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bcl-6基因5′非编码区突变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观察中国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bcl-6基因5’非编码区的突变情况,并探讨其作用。方法选用bcl-6基因5‘非编码区的高频突变区2对引物,对38例DLBCL、2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5例滤泡性淋巴瘤及5例T细胞淋巴瘤标本,于显微镜下提取淋巴瘤细胞,做聚合酶链反应(PCR)、直接测序分析。结果在2例淋巴结反应增生的边缘区、5例T细胞淋巴瘤及5例滤泡性淋巴瘤中均未发现有该范围内的突变,1例反应性增生的生发中心细胞中有突变,38例DLBCL中7例(18.4%)有突变。突变类型主要是碱基替代和点插入。结论在中国人DLBCL中bcl-6非编码区的突变阳性率较低(与国外资料比较),它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DLBCL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各分子亚型中的bel-6基因重排、蛋白表达情况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运用组织芯片技术,通过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对149例DLBCL组织中bcl-6基因重排进行检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EnVision法)检测bcl-6以及细胞增殖指标Ki-67、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3、p27Kill及Geminin等蛋白表达水平;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49例DLBCL可被分成3个分子亚型,其中4J0例为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样)亚型,75例为活化的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ABC样)亚型,34例为Type 3亚型.有118例成功进行了FISH检测,33例可检测到bcl-6基因重排,阳性率为28.0%.其中35.5%(22/62)的ABC样亚型DLBCL呈现bcl-6基因重排;较GCB样亚型(6/31,19.4%)和Type 3亚型(5/25,20.0%)的bcl-6基因重排高(P=0.160).在绝大部分(26/33,78.8%)有bcl-6基因重排的DLBCL中,伴随有bcl-6蛋白的过度表达,明显高于无bcl-6基因重排的病例(53/84,62.4%,P=0.088).有bcl-6基因重排的DLBCL中,24例(24/33,72.7%)cyclin D3呈现高水平表达,明显高于bcl-6基因无易位DLBCL组中的cyclin D3表达(37/81,45.7%,P=0.009).在33例bcl-6基因易位的DLBCL中,29例(87.9%)为Ann Arbor Ⅲ-Ⅳ期,较bcl-6基因无易位高者(65/85,76.5%,P=0.167).单变量Cox风险比模型分析发现,bcl-6基因重排与患者的生存率呈负相关,是一个危险因子,相对危险度(RR)为1.842.结论 bcl-6基因重排导致的bcl-6蛋白表达上调参与了部分DLBCL的发病过程,并可能成为DLBCL的ABC样亚型的一个分子标志.  相似文献   

3.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一种大B淋巴细胞弥漫性恶性增生性疾病,瘤细胞核至少2倍于正常淋巴细胞核或大于巨噬细胞核。WHO分类(2001年)将DLBCL视为独立病种,认为进一步区分其形态学变型的重复性差,且不能证实与预后的关系,免疫表型和基因表型对区分这些变型的帮助不大,因此建议病理医师可以使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这一术语作为最后诊断的名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伴有MYC、bcl-2和/或bcl-6重排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HGB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病理科经MYC、bcl-2和bcl-6基因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的大B细胞淋巴瘤1 138例。对诊断为伴有MYC、bcl-2和/或bcl-6重...  相似文献   

5.
原癌基因bcl-6在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中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原癌基因bcl 6在一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中表达情况 ,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发病机制和bcl 6表达在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观察 112例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的组织病理学形态及分型和检测bcl 6表达。结果 :9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生发中心细胞、12例滤泡性淋巴瘤和 16例中心细胞中心母细胞淋巴瘤的肿瘤细胞均可表达bcl 6 ,表达强度多为弱阳性 ,阳性率和阳性强度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6 0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表达阳性率 95 % ,表达强度为中等阳性或强阳性 ,与前一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5例套细胞淋巴瘤 ,6例典型霍奇金淋巴瘤及 4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均不表达bcl 6。结论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显著表达bcl 6 ,表达强度高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滤泡性淋巴瘤和中心细胞中心母细胞淋巴瘤 ,bcl 6的过度表达可能与其发病有关。bcl 6的表达对反应性增生和滤泡性淋巴瘤的鉴别诊断无意义 ,但对滤泡性淋巴瘤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鉴别有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6.
赵士福  蔡文琴 《解剖学报》1998,29(2):119-123,I002
为了了解B细胞淋巴瘤-2基因家族基因在脑缺血后表达规律及其调节细胞死亡的作用,通过阻塞大鼠双侧颈总动脉和椎动脉建立了全脑缺血模型,观察了Bax,bcl-xL及bcl-2基因表达变化以及与细胞死亡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ALK阳性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组织病理形态和免疫组化表达的意义。方法 参照WHO2001年恶性淋巴瘤分类,对222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化Polymer两步法标记。结果 6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组化ALK阳性表达,阳性反应物质定位于细胞质内,成粗大的颗粒状,1例合并CD30阳性表达,全部表达B系列抗原CD20、CD79α和CD138,4例不表达CD45。组织病理形态:3例为浆母细胞性,2例为免疫母细胞性伴浆细胞样分化,1例为间变性。结论 ALK阳性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是组织形态和免疫表型独特的变异类型,与CLTC—ALK基因易位和NPM—ALK融合基因易位有关,其分子遗传学的异质性不同于以往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细胞病理学诊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 选择40例由组织活检证实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细胞学病例,包括浅表淋巴结细针穿刺24例、结外包块细针穿刺6例、胸腔积液5例、腹腔积液1例、脑脊液2例、纤支镜刷片2例.对这些病例的临床特点、细胞形态和免疫细胞化学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病例均查见较多中等偏大的淋巴样肿瘤细胞,其免疫表型为40例肿瘤细胞表达CD45(100%),39例肿瘤细胞表达CD20(97.5%),38例表达CD79α (95%),均表现为弥漫阳性,所有病例均不表达CD45RO和PCK,Ki-67增殖指数(proliferative index,PI)均值为52.1%.其中6例用细胞病理材料所作的免疫细胞化学检测中有6例表达CD45,5例表达CD20,6例表达CD79α,均不表达CD45RO和PCK,Ki-67 PI 50%~70%.40例病例中有7例(17.5%)细胞病理诊断为符合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6例(40%)诊断为大细胞淋巴瘤,6例(15%)诊断为可疑淋巴瘤,6例(15%)误诊为低分化癌,5例(12.5%)误诊为炎性病变.结论 细胞病理虽然不是诊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的首选方法,但不失为一种新的尝试,仅观察细胞涂片中细胞的形态难以做出准确诊断,需要结合免疫细胞化学,流式细胞术等辅助方法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1 临床资料患者女,24岁。因干咳2月,胸痛、胸闷、心慌气急1个月于1999年3月23日来我院门诊。1月底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刺激性咳嗽,当地医院摄片发现纵隔肿块,未经治疗。2月底出现胸痛、胸闷、心慌气急,活动及平卧时加重。近来吞咽时有梗阻感,同时伴头部肿胀不适。发病以来无发热、盗汗现象。1995年曾因膝部良性骨巨细胞瘤而行局部切除术。体检:颈静脉怒张,右侧明显,胸壁见明显静脉网,呈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右锁骨上可扪及淋巴结4枚,蚕豆与黄豆大小,质稍硬,边界清,尚可活动。腹平软,肝脾不肿大,余未扪及肿大淋巴结。右锁骨上淋巴结细针穿刺…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性,50岁,因发现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20天入武警浙江省总队医院.查体:左锁骨上可扪及2枚肿大淋巴结,2 cm×2 cm×2.2 cm至2 cm×2 cm×2.8 cm大小,质硬,活动度差,无压痛,与周围组织粘连.右下颌可扪及1枚肿大淋巴结,1.1 cm×1.0 cm×1.0 cm大小,质中无压痛,活动度可,余浅表及深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3q27染色体断裂及bcl-6基因扩增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与其分子分类及治疗效果、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 用细胞芯片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对60例DLBCL的标本进行3q27染色体断裂及bcl-6扩增检测;采用免疫组化S-P法在组织微阵列上同步观测CD20、CD10、bcl-6、MUM1的表达,进行生发中心样(germinat center Bcell-like,GCB)和非生发中心样(non-germinal center B-cell-like, non-GCB)分子分类;通过对临床病例的分析得出与治疗效果及临床分期的信息;统计分析以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在60例DLBCL中,GCB占48.3%(29/60),non-GCB占51.7%(31/60).FISH结果显示,3q27断裂阳性15例,bcl-6基因扩增阳性22例.存在3q27染色体断裂的15例中BCL-6蛋白表达阳性3例(20.0%),阴性12例(80.0%),与无3q27染色体断裂者相比其BCL-6蛋白表达率降低(P=0.017).在60例DLBCL中,bcl-6扩增22例,其中GCB 5例(22.7%),non-GCB 17例(77.3%),与无bcl-6扩增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在36例经正规CHOP治疗的DLBCL中,bcl-6扩增15例,其治疗效果显效、部分有效、无效分别为4(26.7%)、4(26.7%)、7(46.7%),与无bcl-6扩增的病例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bel-6扩增与BCL-6蛋白表达及I临床分期的关系差异无统计学.BCL-6蛋白表达阳性组、阴性组与治疗效果及临床分期关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存在bel-6基因断裂的病例,其BCL-6蛋白表达率低.存在bcl-6基因扩增的DLBCL多数为non-GCB,并且治疗效果差,临床分期较晚,可能与DLBCL晚期染色体呈多倍体增加的趋势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伴有MYC、bcl-2和bcl-6基因重排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HGBL)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方法 应用双色分离探针MYC、bcl-2和bcl-6对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血液病医院收集的158例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石蜡组织切片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58例B细胞淋巴瘤中MYC、bcl-2和bcl-6基因重排的HGBL为3例,1例合并CCND1/IgH阳性.3例均为中老年男性,多部位受累,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升高,Ann Arbor分期均为Ⅳ期;2例行高强度化疗,未缓解,生存期分别为9个月和11个月;1例未治疗,正在随访中.3例具有不同形态谱系,初诊分别为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套细胞淋巴瘤.免疫表型检测示2例为生发中心B细胞型,1例为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Ki-67染色示3例均具有较高的增殖指数(60%~90%).结论 伴有MYC、bcl-2和bcl-6基因重排的HGBL侵袭性强,以多器官受累为主,分期晚,疗效差.需要结合病理组织学和FISH检测确诊,并需要与多种淋巴瘤鉴别.其生存期短,需要早期诊断与强化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分型,并探讨其组织起源和预后相关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CD10、bcl-6、MUM-1、CD138和FOXP1在47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CD10、bcl-6、MUM-1、CD138和FOXPI表达率分别为6.4%、53.2%、91.5%、0和93.6%.47例中有43例(91.5%)为活化B细胞表型:21例(44.7%)为活化的生发中心亚型,22例(46.8%)为活化的非生发中心亚型.该分型及FOXP1的表达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P=0.279和P=0.154).结论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绝大多数为活化B细胞亚型,是系统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一种相对同质性的亚型,推测其组织起源是生发中心末期至后生发中心早期的B细胞.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6(peroxiredoxin-6,Prdx6)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86例DLBCL中Prdx6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Prdx6在DLBCL中的表达高于正常淋巴结...  相似文献   

15.
Li D  Mi C  Zhao Y  Wang YL  Ma Y  Li YY  Xiang MH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7,36(7):461-465
目的观察原发性睾丸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特征及患者存活情况,探讨该肿瘤的病理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按WHO(2001)淋巴瘤分类标准收集14例原发性睾丸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位年龄62岁,按AnnArbor分期标准,Ⅰ期10例,Ⅱ期3例,Ⅳ期1例。11例有随访资料,其中3例存活,最长存活时间86个月;8例死亡,存活时间5~19个月,中位存活时间为11个月。总结14例的组织病理学、免疫表型特征,并进行存活分析。结果单侧睾丸无痛性肿大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形态学变型全部为中心母细胞性。免疫分型,生发中心样B细胞型(GCB型)1例,非生发中心样B细胞型(non—GCB型)13例。10例p53蛋白表达阳性,肿瘤细胞增殖活性高,6例肿瘤细胞表达bcl-2蛋白。存活分析表明,1、2、5年生存率分别为45.5%、17.0%、17.0%。结论原发性睾丸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多为外周活化的B细胞起源,预后差,易复发和转移;病理活检加免疫表型检测对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不同免疫表型组的基因表达谱状况。方法根据CD10、bcl-6和MUM1的表达状况对156例DLBCL进行分组:CD10^+和(或)bcl-6^+、MUM1-(第1组);CD10^+和(或)bcl-6^+、MUM1^+(第2组);CD10^-和bcl-6^-、MUM1^+(第3组)。从各组中各选择3例共(9例)临床分期为Ⅳ期的病例标本,另取3例正常扁桃体组织作为对照,采用Affymetrix U133 plus2.0寡核苷酸芯片研究12例样本的基因表达谱。结果通过unsupervised等级聚类分析,12例样本被分成了4组,分别命名为A、B、C、D组。经与免疫表型分组结果对照显示两种分组结果完全一致:A、B、C组分别对应第1、2、3组,D组对应正常对照组。在DLBCL病例组中(A、B、C组)有81个基因显著表达下调,有86个基因显著表达上调。而其中的一个组(B组)虽然具有混合性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A组)和活化的外周血B细胞样(ABC,C组)DLBCL的免疫表型,但在聚类分析中发现其基因表达谱与A组和C组均不同,有45个基因表达上调,并且有27个特异性表达基因。结论初步结果显示,DLBCL全基因组表达谱在分子水平上有不同的亚群,且可能通过免疫表型来区分。还提示基因表达谱B组DLBCL可能存在除细胞起源以外的不同异质性因素,而这种因素可能与DLBCL的发病机制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同时发生myc和bcl-2/IgH或bcl-6易位的B细胞淋巴瘤(“双击”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 收集145例经活检诊断的侵袭性成熟B细胞淋巴瘤病例石蜡包埋组织,其中包括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 129例,具有介于DLBCL和伯基特淋巴瘤(BL)之间特征无法分类的B细胞淋巴瘤(BCLU)5例,BL 7例和高级别滤泡淋巴瘤合并DLBCL4例,在组织芯片上进行myc、bcl-2/IgH和bcl-6系列探针的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检测,记录基因易位情况、拷贝数变化和其他基因异常,同时收集病例的临床、病理学及随访资料.结果 共检测出同时发生myc和bcl-2或bcl-6基因易位(“双击”淋巴瘤)病例5例,检出率5/145(3.4%);其中myc伴bcl-2易位2例(原形态学诊断1例是DLBCL,1例是BCLU);myc伴bcl-6易位3例,均为DLBCL.Ki-67阳性指数60% ~100%.另发现3例bcl-2伴bcl-6易位,均为DLBCL.其余DLBCL病例中出现单个基因易位或拷贝数增加的占51.2% (66/129).随访资料显示,5例“双击”淋巴瘤患者中3例在诊断后2年内死亡,1例失访,1例随访36个月无病生存.结论 “双击”淋巴瘤属于罕见病例,主要根据基因检测手段来诊断,形态学上不完全等同于2008 WHO分类中的BCLU这一亚型,还可表现为其他的形态学谱系.大部分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C-MYC、BCL-2、BCL-6基因异常和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5例DLBCL标本及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染色和FISH法检测DLBCL中C-MYC、BCL-2和BCL-6蛋白表达和基因易位情况,分析其与DLBCL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205例DLBCL中男性106例,女性99例,中位年龄60岁,C-MYC/BCL-2双表达44.4%(91/205)。按照Hans分型分类,GCB型占37.1%,non-GCB占62.9%;CMYC、BCL-2和BCL-6基因易位阳性率分别为9.3%、8.8%、30.1%。C-MYC与BCL-2基因异位在双表达组较高,与Hans分型、性别、年龄等无关;BLC-6基因易位在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双重打击淋巴瘤2例,三重打击淋巴瘤3例,占2.44%(5/205)。171例患者获得随访,34例失访,随访时间8~107个月,死亡48例,病死率为28.1%;患者生存时间与Hans分型及年龄有关,而C-MYC与BCL-2双表达组与双重打击及三重打击组总预后比普通组差。结论 C-MYC/BCL-2双表达对基因易位有提示作用,明确诊断可依靠免疫组化和FISH检测;C-MYC、BCL-2及BCL-6基因易位可作为DLBCL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中国上海地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生发中心B细胞(GCB)样型与非GCB样型的分布以及可能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分析124例来自该院的原发DLBCL中CD10、bcl-6、MUMl、GCET1和FOXP15种蛋白的表达,采用Hans和Choi两种免疫表型分型法进行分型.其中118例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t(14;18)和bcl-6基因重排情况.结果 使用Hans法对124例DLBCL进行分型,27例(22%)为GCB样型,97例(78%)为非GCB样型.使用Choi法进行分型显示34例(27%)为GCB样型,90例(73%)为非GCB样型(即ABe样型).GCB样型显著低于非GCB样型(P=0.0001).t(14;18)易位仅4例(3%),3例发生于GCB样型中.bcl-6基因重排阳性的病例为46例(39%),高发于GCB样型中.bcl-6基因重排与bcl-6蛋白表达没有明显相关性.结论 中国上海地区DLBCL的GCB样型显著低于非GCB样型,可能与其DLBCL的t(14;18)低水平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20.
脾脏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伴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滤泡树突状细胞(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FDC)是淋巴组织系统中一类非淋巴样辅助细胞,它的主要功能是捕获和提呈抗原和免疫复合物。FDC肿瘤是一种少见的肿瘤,迄今为止,已报道的FDC肿瘤不足70例,脾脏是FDC肿瘤好发部位。作者报道1例女性,50岁,脾脏下极孤立性巨大包块,脾切除后诊断为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伴弥漫性大细胞淋巴瘤(DLBC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