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的动态心电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 30例经超声心动图证实为左室肥厚的高血压患者行动态心电图检查 ,分析其心电变化。1 对象与方法  30例患者均经动态心电图检查 ,符合左室肥厚标准 (A组 ) ,其中男 2 2例 ,女 8例 ,年龄 2 6~ 70 (平均 48± 6 )岁 ,平均收缩压 15 6± 16 mm Hg,平均舒张压 10 2± 8mm Hg,平均病程 6 .2± 2 .8年 ;30例同期检查无左室肥厚的高血压病患者为对照组 (B组 ) ,男 2 0例 ,女 10例 ,年龄 2 9~ 70 (平均 41± 5 )岁 ,平均收缩压 148± 18mm Hg,平均舒张压 10 1± 9mm Hg,平均病程 5 .2± 3.8年。   HOL TER记录采用双通道固态记录仪 ,以…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病患者QT离散度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QT离散度 (QTd)的变化 ,进一步明确QTd与左室肥厚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对入选的 90例高血压患者经心电图及心脏超声检查后分为左室肥厚组 38例 ,左室正常组 5 2例 ,另 38例健康人作对照组 ,测量各组QTd并相互比较 ;统计各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并作比较。结果  (1)高血压病左室肥厚组 (QTd 6 9 2 1± 12 82 )与高血压病左室正常组 (QTd41 5 4± 13 6 3)及正常对照组 (QTd 36 84± 13 71)比较 ,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 ;而高血压左室正常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2 )高血压病左室肥厚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13 16 % )高于左室正常组 (1 92 % ) ,差别有显著性。结论 QTd可作为预测高血压病左室肥厚及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奥美沙坦酯和氨氯地平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奥美沙坦酯和氨氯地平联合治疗控制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70例2、3级高血压病患者随机接受奥美沙坦酯20 mg与氨氯地平5 mg联合治疗或缬沙坦80 mg与氨氯地平5 mg联合治疗,1次/d,总疗程8周。结果:奥美沙坦酯组和缬沙坦组治疗后血压下降幅度分别为(24.5±9.5/16.0±6.8)mm Hg(1 mm Hg=0.133 kPa)和(24.3±9.2/15.7±6.6)mm Hg,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奥美沙坦酯与氨氯地平和缬沙坦与氨氯地平联合治疗组降压总有效率分别为91.4%和88.6%,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3级高血压病治疗,奥美沙坦酯与氨氯地平和缬沙坦与氨氯地平联合治疗疗效和不良反应均类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参数对左室肥厚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检测的意义.方法将初诊的高血压病患者147例经超声心动图和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左室肥厚组(n=45例)和非左室肥厚组(n=102例),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n=52例)和非内-中膜增厚组(n=95例),经询问病史、体检、测定动态血压参数,血脂、血糖等生化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1)左室肥厚组与非左室肥厚组的临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左室肥厚组与非左室肥厚组的动态血压参数比较分别为24 h平均收缩压(140.7±14.1)比(128.3±12.3)mm Hg(1 mm Hg=0.133 kPa),24 h平均舒张压(86.4±8.9)比(81.6±9.3)mm Hg,白昼平均收缩压(142.8±13.9)比(130.9±11.1)mm Hg,白昼平均舒张压(86.9±8.8)比(83.4±9.0)mm Hg,夜间平均收缩压(129.0±13.2)比(114.6±11.4)mm Hg,夜间平均舒张压(77.2±9.4)比(67.5±8.1)mm Hg,24 h脉压(54.2±10.2)比(46.9±9.6) mm Hg,白昼脉压(55.9±10.5)比(47.5±9.1)mm Hg,夜间脉压(51.8±10.7)比(47.1±8.7)mm Hg,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8.4±2.0)比(7.2±1.9),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9.5±2.2)比(8.0±2.1),动态血压非勺型昼夜节律55.6%比25.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与非内-中膜增厚组的上述临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动态血压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病动态血压参数异常者左室肥厚及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发生率增多.  相似文献   

5.
—、对象与方法   1 992年 5月至 1 998年 1 0月住院的 1 56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经偶测血压与动态血压测定证实。收缩压( SBP)≥ 1 60 mm Hg( 1 mm Hg=0 .1 3 3 k Pa) ,舒张压( DBP) <95mm Hg,男 1 2 6例 ,女 3 0例 ,年龄 60~ 79岁 ,平均 ( 68.6± 5.4 )岁 ,中位病程 1 4 .5年。排除了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及束支传导阻滞。所有患者均无电解质紊乱 ,观察期间未使用影响心脏复极药物。另选健康老年人 50例作为对照组 ,男 3 6例 ,女 1 4例 ,年龄 61~ 76岁 ,平均 ( 65.5±4 .5)岁。 ( 1 )超声心动图 :按 Penn法测定舒张期左室内…  相似文献   

6.
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对老年性高血压左心室构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对老年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及构型的影响。方法将7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Ⅰ组(n=38)予以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Ⅱ组(n=32)单用氨氯地平,两组均给药6个月后,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治疗前后左心室构型的变化。结果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组对高血压左心室构型的逆转效果明显优于氨氯地平组(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在逆转高血压左室肥厚方面有良好作用,左室构型中向心性重构是防止心肌损害加重的关键阶段。  相似文献   

7.
海捷亚与科素亚治疗老年高血压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小剂量氯沙坦钾和双氢克尿噻组成复方降压药(海捷亚 )与单纯氯沙坦钾 (科素亚 )进行比较 ,以观察疗效及逆转左室肥厚和左室功能的作用。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按照 WHO/ ISH (1999)高血压诊断标准 (SBP≥14 0 mm Hg,DBP>90 mm Hg) ,选择我院住院高血压病患者 84例 ,男 80例 ,女 4例 ,年龄 6 0~ 83岁 (平均 6 5 .3± 5 .1岁 ) ;病程4~ 30年。所有患者均除外继发性高血压及其他器质性心脏病、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1.2   方法 治疗开始前 3d停用其他抗高血压药物 ,随机分为 2组。第 1组 :科素亚 5 0 mg,每日 1次 ;第 2组…  相似文献   

8.
戴琳  王淑娟 《山东医药》2002,42(11):69-69
为探讨诊断高血压左室肥厚 (L VH )的最佳方法 ,我们对15 4例 L VH患者的超声心动图 (U GG)及心电图 (ECG)检查结果进行了比较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观察对象为 15 4例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 ,男10 2例 ,女 5 2例 ,平均年龄 5 8.6 (36~ 74 )岁 ;病程 1~ 39年。诊断及分期均按 WHO标准 ,患者收缩压≥ 14 0 mm Hg、舒张压≥ 90 mm Hg,除外继发性高血压及其它器质性病变 ,心电图检查排除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及严重心律失常。L VH评定标准 :1ECG传统标准 :a.RV5或 V6 ≥ 2 .5m V;b.RV5+SV1 ≥ 4 .0 m V(男 )或≥ 3.5 m V(…  相似文献   

9.
超声心动图所见左室壁增厚(≥12mm)、点状回声增强和房间隔增厚(>6mm)并非心脏淀粉样变性(CA)所独有的表现.录象资料由3位观察者独立分析,至少2位观察者判断一致为准,以此比较上述指标检出经肾、肝、直肠或腹部脂肪垫活检证实的CA患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60±12岁的16(男12、女4)例CA患者(组Ⅰ)、以55±13岁的23(男17、女6)例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或肥厚型心肌病引起的左室肥厚者(组Ⅱ)为对照.左室乳头肌水平短轴观经盲式分析,左室壁回声增强见于组Ⅰ11例和组Ⅱ6例,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3%和74%.经非盲式分析,组Ⅰ15例(15/16)和组Ⅱ15例(15/23)房间隔显示满意,厚度分别为7±2和4±1mm.房间隔增厚见于组Ⅰ12例(12/15)和组Ⅲ例(1/23),差别显著(p<0.001).两项指标并用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7%和100%.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缬沙坦对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发生率、逆转左心室(左室)肥厚和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高血压合并房颤经电转复或药物恢复窦性心律患者210例,随机分为缬沙坦组和氨氯地平组.观察两组患者1年内房颤复发率及其与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关系;比较治疗前后心脏超声参数:左室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璧厚度(LVPW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房前后径(LADd)、左室质量指数(LVMI)和左心室舒张功能指标;随访治疗期间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结果 缬沙坦组房颤复发率较氨氯地平组明显降低(P<0.01).LVH组94例与非LVH组47例房颤发生率分别为66.67%和33.34%(P<0.01).治疗后缬沙坦组IVST、LVP-WT、LVEDd、LADd、LVMI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1),氨氯地平组只有LVMI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左室舒张功能指标缬沙坦组明显优于氨氯地平组(P<0.01).治疗期间缬沙坦组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氨氯地平组(P<0.01).结论 (1)缬沙坦与胺碘酮联合应用能减少高血压合并房颤的复发;(2)缬沙坦能够逆转原发性高血压引起的左室肥厚,改善左室舒张功能,降低房颤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A组为48±11岁的212(男175、女37)例非志愿者,无心脏病的临床表现,静息心电图正常,活动平板试验无胸痛。B组51±11岁的31(男16,女15)例冠脉造影未见异常者,其中2例既往Q波型心梗,3例左室肥厚。C组为62±10岁的153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其中13例既往Q波型心梗,13例左室肥厚。D组  相似文献   

12.
老年高血压病Q—T离散度与室性早搏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近年文献报道 ,Q- T离散度 (Q- Td)对室性心律失常是一个无创伤性而敏感的预测指标。本文通过检测老年高血压病人 Q- Td与校正 Q- T离散度 (Q-Tcd)的变化 ,探讨其与高血压病人发生室性早搏(室早 )的关系。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139例老年人被分为 :1正常组 :50例 ,男 39例 ,女 11例 ;平均年龄 6 8.6± 7.1(6 0~ 78)岁。均按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会 1982年建议的健康老人五条标准判定 ;2高血压病组 :94例 ,男 78例 ,女 16例 ,平均年龄 6 6 .9± 6 .3(6 0~ 80 )岁 ,血压均≥ 16 0 /95mm Hg(1mm Hg=0 .133k Pa)。其中高血压病 期81例 ,…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心电图QT离散度 (简称QTd)变化。 方法 用美国超九 ATL(XO16 3)彩色多谱勒诊断仪二维超声测量其舒张期左心室室间隔厚度和左心室后壁厚度 ,以≥ 1 2cm作为左心室肥厚诊断标准 ,对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组 (n =36 ,男 女 =2 0 16例 ,平均年龄 6 0岁± 12岁 )、高血压左心室非肥厚组(n =5 0 ,男 女 =30 2 0例 ,平均年龄 6 2岁± 12岁 )进行测量 ,再用心电图ECG 8110P( 0 180 8A3)描记其常规 12导联心电图 ,手工测量其最大QT间期 (QTmax)、最小QT间期 (QTmin)和心动周期RR间期 ,计算QTd和心率校正的QTcd ,并随机匹配正常人群组 (n =4 0 ,男 女 =2 4 16例 ,平均年龄 5 8岁± 13岁 )。 结果 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组QTd为6 0ms± 17ms ,QTcd为 6 8ms± 2 4ms,高血压左心室非肥厚组QTd为 4 1ms± 13ms,QTcd为 4 3ms± 17ms ,正常人群组QTd为 4 3ms± 11ms ,QTcd为 4 4ms± 16ms,前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后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QT间期离散度增大。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高血压病合并左室肥厚 ( LVH)患者动态血压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 ,我们对 70例高血压患者的 2 4小时动态血压 ( ABPM)进行了监测 ,现将结果报告并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70例高血压患者均符合 WHO制定的诊断标准 ,除外继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病伴 LVH40例 (观察组 ) ,男 2 5例 ,女 1 5例 ;年龄 45~ 64( 5 8± 4)岁。高血压不伴 LVH30例 (对照组 ) ,男 2 0例 ,女 1 0例 :年龄38~ 62 ( 5 2± 6)岁 ;均为 期高血压。两组均停用降压药物 1周 ,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舒张期室间隔厚度 ( IVST)、左室后壁厚度 ( PWT)和左室舒张末期内…  相似文献   

15.
<正> 本文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不同构型病人QT离散度(QTd)变化。1资料与方法 原发性高血压病人90例。根据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壁厚度与室腔径大小分为:(1)正常构型组35例,男20例,女15例,平均年龄60±11岁;(2)向心性肥厚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63±12岁;(3)离心性肥厚组25例,男13例,女12例,平均年龄62±11岁。选择无心血管疾病及糖尿  相似文献   

16.
G蛋白β_3亚单位基因C825T多态性影响缬沙坦的降压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G蛋白β3亚单位基因C825T多态性与缬沙坦的降压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147例健康人(对照组)和321例高血压病患者(高血压组)的G蛋白β3亚单位C825T多态性,其中102例高血压病患者口服缬沙坦4周。结果高血压组G蛋白β3亚单位C825T多态性中基因型频率(CC28.7%、CT 52.0%、TT 19.3%)、等位基因频率(C 54.7%、T 45.3%)与对照组基因型频率(CC 27.2%、CT 46.9%、TT25.9%)、等位基因频率(C 50.7%、T 49.3%)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缬沙坦对CT[(18.29±11.17)mm Hg,1 mm Hg=0.133 kPa]、TT[(25.63±22.68)mm Hg]、CT+TT[(19.25±13.20)mm Hg]基因型患者降低收缩压的作用强于CC基因型[(11.33±9.15)mm Hg,P<0.05];对CT[(15.03±9.35)mm Hg]、CT+TT[(14.50±9.23)mm Hg]基因型患者降低舒张压的作用强于CC基因型[(8.81±5.60)mm Hg,P<0.05]。结论G蛋白β3亚单位基因C825T多态性与缬沙坦的降压疗效相关,而与原发性高血压无关。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杂志》2005,13(12):814-814
该研究比较海捷亚与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EH)降压效果,并评价药物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EH随机分成2组,海捷亚组(40例)和氨氯地平组(40例),分别给予海捷亚1片/d和氨氯地平5 mg/d治疗,疗程8周。治疗前后分别测定偶测血压、动态血压及尿微量白蛋白(U-MAlb)、血和尿β2微球蛋白(β2-MG)。结果:2组药物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较基值降低,坐位偶测血压观察,海捷亚组降压幅度为(24·3±8·1)/(15·8±3·6)mm Hg,P<0·01;氨氯地平组降压幅度为(23·8±7·6)/(15·2±5·9)mm Hg,P<0·01;但其降低值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  相似文献   

18.
观察右房 左室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简称心衰 )的临床效果。选择 1 6例充血性心衰患者 (NYHA分级Ⅲ Ⅳ级 ) ,男 1 0例、女 6例 ,年龄 6 8.4± 6岁 ;均为窦性心律 ,合并有Ⅰ度房室阻滞 ,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按安置起搏器的模式分为右房 左室起搏治疗组 (LV组 ,n =6 ) ,右房双室起搏治疗组 (BiV组 ,n =1 0 )。左室起搏电极分别放置于心大静脉左室侧后分支 9例 ,心大静脉左室后分支 7例。观察起搏治疗前后左室心功能参数、6min步行距离、左室壁运动的同步性及体表心电图的变化。结果 :BiV组左室射血分数 (LVEF)由术前的 0 .2 3提高至 0 .31 (P <0 .0 0 1 ) ;在LV组LVEF由术前的 0 .2 4提高至 0 .33(P <0 .0 0 1 ) ;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在二组分别由术前的 1 4 9± 5 1ml/m2 和 1 5 3±5 3ml/m2 下降至 1 1 6± 38ml/m2 和 1 2 1± 4 1ml/m2 (P均 <0 .0 0 1 ) ;室间隔与左室后壁运动的延迟时间在二组分别由术前的 1 95± 94ms和 1 97± 89ms下降至 1 7± 6 0ms及 1 6± 5 6ms(P均 <0 .0 0 1 )。 6min步行距离则分别由术前的4 0 3± 5 3m和 4 0 1± 5 9m提高至 4 4 1± 6 2m和 4 4 2± 6 7m(P均 <0 .0 5 )。结论 :初步临床观察提示右房 左室起搏治疗与右房双室起搏治疗相比 ,同样可有效地改善慢性心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左氨氯地平与依那普利联合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疗效.方法 选择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人60例,随机分为左氨氯地平组、依那普利组、联合治疗组,每组20例,均治疗4周,治疗前后监测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对比分析治疗前后上述指标差异.结果 治疗4周后3组血压均下降,左氨氯地平组与依那普利组治疗效果接近,左氨氯地平组收缩压为(145±12)mmHg,舒张压为(90±7)mmHg;依那普利组为(142±11)mmHg、(89±6)mmHg,组内自身治疗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治疗组降压幅度低于以上两组,分别为(131±10)mmHg、(85±7)mmHg,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左氨氯地平组、依那普利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左氨氯地平与依那普利联合应用降压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缬沙坦(80 mg)/氨氯地平(5 mg)复方片剂(复方片剂)治疗经氨氯地平5 mg或缬沙坦80 mg控制不良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双盲、双模拟、随机、活性药物对照、平行试验方法进行两项临床研究.在两项研究中对经1~4周洗脱期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坐位舒张压≥95 mm Hg(1 mm Hg=0.133 kPa)且<110 mm Hg]分别采用单药氨氯地平5 mg或缬沙坦80 mg治疗4周,在单药导入结束后,坐位舒张压仍然≥90mm Hg且<110 mm Hg的患者随机进入复方片剂组或继续原有的单药治疗,共8周.其间,在治疗4周和试验结束时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 治疗结束时,复方片剂组平均坐位收缩压/平均坐位舒张压下降幅度较氨氯地平单药治疗组多4.4mm Hg/3 mm Hg(P<0.0001);较缬沙坦80 mg组多6.4 mm Hg/4.2 mm Hg(P<0.0001).两项研究中复方片剂组的血压控制率(血压<140/90 mmHg)分别为71.0%及71.2%,显著优于氨氯地平或缬沙坦单药治疗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单药治疗组相当.结论 复方片剂组的血压控制率显著优于其两种成分(氨氯地平5 mg或缬沙坦80 mg)单药的治疗,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