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研究眼眶神经鞘瘤的MRI表现特征 ,提出对眼眶神经鞘瘤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依据。方法 对 2 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眼眶神经鞘瘤患者分别行MRI矢状位、横轴位、冠状位的TSE序列T1加权、T2 加权扫描 ,平扫不压脂 ,增强扫描均压脂。结果 14例位于肌锥内 ;5例位于肌锥外 ,均呈边缘清楚锐利的椭圆形或长条状 ;4例位于眼眶与海绵窦 ,呈哑铃形 ,跨眶尖 ,为颅眶沟通性神经鞘瘤。结论 MRI的三维立体扫描能准确地显示肿瘤的位置、形态、大小、内部结构、与邻近组织关系以及增强表现 ,并能作出定位、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部囊性淋巴管瘤的CT及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腹部囊性淋巴管瘤的CT及MRI表现。结果:13例患者中1例位于大网膜囊,6例位于肠系膜,5例位于后腹膜,1例位于两侧肾上腺;在CT和MRI图像中主要表现为单房或多房的囊性薄壁肿块,较大病灶形态欠规则,沿组织间隙呈“爬行性生长”;囊内呈水样密度,囊壁和间隔轻度增强,囊内不强化,在MRI图像中呈稍长T1长T2信号;位于肾上腺内病灶囊壁及间隔可见明显钙化。结论:CT及MRI检查可清楚显示腹部囊性淋巴管瘤部位、范围、内部特征,可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眼眶炎性假瘤的CT、MR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或临床随访证实的眼眶炎性假瘤CT、MR表现.结果:MRI诊断符合率92.3%,CT诊断符合率75.9%.其中肿块型7例,位于肌锥内,包绕视神经,但视神经清晰可见;泪腺型11例,为泪腺区软组织肿块,11例泪腺型中合并眼外肌肥大8例,合并巩膜周围炎5例;肌炎型21例,累及眼外肌与眶壁,眼外肌肥厚;弥漫型8例,呈广泛性充填球后部分,密度、信号不均,边界不清.结论:眼眶炎性假瘤CT、MRI表现有一定特点,CT、MRI检查可明确病变部位、范围、分型,并对眼眶炎性假瘤诊断有重要价值,而且MRI的定性诊断能力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RI在诊断淋巴管瘤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5例淋巴管瘤在MRI平扫及Gd-DTPA增强扫描的表现。结果12例发生于颈部,3例向腋部、纵隔延伸.具有潜入性分叶状和多房状,多间隙侵犯的特点。13例T1WI序列呈等信号,12例T2WI序列上呈高信号;Gd-DTPA增强扫描囊壁呈网线状强化。结论MRI对淋巴管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尤其在病变的分型及病变范围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纵隔淋巴管瘤的CT及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纵隔淋巴管瘤的CT及MRI表现,7例均行CT平扫,其中4例行增强CT扫描,2例行MRI扫描.结果 7例纵隔淋巴管瘤均表现为纵隔肿块.其中右前上纵隔3例,右后上纵隔2例,右前下纵隔心包旁1例,左前上纵隔1例.7例中4例肿块呈类圆形或分叶状,边界较清楚;2例肿块沿纵隔血管间隙弥漫生长,边界不清;1例肿块向椎管内延伸,呈哑铃型.肿块直径5.0~11.0 cm,平均7.2 cm.CT平扫肿块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平均CT值23 HU;增强扫描4例中1例肿块内部呈小片状或点、条样强化,3例无强化表现.2例行MRI检查,病灶均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的囊性肿物,增强后无强化表现,其中1例信号欠均匀,与周围结构分界欠清.结论 纵隔淋巴管瘤的CT及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多表现为前上纵隔的囊性肿块,可沿纵隔间隙弥漫生长,增强扫描多无强化.CT增强扫描及MRI扫描有助于纵隔淋巴管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眼眶皮样囊肿的MRI表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眼眶皮样囊肿的MRI表现特征与诊断依据。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眼眶皮样囊肿 19例 ,均行MRI矢状位、冠状位、横轴位与增强扫描。结果 根据眼眶皮样囊肿的MRI表现特征 ,可分为三型 :1型单纯囊肿型 (4例 ) ,皮样囊肿呈椭圆形均质等T1长T2信号囊肿 ,境界清楚 ,包膜完整 ;2型黑白型 (4例 )皮样囊肿有分层 ,在T1WI与T2WI上呈现为上下两层截然不同的黑白相反信号 ,边缘锐利 ,有完整包膜 ;3型混杂信号囊肿型 (11例 ) ,皮样囊肿含脂肪成分 ,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状混杂信号囊性肿块 ,部分呈哑铃形骑跨眶壁上 ,位于眶内外 ;部分囊肿引起眶骨壁骨质吸收 ,境界较不清。结论 MRI可以准确而清楚地显示眼眶皮样囊肿的位置、形态、大小、信号特征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胎儿囊性淋巴管瘤的产前MRI特点及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8月—2010年4月经超声检查怀疑胎儿淋巴管瘤并有完整资料的4例孕妇的常规MR图像,孕妇年龄24~30岁,孕龄31+3周~38+1周,观察分析其MRI特点。 结果 4胎经MRI诊断为胎儿囊性淋巴管瘤,均由产后病理得到证实;MRI显示病变为单囊状或内含分隔、呈多囊状的长T1长T2信号,病变部位以颈部多见,瘤体直径1.73~10.63 cm。 结论 产前MRI能明确诊断胎儿淋巴管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眼眶疾病的MRI扫描方法。方法 应用两次定位技术 ,脂肪抑制技术 ,磁共振水成像与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Gd DTPA对比增强 ,多方位成像技术 ,多序列参数成像的扫描方法对 183例眼眶病变进行MRI扫描。结果 两次定位技术可明显缩短扫描时间 ;脂肪抑制技术既能鉴别含脂类病变、抑制化学位移伪影 ,又能准确显示较小病变和更清晰地显示病变轮廓 ;磁共振水成像与血管成像技术可以辅助诊断囊性病变与血管类病变 ;对比增强和多方位多序列成像可以提供更多定位定性的诊断依据。结论 应用正确的MRI扫描方法 ,可以快速高效、清楚准确地显示眼眶病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淋巴管瘤(lymphangioma,LA)的CT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IA的CT表现。结果:7例中肠系膜2例,腹膜后3例,右侧颈部2例,表现为跨区、沿组织间隙适形性生长的囊袋状病灶,壁薄、光滑,囊及囊壁无明显强化。1例见肠系膜血管征伴周缘多发滋养血管。结论:CT对LA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联合应用有助于提高其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眼眶病变的X线平片及CT诊断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眼眶病变多可CT显示。常规CT须横断面与冠状面相结合。涉及骨质病变者须软组织窗与骨窗相结合观察神经经管骨折用高分辨CT。平片多用于异物定位及累及眼眶的鼻窦病变。 相似文献
13.
淋巴管瘤的特征及其超声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淋巴管瘤的特征及其超声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的54例淋巴管瘤,术前均做超声检查。回顾性分析其超声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根据淋巴管瘤的发生部位将其分为3组:疏松间隙组(27例),体表软组织组(20例),内脏组(7例)。按其病理分型分为:囊性淋巴管瘤(32例),海绵状淋巴管瘤(22例),毛细管型淋巴管瘤(0例),分析其超声表现。结论 不同病理分型的淋巴管瘤,其发生部位及超声表现有一定差异。超声检查对大多数淋巴管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均具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及MRI在尿毒症脑病(uremic encephalopathy,简称UE)中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尿毒症脑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16例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7例。临床表现为出现神经、精神及不自主运动等中枢神经系统方面的异常,而行颅脑CT或MRI检查,其中CT扫描3人,MRI扫描16人,DWI扫描10例,增强扫描4例。结果:CT及MRI显示病灶主要位于双侧顶枕叶皮质及皮质下白质,呈基本对称分布,脑内其它区域亦可受累。CT表现为稍低密度影;MRI表现为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及FLAIR呈高信号。DWI表现呈较低或等信号,ADC图上呈较高信号;DWI表现呈高信号,ADC图上则呈较低信号。增强扫描均未见明显强化。结论:CT及MRI检查能够明确尿毒症脑病患者脑部病变的部位及性质,从而进一步指导治疗,预防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婴幼儿四肢海绵状淋巴管瘤的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年龄20 d~3岁2个月的四肢海绵状淋巴管瘤患儿MRI图像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病灶的部位、形态、边缘、信号特征以及增强表现等。结果除1例合并感染误诊为血管淋巴管瘤外,其余12例均明确诊断为海绵状淋巴管瘤,MRI表现为皮下软组织增厚,弥漫分布多个迂曲"蚯蚓状"或囊状扩张淋巴管,呈均匀长T1、长T2信号,边界清楚,2例增强扫描显示扩张的淋巴管无强化。结论 MRI可清晰显示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对海绵状淋巴管瘤手术治疗和监测复发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体表淋巴管瘤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彩超在诊断体表淋巴管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1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体表淋巴管瘤的高频率彩超表现。结果15例中,8例位于皮肤浅层,表面呈小点状回声突起,2例表面覆有增厚的强回声结构,切面呈海绵状,5例囊壁呈完整光滑的线状回声,囊中可见分隔,内为无回声区。囊肿内及周边无血流信号。结论高频率彩超敏感性高,是诊断体表淋巴管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面颈部淋巴管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本研究旨在总结小儿面颈部淋巴管瘤的声像图特征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探讨B型超声结合CDFI在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观察56例患儿的病变部位、大小、形态及内部回声结构,同时用CDFI观察包块周边和内部的血供,并在注射治疗后随访超声图像变化。结果 56例中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者54例(%.4%)。小儿面颈部淋巴管瘤声像图典型特征为面颈部皮下软组织内边界清晰或略欠清晰的囊性包块,其内有强回声条状分隔,CDFI显示分隔上有短条状血流信号。注射治疗后瘤体消退明显。结论 CDFI能早期诊断淋巴管瘤,为临床选择手术途径、注射药物治疗及评价疗效提供可靠的图像依据,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