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流行初期分离的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毒力较强,脱氮能力稳定,质粒种类丰富,但在流行末期分离的鼠疫菌往往毒力较弱,脱氮能力不稳定,质粒易缺失。鼠疫菌的形态学在自然界中存在较大差异。该文通过探讨河北省鼠疫菌的生物学、生化、质粒和毒力变异情况,揭示鼠疫静息期存在的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青藏铁路沿线鼠疫菌表型性状、质粒组成、外膜蛋白种类及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采用常规糖醇发酵管法检测生化等表型性状;采用反向血凝试验、用假结核菌为复盖种子层法、用草酸镁培养基和刚果红色素培养基检测FraI、Pstl、Vwa和Pgm4种毒力因子;用Lawton最小培养基测定营养型;采用常规的动物接种试验测定毒力;采用碱裂解、酚一氯仿抽提法提取鼠疫菌质粒;鼠疫菌经破碎后采取超高速离心法提取外膜蛋白;采用纸片法进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结果实验用的青藏铁路沿线鼠疫菌株生化性状表现为甘油+、鼠李糖一、阿胶糖+、密二糖一、麦芽糖+、脱氮+的特征;具有鼠疫菌荚膜抗原(FraI+)、毒力抗原(Vwa+)、鼠疫菌素I(PstI+)、色素沉着因子(Pgm+)4种毒力因子;营养型表现为对Trp、Thr、Leu、Arg不依赖,而对Phe、Met、Cys依赖,对Ile和Glu表现出低营养;对小白鼠的LD100在10^2~10^3个菌,LDs。为7.94-31.62个菌,对豚鼠的LD100在10^5~10^7个菌,LD50为68.14-685.49个菌;携带Mr为6×10^6、45×10^6、52×10^6、65×10^6、92×10^6]质粒;在10%的SDS-PAGE上37℃条件下的培养物可表达26条外膜蛋白带,28℃培养物可表达36条外膜蛋白;部分头孢类和喹诺酮类药物对实验菌株的敏感性效果较好,20种抗生素均较链霉素为佳。结论青藏铁路沿线的鼠疫菌属于典型的青藏高原型菌株,都是强毒力鼠疫菌,临床治疗除常规的链霉素外可选用头孢类和喹诺酮类药物,该项研究可为青藏铁路沿线的鼠疫防治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2017年动物鼠疫流行期间,分离的鼠疫耶尔森菌(简称鼠疫菌)对小白鼠和豚鼠的毒力。方法对小白鼠和豚鼠分组并选取2017年分离的鼠疫菌株(201701、201702、201703)为研究对象。将每株菌37℃培养24~36 h制成菌悬液,比浊7个不同浓度,分组进行腹股沟皮下注射,分笼饲养观察14 d,动物死亡后取腺、肝、脾、肺、心进行细菌培养,死亡动物以分离到鼠疫菌为特异性死亡,分别计算每株鼠疫菌对小白鼠和豚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结果3株鼠疫菌中,201702、201703株毒力均较强,对小鼠LD50分别为463.44、56.23;201701株毒力相对较弱,对小鼠LD50为2157.74。3株菌中201703对豚鼠有较强的毒力,LD50为316.23,201701、201702株对豚鼠毒力弱,LD50均为3162.28。结论2017分离的鼠疫菌毒力属于中等毒力,与河北省疫源地以前分离菌株毒力一致。  相似文献   

4.
我国鼠疫耶尔森菌最大质粒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我国鼠疫菌最大质粒的特性及地理分布特征。方法 采用Kado和Liu法提取我国各鼠疫自然疫源地 2 0 2 6株鼠疫菌的质粒 ,经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我国鼠疫菌具有分类属性的最大质粒有 3种 ,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 5 2× 10 6、65× 10 6和 90× 10 6,有明显的地理分布特征。 5 2× 10 6质粒分布在祁连山南、北麓和青海湖环湖地区 ,90× 10 6质粒仅分布在藏北高原的那曲地区和青海青南高原的玉树、曲麻莱、格尔木的部分地区 ,其余各鼠疫疫源地的鼠疫菌其最大质粒均为 65× 10 6。结论 我国鼠疫菌最大质粒的特点及地理分布对研究鼠疫自然疫源地空间结构和鼠疫菌的遗传学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高原型鼠疫菌Pgm毒力决定因子与毒力的关系孟格,赵济民,岳明鲜(内蒙古自治区流行病防治研究所)为研究疫源地鼠疫菌保存形式以及与毒力的关系,找出毒力决定因子与疫源地的关系以及表现的特点,于1984年10月份做了下述试验。1材料与方法菌株:选不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青藏高原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耶尔森菌(简称鼠疫菌)病原学特征。方法:以青藏高原1954-2016年不同地区及宿主、媒介体内分离的1 378株鼠疫菌作为实验对象,采用常规技术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表型特征、质粒谱、基因组分型等研究,并对青藏高原鼠疫菌病原学、地理分布等特征进行探讨。结果:青藏高原鼠疫菌含6个生化...  相似文献   

7.
青海省三江源地区鼠疫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青海省三江源地区鼠疫菌株生物学特性并确定疫源地空间结构及性质.方法 对1954-2007年青海省三江源地区分离的鼠疫菌株进行生物学表型鉴定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 411株代表性菌株中,12株脱氮(-)阿胶糖(-)甘油(+)属田鼠型,399株为脱氮(+)阿胶糖(+)甘油(+)属古典型.411株均能产生F1和Pst I;vw+菌株占95.13%(391/411),VW-菌株占4.87%(20/411);Pgm+菌株占80.78%(332/411)、Pgm+菌株占9%(37/411)、Pgm-菌株占10.22%(42/411).220株代表株中96.82%(213/220)的菌株对小白鼠表现为强毒株,3.18%(7,220)为中等毒力,说明绝大多数具高致病性,其毒力很强.90.02%(307/341)菌株携带6×106 45×106 x65×106质粒.80株代表株包括8个基因组型,其中6个基因型与原分型相同,另有2个新的基因组型.结论 三江源地区鼠疫菌株具备青藏高原鼠疫病原体特性,人类一旦感染可导致发病急、病情重、传染性强、病死率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鼠疫菌是典型的异养菌 ,不同自然疫源地的鼠疫菌表现有不同的营养需求 ,为了查明四川省石渠县鼠疫自然疫源地青海田鼠鼠疫菌的营养特性 ,我们对从青海田鼠体内分离的鼠疫菌做了营养鉴定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菌株 实验菌株来源于四川省石渠县俄多玛乡青海田鼠鼠疫菌 19株 ,内蒙古阿巴嘎旗布氏田鼠、长爪沙鼠鼠疫菌各 1株 ,青海省共和县、称多县、都兰县喜玛拉雅旱獭 ,腹窦纤蚤鼠疫菌 3株、鼠疫菌141、EV和假结核菌 0 5各 1株 (表 1)。1 2 最小培养基 选用Lawton配方[3 ] ,氨基酸浓度 (mg/l)为DL -苏氨酸 6…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测定2002~2003年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分离的27株鼠疫菌,得到其生化特性的本底资料。方法采用液体汤管法和固体试管法(斜面或高层)实验测定27株鼠疫菌对糖醇的酵解能力和生化反应。结果(1)27株鼠疫菌对甘油、L-阿胶糖等多种糖酵解,产酸不产气;不发酵麦芽糖、鼠李糖,72h内对密二糖不酵解,5d以后有8株菌的部分糖管呈迟缓发酵。(2)生化反应:27株鼠疫菌在还原KNO3、硝化反应、V—P试验、尿素试验、靛基质试验呈阴性.不液化明胶,在无蛋白胨酸性琼脂培基上不生长,不能利用枸橼酸盐;甲基红反应阳性,均能轻微产生H2S。结论被试的27株鼠疫菌按中国鼠疫菌生态型分型标准属于B群鄂尔多斯高原型。主要生化特征稳定,与疫源地过去分离的鼠疫菌株生化特性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德宏地区是家鼠鼠疫自然疫源地,1990年该州梁河县发生动物间鼠疫流行,对分离自梁河县的鼠疫菌质粒DNA检测,该县菌株除具有分子量为6、45和65Mdal三种规范质粒外,尚存在一种分子量约23Mdal的新质粒,而历史上分离的菌株和邻县同年分离的菌株不含此质粒。由此特征证实1990年分离自梁河县的菌株并非由盈江或其它邻县传入,而是本地固有的疫源性复活。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一起人间肺鼠疫暴发流行的鼠疫菌分离株其生物学特性、基因特征等。拟从分子流行病学的角度分析传染源和传播关系。[方法]对8株于鼠疫患者(尸体)分离的鼠疫菌进行糖醇类酵解试验;检测其毒力、毒力因子、质粒、生物型、基因型;运用分子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本次流行的传染源。[结果]8株鼠疫菌全部为甘油+、阿胶糖+、脱氮+,生物型为古典型。具备强毒鼠疫菌的4个毒力决定因子,为FraI+、VW+、PstI+、Pgm+;对小白鼠的最小致死量介于50~1000个菌,为强毒株;具备我国多数鼠疫菌所携带的6、45和65Mdal质粒;基因组型全部为10型。[结论]根据分子流行病学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证实,此次肺鼠疫暴发流行来自同一个传染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检测鼠疫耶尔森菌的方法.方法 以编码F1抗原的基因caf1为靶序列,人工合成基因序列,制备重组质粒作为鼠疫耶尔森菌检测的标准样品;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FQ-PCR)技术,针对pMT1质粒上的caf1基因设计引物和TaqMan荧光探针,进行实时FQ-PCR检验,评价该方法的准确性、敏感性及特异性.建立鼠疫耶尔森菌TaqMan探针实时FQ-PCR检测方法.结果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质粒pUC57-caf1,引物、探针特异性良好,标准曲线在5.03×102~5.03×107拷贝数之间,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1.0.实时FQ-PCR检验最低可检测出5.03×102拷贝数的重组质粒,灵敏度比普通PCR高100倍.特异性检测试验可选择性检测出鼠疫耶尔森菌,与其他细菌无交叉反应,结果与普通PCR一致.对同一浓度的重组质粒进行15个平行样品的重复性试验,Ct值标准差为0.28.结论 建立TaqMan探针实时FQ-PCR检测技术,能够快速、准确、特异的检测鼠疫耶尔森菌,为鼠疫监控、诊断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2010年度安徽省霍乱疫情的流行菌株进行实验检测,从病原学角度分析本年度霍乱的特征。方法应用常规细菌学方法、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和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PFGE)对46株霍乱弧菌的基本特性、致病毒力基因及分子分型特征进行实验检测。结果 46株菌株O1群小川型44株,O139群2株,实验菌株对15种抗生素表现出程度不同的耐药性;所有菌株均携带有肠毒素(CT)和毒素共调菌毛(TCP)毒力基因;PFGE图谱聚类可分作5个型别,93.2%的O1群菌株(41/44)具有相同的分子分型。结论 2010年度安徽省流行的霍乱以O1群小川血清型为主要病原菌,流行菌型的更迭明显,6个市发生的疫情检获的O1群菌株93.2%具有相同的分子分型,表现出极高的病原同源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2006年河北省流行的麻疹病毒基因型特征。方法对2006年分离的30株麻疹野病毒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结果 30株麻疹野病毒均为H1a基因亚型,其核蛋白(N)基因碳末端456个核苷酸同源性为99.7%~98.0%之间,氨基酸同源性为96.0%~100%之间;与S191株核苷酸同源性为91.4%~92.3%之间,氨基酸同源性在86.7%~89.4%之间。2006年分离到的30株麻疹病毒存在3个分支(传播链)。结论 H1a基因亚型为2006年河北省优势流行基因型,H1b基因亚型可能已经终止,麻疹野病毒与现行疫苗株S191之间变异仍在加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表达有活性的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副溶血性弧菌以及肺炎克雷伯菌的cAMP受体蛋白(CRP)并进行DNA体外结合活性分析,为深入研究3种CRP蛋白间的交互转录调控作用奠定基础。方法应用大肠埃希菌pET系统体外表达鼠疫菌201株、副溶血性弧菌5421株以及肺炎克雷伯菌tw518株的CRP蛋白;应用生物信息学对3种CRP蛋白进行同源性比较,并对CRP与靶DNA的结合基序(CRP consensus)进行分析预测;通过体外凝胶阻滞实验(EMSA)和DNaseⅠ足迹实验验证His?CRP与DNA的结合活性。结果成功表达出3种菌有活性的His?CRP融合蛋白,3种CRP蛋白对鼠疫菌pla、副溶血性弧菌toxR及肺炎克雷伯菌kfuA基因均有结合活性。结论 3种CRP蛋白都能直接结合到鼠疫菌pla、副溶血性弧菌toxR及肺炎克雷伯菌kfuA基因的启动子区,说明上述3种CRP蛋白对3种病原菌的重要毒力基因的转录可能具有交互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 研究福建省非典型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aEPEC)菌株的毒力基因特征和菌株间的遗传相似
度;结合菌株的背景资料分析不同的分子特征对aEPEC 流行的影响。方法 运用PCR 技术进行系列的相
关毒力基因扩增;同时运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子分型技术,对福建省2010-2012年分离的aEPEC 菌株进
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结果 分离30株实验菌株毒力基因的检测呈阳性的分别为:犫1121
53.3% (16),狔犻犪犃36.7% (11),狊犲狋/犲狀狋、狀犾犲犅、狀犾犲犈均为30% (9),犾狆犳犃犚14123.3% (7),犲犳犪/犾犻犳犃
20% (6),犲犺狓犃3.33% (1);其余毒力基因均未检出;93.3% (28)菌株不同程度地携带有相关的毒力因
子。29株菌按照100%的相似度分为15个PFGE 型别(P1 P15);其中存在4组不同的PFGE 簇(I Ⅳ),
相同PFGE 簇的病例在发病的时间和地区上有聚集性,同时相同簇内菌株的毒力基因谱也表现相同。结论
 犫1121、狔犻犪犃和EHEC 毒力岛OI 122 相关基因(犲犳犪1/犾犻犳犃,狀犾犲犅,狀犾犲犈,狊犲狋/犲狀狋) 在福建省aEPEC 菌
株中携带率较高。非典型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毒力谱表现为多样性, 基因组也呈现遗传多态性;同时
PFGE 分析发现福建省存在由aEPEC 新发病原菌引起的聚集性病例。
关键词:非典型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毒力基因;PFGE
中图分类号:R3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6639 (2014)03 0216 05
犕狅犾犲犮狌犾犪狉犮犺犪狉犪犮狋犲狉犻狊狋犻犮狊狅犳犪狋狔狆犻犮犪犾犲狀狋犲狉狅狆犪狋犺狅犵犲狀犻犮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鼠疫菌质粒特征及地理分布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的探讨云南省鼠疫菌质粒分子流行病学意义.方法按Kado和Liu法提取云南省44个县市及中缅边境一带共1020株鼠疫菌的质粒,经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检测分析.结果云南省鼠疫菌具有相对分子质量(Mr)分别约3.93、6.05、22.97、35.65、45.35、64.82、74.59、111.36和129.55×106的9种质粒,其中3.93、35.65和111.36×106的3种质粒为云南省鼠疫菌特有.按质粒组成可分为10种不同类型的质粒谱,其中Ⅰ~Ⅴ种类型较为常见,且在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地区集中现象.结论根据鼠疫菌质粒特征,可将云南省自1982年以来发生鼠疫流行的地区划分为多片相对独立的疫源地.认为80年代重新开始的家鼠鼠疫流行,可能来源于多片潜伏的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复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采用多间隔序列分型(MST)对从海南省澄迈县发热患者及野鼠分离的62株斑点热群立克次体进行分型研究。方法 根据文献检索,应用9对成功用于斑点热群立克次体MST分型引物,对实验62株菌进行PCR扩增及测序。校正后序列进行Blast分析。同时,对序列进行Megalign比对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将每株细菌成功测序的6段间隔序列按一定顺序拼接并构建进化树。结果 使用6对间隔序列引物扩增实验菌株,结果显示每对引物扩增序列均显示较大的变异性,共获得48个变异型,以h3为代表的主要变异型占21.7%(13/60),剩余的47个变异型为独立型,分别占1.6%。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48个变异型均归为一簇。同其他参考菌株比较发现,黑龙江立克次体与上述菌株关系密切。SNPs分析发现位点变异主要以T-C转换及A-G转换为主。结论 海南地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分离株非编码间隔序列呈高度变异性。MST分型较传统的血清表型分型以及MLST分型更具有鉴别能力,对未来立克次体暴发流行可提供快速有效的流行株追踪。  相似文献   

19.
The outer membrane proteins of 38 Yersinia pestis isolates from all known plague foci of north-east Brazil were analysed by SDS-PAGE. Approximately 20 bands were consistently found in all strains analysed and 11 were selected for comparative studies. Although qualitative differences among the electrophoretic profiles of outer membrane proteins of wild Y. pestis isolates were not observed, quantitative alterations were clearly noted for most of these proteins. No particular quantitative alteration of the electrophoretic profile of outer membrane proteins could be associated with the period of isolation and geographic origin of the isolates. The 64 kDa outer membrane protein was significantly expressed in higher amounts among Y. pestis strains isolated from a recent plague outbreak. The possible use of electrophoretic profiles of outer membrane proteins of wild Y. pestis isolates as a tool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and for the analysis of virulence determinants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