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冰片开放血-脑脊液屏障(BCB)对实验性细菌性脑膜炎治疗的影响。方法 采用日本大耳白兔作为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冰片组和脑膜炎组。经枕大池注入肺炎球菌悬液建立脑膜炎模型,以冰片作为开放BCB的制剂。以连续静脉注射丙戊酸钠后不同时间点的脑脊液中丙戊酸钠浓度变化作为判断BCB通透性的指标;硝酸镧示踪法观察脑组织表现作为BCB通透性的形态指标。给予脑膜炎动物头孢吡肟或冰片+头孢吡肟治疗,记录动物存亡情况;取脑脊液(CSF)进行细胞计数及生化检查。取脑组织作常规病理染色,以观察冰片开放BCB对实验性细菌性脑膜炎治疗的影响。结果 给药后对照组CSF中丙戊酸钠浓度基本保持稳定,冰片组CSF中丙戊酸钠浓度于给药后0.5h时即高于对照组并逐渐上升,至6h时达高峰,然后开始下降,14h时浓度仍高于对照组。脑组织超微结构显示,对照组无硝酸镧颗粒通过BCB,脑膜炎组硝酸镧颗粒分布于毛细血管基底膜外,冰片组弥漫性分布于神经细胞间隙和轴突周围。给予头孢吡肟治疗后,脑膜炎+冰片组动物存活率(9/12,75%)明显高于脑膜炎组(6/18,66.7%)(P〈0.05),但两组间CSF细胞数及蛋白、葡萄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近皮层脑组织HE染色显示,脑膜炎组可见脑组织大量炎症细胞渗出和软化坏死灶,血管“套袖”现象明显,而脑膜炎+冰片组脑组织内炎症细胞渗出较少,无血管“套袖”现象,无明显坏死软化灶。结论 冰片确实能明显增加BCB的通透性并具有可逆性特点,抗生素联合冰片能改善实验性细菌性脑膜炎治疗效果,为细菌性脑膜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脑囊虫患者是否存在血 -脑脊液屏障 ( BBB)功能障碍及其与细胞因子产生是否相关 ,以期对临床诊治有所帮助。方法 用单向免疫扩散法检测 41例脑囊虫患者 BBB功能 ;用 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和脑脊液 ( CSF)中 γ-干扰素 ( IFN-γ)及肿瘤坏死因子 ( TNF-α)水平 ;观察 BBB功能与 IFN-γ、TNF-α产生的关系。结果  ( 1 )脑囊虫患者中有 82 .9%出现 BBB损害。 ( 2 )脑囊虫患者组血清和 CSF中 IFN-γ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均 P <0 .0 1 ) ,TNF-α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 ( P <0 .0 5 ,P <0 .0 1 )。 ( 3 ) BBB损害组 CSF中 IFN-γ水平较BBB正常组明显减低 ( P <0 .0 5 ) ,而血清中 IFN-γ无变化。 ( 4) BBB损害组 CSF中 TNF-α水平较 BBB正常组无明显增高 ( P >0 .0 5 ) ,而血清中 TNF-α水平较 BBB正常组明显增高 ( P <0 .0 5 )。结论 脑囊虫患者多出现BBB损害且与细胞因子水平有明显相关性 ,同时存在体液免疫增高和细胞免疫减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 EAE)大鼠血 -脑脊液屏障功能的动态变化及其作用 ,以求进一步揭示 EAE发病机制。方法 检测 EAE大鼠免疫后第 4、6、8、1 0、1 2、1 4、1 6、1 8、2 0天血清和脑脊液 ( CSF)中清蛋白 ( ALB)含量 ,其 CSF与血清 ALB比值 ( QA)作为评价血 -脑脊液屏障损害的指标。结果  QA值免疫后第 8天即出现显著性升高 ,早于临床症状出现 ;随免疫时间的延长 QA值呈逐渐增高后缓慢下降趋势 ,并且 QA值与EAE大鼠病情评分呈显著正相关 ( r =0 .81 ,P =0 .0 0 1 )。结论 血 -脑脊液屏障的早期损害在 EAE发病过程中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脑梗死大鼠血-脑脊液屏障(BBB)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葛根素组。线栓法建立右侧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闭塞(pMCAO)模型。假手术组仅分离颈动脉,对照组和葛根素组分别于pMCAO术后立即予溶剂和葛根素(100mg·kg~(-1),溶于10%酒精)腹腔注射。采用伊文斯兰染色评价BBB完整性,干湿重法测定脑组织水肿,TTC染色观察脑梗死体积,改良的Longa分级法评价神经功能。并采用Western blot和qR-T PCR来观察pMCAO术后24 h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claudin-5的表达变化。结果葛根素能够显著改善神经功能,减轻脑水肿,减小梗死体积,减少伊文斯兰染料的渗出BBB,并下调MMP-9表达和上调claudin-5表达。结论葛根素减轻pMCAO术后BBB损害,减轻脑水肿,减小脑梗死体积,抑制MMP-9和上调claudin-5表达可能是葛根素保护BBB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雷公藤内酯醇(Tri)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大鼠血-脑脊液屏障(BCB)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制备Wistar大鼠EAE模型,应用Tri治疗EAE,评估EAE组、Tri治疗组的临床症状,在不同时间点测定脑脊液(CSF)和外周血白蛋白(Alb)水平并计算二者比值(QA),通过QA值观察BCB变化.于免疫后(p.I.)6、8、10、12、14、16 d处死动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脑和脊髓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干扰素-γ(IFN-γ)表达.结果 免疫后14 d为EAE组发病高峰期,Tri治疗组临床症状评分(0.14±0.08)较EAE组(2.19±1.68)低(P<0.01).免疫后 8 d EAE组QA达最大值(0.30±0.05),较佐剂组(0.13±0.05)明显增高(P<0.01).免疫后6-14 d,EAE组与佐剂组、Tri治疗组比较QA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8.34,P<0.01).免疫后14 d Tri治疗组 QA达最大值(0.19±0.02),QA波峰时间较EAE组延迟且峰值明显较低.免疫后12-16 d,EAE组与佐剂组、Tri治疗组比较ICAM-1阳性表达高(F=17.11,F=29.87,均P<0.01);免疫后10-16 d,Tri治疗组较EAE组IFN-γ阳性表达低(F=447.92,P<0.01).结论 EAE中BCB损伤早于临床症状出现.Tri能有效抑制EAE进展,可能与其下调ICAM-1、IFN-γ表达,恢复BCB正常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1β (IL-1β)、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脑脊液屏障(BCFB)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宜宾市中医医院收治的98例ACI患者,根据脑脊液和血清白蛋白商值(QAlb)评估BCFB损伤情况,检测血清IL-1β、MMP-9水平,分析血清IL-1β、MMP-9表达与BCFB功能状况的关系。结果 98例ACI患者发生BCFB损伤71例,损伤率为72.45%。BCFB损伤患者NIHSS评分、梗死体积以及血清IL-1 β、MMP-9水平高于未损伤患者(P<0.05)。Logistic回归显示,NIHSS评分高、梗死体积大以及血清IL-1 β、MMP-9高表达是ACI患者发生BCFB损伤的危险因素(P<0.05)。随着损伤程度的加重,血清IL-1 β、MMP-9水平呈显著升高趋势(P<0.05)。ACI患者血清IL-1 β、MMP-9水平与QAlb值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血清IL-1 β、MMP-9水平与ACI患者BCFB损伤及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血-脑屏障超微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动态观察高血压脑出血后不同时间血肿周围血-脑屏障(BBB)的超微结构。方法 选取10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通过CT导向脑立体定向仪在血肿周围取脑组织标本,电镜下观察BBB的超微结构。结果:脑出血12h后BBB胶质足板水肿,胞饮水泡增多,24h后内皮细胞线粒体肿胀,嵴断裂,48h后足板水肿明显,内皮细胞水肿,细胞核增大;72h胞质稀疏,基底膜断开;5d内皮细胞胞膜及核膜溶解,毛细血管塌陷。结论 脑出血早期预防BBB的损害是治疗脑出血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细胞学(CSF)变化及临床特点。方法42例病人经临床和辅助检查确诊,采用脑脊液细胞玻片离心沉淀法收集细胞,经MGG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全部病例脑脊液细胞学均有异常,老年患者脑脊液细胞学有明显不同的特点。结论初诊时,脑脊液细胞学以淋巴细胞比例占优势较多,随病程进展出现程度不同的混合细胞反应,治疗有效者嗜中性粒细胞下降及消失较快;一部分患者一直以淋巴细胞占优势,伴有激活淋巴细胞、激活单核细胞,并持续性较长时间。脑脊液细胞学的动态变化,为判断老年结核性脑膜炎的病情转归、疗效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脑膜炎患者脑脊液唾液酸测定的临床意义张维健孙旦晖杨建文为探讨脑脊液唾液酸(CSF-SA)对脑膜炎的临床意义,我们测定了74例脑膜炎患者的CSF-SA结果如下。资料与方法一、对象:脑膜炎组50例,系本院住院病人。其中化脓性脑膜炎(化脑)10例,结核性脑...  相似文献   

10.
大鼠C6脑胶质瘤血-脑屏障的硝酸镧示踪电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C6脑胶质瘤不同区域血-脑屏障(BBB)的超微结构特征及血-脑肿瘤屏障(BBTB)通透性增高的途径。方法 运用成瘤3周SD大鼠C6脑胶质瘤动物模型。取肿瘤中心、肿瘤边缘、距肿瘤边界2mm以内及2mm以外的同侧大脑半球和对侧大脑半球脑皮质等五个部位的脑组织,采用外源性硝酸镧透射电镜示踪法,观察BBB/BBTB超微结构特征。结果 La^3+在肿瘤中心与边缘部充填并通过血管内皮细胞之紧密连接至血管腔外一脑间质裂隙内。距肿瘤边界2mm以内的同侧大脑半球脑组织也有La^3+渗出至局部基底膜,而其它观察脑区La^3+则完全封闭于血管腔内;各部位脑血管内皮细胞胞浆内均无La^3+;BM呈线状连续,管腔内无瘤细胞。结论 C6胶质瘤紧密连接开放导致BBTB通透性增高;C6胶质瘤诱导的屏障功能破坏随其至肿瘤距离的增加而减弱。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短暂脑缺血再灌流过程中血-脑脊液屏障超微结构及血浆中环-磷酸腺苷(cAMP)相对浓度的变化。方法 用改良pulsinelli法制成短暂脑缺血再灌流模型。用H^3-cAMP放免分析药盒测定血浆中cAMP相对浓度,并观察血-脑脊液屏障中紧密连接的变化。结果 在短暂脑缺血及再灌流早期,血浆中cAMP相对浓度及紧密连接紧密程度(闭锁小带长度及凸嵴数目)无明显变化,血管内皮中胞饮小泡数目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12.
孕酮对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脑脊液屏障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孕酮(PROG)减轻缺血/再灌注(I/R)时脑水肿的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局灶性脑I/R模型,分光光度计定量测定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2h再灌注22h后脑皮层伊文思蓝(EB)含量的变化及PROG的影响。结果MCAO侧EB含量I/R组为5.89±1.37μg/g湿重,溶剂(DMSO)组为5.03±2.70μg/g湿重,PROG组为2.07±0.96μg/g湿重;PROG组显著低于I/R组和DMSO组(P<0.05)。结论PROG显著降低缺血2h再灌注22h时血-脑脊液屏障(BBB)的通透性,这可能是其减轻I/R时脑水肿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化脓性脑膜炎是颅内严重感染之一,过去常采用综合性药物治疗,即降低颅内压及抗菌素治疗。我们对7例化脓性脑膜炎病人采用无菌空气置换脑脊液的疗法获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一般资料:7例患者均经脑脊液化验证实为化脓性脑膜炎,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在2~65岁之间,小儿3例,成人4例,城市1例,农村6例,有化脓性中耳炎,慢性乳突炎胆脂瘤1例,化脑复发者1例,合并颅神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短暂脑缺血再灌流过程中血 -脑脊液屏障超微结构及血浆中环一磷酸腺苷 (c AMP)相对浓度的变化。方法 用改良 pulsinelli法制成短暂脑缺血再灌流模型。用 H3- c AMP放免分析药盒测定血浆中 c AMP相对浓度 ,并观察血 -脑脊液屏障中紧密连接的变化。结果 在短暂脑缺血及再灌流早期 ,血浆中 c AMP相对浓度及紧密连接紧密程度 (闭锁小带长度及凸嵴数目 )无明显变化 ,血管内皮中胞饮小泡数目明显增多。再灌注中期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松弛 ,闭锁小带长度及凸嵴数目均减少。血浆中 c AMP浓度亦降低。结论 短暂脑缺血及再灌流早期血 -脑脊液屏障通透性的改变 ,主要是由于内皮细胞中胞饮小泡数目增多所致。随着再灌流时间的延长 ,紧密连接逐渐开放 ,c AMP相对浓度亦随着紧密连接的紧密程度 (闭锁小带长度及凸嵴数目 )下降而下降。因此 ,血浆中c AMP相对浓度可以反映血 -脑脊液屏障的开放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脑脊液酪氨酸3-加单氧酶/色氨酸5-加单氧酶激活蛋白(14-3-3蛋白)含量的变化与隐球菌性脑膜炎(CM)患者病情及预后之间的联系。方法从16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和18例对照组中获取脑脊液标本,进行脑脊液细胞学检测,并用ELISA法检测脑脊液中14-3-3蛋白含量。结果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14-3-3蛋白含量较对照组增高,P<0.05。在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中,有7例患者经过抗真菌治疗症状好转,脑脊液中的隐球菌被清除,但14-3-3蛋白并没有随着治疗的好转及隐球菌的清除有显著下降。结论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14-3-3蛋白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增高,且不会在短期内随着治疗的进行和临床症状的改善而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结核性脑膜炎是致残、致死率较高的儿童时期常见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本实验拟通过建立正常中国儿童及结核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蛋白质双向凝胶电泳图谱,筛选结核性脑膜炎特异性蛋白,为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提供线索,同时也为进一步探讨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病机制提供新思路。方法 收集结核性脑膜炎患儿和同年龄正常儿童脑脊液各4 ml,固相PH梯度二维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2-DE)技术分离蛋白质,考马斯亮蓝染色,Imagescanner扫描仪以及LabScan扫描软件对凝胶进行扫描获取图像,利用图像分析软件PDQuest 7.0进行强度校正、点检测、背景消减、均一化和匹配等分析,以正常儿童脑脊液的2-DE凝胶为参考胶,将结核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的凝胶与之进行比较分析,寻找两组患儿脑脊液蛋白质谱的差异表达斑点。结果 正常儿童脑脊液分离获得蛋白质斑点546个,结核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分离获得蛋白质斑点533个,发现有64个蛋白质点存在质或量的差别,其中有14个蛋白质点仅在正常儿童CSF表达,有27个点仅在结脑患儿CSF中表达,与正常儿童CSF蛋白质点表达量比较发现,结脑患儿CSF有15个蛋白质点表达量有2倍以上上调,8个蛋白质点表达量有2倍以上下调。共选出20个差异蛋白质点进行MALDI-TOF-MS分析,获得了20张肽质量指纹图谱。进入数据库进行搜索后有15个差异蛋白质已经通过MALDI-TOF-MS鉴定。结论 本实验成功建立了正常儿童和结核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蛋白质2-DE图谱,通过凝胶图像分析和计算机信息处理,发现了一些与结核性脑膜炎相关的蛋白质差异位点。经质谱分析及生物信息学技术初步鉴定了部分差异蛋白质,发现载脂蛋白A-I、抗肿瘤坏死因子α抗体、HLA-II 类抗原DRB1-4、MRP14蛋白可能与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这些蛋白能否成为结核性脑膜炎诊断的标记物,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18.
结核性脑膜炎33例临床及脑脊液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回顾性分析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临床特点及脑脊液动态变化.方法 对我院2002-10~2009-12确诊的33例初治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 急性起病24例,亚急性5例,慢性4例.发热29例,头痛31例,呕吐18例,脑膜刺激征阳性28例,意识障碍6例,尿潴留3例,尿失禁6例,合并低钠血症6例.首次...  相似文献   

19.
目的动态观察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的可溶性白介素-Ⅱ受体(sIL-2R)水平的变化,探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细胞免疫的发生机制并判断其预后,为今后针对性地提高免疫治疗寻找依据。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动态检测了28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及26例非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的sIL-2R水平的变化。结果 28例结核性脑膜炎组患者sIL-2R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sIL-2R水平呈下降趋势与治疗前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细胞学改变明显者其前后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较重者与较轻者两组相比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测定脑脊液中sIL-2R含量提示结核杆菌感染机体后主要启动T细胞免疫,并且机体处于一种免疫调节紊乱状态。通过动态观察其含量变化对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病情监测及评估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结核性脑膜炎87例临床及脑脊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近几年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7年12月南京脑科医院87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临床特点、脑脊液(CSF)变化、影像学改变及其转归。结果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临床特点多以头疼、发热及脑膜刺激症为主,缺乏典型结核中毒症状;87例患者头颅CT或MRI资料,其中38例检查有异常发现。87例患者中4例院内死亡,6例转外院。83例患者中,60例随访到,失访率27.7%。随访时间从1到4年,平均2 0.18年,10例遗留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并发症,8例死亡,42例临床治愈。结论结核性脑膜炎的转归和预后取决于早期诊断和治疗。其临床症状多无特异性,对临床表现不典型者进行动态观察,反复做腰穿脑脊液检查。头颅CT和MRI检查对结核性脑膜炎诊断非常重要,对高度怀疑结核性脑膜炎的可做诊断性抗结核治疗,避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