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对老年脑梗死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78例老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其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成对照组(39例)与研究组(39例).对照组行氯吡格雷治疗,研究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2组颈动脉斑块面积、内膜中层厚度(IMT)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颈动脉斑块面积、IMT均较治疗前优,且研究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老年脑梗死采取阿托伐他汀、 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可有效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5月-2019年6月收治ACI患者12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1例.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试验组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治疗后斑块面积、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硬化斑块指数(PI)均低于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按照常规疗法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6个月后对2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中治愈21例,显效17例,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4.44%,对照组中治愈5例,显效16例,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46.67%,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依次分别为(4.12±0.87)、(1.51±0.57)、(1.37±0.3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对应的上述数据即(5.72±0.89)、(1.98±0.81)、(0.95±0.38);观察组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1.99±0.75)显著低于对照组相关数据(3.72±0.78)(P<0.05)。结论氯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是治疗脑梗死的一种有效方法,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或依折麦布治疗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5—11月本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9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47)与对照组(n=48).对照组采用氯吡格雷和依折麦布治疗,研究组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IMT、NIHSS评... 相似文献
5.
6.
氯吡格雷联用阿托伐他汀预防高危患者脑梗死再发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氯吡格雷联用阿托伐他汀预防高危脑梗死患者,观察1年内脑梗死再发率。方法:随机选取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期间我科收治疗100例确诊的脑梗死患者,且ESRS(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3分,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口服氯吡格雷75mg+阿托伐他汀20mg,每天一次,对照组50例,单用氯吡格雷75mg每天一次,进行随访1年。对比两组脑梗死再发率及不良反应,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脑梗死复发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用阿托伐他汀降低脑梗死复发率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脑梗死患者采取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方案的疗效及对其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观察组50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和阿司匹林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CRP、TC、TG、...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脑动脉硬化并颈动脉斑块患者经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老年脑动脉硬化并颈动脉斑块患者90例,采用计算机随机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VMCA(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不良反应、斑块厚度、斑块面积的具体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VMCA指标(62.53±6.42)与治疗前(40.79±5.38)相比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治疗后(55.92±5.90)相比改善效果更好,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85,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9%,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的斑块厚度(0.82±0.13)mm、斑块面积(1.29±0.13)mm2均缩小,与对照组(1.21±0.19)mm、(1.39±0.12)mm2以及治疗前(1.25±0.20)mm、(1.39±0.11)mm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64,3.792,P<0.05)。结论老年脑动脉硬化并颈动脉斑块患者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可以将斑块厚度、面积缩小,促使病患的病情进一步改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氟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氟吡格雷和阿托伐他汀。分别于治疗后15天,30天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血脂检测。结果治疗组1个月后hs—CRP、血脂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治疗后15天、30天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ESS及ADL评分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能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神经功能缺损。是一种较好的治疗脑梗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拜阿司匹林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方法:选取进展性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20 mg+拜阿司匹林300 mg,1次/天,睡前口服;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氯吡格雷75 mg+拜阿司匹林100 mg,1次/天,睡前口服。2组疗程均为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2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粥样硬化斑块最大厚度,并计算斑块面积及数目。结果:2组治疗后颈动脉IMT、斑块最大厚度和斑块面积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1);且2组治疗后颈动脉IMT、斑块最大厚度和斑块面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在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方面,对照组治疗后不稳定斑块数目与稳定斑块数目基本不变;观察组治疗后不稳定斑块数减少15处,稳定斑块增加9处,斑块减少6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拜阿司匹林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减少颈动脉IMT、斑块最大厚度、斑块面积及稳定斑块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基础治疗,n=30)和治疗组(基础治疗及阿托伐他汀治疗,n=30),共治疗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检测患者血脂和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结果 治疗后6个月,治疗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血清三酰甘油(TG)水平及颈动脉IMT较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明显降低(P<0.05),而其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通过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而对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血管内皮功能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高频超声对58例无心脑血管疾病的高血压患者,36例高血压合并脑梗死及32例健康对照者,检测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Crouse积分、僵硬度β、Youngs'弹性指数和肱动脉内皮舒张功能(EDD%)。结果单纯高血压组和高血压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IMT和斑块Crouse积分、僵硬度β、Young's弹性指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大(P<0.01),肱动脉EDD%单纯高血压组和高血压脑梗死组患者较对照组明显减低,尤以高血压脑梗死组患者改变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高血压尤其并发脑梗死患者存在明显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内皮功能受损,高频超声检测颈动脉IMT及EDD%可作为监测高血压脑梗死患者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3.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梗塞98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阿斯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口服治疗脑梗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98例三天内新发脑梗塞患者分为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氯吡格雷联合阿斯匹林组(治疗组),持续治疗1周,对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进行NIHSS评分。站杲氯吡格雷联合阿斯匹林组有效率为89.47%;阿斯匹林组总有效率为71.87%.两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梗塞,疗效更佳。对于高危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有较强的适应症。安全性较高,临床有极少不良反应,未见严重出血事件。 相似文献
14.
复发性与初发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比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提要:目的研究复发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及其在脑梗死复发中的预报价值。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该院5年来收治的复发性脑梗死患者55例(复发组)、初发性脑梗死患者53例(初发组)和健康志愿者56名(对照组)进行颈动脉探查,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数目及部位,并测量血管壁的厚度和斑块的大小及厚度,计算斑块积分。结果复发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高于初发组和对照组,软斑及溃疡斑数目明显增高。结论颈动脉不稳定性粥样斑块的存在是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颈动脉超声检查对复发性脑梗死有极好的预报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2):30-3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自我院于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阿托伐他汀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MT以及血脂各项指标TC、TG、HDL-C、LDL-C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I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IMT水平为(1.22±0.56)mm,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TC、TG、HDL-C、LDL-C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TC为(4.15±1.17)mmol/L、TG为(1.43±0.49)mmol/L、HDL-C为(1.33±0.47)mmol/L、LDL-C水平为(2.39±0.56)mmol/L,与治疗前及对照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TC、TG、HDL-C、LDL-C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不仅可以降低血脂水平,还可以缩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正进展性脑梗死(stroke progression,SIP)多发生于老年人群,占所有脑梗死15%~20%,患者神经缺损症状呈进展性或渐进性加重~([1-2]),治疗困难,预后较差。研究~([3])表明,颈动脉粥样斑块是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不稳定斑块的脱落、斑块厚度增加导致严重的脑缺血,可加速疾病进展。氯吡格雷是目前临床常用的强效抗血小板凝聚药物~([2,4])。但对于伴颈动脉粥样斑块者,单一抗血小板凝聚药物对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脑梗塞患者血脂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值的影响。方法:选取48例脑梗塞合并高脂血症的患者,随机分为2个组,即阿托伐他汀组(24例)和辛伐他汀组(24例),观察患者用药前后血脂及hs-CRP值的变化。结果:患者在用药4 w后,阿托伐他汀组和辛伐他汀组血清中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均显著降低(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阿托伐他汀组和辛伐他汀组hs-CRP值均显著降低(P<0.05),但阿托伐他汀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在短时间内降低脑梗塞患者的血脂及hs-CRP值,从而降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股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对409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与104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行颈动脉、股动脉血管超声检查和血液生化检查,比较2组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脑梗死组颈总、颈内、股总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75.1%、66.5%、38.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5.0%、20.2%和16.3%(P0.01);脑梗死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1.5±0.42)mm及斑块积分(2.74±0.15)、股动脉IMT(1.34±0.37)mm及斑块积分(2.26±0.29)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颈动脉IMT(0.9±0.53)mm及斑块积分(1.13±0.27)、股动脉IMT(0.79±0.31)mm及斑块积分(1.03±0.16)(P0.01);脑梗死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纤维蛋白原和尿酸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颈动脉斑块及股动脉斑块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通过检查血脂、血尿酸、颈动脉斑块、股动脉斑块可早期预防脑梗死,降低脑梗死的患病率及致残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及他汀类药物对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并探讨替米沙坦及他汀类药物可能的保护机制。方法:68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与对照组(3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替米沙坦和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第14天、第28天神经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在第28天时与治疗前相比较,评分均显著下降。结论:替米沙坦及阿托伐他汀钙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