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安晓飞 《基层医学论坛》2014,(22):2940-2941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肌袖性房性心律失常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12月30例肌袖性房性心律失常患者,应用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30例患者经动态心电图检查表明,在窦性心律的基础上,发生频发房早、短阵房性心动过速、短阵心房扑动、短阵心房颤动等多类型房性心律失常症状。房室早搏联律间期较短,往往具有多PonTP情况,各类型房性心律失常症状与窦性心律症状交替发生。结论源自肌袖房性心律失常症状存在一定规律性,属于存在明显特征性的房性心律失常症,大部分患者不存在器质性心脏病症状,药物治疗并无效果,予以射频消融术效果显著,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对于肌袖性房性心律失常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多伴有器质性心脏病。心电图表现为各导联P波消失,出现频率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f波。R—R间期绝对不整。其f波大小与心房、病因、病程有一定的关心。本文分析58例慢性房颤(房颤发作48h以上,呈持续存在或阵发性发生的)患者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探讨房颤波振幅大小与左心房大小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心房颤动波振幅与心房大小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汇  李延平 《吉林医学》2007,28(16):1775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多伴有器质性心脏病。心电图表现为各导联P波消失,代之以频率350~600/min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f波,R—R间期绝对不整。其f波大小与心房、病因、病程有一定的关系。现本文分析58例慢性房颤(房颤发作48h以上,呈持续存在或阵发性发生的房颤)患者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探讨房颤波振幅大小与左心房大小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P波离散度Pdisp或Pd是指同步记录的12导联心电图中,不同导联测定的P波最大时限与P波最短时限的差值。当Pd>40毫秒时,提示心房内存在非均质性电活动。现普遍认为Pd是预测心房颤动或房性心律失常可靠的心电图指标。本文探讨各种不同类型房性心律失常的P波离散度差异及其意义。1临床资料资料选择全部病例分为4组:I组10例,为特发性阵发性心房颤动阵发性心房颤动是指发作持续时间<1个月,男7例,女3例,年龄23~58岁。本组均经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证实为心房颤动,并经心脏电生理、心脏B超、胸部X线片、临床检查排除各种器质性心脏病。Ⅱ组阵发性…  相似文献   

5.
肌袖性房性心律失常肺静脉电隔离治疗的方法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延宗 《海南医学》2002,13(12):81-83
1 肌袖性心律失常的定义与分类肌袖性心律失常是指由于缠绕于肺静脉或腔静脉壁上的心肌组织 (肌袖 )发放的单个或连续、有序或无序的快速电激动 ,触发或驱动心房肌所导致的房性心律失常。所谓触发是指由肌袖组织发出的激动传导至心房并引起心房组织的快速电活动 ,此时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维持与肌袖电活动类型不同或无关 ,当肌袖电活动终止后 ,心房肌快速电活动依然存在。典型现象是肌袖性房早诱发阵发性房颤或肌袖连续电活动诱发的峡部依赖性房扑。所谓驱动是指引起房性心律失常的心房肌快速电活动 ,其发生和持续、恒定地与肌袖的快速电活…  相似文献   

6.
目的:报告一例肌袖性房颤患者在电隔离上腔静脉过程中,房袖传导对期前刺激表现出递减传导。资料与方法:患者,女43岁,发作性心悸气短一年入院,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示:频发房早(呈“P ON T”样);短阵房速。完善术前准备征得书面同意后,行常规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于冠状窦口起搏,上腔静脉内记录。预设温度55度,能量30瓦,放电共240秒。结果:术中未能诱发房颤,但根据动态心电图特点,且上腔静脉内LASSO电极记录肌袖电位高大、明显,故先行隔离上腔静脉。LASSO电极在窦律下记录到肌袖电位位于心房电位之后,部分与心房电位融合,且LASSO1,10肌袖电位最提前。于冠状窦电极窦口起搏,行S1S2刺激,可见房袖呈递减传导,且肌袖组织较心房组织传导延迟程度严重。随S2提前,心房电位预肌袖电位之间距离间拉开,肌袖电位更加清晰明显。此外,肌袖电位最提前处(LASS01,10)传导延迟程度较其余电极轻,故随S2提前,各电极心房电位与肌袖电位间传导时间差异更明显,肌袖电位传导顺序更显著。于LASS0 1,10极附近放电共240秒,肌袖电位渐渐消失,于上腔静脉内起搏无上腔静脉-心房传导,即传出阻滞。成功隔离上腔静脉。结论:上腔静脉肌袖组织对期前刺激表现出递减传导,且较临近心房组织程度更严重,可使肌袖电位现实更清晰。同时,各电极心房与肌袖间传导时间差异随S2提前程度而加剧,一部分肌袖表现出传导上的“优越”,提示肌袖与心房间存在某种“传导通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异搏定对房性心律失常的防治作用。随访观察频发房性早搏/阵发性房颤或房性心动过速患者共22例。平均随访6个月。方法:每例患者服异搏定40mg,每日3次口服。用药前作24小时动态心电图,全部患者用药5周后复查动态心电图。结果:22例患者服药后早搏明显减少。治疗前后动态心电图提示,用药后短阵房速、房颤发作和房性早搏均显著减少,随访中4例冠心病复发房颤,2例患者静推西地兰恢复窦性心律后继续服药。患者服药前后的心率和心功能无明显变化。结论:异搏定可有效控制房性心律失常。对于不适合使用胺碘酮的房性心律失常患者,异搏定是适宜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 2 1例起源于肺静脉的房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特点 ,探讨触发和驱动两种机制的区别。方法  2 1例房性心律失常 ,男性 16例 ,年龄 5 2 .1± 9.9岁 ,病史 6.9± 5 .8年 ,电生理检查证实起源于肺静脉 ,起源点共 2 9个。触发定义为由肺静脉发出的 1次或连续多次激动传导至心房引起心房组织的快速电活动 ,当肺静脉电活动终止后 ,心房肌的快速电活动依然存在。驱动定义为心房肌快速电活动的发生和持续与肺静脉的快速电活动有关 ,当肺静脉电活动终止后 ,心房电活动随之终止。结果 房性心律失常分为 5种 :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房扑 )、心房颤动 (房颤 )、紊乱心房律。 5中心律失常都可以表现为驱动机制 ,90 %以上的房性心律失常发作表现为驱动机制 ,共同的特点是 :1:1驱动时局部肺静脉电位明显较体表P’波提前 ,在该部位行S1S1刺激夺获心房时的心房激动顺序与心动过速时完全相同 ,非 1:1驱动时肌袖的激动频率明显快于心房激动频率。触发机制的心律失常只有房扑和房颤。两种机制 ,可交替出现 ,并有房扑和房颤的相互转化。还有一种特殊现象 ,即心房早博刺激可以触发肺静脉出现高频激动 ,继而又驱动或触发房性心律失常。结论 肺静脉起源的房性心律失常以驱动机制为主 ,各种房性心律失常都  相似文献   

9.
覃绍明 《广西医学》2001,23(5):1044-1045
目的:为探讨阵发性房颤及房性心律失常患者P波离散规律;方法:观察32例阵发性房颤(AF)及40房性心律失常(AR,含频发房性期前收缩或多源性房性期前收缩伴或不伴短阵房性心动过速)患者最宽P波和P波离散度,并与30例正常人(对照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AF组和AR组的P波离散度,P波最大时限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提示P波离散度可用于预测AF和A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一直以来,在临床心电图检查工作中,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交替出现被称为紊乱性房性心律失常。但随着心脏电生理学的发展和临床经验的积累,有人发现缠绕于肺静脉或腔静脉壁上的心肌组织(肌袖)发放的单个或连续、有序或无序的快速电冲动,触发或驱动心房肌导致了房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1.
P波离散度(Pd)是指心电图各导联间P波持续时间变异的程度,它反映心房复极的不均匀性[2].即P波最大时限(Pmax)与P波最短时限(Pmin)的差值(Pd=Pmax-Pmin).最大P波时限常与房内和房间传导阻滞有关.近年来,研究较多是预测房颤价值比较肯定的指标,房内传导时间正向或逆向传导时间均在50 ms左右,当房内或房间传导阻滞时,体表心电图出现最大P波时限增加(≥110 ms)或P波双峰,峰间距离>40 ms.有房内或房间传导阻滞时,激动容易发生折返,并引发房性心律失常,该指标对预测房性心律失常及房颤发生的敏感性高达85%.本文通过分析测量10例房颤组10例房性频发性早搏(含多源性房早伴或不伴房性心动过速)及15例正常人群P波离散度P波最大值,探讨P波离散度与房颤、房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P波离散度 (Pdisp或Pd)是指同步纪录的 12导联心电图中 ,不同导联测定的P波最大时限 (Pmax)与P波最短时限的差值。当Pd >4 0ms时 ,提示心房内存在非均质性电活动。现普遍认为Pd是预测心房颤动或房性心律失常可靠的心电图指标[1- 3 ] 。本文探讨各种不同类型房性心律失常的P波离散度差异及其意义。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选择全部病例分为 4组 ,Ⅰ组 10例 ,为特发性阵发性心房颤动 (阵发性心房颤动是指发作持续时间 <1mon ,并自行终止者 ) ,男性 7例 ,女性 3例 ,年龄 2 3岁~ 5 8岁。本组均经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证实为心房颤动 ,并均经心…  相似文献   

13.
背景 通过Lorenz心电散点图定性诊断各类心律失常发生机制的研究较多,但是对于肌袖性房性心律失常(AAR)患者的Lorenz心电散点图特征研究尚是空白。目的 探讨肌袖性AAR的Lorenz心电散点图特征,为快速分析此类Lorenz心电散点图奠定基础。方法 对2016年8月至2020年8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Lorenz心电散点图中符合肌袖性AAR特点的31例患者Lorenz心电散点图进行回顾性分析,另选择30例DCG符合频发非肌袖性AAR特点的患者Lorenz心电散点图为对照组,分析总结其Lorenz心电散点图特征及两组间的差别。结果 31例肌袖性AAR患者Lorenz心电散点图总体特征是窦性心律+频发短联律间期房性期前收缩(部分房性期前收缩未下传心室)+反复发作性短阵房性心动过速(不规则下传)+反复发作性短阵心房扑动/心房颤动构成的Lorenz心电散点图组合,且其组合镶嵌在弥散性分布的散点背景当中;30例非肌袖性AAR患者Lorenz心电散点图是窦性心律可与频发房性期前收缩(部分未下传心室)、短阵房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房扑动/心房颤动中的两项或多项进行Lorenz心电散点图组合,但散点分布集中,未镶嵌在弥散性分布的散点背景当中。结论 Lorenz心电散点图若符合窦性心律+反复发作的多种房性心律失常构成的Lorenz心电散点图组合镶嵌在弥散性分布的散点背景当中的特征,高度提示肌袖性AAR,此特征可用于快速识别肌袖性AAR。  相似文献   

14.
吴虹丽  袁文娟  冯晓萍 《当代医学》2021,27(32):128-130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鉴别诊断阵发性房颤与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本院收治的80例心动过速患者,均行12导联动态心电图与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并以临床综合诊断结果为标准,统计12导联动态心电图与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阵发性房颤、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的检出率,并对比不同疾病类型患者房速前窦性频率、房速频率、持续时间、发作时联律间期、伴发异常情况及睡眠、清醒状态房性心动过速阵数.结果 经临床综合诊断结果确诊,80例患者中阵发性房颤38例,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42例.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阵发性房颤患者检出率为94.74%(36/38),高于12导联动态心电图的76.32%(29/38),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患者检出率为95.24%(40/42),高于12导联动态心电图的76.19%(32/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阵发性房颤患者24 h房速前窦性频率、房速频率高于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患者,房速持续时间长于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阵发性房颤患者发作时联律间期与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阵发性房颤患者伴发异常情况发生率高于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患者,且睡眠、清醒状态房性心动过速阵数高于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12导联动态心电图比较,24 h动态心电图在鉴别诊断阵发性房颤与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中的价值更高,故临床应根据24 h动态心电图特征及时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1.目的:观察双心房、单心室三腔起搏器治疗病窦综合征合并阵发性房性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疗效。2.方法:全组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64~84岁。均为病窦综合征合并阵发性房速、房颤。阵发性房速、房颤发作时患者有明显的心悸、气促。10例患者常规12导联心电图均可见 P 波增宽,P 波时限>120ms,心内电生理检查可见右房到左房的传导时间均>100ms。24h 动态心电图均可见窦性心动  相似文献   

16.
总结我院近期置入的 2例三腔起搏器的运用体会: 1资料与方法 1. 1病例选择与临床资料 2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 61岁,我院 2000年 6月住院病人。临床诊断为隐匿性冠心病。心律失常有以下特点: 1例快速房颤反复发作,曾因此 2次出现脑栓塞;另 1例为房速、房颤交替短阵反复发作。均用普罗帕酮、胺碘酮、维拉帕米、倍他乐克等多种心律失常药,但疗效不佳;心律失常发作时有心悸、气短等症状;体表心电图均有 P波增宽, P皮时限≥ 120ms、 P波有切迹且双峰间距 >40ms的房间阻滞特征; Holter证实有窦性心动过缓和快速房性心律失常,转复为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无器质性心脏病者体表心电图P波离散度(Pd)与房颤及房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于动态心电图检查前进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测量P波时限,计算P波最大时限(Pmax)及P波离散度(Pd)。根据24h动态心电图检出的房颤及房性心律失常情况.分为4组即房早组,房速组。阵发性房颤组.正常组,比较各组病人之间的Pmax、Pd。结果房颤组及房速组与正常组Pmax、Pd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而房早组与正常组之间Pmax及Pd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Pmax、Pd不仅可预测器质性心脏病者的房颤、房速的发生,亦可以预测无器质性心脏病者房颤、房速的发生,其价值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丁元芳  丛培鑫 《海南医学》2002,13(12):172-172
目的 评价动态心电图在肌袖性房颤病例的临床意义。方法 肌袖性房颤患者 40例 ,对照组 :非房颤患者 46例。动态心电图分析仪 2 4小时连续记录 ,统计单个房性早搏 (简称房早 )总数 ,房颤发作时间及发作次数 ,能够诱发房颤的房早数量和房早的联律间期 ,不能诱发房颤的房早数量和联律间期。结果 肌袖性房颤组 ,共有 962 4次阵发性房颤发生 ,平均持续时间 2 5 .6± 7.5秒 ,9例为单一联律间期房早诱发房颤 ,18例为 2种联律间期房早诱发房颤 ,13例为 3— 5种联律间期房早诱发房颤 ,其中 2 6例有同样联律间期的频发房早 (>72 0次 /2 4h) ,14例有同样联律间期的偶发房早 (<72 0次 /2 4h)。诱发房颤的房早均呈“PonT”现象 ,联律间期 0 .45± 0 .0 7秒。 18例 3 2 0 8阵房颤发生在 2 0 :0 0至 8:0 0之间 ;2 3例 64 16阵房颤发生在 8:0 0至 2 0 :0 0。对照组 :46例动态心电图记录中无房颤发生 ,房早联律间期 0 .65± 0 .14秒。肌袖性房颤组诱发房颤的房早联律间期明显短于对照组房早联律间期 (P <0 .0 1)。结论 肌袖性房颤有着一定规律和心电图特点 ,通过动态心电图监测可寻找导管射频消融合适病例 ,寻找一种可靠、高效、重复性好的诱发方案 ,并评价消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心房纤颤(Af)是一种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多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尤其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明显地增加,25~35岁发生率<0.05%,而69岁以上人群发生率>5%。本文对100例房颤住院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旨在探讨房颤的病因诊断及其与房颤f波振幅的关系。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00例均为我院内科住院患者,随机抽取,男性66例,女性34例。年龄24~86岁(平均55.0岁)。全部入选房颤病例均经住院心电图证实,并以此作为房颤波(f波)分析依据。1.2房颤分型根据房颤持续时间的长短,参考既往病史,将房颤分为阵发型与慢性持续型两类…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双心房同步起搏治疗因房间传导阻滞引起的房性心律失常。方法:共6例患,男5例,女1例,年龄45-65岁,无明确心脏病史。体表心电图显示P波≥120ms。6例患穿刺左锁骨下静脉,依次植入右心室、冠状窦左房电极和右心房电极,将双房电极经Y型转接器与脉冲发生器的心房输出端口相接,植入具有DDTA工作方式的DDD起搏器。结果:6例患手术均获成功。随访5-36个月,起搏器工作正常,冠状窦电极无1例脱位。4例患未再出现阵发房颤,症状消失。2例患房颤发作明显减少,药物可以控制。结论:具有DDTA工作方式的DDD起搏器可以有效防治因房间传导阻滞引起的房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