出现文氏阻滞,49.1%病例则直接表现为1:1传导突变到2:1传导;(3)41%病例在室房文氏阻滞或2:1传导发生前V—A值始终恒定不变,余59%病例V—A值延长22±13ms,表现弱的速减传导;(4)在127例次V2后可见H2波的病例中,V2一H2随S1S1缩短而延长,H2一A2在121例次中保持不变,6例延长10~20ms.认为房室结双径路并AVNRT患者室房传导及房室结快径逆传具有其特有的非递减传导或弱递减传导特性。 相似文献
16.
特发性室速约占室性心动过速的 10 % ,早在 70~ 80年代就被一些学者命名为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idiopathicventriculartachycardia ,IVT ) ,亦指无明确器质性心脏病变依据和无促心律失常因素存在的一种室性心动过速。此类心动过速的分类较多 ,包括良性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分支性室性心动过速 ,肾上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 ,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 ,运动性室性心动过速 ,右心室室性心动过速 ,反复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非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动过速等。但在临床上较为常用及最易被人们接受的是按起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动态心电图在肌袖性房颤病例的临床意义。方法 肌袖性房颤患者 40例 ,对照组 :非房颤患者 46例。动态心电图分析仪 2 4小时连续记录 ,统计单个房性早搏 (简称房早 )总数 ,房颤发作时间及发作次数 ,能够诱发房颤的房早数量和房早的联律间期 ,不能诱发房颤的房早数量和联律间期。结果 肌袖性房颤组 ,共有 962 4次阵发性房颤发生 ,平均持续时间 2 5 .6± 7.5秒 ,9例为单一联律间期房早诱发房颤 ,18例为 2种联律间期房早诱发房颤 ,13例为 3— 5种联律间期房早诱发房颤 ,其中 2 6例有同样联律间期的频发房早 (>72 0次 /2 4h) ,14例有同样联律间期的偶发房早 (<72 0次 /2 4h)。诱发房颤的房早均呈“PonT”现象 ,联律间期 0 .45± 0 .0 7秒。 18例 3 2 0 8阵房颤发生在 2 0 :0 0至 8:0 0之间 ;2 3例 64 16阵房颤发生在 8:0 0至 2 0 :0 0。对照组 :46例动态心电图记录中无房颤发生 ,房早联律间期 0 .65± 0 .14秒。肌袖性房颤组诱发房颤的房早联律间期明显短于对照组房早联律间期 (P <0 .0 1)。结论 肌袖性房颤有着一定规律和心电图特点 ,通过动态心电图监测可寻找导管射频消融合适病例 ,寻找一种可靠、高效、重复性好的诱发方案 ,并评价消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文总结2例特发性左室流出道室速患者的心电图特点及射频消融治疗的体会。方法及结果:2例患者,男性22岁,女性18岁,有反复心动过速病史,心电图记录到宽QRS波心动过速,心室率110-150次/分,Holter记录到频发室早及短阵室速;常规检查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心电图特点:宽QRS波心动过速,电轴向下、Ⅱ、Ⅲ、aVF导联主波向上,I、aVL导联主波向下,胸前导联在V2或V3前移形成为Rs或R型。2例患者心内电生理检查中在右室流出道及右室流入道未能标测到明显提前的局部电位或与室速相同的起搏电图,在左室流出道标测到室速发生时局部电位最提前。1例(女)消融靶点位于左冠脉窦内左冠脉开口下方,局部电位较体表心电图V1导联QRS起始部提前26ms,1例(男)消融靶点位于主动脉瓣右瓣下方,局部电位较体表心电图V1导联QRS起始部提前48ms;2例患者均经射频消融成功治疗室速,分别随访13个月、18个月无室性心动过速及并发症发生。结论:左室流出道为特发性室速发生部位之一,体表心电图有其独特性,目前应用射频消融技术可成功治愈该部位起源的室速。 相似文献
19.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36例右室室性心律失常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右室室性心律失常疗效.方法 36例右室室性性心律失常中男性16例,女性20例,年龄(43.21±13.31)岁.5例为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31例为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31例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采用传统的起搏与激动标测.5例ARVC在非接触标测系统EnSite3000指导下进行消融治疗.结果 35例消融成功,1例失败,成功率97%.1例复发.右室流出道(RVOT)起源的(VT)和室性早搏(PVC)具有典型的心电图特征,表现为典型的左束支传导阻滞型伴电轴右偏.RVOT的起源点不同,其12导联心电图特征不同,I、Ⅱ、Ⅲ和avF导联呈RR'型.v1~v3具有深S波是游离壁起源的特征.ARVC表现为典型的左柬支传导阻滞型伴电轴右偏,窦性心律时v1~v3T波浅倒置,心脏核磁或心脏超声心动图见有室心肌运动减弱.1例ARVC病例在消融过程中出现室颤,经电除颤后继续消融成功.结论 RFC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EnSite3000非接触标测系统定位快速准确,适用于ARVC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心律失常和多起源的复杂室性心律失常的标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结合 4例先后两次肺静脉电隔离成功治疗的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患者 ,探讨导管射频消融肌袖电隔离治疗阵发性房颤后复发的机制 ,并对再次肌袖电隔离治疗的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资料与方法 :对 4例进行肌袖电隔离治疗后复发的阵发性房颤患者 ,在Lasso标测导管指引下进行再次肌袖电隔离治疗。结果 :4例患者共对 14根靶静脉 (12根肺静脉和 2根腔静脉 )进行了射频消融治疗 ,较第一次消融的靶肺静脉数 (9根 )明显增多 ,隔离了除右下肺静脉外所有的肺静脉 ,其中 5根靶静脉恢复袖房传导 ,予以再次电隔离。电隔离一根靶静脉平均需进行 2 .9± 1.3次消融。术后平均随访 7.5± 5 .0 7(1-12 )个月 ,3例无房颤复发 ,1例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结论 :袖房传导的恢复及多异位灶起源可能是房颤复发的原因 ,对于阵发性房颤导管射频消融后复发病例 ,再次射频消融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有望彻底根治房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