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朱丹丹 《吉林医学》2015,(9):1901-1902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临床护理路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自理能力恢复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可以使患者自理能力得到恢复,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管理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山东省某医院神经内科2010年5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80例,随机分为临床路径组和传统治疗组,每组90例,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比较两组患者的主要指标.结果:临床路径组的平均住院日、西药费、成药费、总药费、住院总费用明显少于传统治疗组(P<0.01);临床路径组各指标不受患者是否有合并症的影响,而传统组的住院时间与是否有合并症的影响显著(P<0.05),单纯脑梗死患者住院时间相对较短,单纯脑梗死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住院时间较长.临床路径组患者的满意度优于传统治疗组(x2=8.922,P<0.05);实行临床路径管理对HINSS评分的改善和患者转归情况与传统治疗组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临床路径能够显著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健康教育开展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62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131例)和试验组(131例),常规组以整体护理为基础行常规健康教育,试验组应用健康教育临床路径表进行指导。结果1年内新发脑梗死病灶人数:常规组19例,试验组8例;原疾病基础上症状加重人数:常规组42例,试验组15例;健康知识知晓率:常规组63.2%,试验组97.8%;患者满意率:常规组93.8%,试验组97.8%;护患纠纷发生例数:常规组2例,试验组0例。结论临床路径在脑梗死健康教育中的应用,避免或减少了脑梗死的再发率和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家属及医保费用支出,有效保证优质护理服务的扎实开展,真正落实"三好一满意"的服务内涵。  相似文献   

4.
王文闻 《中外医疗》2010,29(14):96-96
目的探讨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方法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脑梗死患者83例,随机将上述患者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脑梗死临床管理方法。观察组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方法。记录2组患者住院时间;治疗14d后对2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治疗90d后对2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分。结果 (1)2组平均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路径管理方法能够显著缩短脑梗死患者住院时间,显著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5.
栗文晖 《当代医学》2010,16(16):115-116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死患者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09年1月~2009年12月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按入住病房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实施急性脑梗死的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结果 2组比较观察组自理能力恢复好,对护理满意度高,平均住院天数短。结论临床护理路径是整体护理的一种工作模式,是整体护理的深入,为整体护理的改革及护理质量管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脑梗死患者治疗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死患者治疗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月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68例,按入住的病房分为对照组33例和观察组35例。对照组进行脑梗死的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观察两组护理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住院天数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较对照组明显提高。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分析脑梗死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58例脑梗死患者,按照护理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接受临床护理路径,各29例。分析两组患者康复情况及满意度。结果两组脑梗死患者护理前平均生活质量评分、平均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平均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平均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梗死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能够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提高患者的语言能力和肢体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左心衰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并进行评价。方法随机筛选2008年6月—2011年5月在我院进行抢救并进行治疗的的急性左心衰患者76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方式进行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对两组患者满意度、护理质量、住院天数等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护理质量达标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左心衰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可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促进预后,对提高护理整体质量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肝硬化是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后引起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1].在临床上,由于患者对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较差而导致疾病的反复发作并出现较多并发症的现象.而临床路径就是为服务对象提供最佳照护质量的一种管理模式[2].临床路径又称临床程序,是建立在循证医学和整体护理基础上的标准化护理方法,是以患者为中心,为已确诊为某种疾病的一组患者制定的从入院到出院的一整套医疗整体工作计划[3].本文对芜湖市传染病医院48例肝硬化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取得的效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王丽君 《吉林医学》2015,(3):569-570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临床路径应用于300例脑梗死的治疗中。结果:300例患者住院时间5~14 d,平均(9.3±2.03)d,住院平均费用(10 564.56±678.03)元。患者对医疗护理工作的满意率为98%,并能采取有效的方法预防疾病,提高了对疾病的认知水平。结论:将临床路径应用于脑梗死的治疗中,大大降低了住院费用,缩短了住院天数,提高了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国产降纤酶的疗效进行临床再评价。方法 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设计。将80名急性脑梗塞(ACI)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用降纤酶,对照组用安慰剂,均由多中心协作组统一提供。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进行疗效判定及生活质量评估,观察副作用。结果 ①降纤酶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治疗后3、7天比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14天比治疗前有极显著差异(P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人尿激肽原酶(human urinary kallikrein, HUK)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其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根据病情给予两组患者相同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HUK注射液015 PNA U(p nitroaniline unit,相当于10 000国际单位)+生理盐水50 mL静脉泵入,1次/d,共21 d。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并比较。根据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试验(the 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 TOAST)、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xforshire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OCSP)分型标准对治疗组患者进行分型。结果: 治疗21 d后,治疗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临床总有效率(81.67%)高于对照组(51.67%)。糖尿病及TOAST分型与HUK临床疗效相关(P<0.01);其他因素如年龄、性别、高血压、心脏疾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性脑梗死、OCSP分型与治疗组临床疗效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非糖尿病患者及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使用HUK的临床疗效优于糖尿病患者及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结论: HUK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效果;糖尿病及TOAST分型可能是HUK的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亚型急性脑梗死短期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方法以3 231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人口统计学、生活方式、疾病史、心血管病家族史、入院血压、实验室检测结果及出院结局等临床资料。将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脑率中量表(NIHSS)≥10或住院期间死亡定义为不良结局。应用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脑栓塞者不良结局的发生率最高,其次是脑血栓者,腔隙性梗死者最低。吸烟(OR:1.228;95% CI:1.013~1.637;P=0.039),血脂异常(OR:1.264;95% CI:1.081~1.478;P=0.003),糖尿病(OR:1.371;95 %CI:1.075~1.747;P=0.011)与脑血栓的不良结局相关联;心房纤颤(OR:3.131;95% CI:1.206~8.128;P=0.019)和风湿性心脏病(OR:5.601;95% CI:1.561~20.091;P=0.008)与脑栓塞的不良结局相关联;年龄(1.011;95% CI,1.003~1.02))和饮酒(OR:1.428;95% CI:1.063~1.919;P=0.018)与腔隙性脑梗死的不良结局相关联。结论脑栓塞患者不良结局的发生率最高;在3种脑梗死亚型中,与短期不良结局相关联的危险因素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14.
洪柳  何巧玲 《中原医刊》2003,30(17):4-5
目的:研究丁咯地尔(活诺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丁咯地尔150mg静滴治疗组30例,对照组丹参注射液250ml静滴30例,每天1次,持续2周,观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ADL)量表评分的变化。结果:丁咯地尔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明显改善,临床疗效和治疗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丁咯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背景 ]比较分析 88例不同年龄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因、症状、体征及头部CT所见 .[病例报告 ]将 8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老年组和非老年组 ,对发病因素、症状、体征和头部CT特点进行对比分析 ,发病因素中有高血压者占 6 4 % ,心脏病者占 2 3% ,糖尿病者占 2 5 % ,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者占 30 % ,高脂血症者占 4 5 % ,吸烟者占 5 2 % ,有家族史者占 33% .非老年组中初发者多见 ,有头痛、头晕及偏身感觉障碍等症状者比老年组多见 ,而偏瘫、四肢瘫、构音障碍及意识障碍者则老年组多见 .头部CT示单梗塞灶者在非老年组多见 ,多梗塞灶、脑白质脱髓鞘及脑萎缩者在老年组多见 .[讨论 ]脑梗死病人因年龄不同 ,其发病因素、临床表现及头部CT所见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6.
目的实施急性脑梗死规范化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降低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平均住院费用的效果,为急性脑梗死规范化治疗的推广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历史对照研究,对2004年7月~2005年7月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规范化治疗组成规范化治疗组,2003年6月~2004年6月同条件的已实施常规治疗的患者为对照,分别登记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Stroke,NIH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Pittsburgh Coma Scale,GCS)、日常生活行为能力Barthel指数,院内并发症发生率、院内病死率、平均住院费用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差别.结果与常规组相比,规范组治疗后可显著降低患者NIHSS,提高Barthel指数,降低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尤其是肺部感染,院内病死率亦有显著降低(8.2%vs15.2%),住院期间平均费用规范组较常规组节省2000元左右,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规范化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降低住院费用,值得在基层医院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化痰通络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为脑梗死急性期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基础治疗,中药组加服化痰通络法中药。分别评估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随访至治疗后90 d,记录Barthel指数及改良Rankin指数评分情况。[结果]中药组有效率为92%,高于对照组的82%;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改善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良Rankin指数评估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具有一定优势。[结论]化痰通络法中药疗效肯定,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状况,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活动参与能力,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田洪  刘磊  郝磊  臧巧利  朱川 《重庆医学》2015,(2):183-185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HT)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HT患者48例,其中,出血性梗死(HI)45例(93.8%),其中HI‐1型27例,HI‐2型18例;脑实质内血肿(PH)3例(6.3%),其中PH‐1型2例,PH‐2型1例。PH‐2型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明显高于其他类型HT。进行CT、MRI检查,界定梗死面积,选择不同治疗方式。结果HT患者梗死后出血时间发生在1周内14例(29.2%),1~2周内28例(58.3%);脑叶梗死25例(52.1%),出血灶均在皮层和(或)皮层下,深部脑实质梗死11例(22.9%),出血灶在梗死灶内或其边缘,脑叶及深部梗死8例,小脑梗死3例,脑干梗死1例,出血灶均在梗死灶内;继发于大面积脑梗死31例(64.6%),继发于小面积脑梗死14例(29.2%),继发于腔隙性脑梗死3例(6.3%);HI表现为皮质和(或)皮层下白质、脑深部点状、斑片状、条索状、脑回状出血灶;PH表现为梗死区域血肿形成,血肿主要位于深部基底节区。结论大面积脑梗死、脑叶部位的梗死更容易并发HT。HT多发于脑梗死后1~2周内,应当于这段时间内复查头CT或MRI。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实验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指导的护理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医疗护理方法。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健康知识掌握、生活自理能力恢复情况及患者满意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临床护理路径指导的护理模式可以提高脑梗死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和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同时可以缩短住院日,优于传统的护理模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初次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采用传统方法进行健康教育,实验组40例制订健康教育临床路径表,按路径表进行健康教育。结果实验组健康教育内容掌握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平均住院日及平均住院费用比对照组减少(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临床路径可使患者全面、系统、有效地掌握健康知识,缩短住院日,降低住院费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